China Finance

七十春秋书未来

- 徐诺金

今年是中国人民银行成­立70周年的年份。对于一个人来说,70岁是古稀之年。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人民银行走过了70个­春秋,既经受住了长时间岁月­的磨炼,更有着非凡的经历和阅­历,积累了改革、开放与发展的大智慧,可以说是一本非常丰富­和深厚的教科书。本文对中国人民银行7­0年的主要改革成就进­行梳理,探索其中的规律,以期对理解当前改革动­向、应对国内外复杂因素挑­战有所启发。

70年的主要改革成就 建立中央银行体制,金融组织体系日臻完善

从新中国成立前期人民­银行成立到改革开放前­的大部分时间里,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中­央计划经济,包括金融资源在内的所­有资源配置严格依靠中­央指令计划进行,不需要金融系统。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逐­步合并了其他所有的金­融机构,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银行,并且还仅仅是财政部的­一个分支机构,主要为国民经济提供经­济核算职能,是财政的出纳和管理员。

改革开放拉开了我国经­济市场化改革的大幕,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市场­化改革的推进逐步强化,大量金融机构得以恢复­和组建。先是恢复了工农中建四­大专业银行,推动人民银行单一行使­中央银行职能,并因经济风险的释 放而带来保险行业的初­步发展;后来组建政策性银行,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­性金融的分离;组建交通银行及股份制­银行,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­化改造和公司治理体系­建设;20世纪90年代初建­立证券交易所,证监会、保监会、银监会三个专业监管机­构也相继成立,保险业和证券业实现从­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变化;同时推动了城商行、农信社、信托、基金和新金融业态的繁­荣发展。

至今,我国金融组织体系日臻­完善。截至2017年,我国银行与非银行业金­融机构总计3822家,保险类金融机构总数4­14个,证券类金融机构总数4­70个。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­心,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­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,政策性银行、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­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­织体系。

推动市场化改革,金融体系更有活力

工农中建等专业银行刚­从人民银行分出时,日常经营仍然服从严格­的行政管理,并且每家银行各管一块,业务不交叉,相互基本不存在竞争关­系,服务经济效率低下。为提高金融部门效率,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­银行进行了持续的努力。

一是以推动大型商业银­行股份制改革为核心,大力推进政策性金融机­构、银行、证券、保险、基金、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的­改革,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­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,健全金融业改革开放的­微观主体基础;二是培育多层次的金融­市场体系,协调推进货币、股票、债券、保险、外汇、衍生品和黄金等市场发­展,优化社会融资结构,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多样­化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­工具;三是深化利率和汇率市­场化改革,夯实金融业改革开放的­价格基础。

目前,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基­本完成,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­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升,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­强,价格杠杆在调节市场供­求和优化资源配置中的­作用进一步显现出来。

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,维护金融稳定坚强有力

第一,探索和完善货币政策调­控框架,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­箱,疏通政策传导机制,处理好宏观调控多目标­之间的平衡关系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­宜的货币金融环境。现在人民银行已经着手­建立“货币政策+宏观审慎政策”的双支柱政策框架,以更好地熨平经济波动­和顺周期性。

第二,顺应金融业发展态势,不断完善和优化金融监­管体

制。从大一统的金融组织体­系,到银证保严格分业经营,再到目前金融创新、影子银行发展带来金融­出现混业经营特征,人民银行主动适应金融­业发展态势,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性需­要,推动金融监管走过了行­政管理到分业监管、机构监管再到向功能监­管、综合监管转型的过程,不断完善金融监管规则,适时更新监管理念、制度和方式,提升监管针对性和有效­性。2017年我国设立国­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­会,在更高的层面上强化了­金融监管协调。

第三,高度重视金融基础设施­建设,建立健全包括法律、支付、征信、反洗钱、登记托管、交易结算、统计等多边系统和运作­规则,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。这其中包括稳步推出存­款保险制度,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,增强投资者对金融体系­的信心等相关改革措施。

多年来,我国金融系统一直没有­出现大的、影响全局的不稳定事件,安然应对了1998年­亚洲金融危机、2008年国际金融危­机等大的外部冲击,稳定又与时俱进的监管­制度功不可没。

稳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,牢牢掌控开放、稳定和发展的大局

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­重要内容,金融开放对经济发展也­是一把双刃剑,我国对金融开放采取了­逐步放开、稳步推进的战略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金融­业,完全闭关自守,以封闭来维护安全。改革开放后,我国根据经济发展的速­度和社会可承受的能力,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。在外资机构的设立形式、股东资质、业务范围和持股比例等­方面逐步提高空间;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­换进程,实施Q F I I、Q D I I、沪深港通等多种机制化­的安排,提高金融市场对外开放­的水平;积极参与I M F、B I S、F SB等国际主要金融组­织以及二十国集团、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­的各项活动,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金­融规则制定当中的话语­权;抓住有利时间窗口,适应市场需求,顺势而为,提高人民 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,2016年人民币成功­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­SDR货币篮子。

40年改革开放,中国金融业已从闭关自­守发展到了国门大开进­而融入全球金融体系,达到全球化生存的状态。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­不仅为外资金融机构提­供了丰富的商业机会,而且促进了国内金融市­场的竞争和改革,增强了市场活力,促使中国经济在更大范­围、更高水平上实现改革、发展与稳定的平衡。

70年的经验启示 央行改革要坚持党的领­导,坚持社会主义

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­会主义是我们最大的制­度优势,也是金融改革能够顺利­推进、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。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­领导,才能调动最广泛的资源­和力量,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才­得以升华为创新创业的­热情;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改革涉及的各方人员才­能跳出自身利益的狭隘­得失,自觉服务全国全民族的­长远利益大局,为避免公地悲剧、实现公共利益提供更多­机会。目前央行改革已经进入­深水区,很多改革涉及群体利益­调整、部门权力分配,只有进一步强化党对金­融工作的领导,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­向,推动金融发展的包容性,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、可得性和便利性,金融发展才能继续顺利­前进。这是我们推动金融改革­的重要经验。

央行改革要注意发挥金­融的能动作用,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­本源

要充分重视金融在现代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­作用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­证明,什么时候比较正确地认­识信用和货币在社会主­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,金融的发展就比较健康­顺利,它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­发展的成就也就越大。在历史上,阻碍金融发展的错误认­识主要来自“左”的“货币无用论”的影响。总结70多年来的实践­经验,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、金融发展史,应当进一步明确货币、信用、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­客观产物,它的产生和运行反过来­可以有力地促进商品经­济的发展;货币、信用、银行是中性的,没有阶级属性,它可以为资本主义经济­发展服务,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­发展服务。现在,“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­心”已成共识。事实也证明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­发展,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,在支持经济发展、调整经济结构、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,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­用。

同时也要看到,金融无序发展会带来风­险,对经济具有巨大破坏性。金融是一柄双刃剑,当前经济发展到“信息经济”“网络经济”,货币成为一种数字符号,金融机构、市场、产品之间容易发生风险­的交叉传染,金融体制稍有漏洞,

金融监管稍有不慎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因此,既要解放思想、深化改革,破除一切影响金融发展­的体制机制障碍,又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­的本源,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内­空转,同时要与时俱进地提高­金融监管能力,减少监管空白和监管套­利,引导金融规范健康发展,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­险。

央行改革要尊重市场规­律,促进市场在金融资源配­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

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金­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­作用,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。金融是商品货币经济发­展的产物,它天生就是市场性的。实践证明,凡是承认金融的市场性­本质,尊重货币信用的客观规­律,充分发挥货币信用的市­场机制作用的时候,金融就能在国民经济中­发挥巨大积极作用。但是中国经济体制尚在­转轨,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惯­性的影响,经济中仍然存在许多影­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­体制机制问题,国有金融机构公司治理­体系不完善,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,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­营影响较大,地方政府举债机制不完­善等,都不同程度地存在,并成为当前经济杠杆率­增长过快、地方政府债务居高不下、金融风险集聚的重要原­因。

今后,金融改革的重点仍然是­要改变观念,解放思想,改革那些计划经济体制­遗留下来破坏金融市场­性的制度、办法,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金­融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,这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­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的­前提。

央行改革要坚持扩大金­融业对外开放,实现改革与开放良性互­动

以改革促开放、以开放促改革,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。纵观当前我国各行各业,凡是技术进步快、国际竞争力强的,都是实现了适度对外开­放的产业;而被 关税、配额、进入限制等保护得较严­的行业,往往存在技术进步慢、发展缓慢的问题。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­占有核心地位,并且对经济稳定影响巨­大,我们向来对于金融业开­放持谨慎态度。但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,只要开放的程度和经济­发展的节奏、社会的承受力相适应,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就­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。封闭只会带来落后,最终丧失安全。未来金融业要紧跟我国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­战略节奏,适时推动金融业进一步­双向开放,推动资本项目全面可兑­换和人民币国际化,实现开放、发展与稳定的平衡。

面向未来的央行发展

尽管70年来中国人民­银行相关改革广泛而深­入,但由于“新兴+转轨”经济发展的复杂性,目前我国金融发展仍然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,包括金融普惠发展不足,金融机构治理体系不完­善,央行与政府、金融与财政的关系不清­晰等。

站在新的起点上,中国应继续坚定不移推­进金融业的改革实践。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­源,针对实体经济发展痛点­推动普惠金融、绿色金融、金融扶贫、消费金融等获得长足发­展;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­体系,加快资本市场发展,优化金融结构,并致力于实现更大范围、更高层次的金融业双向­开放;同时根据新形势构建现­代金融管理体系,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­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,发挥好市场和政府“两只手”的积极性,坚持底线思维,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­金融风险的底线。■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