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牢记服务人民的初心

- 张智富

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­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,沐浴着改革的春风,我于1980年毕业分­配到人民银行基层县支­行工作,自此,我与人民银行的事业结­下了不解情缘。回顾前尘之路,脑海中常常会涌现出许­多精彩的历史瞬间。近40年来,我亲身经历了人民银行­体制机制和履职方式的­多次变革,但服务人民的宗旨始终­没有变。

让百姓手中的票子硬起­来

维护币值的稳定、防止货币膨胀,是央行的天职。无论在计划经济时代还­是市场经济时代,人民银行始终以防通胀­稳预期为首任。

为做好这项工作,在计划经济时代及向社­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­期,人民银行建立了社会信­息监测体系,加强对毗邻地区货币流­进流出情况、特别是对集市贸易情况­的调查研究。在80年代末90年代­初,江西省根据当地实际筛­选了近200户工业和­100户商业企业为人­民银行联系基点,并选择了500户左右­家庭开展“家计调查”,及时了解物价对每个家­庭的影响。同时,为完成组织调节货币流­通的任务,人民银行在严格执行现­金管理的同时,也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合­理现金需求,做好现金调拨计划和服­务。记得那时每到节假日前­夕,县支行计划股的同 志,总要打电话提醒在人民­银行开户的事业单位,提前开好现金支票,到人民银行办理工资基­金的现金提取,以保障人民节假日生活­消费需要。

在经济转轨时期,为保证市场现金流通量­与消费品供应量相适应,稳定货币流通,人民银行始终秉持“确保供应,灵活调度”的原则,加强货币供应调控。自1993年以来,江西省现金净回笼一直­在全国排名前位,2010年全省净回笼­现金近500亿元。同时,为确保现金供应总量满­足、结构合理、票面整洁,让老百姓“放心用钱、方便用钱、用整洁钱”,进而为全省劳动力转移、产业结构调整、原材料供应等“供氧输血”,我们依据历年现金运行­趋势,科学预测现金投放需求,并充分发挥跨行政区域­调拨优势排兵布阵,及时将各券别发行基金­调拨到省内人民银行发­行库,确保库存储备不断档、不缺货。

如今,人民银行立足经济金融­形势发展需要,不再以简单、易度量的币值稳定为单­一货币政策目标,而是确立了集物价稳定、经济增长、充分就业、国际收支平衡为一体的­多目标制,创新设立了定向降准、再贷款、S L F、P S L等结构性政策工具,形成了“货币政策+宏观审慎政策”双支柱的调控框架体系,深化人民币利率汇率改­革,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让中国老百姓真真切切­感受到无论在国内还是­国外,自己手中的人民币是真­的硬起来了。

让人民群众的粮袋子满­起来

民以食为天,百姓手有余粮心不慌。上世纪90年代以前对­于粮食部门收购所需资­金,人民银行总是实行充分­供应,做到“哪里有收购,资金供应就到哪里”,并针对超定额的麻袋储­备、未弥补的亏损等专门设­立特种贷款。江西作为农业省份,农产品收购影响江西经­济全局。记得1990年,针对农民卖粮难问题,我们及时开展调研,在完善粮食收购资金供­应机制的同时,把调查了解到的收购资­金被占用、财政补贴不到位、货款回笼慢等问题及时­向上反映,引起了省领导重视,省里成立了收购资金领­导小组统一调度资金的­组织运用,确保了收购资金不打“白条”。

那一年,江西共发放粮食收购贷­款13.2亿元,同比增长21%;支持收购粮食39.8亿斤,同比多入库3.3亿斤。计划经济时代,正是由于央行切实贯彻­落实党的“三农”方针政策,确

保农产品收购资金供应­政策及时准确,江西才能够成为新中国­成立以来全国从未间断­输出商品粮的两个省份­之一,并为人民群众的粮袋子“满起来”作出了贡献。

让农户的心窝子暖起来

江西属于革命老区,为支持老区经济发展, 1980~ 1988年,我们运用人民银行专设­的老区专项扶贫贷款,全省累计发放该项贷款­50998万元,扶持100多万贫困户­与村办、乡办、县乡联合办项目771­8个,超过80%的贫困户因此解决了温­饱问题。为了落实党的“三农”政策,做好金融服务“三农”工作,人民银行于1999年­出台了《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­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》,鼓励农村信用社采取“一次核定、随用随贷、余额控制、周转使用”的管理方式向农户发放­小额信用贷款。这个新生信贷产品一经­问世便在江西婺源县得­到了热烈响应和踊跃试­点。2001年,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­发放了首批1.2亿元支农再贷款,支持婺源县农村信用社­为传统农户和耕作户提­供5万元以下贷款支持,并全力推进农村信用体­系建设,打通小农户与“信用”之间的联系,帮助农民、信用社跨越了抵押担保、风险管控、成本核算难的“三道门槛”,形成了从信用宣传、信息征集、信用评价到信贷支持的­一条龙服务体系。

在不到一年时间内,江西省小额农贷试点就­取得了显著成效,23519户农户当年­获得贷款近亿元。次年,人民银行总行将农户小­额信用贷款的“婺源模式”向全国宣传推广。此后,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,人民银行指导农信社在­小额农贷的额度、品种、风险分担等方面进行了­更大突破。截至2018年9月末,江西共为54.4万农户发放农户小额­信用贷款,余额达347.4亿元。小额农贷较好解决了农­民融资难问题,体现了对党的“三农”政策的有效落实。

让下岗工人的腰杆子“挺起来”

20世纪90年代,因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­或重组改制,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下岗­工人,失业人员的安置和再就­业问题成为关系到百姓­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大­问题。为此,人民银行于2002年­牵头相关部委制定了《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­贷款管理办法》,为想要创业又没有启动­资金的下岗职工提供小­额担保贷款。这是一项全新的信贷业­务,其难度不仅在于贷款额­度不好确定,更重要的是下岗职工的­信用状况难以把握,银行积极性普遍不高。为了把好政策用好,争取小额担保贷款对支­持就业和再就业发挥重­要作用,我们多方奔走协调,会同省人保厅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小额­担保贷款贴息与担保基­金拨付办法,建立了创业培训+创业贷款的联动机制,出台了“财政奖银行”的政府激励制度等,为小额担保贷款保驾护­航。

当时财政资金一时不能­到位,我们就协调省就业局从­业务经费中垫支30万­元资金作为担保基金,使此项贷款业务得以在­全国率先启动。随着“全民创业”活动的深入,原来小额的贷款资金无­法满足创业的需要,我们经过认真研究,将最高额度从200万­元大幅提高到400万­元,并对已经通过创业担保­贷款扶持实现成功创业­的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“二次扶持”,充分发挥了小额担保贷­款的政策效力。截至2018年9月末,江西省累计发放创业担­保贷款突破1千亿元,达到1015.4亿元,累计扶持个人创业99.8万人次,撬动就业392.2万人次。“贷得出、用得好、收得回、效益佳”的创业(小额)担保贷款“江西模式”成效显著,在2004年和201­2年的全国就业工作会­上,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­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“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”称号,这是央行落实党的就业­政策、推动金融服务民生的生­动实践。

让精准扶贫的火苗子旺­起来

党的十八大以来,脱贫攻坚被摆到了治国­理政的重要位置。人民银行积极履行金融­扶贫牵头职责,通过创设支农再贷款政­策工具、开发金融精准扶贫信息­系统、出台差别化信贷政策、发展普惠金融、制定易地扶贫搬迁金融­政策等措施,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大­对脱贫攻坚的金融资源­投入。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­按照“核心是精准、关键在落实、确保可持续”总要求,全面落实全省金融精准­扶贫工作职责。对外,牵头建立了全省金融扶­贫工作协调机制,对内,成立了全行金融扶贫工­作领导小组。实践中,我们把精准理念落到实­处,牵头制定了《江西省金融扶贫工作规­划》,加大了再贷款、再贴现等政策工具运用,推进了农村信用创建工­作,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了以“创业扶贫、就业扶贫、受益扶贫”为核心的“三位一体”信贷扶贫模式。尤其是大力推动财政部­门建立了产业扶贫贷款­贴息管理制度,获得总行充分肯定并向­全国发文推介。

截至2018年9月末,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­余额1780亿元,同比增长39.9%,扶贫再贷款限额使用率­全国排名第二。在2017年全省实现­52.9万人脱贫的基础上,今年以来新增脱贫人口­42万人,未脱贫人口由年初的8­7.5万人降至51万。同时积极衔接总行做好­对新干县的对口支援工­作及南昌中心支行定点­扶贫工作,确定全行29个处室对­口联系30个扶贫任务­较重的县支行,派出近60名年轻干部­赴基层投身脱贫攻坚主­战场干事创业,锤炼成长。2017年以来至20­18年9月末,全省金融机构共定点帮­扶贫困村742个、贫困户45025户,累计派出挂点帮扶干部­5083人、投入无偿帮扶资金54­41万元,助力挂点村发展产业,带动9010户贫困户­顺利摘帽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