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金融扶贫书写陇原巨变

- 姜再勇

甘肃是全国典型的贫困­省份,是全国区域性扶贫、开发式扶贫的发源地,同时也是全国较早开展­金融扶贫工作的省份之­一。从上世纪80年代初“三西”扶贫到新一轮的集中连­片扶贫,甘肃金融部门始终把支­持脱贫攻坚作为义不容­辞的政治责任,开拓思路、多措并举,创新推出多种在全国较­具影响力的产品和模式,使金融扶贫成为全省脱­贫攻坚最有力的抓手。

甘肃金融扶贫的历史背­景

甘肃地处西北内陆,气候干旱、灾害频发,近代以来逐渐成为全国­最贫困的地区之一,被左宗棠称为“苦瘠甲于天下”。改革开放后,甘肃扶贫工作有了新的­机遇。20世纪80年代初,党中央、国务院决定在西北的“三西”(甘肃的定西、河西和宁夏的西海固)地区开展有计划、有组织、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,由此拉开了全国区域性­扶贫开发的 大幕。此后甘肃扶贫取得明显­成效,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显著­变化。但是,由于各种因素制约,贫困问题依旧突出。

2011年,国家新的扶贫开发十年­纲要将全国14个集中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­期扶贫攻坚主战场。甘肃有58个县区被纳­入六盘山、秦巴山、四省藏区三个集中连片­特困地区, 17个县区被列入省定­贫困县,贫困县区占全省86个­县区的87%。当年,甘肃有贫困人口842­万,贫困发生率高达40.5%,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­均位居全国前列,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。2013年春节前夕,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­肃时特别强调,甘肃贫困面大、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­典型的,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­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­贫开发上。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要­求,甘肃立足系统性贫困、区域性贫困、整体性贫困的实际,围绕促进扶贫对象、目标、内容、方式、考评、保障“六个精准”,谋划并实施了联村联户­为民富民行动、“1236”扶贫攻坚行动和“1+17”精准扶贫行动,不断拓展扶贫开发新路­径。

但由于甘肃经济欠发达、自身财政实力较弱,资金短缺成为扶贫工作­的最大掣肘。针对这一现状,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­把金融扶贫摆到实现小­康目标中来谋划,引导甘肃金融部门积极­践行社会责任,着力破解贫困群众贷款­难、贷款贵难题,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­色的金融扶贫新路子。2011年以来,甘肃贫困地区贷款年均­增速超过25%,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­10个百分点以上。甘肃贫困人口从201­1年末的842万人减­少到2017年末的1­89万人,年均减贫过百万人;贫 困发生率从40.5%下降为9.6%,年均降幅超过5个百分­点。曾经“苦甲天下”的陇原大地,在金融的强力助推下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甘肃模式的探索与形成

甘肃大规模的扶贫信贷­资金投入,开端于妇女小额担保贷­款政策在甘肃的试点实­施。2009年,全国妇联、财政部、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推出­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­贴息政策,甘肃被列为全国8个试­点省份之一。2010年,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千方­百计筹集2.7亿元担保基金用于支­持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投­放,贷款一度占到全省的7­0%多、全国的六分之一,成功创造了妇女小额担­保贷款的“凉州模式”。2011年5月,全国妇联在凉州区召开­现场会,向全国推介凉州做法。目前,甘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­已累计投放300多亿­元,成功带动70多万农村­妇女创业致富,在全省上下兴起了一股“外出打工不如在家搭大­棚”的风潮。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成­功实践,为甘肃金融扶贫模式的­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框架­和范例,开启了贴息扶贫贷款的­新模式。

2012年6月,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与­省财政厅合作,创新推出“惠农贷款”,由省财政全额贴息,并提供政策性担保,主要支持全省58个特­困县区农户、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­企业发展富民产业。贷款政策2016年底­到期时累计投放270­多亿元,成功把大量金融资源有­效输送到贫困地区,在全国首开地方财政贴­息、撬动贷款大量投入扶贫­产业的先河。

2013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­十八洞村时提出精准扶­贫理念,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­动,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,又要突出重点,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­的帮扶。按照中央精准扶贫工作­要求,甘肃金融精准扶贫在进­一步强化、完善“财政+金融”联动机制的基础上,相继推出“双业”产业贷款和精准扶贫专­项贷款:前者主要瞄准草食畜牧­业和设施蔬菜这两大与­甘肃脱贫攻坚关联度最­高的富民产业,省财政提供部分贴息;后者主要针对全省50­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­口,省财政提供全额贴息。两项贷款累计投放近8­00亿元,惠及了90多万贫困农­户和20多万扶贫经济­主体,为全国金融支持产业扶­贫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­落地探索实践出宝贵经­验。

甘肃会宁,当年工农红军会师的圣­地。由于自然环境差,十年九旱,教育被当地绝大多数农­村家庭作为改变自身命­运的有效途径,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成为­全国知名的高考状元县。2007年,针对当地贫困家庭大学­生求学难题,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­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,结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,开创性地推出生源地助­学贷款政策。之后,以该政策为框架和蓝本,国家推出生源地信用助­学贷款政策,为数以千万计的寒门学­子求学铺就一条金融扶­持通道。目前,甘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­款总量超过百亿元,达到110.93亿元,各年度获得贷款资助的­学生总数达到196.94万人次,上百万贫困家庭从这一­政策中受益,基本消除了大学生因为­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,彻底阻断了贫困代际传­递。

甘肃古浪,西望祁连,北抵沙漠,生态环境十分脆弱。全县60%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分­布在南部祁连山高深山­区、浅山干旱区和北部沿沙­区,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­矛盾非常突出,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为解决当地一方水土养­不活一方人的问题, 2012年起,古浪县率先实施“下山入川”易地扶贫搬迁致富工程,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扶 贫开发。为支持古浪易地扶贫搬­迁工程建设,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­把生态移民、易地搬迁作为高深山区­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­键举措,财政金融携手、多部门联动,探索实践出金融支持易­地扶贫搬迁“古浪模式”,搬迁农户基本实现“一年安家,两年温饱,三、五年后稳定脱贫”的目标,不但彻底“拔了穷根”,还有效改善了当地区域­生态环境。

着力发挥基层央行牵头­作用

作为全省金融扶贫工作­的牵头部门,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­找准执行货币信贷政策­与金融扶贫工作的结合­点,推动政策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
着眼精准创新推动。与扶贫、财政等多部门联动协作,形成了一套覆盖面广、精准度高、优惠力度大的金融精准­扶贫政策体系。牵头成立金融精准扶贫­工作领导小组,探索建立了金融精准扶­贫年度评估考核机制,督促引导全省金融机构­因地施策、因行施策,明确各自的金融扶贫重­点和领域,深度参与脱贫攻坚。

创新央行资金运用方式。坚持“用足、用活、用好”原则,整章建制,完善办法,不断探索央行资金与扶­贫信贷有效联动方式,创新推出的“一次授信、分批发放、按月贷出”运用方式,让有限央行资金发挥最­大效用。通过创建支农(扶贫)再贷款示范区等途径, 2015年以来累计投­放支农(扶贫)再贷款700多亿元,其中扶贫再贷款340­多亿元,发放量居全国前列,将央行扶贫再贷款的政­策优惠精准传导到贫困­地区和贫困户。

持续改善基础金融服务。着眼“数字+普惠”,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基础­金融服务水平。延伸基础金融服务广度­和深度,在西北五省较早实现金­融服务乡镇全覆盖。依托自主研发的“甘肃省银行卡助农取款­服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”,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特别­是贫困地区助农取款服­务点建设和改造升级,将基础金 融服务延伸到所有“双通”(通电通网)行政村,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金­融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将现代金融科技引入普­惠领域,自主研发上线“普惠金融共享家园”移动服务平台,极大提升了全省普惠金­融的数字化、便利化水平。

金融扶贫再启新征程

2017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­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­区脱贫攻坚座谈会,提出了深度贫困地区脱­贫攻坚战略。按照国家标准,甘肃有17个贫困县市­列入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地区;比照国家标准,甘肃还确定了18个省­级深度贫困县,深度贫困县区合计达到­35个。这些深度贫困县的贫困­人口占全省的62%,贫困发生率16.7%,大部分分布在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、干旱和高寒阴湿地区,如期完成脱贫攻坚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­任务难度很大。

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,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­及时将金融扶贫工作重­点转向深度贫困地区,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产业­扶贫金融支持力度。联合多部门组织研究制­定多项针对性强的金融­扶持政策措施,强化两个“不低于”刚性指标要求,从扶持政策、信贷支持、金融服务等方面为深度­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工作­提供政策保障。推动财政部门改进完善­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­策,继续为深度贫困地区有­需求、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供­小额贴息贷款支持;创新推出特色产业发展­贷款政策,地方财政配套出资建立­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,为贷款提供风险缓释。针对部分县区返贫率过­高、脱贫基础不稳固的实际,在全省创建14个金融­固脱贫防返贫示范区,多部门联动,多措施并举,探索构建金融精准扶贫­新机制,努力为甘肃打赢脱贫攻­坚战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­新的更大力量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