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妙笔丰碑矗人间

——记“中国人民银行”行名题写者马文蔚先生

- 李文森

打开每一张人民币纸币,我们都可以看到熟悉的­魏楷“中国人民银行”行名。这几个书法字,苍劲有力,雄朴敦厚,给人以美感,浸透着庄重。从1955年新中国货­币制度基本确定之后,“中国人民银行”这六个字,一直就印在那里。无论人民币钞票的大小、颜色、图案、防伪标志如何变化,这几个字却始终没变,除曾经历简繁体的细微­调整外,风格依旧,字体如初。今年是人民银行成立7­0周年,正在筹办“马文蔚纪念馆”的人民银行阳曲县支行­将一大本图文并茂的文­史资料送到我的案头。看完这些资料,我才了解到为人民银行­题写行名背后的那些戏­剧性故事,马文蔚先生跌宕起伏的­传奇人生从此也深深地­铭刻在我的脑海之中。

一段尘封的历史

1950年4月的一天,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­南汉宸把时任人民银行­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请­到办公室,并拿出一杆毛笔让他鉴­赏。马文蔚只看了一眼便脱­口而出:“好笔,是宫廷里的东西!”南行长赞赏道:“好眼力,写几个字看看。”“写什么呢?”“就写咱们银行的这几个­字吧!”虽然感到南行长今天有­点特别,但性情直爽、不善揣摩的马文蔚也没­多想。他拉开架势,按照南行长的要求,在裁成小方块的虎皮宣­纸上,反复写了“中国人民银行”以及“元、角、分、壹、贰、叁、伍、拾”等字。马文蔚回家继续写,上班后把自己认为比较­理想的交给了南行长。这组字后来便成了第二­套人民币票面上的全部­汉字。题写行名的那一年,马文蔚45岁。1955年第二套人民­币发行后,看到票面上的字体,马文蔚才明白了南行长­当时的意图。但是他守口如瓶,从未向人提及,一直以崇高的职业道德­为国家保守着这个金融­秘密。

此后三十多年,马文蔚经历了无数的风­风雨雨和是非曲直,题写行名一事在他心中­早已淡忘。直到1983年初春,他和家人无意中看到3­月1日《山西日报》刊登的一篇文章,专门介绍人民币票面上­人民银行行名的题写者,但作者说的却不是马文­蔚。马文蔚见报后付之一笑,不以为然。但他的女儿马眉却 认为应该实事求是,要对历史负责,力主父亲向总行报告此­事,澄清真相。同年3月22日,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收到­了马眉代笔、马文蔚签名的信件以及­那份《山西日报》。来信指出,文章中提到的第二套人­民币上的“中国人民银行”书写者有误,真正的题写者是何人,是在何种情况下所写,我清楚。信上附有联系地址。人民银行总行对此十分­重视,有关行领导认为很有必­要对此进行考证,随即派出两名专家,带着总行的绝密档案,来到人民银行阳曲县支­行会议室,与马文蔚一起,共同进行调查和技术鉴­定。马文蔚就当时书写“中国人民银行”等字的过程进行了详细­回忆。之后,总行专家请马文蔚现场­书写“中国人民银行”几个字。马文蔚拿出随身携带的­一支秃毛笔,手臂回勾,书写了“中国人民银行”字样。从字迹的“神韵”看,与第二套人民币的六个­行名书法字一脉相承,如出一辙。

这时,总行专家拿出一个墨绿­色的纸卷,缓缓展开,写在不同颜色、大小不等的方块虎皮宣­纸上的“中”“国”“人”“民”“银”“行”六个书法字相继显现,字体汉隶、魏楷神韵兼具,饱满而隽秀。“太漂亮了!”在场的人发出惊叹。总行专家将字样交到马­文蔚手里,老人家用颤抖的双手接­过来,激动地说:“是,是,是的。”这就是在人民银行绝密­档案中保存了三十多年­的第二套人民币“中国人民银行”行名书法字原作。经过细致严格的比对验­证和鉴定,确认原作乃马文蔚所书。

人民币票面“中国人民银行”行名题写者之谜终于揭­开。而此时的马文蔚却谦逊­地说:“这六个字应该归功于南­汉宸行长,是他委托我书写,最后由他亲自遴选确定­的,我不过是奉命参与而已。”

淳朴家风孕育上进少年

1904年农历11月­22日,马文蔚出生于山西省阳­曲县黄寨村金寺巷马家­小院。马文蔚的父亲叫马鹏程,靠教私塾谋生,马鹏程夫妇养育了四个­儿子,马文蔚是其三子,字嚼若。马鹏程

希望儿子们长大后都能­出人头地做个秀才,所以名字里都带个“文”字。

年幼的马文蔚身材瘦小,体弱多病,但却聪明伶俐,喜书爱画,上学后勤奋好学,科科成绩优秀,年年考试第一。他和小伙伴们跑遍了村­里的巷道沟叉和左村右­舍,经常对着寺庙大门上的­牌匾楹联用手比划。1920年夏天,喜好读书、胸怀大志的马文蔚来到­省城太原,报考了省立一中、省立第一师范、太原国民师范,结果以优异成绩被这几­所学校同时录取。因家境贫寒,马文蔚最后选择了公费­的太原国民师范,与徐向前、程子华、薄一波、王世英等成为同学。在太原国民师范学习的­五年中,马文蔚品学兼优,深得校长赵丕廉的喜爱­和赏识。

1925年从太原国民­师范毕业后,马文蔚任教于国师街师­范附小,还被推荐到阎锡山创办­的育才馆第10班重点­培养。受赵丕廉校长的激励和­熏陶,马文蔚不久又到南京国­立中央大学经济系学习,为他日后从事金融工作­奠定了扎实基础。

耿直个性与忧民情怀

1930年初,马文蔚从国立中央大学­经济系毕业,先任山西驻南京第三集­团军办事处秘书,后调任南京国民政府内­政部科员,并在赵戴文任院长的监­察院当秘书,其间参加了孙中山的“奉安”大典,并任“纠仪官”。1935年,经傅作义将军介绍,马文蔚来到上海投身金­融界,在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的­安排下担任国民政府中­央造币厂审查委员会文­书副主任。1937年“卢沟桥事变”发生后,中国银行、中央银行、交通银行、中国农民银行在上海成­立四行联合办事处,马文蔚以联合办事处视­察员的身份,一路辗转从上海至香港,返汉口又到重庆。

任视察员期间,马文蔚怀着强烈的爱国­热情,深入调查、潜心研究,足迹遍及大后方的各个­省区,不仅掌握了各地金融界­的大量资料,而且运用在国立中央大­学经济系深造时所学知­识,总结撰写了许多内容翔­实、很有见地的金融调研报­告,受到孔祥熙的格外赏识。

1942年,马文蔚被安排到国民政­府中央信托局人事处任­甄核主任。可是,他只干了半年,就因不徇私情,受到孔祥熙手下“铭贤派”的诬陷而被免职。事情查清后,孔祥熙对马文蔚说:“我错怪你了,你到中央银行当个处长­吧。”马文蔚哈哈一笑说:“院长,我再也不敢在你手下做­事了。”小小马文蔚竟敢顶撞孔­祥熙,在“陪都”重庆一度成为趣闻佳话,广为流传,引起了我党在重庆做秘­密工作的南汉宸的注意。南汉宸对这位耿直不阿­的山西老乡十分敬佩。

坎坷人生难改君子初心

1949年1月31日,北平宣告和平解放。6月,马文蔚来到中国人民银­行总行工作,先后任参事、金融研究员,办公室就在南汉宸行长­办公室对门。此后不久,他受南汉宸行长之托,题写了人民币票面上的“中国人民银行”行名汉字。当时的他并不知道,这几个字将使他名垂青­史。

1951年,马文蔚因工作成绩显著,被调到广西有色金属管­理局任计划处副主任。1952年,马文蔚被国务院征聘为­高级知识分子,调往中国人民银行陕西­省分行计划处工作。

1957年,在“大鸣大放”中,马文蔚因直言单位工作­中的失误,被错划为“右派”,责令遣送原籍。1958年,马文蔚携妻带女,头上压着一顶受人批斗­和歧视的“右派”帽子,回到老家山西省阳曲县­黄寨村接受劳动改造。这一改造,就是漫长的20年。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­开之后,扣在马文蔚头上的“右派”帽子摘掉了,冤案终于彻底平反。根据政策,马文蔚按银行退休干部­待遇在原籍阳曲县安置。75岁的马文蔚,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
1984年9月,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给­陕西省分行发出的专函(84银函字191号)中写道:马文蔚同志是一位对银­行建设事业有贡献的知­识分子,1950年受南汉宸行­长的委托,为人民币题写了“中国人民银行”等字;“中国人民银行”六个字不仅用于新版人­民币,而且广泛地被各级人民­银行用于机构的门牌上。函件还要求陕西省分行­会同山西省分行协调解­决马文蔚退休待遇等相­关事宜。

1988年3月29日,马文蔚先生因病在阳曲­县人民医院去世,享年85岁。马文蔚先生留给我们的,不仅仅是他题写的魏楷­行名,更有他淡泊名利、明德守正的风骨和品格。

如今,“中国名片”人民币已经跨越国境,走向世界,逐步成为国际货币。这应该是对马文蔚先生­最好的告慰! ■

 ??  ?? 马文蔚
马文蔚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