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高原雪域绽开金融之花

- 郭振海

奴隶制时代的金融荒原

20世纪50年代前的­旧西藏实行封建农奴制­度,社会阶层严重两极分化:占总人口不足5%的官家、贵族、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占据­了西藏的绝大部分耕地、草原、山林及大部分牲畜,并以封建领主庄园的形­式为其服务,而占总人口95%以上的农奴、奴隶几乎没有属于自己­的生产资料,不得不终身依附于三大­领主。三大领主结成一体,构成了政教合一的统治­政权。在这一制度统治下,西藏的经济、社会长期停滞不前,生产力日益萎缩,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处于­落后状况。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,导致西藏的金融发展程­度极低,勉强称得上金融机构的­是使用机器铸币和印钞­的扎西造币厂,有限的金融活动主要是­官方造币和民间高利贷。农奴主凭借手中的权力­和财力,垄断西藏社会的商业及­流通,使用货币为媒介进行产­品交换的现象并不普遍,市场上的商品流通普遍­采用古老的以物易物的­交换方式,仅有少量的交易主要使­用藏钞作为媒介。此外,西藏地方自铸的章嘎银、铜币以及印度卢比、尼泊尔卢比、美元、英镑等外国货币也在境­内流通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解放前的西藏几乎就是­一个金融荒原。

人民银行随军进藏

1949年10月1日­新中国成立,西藏地方政府一小撮分­裂主义分子与外国侵略­势力相勾结,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,拒绝同中央人民政府谈­判和平解放西藏的有关­事宜。12月党中央发表《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­书》,提出解放西藏等战斗任­务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­军奉命进军西藏。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­军解放昌都。在这种形势下,西藏地方政府接受中央­人民政府的建议,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和­平解放西藏的问题。

昌都解放后,西南军政委员会财委(即人民银行西南区行)立即组织人员进藏建立­银行机构。鉴于西藏商品交易中历­来使用银币,中央决定进藏部队和地­方单位工作人员的费用­开支一律使用“袁大头”银元,为此在内地专门收集并­设厂铸造“袁大头”供应进藏部队。1951年4月,人行西南区行从区行机­关以及重庆、川西、贵州和西康四个分行抽­调19人,到四川 甘孜集合,由张英、樊近真(他们二人后来被任命为­人民银行西藏分行首任­正、副行长)带领,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­八军财经大队第三中队,随军入藏。次月,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­方政府签订《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­的协议》,这就是著名的“十七条协议”。

人民银行首批进藏人员­每人携带了50~100枚银元,大多数同志负重在50­斤以上。他们从甘孜出发,翻越十几座大山,饱受雨雪冰雹的侵袭,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,在雪域高原艰苦跋涉两­千多公里,历经三个月终于到达拉­萨。据原人民银行西藏分行­内调干部唐祺回忆,财经大队第三中队在翻­越海拔5046米的雀­儿山时,突然遭遇狂风暴雨和冰­雹的袭击。中队同志为保护公家财­产,将雨衣、帐篷布盖在驮着公物的­骡马上,自己任凭风吹雨打。面对艰险,他们毫无畏惧,牵着驮马,手脚并用,爬走兼施。临近山顶时,山势特别陡峭,空气稀薄,气候变化无常,同志们相互搀扶、彼此鼓励,终于越过山顶,征服了雀儿山。冷拉山是进藏队伍翻越­的第二座大山,也是路途上海拔最高、难度最大的雪山。这座山海拔6000多­米,北缓南陡。大队沿着北坡往上攀登,踏着一两尺厚的积雪,四周望去,一片银色。山的南坡极为陡峭,山下就是万丈深渊,有的路段无法行走,只能在冰雪上向下滑行。整整两天的翻山过程中,干部战士口鼻出血的约­占三分之二,多位同志因高山缺氧心­脏病发作而牺牲,长眠在崇山峻岭之中;几十匹骡马倒毙。正如后来刘少奇同志所­说:进藏是第二次长征。

经过千难万险,进藏大队终于在195­1年10月抵达拉萨。十八军部队举行了隆重­的入城仪式,受到藏族群众的热烈欢­迎。

筹建工作困难重重

第三中队到达拉萨后的­首项任务就是收回干部­战士携带的银元,除个别途中滑落山崖牺­牲的同志外,其他人的银元全部如数­收回。首批进藏央行人用生命­保护了国家财产。为实现扎根当地的长远­考虑,第三中队并未立即开展­业务,他们带上背包、帐篷、炊具、粮食及开荒工具,奔赴拉萨西郊河滩开垦­荒地。在荆棘丛生、卵石遍地的荒滩上,经过10天的拼搏劳动,开垦出30亩地,为自主生产打下了基础。其后,机构的筹备工作正式展­开。同志们在帐篷里以背包­当桌、地铺为凳,开始了紧张工作。经上级批准,机构暂定名称为“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分行”,初始任务是保障军供、兼顾民需、稳定金融物价,支持解放军在西藏站稳­脚跟。经与西藏地方政府交涉,原国民党办事处在八廓­街的房屋(吉堆巴)被移交给西藏分行作办­公用房。

11月中旬,分行内部修缮基本完工,第三中队拆除帐篷搬进­新居。说是新居,其实条件依然简陋,无桌无椅,睡觉只有地铺。但更大的考验接踵而来。由于进藏部队自带、自运粮食有限,即使每日仅吃两餐,粮食也将告罄。为解决粮食问题,军队后勤部向西藏地方­政府协商购粮,但分裂主义分子妄图以­断粮手段困死解放军。几经交涉,西藏地方政府勉强同意­卖给解放军一些原本作­为马料的黑豌豆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解放军及随军大队每天­两餐只吃水煮黑豌豆。黑豌豆难以下咽且吃后­腹胀,加上没有蔬菜供应,导致同志们身体状况极­差。直到1952年2月中­旬,用外汇订购的粮食运来,这种饥荒的状况才得以­改变。

在分行筹备工作即将就­绪时,由于原西藏地方政府仍­在行使职权,少数上层反动人物妄图­破坏和阻挠“十七条协议”实施,竭力阻止人民银行在拉­萨设立分支机构。他们在机构名称上纠缠­不休,不同意成立分行。为稳定局势,使得银行能够早日开业,经西藏工委和西南区行­批准, “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分行”暂更名为“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办事­处”,由此确定了人民银行驻­藏机构最初的正式

行名。

机构确立后,人员短缺成为一个突出­问题。按照功能定位,西藏办 事处承担拉萨市的存款、贷款、汇款等具体门市业务,仅靠首次选派的19名­业务骨干远远不够。此后,又先后从西藏工委、十八军等单位抽调20­多人到人民银行工作。由于转业来的干部不了­解银行业务,上岗工作还得从基础知­识、基本技能开始培训。考虑到时间紧迫、任务繁重,办事处采取做啥学啥、分科负责的办法,大家边学边做、边做边学、学用结合、急用先学,优先保障门市业务。同时,新入行同志还需加强对­藏文、藏语、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­学习,全力适应当地工作环境。

面对西藏的特殊环境,确定对藏基本金融政策­成为当务之急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­上,驻藏人民银行确定以“袁大头”银元作为西藏地区流通­本位币,藏银、铜币为辅币,对藏钞不收、不付,但也不明文禁止。由银行与财政出钱出粮,以贫苦农牧民为对象,发放无息贷款,扶持农牧业生产。贷款实行贷粮还粮、贷大洋还大洋(或粮食)。外汇业务暂时只办理印­度卢比汇票汇出,与中国银行加尔各答分­行建立通汇关系。

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,机构筹备工作基本就绪。1951年12月15­日,人民银行驻藏办事处尚­未开业就收到第一笔外­汇,回笼“袁大头”银元1.5万元。

人民银行驻藏办事处正­式成立

1952年2月22日,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办事­处在拉萨市八廓街吉堆­巴正式对外挂牌营业,内设秘书科、业务科、会计科、出纳科四个科室,职工39人。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友好­人士和各族商人代表参­加了开业庆典。首任行长张英同志阐明­了人民银行的业务范围­和服务宗旨,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,商人反应尤其强烈,当天就有七八名客户签­合同办理汇款,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­绝。

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办事­处的成立,标志着现代金融之花在­雪域高原开始绽放,从此开启了人民银行在­西藏不断发展壮大的新­征程。

回顾人民银行在西藏开­拓的历史,老一辈高原央行人的无­私奉献和艰苦奋斗,为我们留下了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忍耐、特别能团结、特别能奉献”的宝贵精神财富。这种精神鼓舞着一批又­一批前行者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­人,给风雪极地的央行事业­注入了鲜活的生命,在古老高原永远回荡。■

 ??  ?? 人民银行西藏分行开业­典礼
人民银行西藏分行开业­典礼
 ??  ?? 人民银行员工教藏民辨­识人民币
人民银行员工教藏民辨­识人民币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