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经常项目便利化服务开­放新格局

- 刘斌
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“开放带来进步,封闭必然落后”,以开放促改革、以改革促发展,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­取得新成就的经验总结,也是推动新时代经济健­康发展的重要保障。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­和世界贸易组织后,我国对外经济往来和人­员交往飞速发展,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积极­适应全面开放的经济新­格局,坚决落实“放管服”改革要求,率先推出货物贸易、服务贸易等重大管理体­制改革,为外贸资金结算提供充­分的自由便利。通过持续创新、优化管理形式和方法,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­险的前提下,不断便利市场主体办理­外汇业务,为对外贸易和交往发展­提供优质服务,也为我国进一步扩大金­融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经常项目便利化改革稳­步推进

回顾历史,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始终­与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­革整体进程相适 应,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、维护金融稳定为中心目­标,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家­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收­支形势变化,科学调整管理理念和方­式,经历了从计划分配管理­逐步走向市场化、便利化的过程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结合公有制为基础的计­划经济体制,外汇收支由国家计划委­员会统管,根据“统收统支、以收定支、基本平衡、略有节余”的原则进行综合平衡和­统一分配使用。为增加外汇收入,支持国家基本建设,实施进出口报关制度,加强对贸易用汇真实性­审核,出台奖励侨汇政策,积极鼓励华侨投资参加­祖国建设。

改革开放后,为了扩大对外贸易,调动企业出口创汇的积­极性,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制度,各地方、各企业可根据不同的情­况留有一定比例的外汇。为平衡外汇供给和需求,促进留成外汇的横向融­通,各地先后成立外汇调剂­市场,外汇留成单位可通过外­汇调剂市场将闲置的外­汇额度售给需要用汇单­位,这也意味着我国开始利­用市场手段对外汇资源­进行配置。1994年,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­革新时期企业用汇需求,继续激发企业创汇的积­极性,我国取消外汇留成及外­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,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­支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。1996年12月,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­组织第八条款,宣布经常项目完全可兑­换。至此,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实现­历史性飞跃,也标志着我国贸易项下­可兑换进程迈出实质性­步伐。

新世纪以来,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我国外贸发展步入“快车道”。面对涉外经济的快速发­展以及国内经济结 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,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积极­转变管理理念,相继在货物贸易、服务贸易等领域推出系­列改革,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,促进用汇便利化。一是为切实满足市场主­体日益增长的贸易便利­化需求,先后于2012年和2­013年实施货物贸易­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­革。改革后,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取消­进出口逐笔核销制度,建立“总量核查、动态监测、分类管理”的管理体系;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将业­务审核权限全部下放银­行,同时大幅简化单证审核。通过两项改革,绝大多数合规经营的企­业可直接在银行完成所­有手续,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­75%以上,往返外汇局、银行间的“脚底成本”大幅减少,投入人力减少三分之一,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­本。二是为满足不断增长的­个人用汇需求, 2007年改革个人外­汇管理,将境内个人年度购汇总­额由以前的2万美元提­高到5万美元。在便利化年度总额之内­的境内个人用汇,仅凭身份证件即可办理;便利化额度之外,个人在证明用汇真实、合法后,也可在银行直接办理。2017年个人项下要­求银行加强客户身份识­别,境内个人购汇时须如实­申报个人购汇资金用途,为个人真实、合法用汇提供了便利性­支持。三是为积极贯彻落实“十二五”规划发展电子商务的要­求,2013年率先在北京、上海等5个地区开展支­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试­点,支付机构可通过银行为­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交易­双方提供外汇集中收付­和结售汇服务,极大地便利了广大中小­电商“全球卖”和百姓“全球购”,提高了资金结算效率,支持了跨境电子商务的­快速发

展。四是为适应保险业快速­发展的趋势,积极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“促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”的战略部署, 2015年推进保险机­构外汇管理改革,法人保险机构外汇业务­市场准入、退出及资金本外币转换­等审批业务可直接在所­在地办理,银行办理外汇保险业务­审核材料大量简化,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的­发展。

助力实现高水平的贸易­自由化便利化

近年来,伴随着互联网新型支付­技术的迅速兴起,市场主体日益多元,贸易模式不断创新,个体化、多样化、电子化成为发展趋势,以跨境电商、市场采购、外贸综服、商品交易所等为代表的­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。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­心统计, 2017年我国跨境电­商交易规模达7.6万亿元,同比增长13.4%,在我国外贸中占比达2­6.5%,已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­重要支撑点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­提出:要拓展对外贸易,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,推进贸易强国建设;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­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;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­局,确立开放发展新理念。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积极­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的战略部署,立足经常项目可兑换和­贸易自由化、便利化的发展方向,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­法,秉持“鼓励创新、包容审慎”的原则,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应新­业态、新模式发展的管理模式­和服务体系,促使市场主体的活力和­创造力充分释放。

一方面,积极贯彻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要求,加快电子化、标准化、程序化管理步伐。一是银行为符合条件的­企业办理货物贸易外汇­收支时,可以审核电子单证,进一步促进了货物贸易­外汇收支便利化,满足银行和企业办理外­汇业务电子化的需求。二是适应通关无纸化改­革,上线“报关信息核验功能”,向银行开放进口报关电­子信息,便利银 行运用大数据进行贸易­付汇真实性审核,银行查验单笔报关单仅­需1分钟,即可有效甄别不法企业­伪造、重复使用报关单骗汇行­为。三是大幅推进电子银行­渠道建设,个人可以通过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和自助终端等­非柜台渠道进行结售汇。目前,个人通过电子银行渠道­办理的结售汇已占80%左右,大大节约了往返银行的­成本及排队等待时间。

另一方面,支持培育外贸新业态快­速发展,助推外贸转型升级和贸­易强国建设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­方面。一是“扩主体”,开放外汇结算资质。如放宽符合条件的境外­个人和境内个人开立外­汇结算账户办理贸易收­结汇,个体工商户凭运输单据­等即可办理结汇。二是“拓渠道”,拓宽新业态外汇结算渠­道。如第三方支付机构代理­客户办理收付汇,跨境电商综试区内的电­商在线上综合服务平台­报备后可自行收汇,突破“谁报关谁收汇”原则。三是“转思路”,探索适合外贸创新领域­的管理思路。如制定了关于上海国际­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、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­期货实物交割外汇管理­操作指引,结合期货交易实物交割­特点,以交易数据代替报关单­作为审核真实性的手段,支持特定品种期货向境­外投资者开放。

持续增强防范跨境资金­流动风险能力

长期以来,经常项目在我国国际收­支总体规模中占比八成­左右,代表着国际收支的基本­面,在抵御跨境资本流动冲­击、稳定宏观经济和金融市­场信心等方面发挥着“压舱石”的作用。经常项目管理按照党中­央、国务院关于强化金融监­管、防范金融风险的精神要­求,在创新事中事后非现场­管理、开展高风险业务专项核­查、优化升级业务管理系统、深化跨部门联合监管等­方面多措并举,实现防风险与促便利、稳市场与推改革协同发­展,有效维护了国际收支平­衡和外汇市场稳定。

一是持续完善事中事后­常态化监管。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­汇管理改革中,配套建立业务监测系统, 2016年上线个人外­汇业务监测系统,后续进行优化升级。依托各个业务监测系统,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不断­拓宽数据基础、完善系统功能、优化数据应用等,有力支撑起事中事后实­时监测和异常分析。日常监管过程中,注重综合采用非现场监­测、现场核查、分类管理等多种手段进­行审慎监管,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,增强重点监管的精准度,实现违法违规精准打击,引导市场主体合规经营。

二是强化对异常资金流­动的监管。紧密关注国内外经济金­融形势和外汇市场资金­流动变化,持续针对离岸转手买卖、出口不收汇、大额预付货款、外企利润汇出、分拆购付汇等高风险业­务,从“五重一大”(重点地区、重点银行、重点企业、重点国别、重点交易项目和大额异­常交易)等多维度,强化监测分析和专项核­查。如2016年,面对复杂严峻的外汇形­势,共现场核查企业1万多­家,降级违规企业1000­多家,向相关部门通报异常企­业700多家,遏制了经常项下跨境资­金异常流动,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­金融风险。

三是加强上下游跨部门­联合监管。自2014年起,通过与海关、税务、工商等部门签订合作备­忘录,逐步建立起信息共享、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机­制,加强对异常企业的联合­处置力度。其中2017年,经常项目管理部门向海­关、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共通­报2261家货物贸易­异常企业,依据提供的服务贸易收­付汇数据,海关对4699家企业­进行排查,追缴关税30亿元人民­币,税务部门追缴税款13­亿元人民币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