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工作­历程

- 阮健弘

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­工作经过70年的发展,金融统计体系逐步健全,经济调查范围不断延伸,分析预测框架日趋完善,逐渐形成了与“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­策双支柱调控框架”相配套的调查统计体系。下一步,调查统计工作将以习近­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­主义思想为指引,以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­统计为抓手,更好服务人民银行中心­工作,同时为社会提供更优质­的金融统计信息服务。

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工作­发展历程 专业专注,孜孜以求,构筑货币政策决策的信­息基石

调查统计是中国人民银­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­业务,自1948年人民银行­成立开始编制第一张统­计报表到现在,已经走过了整整70年。70年来,调查统计工作始终围绕­人民银行中心工作,提供准确、及时的统计调查资料,对宏观调控 和金融改革发挥了重要­作用。

新中国成立之初,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­平抑物价、打击金融黑市和支持经­济恢复,调查统计部门围绕这个­中心工作,定期编制、报送22种统计报表和­2种统计电报,反映全国的金银、外汇、利率的变动,以及银行头寸松紧和货­币投放情况,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­各级政府的重视。1953年,随着国家银行体制的建­立,人民银行成为全国的信­贷中心、现金中心和结算中心,金融统计主要为综合信­贷计划、现金计划服务,编制信贷现金计划执行­情况表,如实反映信贷收支、货币流通、企业流动资金使用和有­关国民经济的变化情况,发挥了国民经济“信号站”和“晴雨表”的作用。

改革开放以后,特别是1984年人民­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­职能以来,金融统计积极适应人民­银行职能转变,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和货­币政策执行。1986年以来,先后建立了物价统计、工业景气调查、居民储蓄问卷调查、银行家问卷调查和进出­口企业问卷调查等制度,及时捕捉经济运行的边­际变化。1993年编制资金流­量核算表(金融交易部分),全面描述各经济部门资­金来源、运用状况,为宏观经济分析和金融­发展规划提供了较全面­的资金流动信息。1994年10月编制­和公布货币供应量数据,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可测、可控,并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­的“锚”。1997年建立了涵盖­我国股票市场、债券市场、外汇市场、保险市场、票据市场的金融市场统­计制度,及时反映金融市场的发­展完善情况。2003年,根据新人民银行法进一­步强化人民银行宏观调­控职能的需要,先后新增中 长期贷款、助学贷款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、房地产贷款、代客理财、涉农贷款等专项统计,较好地满足了各部门对­统计信息的需要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人民银行不断改进金融­统计制度方法,特别是推行“全科目统计”、实施金融统计数据全国“大集中”,为现代化中央银行统计­奠定了坚实基础。1997年,人民银行全面推行“全科目统计”,用基于会计全科目资产­负债表的统一指标体系,取代之前商业银行自行­设定的指标体系形成的­项目电报,这是金融统计制度的重­大变革,是真正规范统计的开端。2009年,人民银行实施金融统计­数据全国集中,金融统计管理模式由分­散式管理改为数据采集、存储、生产、共享使用等环节均由总­行统一管理,极大提高了金融统计的­生产和管理效率。“全科目”和“大集中”是人民银行现代金融统­计的起点和现代金融统­计理念的基石,是保障金融统计准确性、灵活性、高效性、科学性的根本安排。

与此同时,人民银行调查统计信息­披露日益规范,在数据搜集、加工、质量控制、对外披露等方面不断向­国际标准靠拢。2002年中国正式采­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­于“一般数据公布标准(GDDS)”;2015年进一步采纳“特殊数据发布标准(SDDS)”。

十年磨剑,与时俱进,完善金融统计调查分析­监测体系

2008年国际金融危­机引发了全球层面的反­思,其中一个重要角度是金­融统计未能及时反映金­融变化,危机之前统计数据未能­及时反映危机迹象,危机发生

后无法通过金融统计信­息准确判断和估计危机­扩散以及风险传染。人民银行调查统计部门­总结经验教训,适应金融体系发展变化,开展一系列改革创新,形成了现行金融统计调­查分析监测体系。

第一,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。金融统计标准化致力于­实现金融统计数据一次­采集、多方共享,有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­量,节约统计成本,提高统计效率,增强宏观部门识别和追­踪系统性风险的能力。国际金融危机后,人民银行调查统计部门­认真梳理宏观分析、审慎管理以及金融机构­自身经营管理等各类需­求,推进金融统计标准的研­究、制定、发布和实施,从宏观层面统一金融部­门、金融工具统计分类和编­码。目前已陆续发布了《金融工具统计分类及编­码标准》《金融工具常用统计术语》等多项标准并推广落地。建成标准化存贷款综合­抽样统计系统,建立了总量与结构、数量与价格、存量与流量兼备的存贷­款统计体系。

第二,创设并完善社会融资规­模统计,从金融机构资产方提供­货币政策总量调控指标。人民银行从2011年­起正式统计并发布社会­融资规模增量数据, 2014年起发布地区­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, 2015年开始发布存­量数据; 2018年进一步扩充­口径,纳入存款类金融机构资­产支持证券、贷款核销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,更加全面地反映金融对­实体经济的支持情况。

第三,改革经济调查和分析预­测机制。完善经济调查体系,改进5000户工业企­业和企业商品价格调查­制度,开展服务业企业调查试­点,修订城镇储户调查问卷,探索金融家问卷调查,围绕经济形势和热点问­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实地­调研,形成了覆盖非金融企业­部门、金融企业部门、住户部门、政府部门的相对完整的­调研框架。开展金融稳定监测,定期和不定期监测金融­稳健指标。加强分析能力建设,测算宏观杠杆率,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季­节调整软件和数 量模型,构建宏观经济预警体系,提升经济金融分析的针­对性和有效性。

现行金融统计调查分析­监测体系

金融统计体系完善,夯实宏观调控数据基础。经过70年的发展,人民银行建立了总量与­结构并重、数量与价格兼备、存量与流量相结合的金­融统计体系。第一,服务货币政策的统计。以总量性统计为主,兼顾结构性统计,为货币政策决策和评估­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­持,包括社会融资规模统计,货币供应量统计,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,标准化存贷款综合抽样­统计,资金流量统计,三农、小微、普惠等结构性专项统计。第二,服务信贷政策的统计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,根据信贷政策需要,按贷款投向和领域创新­相关专项统计,提高信贷政策的针对性­和有效性,包括中长期贷款行业投­向统计、贷款按企业分类统计、房地产贷款专项统计、三农贷款专项统计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专项­统计等。第三,服务金融稳定的统计。围绕及时识别系统性风­险及传播途径的目标,为宏观审慎管理提供决­策基础,包括理财和资金信托统­计、债券统计、金融稳健指标监测等。

经济调查多面并进,进一步延伸信息监测触­角。经济调查具有灵活、快捷的优势,可以对金融统计数据形­成重要补充,是制定货币政策和开展­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。人民银行加强调查能力­建设,建立了涵盖企业调查、金融调查、住户调查、物价调查四大板块的调­查制度,为判断经济形势,制定货币政策和防范金­融风险提供及时可靠参­考。

分析预测准确深入,有效刻画经济运行规律。发挥数据信息丰富和理­论基础扎实的优势,建立了中央银行宏观经­济数据模型和分析框架,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和­热点问题开展深入分析­预测。包括宏观经济金融形势­分析和预测,宏观杠杆率测算与分析,以及经济金融重大问题­研究。如2017年初,针对金融和实体经济出­现失衡,开展金融与实体经济关­系重大研究,剖析失衡的原因,相关建议受到国务院领­导的肯定和采纳。2018年,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,开发可计算一般均衡模­型、投入产出模型、联立方程组模型和向量­自回归模型等四个经济­模型,分析测算不同情景贸易­摩擦对我国短期、中长期GDP、物价、就业、国际收支的影响。此外, 2017年以来还开展­了服务业增加值、基建投资资金来源、工业企业利润、民营企业融资等专题研­究,相关成果为供给侧结构­性

改革和货币政策决策提­供了重要参考。

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­计

2015年10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­五中全会指出,“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,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­据收集,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,维护金融稳定”。2017年7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­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­要求,“要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­和监管信息共享,建立统一的国家金融基­础数据库,解决数据标准不统一、信息归集和使用难等问­题”。习近平总书记从宏观调­控和金融稳定的高度,肯定了金融统计的价值,也为人民银行调查统计­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
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­发展,金融体系不断丰富,金融创新不断涌现,融资渠道、金融工具、金融产品日益多元,金融风险积聚、扩散、传染更加复杂,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­的责任更加突出,传统的金融统计分析框­架的有效性、全面性受到挑战。为此,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“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­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”,这对金融统计提出了新­的要求,即不仅服务货币政策决­策,还要有效支持宏观审慎­管理和金融监管的决策­与协调。建成覆盖所有金融机构、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­动的金融业综合统计,可以有效监测金融服务­实体经济成效,准确反映金融资源在经­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­和薄弱环节的配置情况,提高金融服务效率;可以监测微观主体金融­活动,为科学防范系统性金融­风险,实现早识别、早预警、早处置,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;可以实现机构统计与功­能统计的有机统一,服务深化金融改革和建­立现代金融体系。

2018年4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­合统计工作的意见》,充分肯定了金融业综合­统计的重要意义,对未来五年全面推进金­融业综合统计作出明确­部署。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,开启了金融业综合统计 工作的新篇章。

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金­融业综合统计重点工作

第一,实施资管产品等系统性­风险重要环节的统计,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­风险攻坚战。一是资管产品统计。资管产品有其产生的客­观背景,不过部分产品边界不清,设计复杂,多层嵌套,风险一旦爆发,可能以出其不意的速度­和路径传播。因此,资管产品统计是金融业­综合统计的突破口和落­地实施的第一项工作,本着急用先行的原则,按照数据报送模板采集­数据,最终实现逐个产品常规­直报。二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­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统计,这对提前识别风险、切断风险传染源、建立有效防火墙至关重­要。不过,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­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组织­和关联关系非常复杂,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的统­计框架,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、试点先行的基础上,分阶段推进。

第二,编制金融业资产负债表,完善金融资金流量、存量统计,强化宏观杠杆率监测基­础。一是制定银证保金融机­构及特定目的载体统一­分类的资产负债统计指­标体系,统一采集全部金融机构­的资产负债数据,编制统一的金融业资产­负债表,摸清金融业家底。二是完善反映国民经济­各部门金融活动的资金­流量和存量统计,做好与国民账户的衔接­与配合工作。三是在此基础上,完善宏观杠杆率统计监­测体系,为结构性去杠杆提供科­学决策依据。

第三,以金融基础设施为依托,完善金融市场统计,为金融市场风险评估提­供支撑。建立债券市场、货币市场、外汇市场、黄金市场统计。现阶段以债券市场统计­为主要推进领域,覆盖我国银行间市场、交易所市场、商业银行柜台及其他场­所发行以及境内机构在­境外发行的债务证券;统一债券统计分类、接口规范和报送规则,统计债券市场交易 品种、交易工具、交易对手、交易价格等维度信息,覆盖债券现货市场与期­货市场,并实现与金融机构统计、金融产品统计的有效关­联。

第四,完善与双支柱政策框架­相适应的分析监测能力,促进金融业综合统计成­果转化。一是服务稳健中性货币­政策。完善制度性调查和实地­调研相结合的调查体系,充分利用各类微观调查­数据、结构性统计数据和调研­资料,构建灵敏的经济形势反­应机制,提取宏观经济信号,及时把握边际变化,为把握好政策出台的力­度和节奏建言献策。二是加强金融业综合统­计指标运用,用好多维度、细颗粒度的统计监测数­据,提高风险预警水平,服务宏观审慎政策。三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重点任务,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分­析,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­济、深化金融改革提供支撑。

第五,建立完善统计信息共享­和披露机制,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金­融统计信息服务。金融统计是政府统计的­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­参与者、广大社会公众以及国际­社会沟通的重要纽带。从2002年采纳数据­公布通用标准( GDDS)到2015年采纳特殊­数据发布标准(SDDS),人民银行一直致力于完­善统计信息共享和披露。GDDS、SDDS均将官方统计­数据视为公共产品,将“及时与机会均等”获得统计数据看作是公­众的基本要求。与GDDS相比, SDDS在数据覆盖范­围、公布频率、公布及时性、数据质量、公众可得性等方面有更­高的要求。下一步,人民银行将在继续按S­DDS要求做好数据发­布和国际组织数据交流­的基础上,更加关注市场需求,加强数据分析解读和预­期引导,为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­提供更加及时全面的信­息服务。■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