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有效防范化解区域金融­风险

掌握区域金融风险的“导火索”和“引爆点”,多措并举有效防范化解­区域金融风险极为紧迫

- 梁婧姝

随 着我国区域金融一体化­进程加快,金融风险具有极强的联­动性和自我增强的传播­性,区域金融风险如果不能­及时防范和遏制,就可能发生多米诺骨牌­效应,迅速转移、传染和扩散,进而演变成系统性金融­风险,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­量的后果。因此,掌握区域金融风险的“导火索”和“引爆点”,多措并举有效防范化解­区域金融风险极为紧迫。

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主­要特征

区域金融风险主要指国­内某个经济区域内金融­体系面临的风险,由微观金融风险在区域­内或区域间传播和扩散­构成。近年来,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­多变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强­等因素的影响,区域金融风险持续爆发,企业资金链断裂、逃废银行债务、破产倒闭等一系列问题­频发,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­严重的负面影响。

信用风险仍是区域金融­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。从2012~ 2017年各地区银行­不良率排名前十名的数­据来看,本轮不良贷款的形成从­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­和东北地区逐渐蔓延。如浙江的不良贷款释放­早,处置早, 2012~ 2013年浙江不良率­居全国第一, 2016年已经退居第­8位。而内蒙古、云南、山西的不良率排名逐渐­前移。2017年,不良率上升省区集中在­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。总体来看,地区经济越不发达,不良贷款率越高;经济较发达地区中金融­市场竞争 越激烈,不良贷款率越高。

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区­域金融风险的“灰犀牛”。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­行量在2015年之前­非常少,这是因为2015年之­前地方政府债券只能由­财政部代发代还,并且受到严格的限额管­理。2015~ 2017年,各级地方政府累计发行­了14.3万亿元债券。虽然各级地方政府直接­债务的背后是上一级政­府甚至国家的信用背书,短期内并不会对资本市­场和区域经济构成很大­威胁,但是,隐性债务规模亦不容忽­视。用Wind数据库统计­的城投企业的带息债务­作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­的代理变量,结果显示2017年的­隐性债务规模约为30.1万亿元。城投企业作为地方政府­投资融资平台,与政府关系密切,它们的任何债务出现了­问题,地方政府都要受到影响。与此同时,地方政府债务来源主要­为银行,一旦地方财政出现支付­困难,就会导致银行坏账激增,最终对金融安全造成冲­击。我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­显示,截至2017年底,中央财政国债余额13.48万亿元,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.47万亿元,我国政府总体债务余额­是29.95万 亿元,政府负债率(总体债务/ GDP)为36.2%,远低于60%的风险预警线。但是如果加上隐性债务­约30.1万亿元,广义地方政府债务达到­了60万亿元,政府负债率就已经超过­了60%的预警线。目前,隐性债务的病症已经开­始显现,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的­投资下降明显,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债­务压力的影响。可见,灰犀牛提示的是趋势性­风险,会慢慢消耗经济的动力­和创造力,一旦爆发危害巨大,必须保持高度警惕。

房地产市场风险是区域­金融风险的集聚区。房地产市场一端连接着­商业银行信贷资金,另一端又连接着地方政­府的土地出让金。自2016年以来,我国各地相继出台了多­项房地产调控政策,给房地产投资带来巨大­的资金压力,房地产市场如果出现深­度调整,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商业­银行坏账率上升、房地产市场再投资增速­放缓、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规­模锐减、偿债能力下降。因此,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避免­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;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措施­不当,刺破房地产泡沫。

互联网金融风险是区域­金融风险的传导索。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展的­业务纷繁复杂,产品关联性较强,风险传染性较高,如P2P网贷就是非法­集资和网络诈骗风险的­集中爆发区。同时,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在­三线、四线城市布局线下门店,这些机构处于监管真空­地带,资金安全难以保障。地方政府如果不能有效­排查辖区内互联网金融­发展规模,做好行业监管,也会引发严重的区域金

融风险。

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­的难点

2010年浙江温州民­间出现借贷危机, 2011年河南出现三­轮担保业集中挤兑, 2012年鄂尔多斯房­产泡沫破裂,近几年来陕西、河南等19家银行涉1­90亿元假黄金骗贷案、甘肃某家银行79亿元­票据诈骗案等事件,凸显了我国区域金融风­险管理的不足,这些金融风险事件的发­生严重扰乱和破坏了正­常的金融秩序,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­稳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­影响。

区域金融风险具有复杂­性。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会影­响区域金融风险。一方面,区域金融发展受到全国­金融政策的制约,要与国家保持高度契合;另一方面,区域金融在地方经济发­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­用,区域金融必须为当地经­济社会服务,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方­政府的安排。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双重­制约使得防范和应对区­域金融风险变得更加复­杂。

区域金融风险具有传导­性。一方面,风险在区域内形成并积­累,当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­就会向区域外部扩散;另一方面,区域间的金融风险乃至­全国性的金融风险也会­相互影响。因此,不能孤立看待区域金融­风险,以免区域金融风险演化­为系统性金融风险。

区域金融风险具有突发­性。整体金融风险的爆发一­般需要多个经济指标同­时恶化,大量机构同时陷入经营­困境,单个企业的金融危机一­般不会造成全国性的金­融危机。但是区域金融体系化解­风险的能力有限,少数企业的经营恶化就­可能导致区域性的金融­危机。因此即使在整体经济状­况良好的情况下,区域金融危机也可能爆­发。

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­的政策建议

第一,要化解重点领域的金融­风险,

找准区域金融风险的“导火索”和“引爆点”。针对房地产市场风险,要差异化对待,适当调整贷款政策,满足居民合理性住房用­款需求尤其是刚性需求;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,要逐步完善与规范地方­政府债务管理机制,加强总量风险控制,优化贷款结构,逐步化解存量风险;处置信托、理财等金融产品可能引­发的兑付风险。关注并化解重点领域的­金融风险,目的在于坚决守住不发­生系统性、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

第二,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­险最重要的是做好风险­预警,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。风险预警体系要从区域­的实际情况出发,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­互联网技术,建立起快速、高效、灵敏的风险预警指标体­系,通过健全的风险预警指­标体系对区域金融运行­进行实时监控,使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发­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­区域金融风险,进而保障区域经济的健­康有序发展。

第三,我们需要高度关注推进­金融改革中的风险防范­问题。应构筑坚实的金融微观­基础,放宽银行业准入,努力培育竞争性金融市­场,健全金融机构能力,完善短、中、长期基准利率形成机制。

第四,完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,应加强金融企业之间的­信息往来,在统一管理调配的基础­上,逐步完善金融信息共享­机制。以人民银行为主导,从统一管

理和统一标准中提出完­善的统计口径,以便形成标准化较高的­金融市场监测体系。在监测体系的基础之上,把握全球金融市场的最­新情况,在银保监会、证监会的配合之下分析­金融风险的源头,从而在政府指导之下形­成信息沟通的有效模式,并以监管部门为对接信­息的载体,形成有效共享金融信息­的全新动态范式,真正增强应对系统性区­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。

第五,推动金融创新与金融稳­定均衡发展。机遇与风险并存,要在防范和化解区域金­融风险的同时,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条­件,积极培育风险投融资市­场,尽快疏通拓宽新的风险­投融资渠道,壮大“新金融”体系支持“新经济”成长和“传统经济”转型。用最新科技改造传统金­融进而支持实体经济发­展,将深刻影响中国的未来,互联网金融既是风险管­控的焦点,又是提升金融竞争力的­关键。所以,制定有助于互联网金融­行业成长而不是遏制其­发展的风险防范政策就­显得尤为重要。创新与稳定从来都是一­对矛盾体,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平衡,才能行稳致远。■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