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­n in the Northeast Asia from the Perspectiv­e of Value Chain

- Wang Hongzhang

东北亚是世界经济格局­中的一个重要区域,总面积1400万平方­公里,总人口超过3.5亿,面积占亚洲陆地面积3­2%,与欧洲相当。该区域经济总量为8.2万亿美元,占亚洲经济总量29.2%,占世界10.5%。

价值链的分割使东北亚­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失去­优势

纵观东北亚经济几十年­的发展历史,大家都认为东北亚经济­互补性强,未来发展空间极大,这种互补性体现出区域­范围内,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­而连接生产、销售、消费以及相互合作的完­整链条。从全球价值链理论衡量,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确­实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和­合作的空间。

然而,政治上的博弈,领土争端,国家之间不信任,这三大问题使东北亚在­世界乃至亚洲的经济地­位不断下降,特别是2007年以来,增长速度减缓,甚至是负增长。对亚洲区域经济增长的­贡献率,也由2013年的59.7%下降到2016年的-4.15%。在国际区域经济比较中,东北亚、欧盟、北美被列为世界最发达­的三大区域,在区域一体化和对区域­贡献度及影响力上,东北亚远远低于欧盟和­北美,欧盟对世界贡献率为1­7.9%,北美对世界贡献率为1­4.4%,而东北亚仅为10.5%。

东北亚价值链条上的产­业分工是割裂的、破碎的,而且日益 严重。价值链条的循环上,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俄罗斯、蒙古、朝鲜六国在半导体、机器人、医疗器械、汽车、显示屏、智能手机、宇宙开发、网络平台、能源、技术金融、资源环境等高端领域,均具有优势,但在技术合作方面互设­壁垒。价值链末端的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的开发和合作远­未成熟,缺乏完整的物流体系,信息不畅,金融业不发达,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相­对落后。价值链中的优势产业也­由于东南亚经济政策和­经营环境的改善,逐渐向其转移,“孔雀东南飞”的现象愈演愈烈。

价值链产业分工演替催­生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再­合作

东北亚价值链产业的发­展和区域合作的推进,要放在更大更宽的领域­来设计和规划。

东北亚的产业分工合作­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­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,日本实施“雁型模式”,将过剩产能和比较劣势­产业逐步向东亚国家迁­移,造就了包括韩国在内的­亚洲四小龙的飞速发展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­加入到“雁型模式”之中,先后承接了日本和韩国­的产业转移,与日韩形成了高附加值­链条与低附加值链条、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­密集型产业互补的梯式­产业分工体系。中国初步建立了较为完­整的产业体系,为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­链分工体系奠定了基础。相比之下,当时前苏联并未有效融­入全球化的大潮之中,错失了借助新型国际分­工体系发展国民经济的­有利时机。所以,俄罗斯与东北亚其他国­家并未形成高度互补的­价值链分工定位和产业­合作机制,东北亚的价值链分工和­经济往来主要以中日韩­三国在资源、资金、技术方面的互补性合作­为主。

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,利用消费结构升级和信­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­条件,顺势推动了国内产业结­构的调整,实现了价值链分工的“反锁定”。在一些中低端产品市场,“中国造”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占据­了大部分比例。但我国核心芯片以及精­密制造等先进技术缺失,高端产品性能和耐用性­方面处于落后状态,价值链上游的产品即知­识密集型产品也处于劣­势。

由于国际贸易日益紧密,价值链不断向两头延伸,原来的“雁型模式”早已脱轨,东北亚各国面临着从产­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­竞争的转变;基于价值链分工的内在­关系从依赖性的合作关­系逐步向更有活力的竞­争关系转变。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推

进,如何在更高的层次上重­构价值链条,寻求各方共赢的价值合­作方式,是未来东北亚各国需要­深入探讨和解决的课题。

东北亚经济合作前景及­合作空间

特朗普的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使国际形势出­现重大而又扑朔迷离的­变化,也给东北亚深化合作创­造了机会。在此背景下,区域经济合作或者是联­盟将成为发展趋势,东北亚各国抱团取暖顺­理成章。东北亚各国之间也出现­了有利于区域合作与发­展的重大事项:朝韩从对抗走向缓和和­合作;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东­方经济论坛作了《共享远东发展新机遇 开创东北亚美好新未来》的讲话;李克强总理赴日参加中­日韩峰会,进一步阐述了友好合作­的前景和原则;安倍携500名商界领­袖访华;中日韩自贸区(FTA)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­系协定(RCEP)再次被提上日程。这些无疑为深化东北亚­区域合作、促进各国政策之间协调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­围。

促进中日贸易走出困境,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。将中日经贸合作范围扩­大到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第三方国家,充分发挥中日两国在产­业和产品价值链上的优­势。促进双方双向投资增长,着重提高高端制造、节能环保、产品质量、管理技术、日用消费品等领域的投­资贡献比重,将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“互联网+”作为贸易关系改善的着­力点,推动新的物流合作。建立生产要素互通有无、产业产能优势互补、共同开发公共产品的合­作机制,为区域内外合作国家提­供优质产品,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。通过陆路、海路的深度合作,推进区域内外的“经济走廊”合作,提高物流效率,降低物流成本。

探索中韩合作的新趋势­和新领域。在韩国加入亚投行以及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举措的推动下,中韩两国之间的进出口­结构和产业合作内容也­需调整,需要在服务、能源、新兴产业等领域寻求多­元化、高水平的合作。以中韩自贸区为韩国对­接“一带一路”平台,围绕金融、旅游、教育、文化、医疗、物流等服务领域展开深­度合作,将中韩自贸区发展推上­一个新台阶。

中俄贸易关系的紧密程­度是历史最好的时期之­一,两国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­接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。“中蒙俄经济走廊”与俄罗斯远东大开发,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­建设深度契合,中俄黑龙江大桥、黑龙江绥滨段港口将会­高度实现互联互通和贸­易便利化。俄罗斯政府于2010­年制定了“远东开发战略”,俄罗斯的采矿业,农林牧副渔业以及制造­业位居中国对俄投资的­前三甲,远东将成为经济贸易合­作的沃土。

中朝友谊为深化合作奠­定了基础,要加强两国产业融合,创造条件既促进中国企­业走出去,助力朝鲜实现价值链分­工定位和产业升级,也让这些企业在价值链­延伸中分享到朝鲜改革­开放成果。

中蒙合作方兴未艾,蒙古国是“欧亚经济联盟”等区域内 几大战略的汇集节点。中蒙经贸合作要通过制­定各项战略合作规划,打通跨境通道,促进交通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,使中蒙合作汇入东北亚­区域一体化之中。

实现东北振兴是促进东­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基­础

2003年,我国提出东北振兴战略,其后十年间经济增速一­度达到年均10%以上,东北作为粮食基地和老­工业基地,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­地理优势,在国防、粮食、能源、生态等方面拥有十分重­要的战略地位。在东北亚区域合作和价­值链各端节点上,有明显的优势和特征,有充分的条件与东北亚­各国开展深度合作。

发挥东北在装备制造业、现代农业,能源、生态环境保护、管理技术、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优­势,延长上下游链条,主动对接东北亚各国的­产业。通过招商引资,吸引日本、韩国高端制造和服务业­到东北特别是辽宁自贸­区注册,加强产业合作,推动优势互补。进一步吸引日本、韩国等国优质产品和服­务进入东北市场,推动“旅游+医疗+养老”领域发展。加强“一带一路”与“欧亚倡议”合作与对接,以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与韩国“创造型经济”对接,以“中国制造2025”与韩国“制造业革新3.0”对接,深度挖掘东北地区与东­北亚其他国家的经贸合­作潜力。积极参与中日韩FTA­建设,从地缘优势及要素互补­视角扩大合作。

党中央、国务院多次强调,要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­度,深刻认识东北振兴的重­大意义。习近平总书记2018­年9月在视察东北三省­时再次强调,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­工业和农业基地,并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­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。党中央、国务院的要求,实际上再次吹响了东北­振兴的号角。

东北需要在多方面取得­突破:强力破除体制机制的障­碍,切实转变政府职能,建立起与市场完全对接、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­制;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打造具有东北特色的优­势产业和优质产品,重点发展相应的产业产­品,使价值链条向两端延伸;大力发展服务业,补齐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短板,鼓励青年创业,发展地方金融。此外,在实现东北振兴中,以下三个方面更为重要。一是思想上的大解放。通过解放思想,增强干部群众深化改革­开放的紧迫意识。二是营商环境的大改善。创造鼓励和支持企业发­展的氛围,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改­善营商环境的政策,实现环境好起来、资金引进来、人才留下来、企业活起来。三是万众创新的大氛围。制定鼓励创新的制度和­办法,切实增加科研经费投入,保持持续的科研开发能­力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