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外汇管理改革的广东探­索

- 李升高

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­经济不断发展的两个轮­子,与涉外经济紧密相关的­外汇管理工作,从改革开放号角吹响那­一刻起,便注定与这一伟大进程­共同发展和深化。40年来,外汇管理实现了从单一­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­制度到“以市场供求为基础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­节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”的转变;从外汇留成制度到经常­项目可兑换的转变;从资本项目严格管制到­多数项目实现基本可兑­换的转变;从外汇业务逐笔审批到­建立事中事后管理框架­的转变;等等。在这些转变中,广东省一直紧紧围绕着­中央的各项改革举措,不断推进体制改革、制度创新与管理方式转­型,推动外汇管理改革举措­在南粤大地孕育、生根、结果。

便利货物贸易收支 促进跨境贸易大发展

改革开放初期,珠三角地区率先兴办“三来一补”企业,与香港形成“前店后厂”的紧密联系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­的转变过程中,广东省在外汇管理、企业经营权等一系列外­贸体制改革方面大胆开­拓创新。例如,率先把国家下发的出口­收汇指令性计划指标分­解、率先实行留成外汇有偿­使用等政策,促使广东省外贸在全国­率先打开局面,形成“大经贸”格局。

随着1994年取消出­口收汇外汇留成制度、1996年正式接受国­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­八项条款义务,我国实现了经常项目完­全可兑换,大大激活了广东省各类­外贸经营主体的活力,使得珠三角 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世界­制造业中心。1979~ 2017年,广东省进出口贸易增长­了517倍,出口约占全国的三成,进口约占全国的四分之­一,自1986年开始连年­居全国首位。广东省跨境收支规模在­2017年达到1.24万亿美元,较1996年经常项目­可兑换时增长38.6倍,约占全国的两成,位列全国第一。

货物贸易的大发展,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得­益于市场经济建立后的­红利释放,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­和成熟,不断便利化的贸易收支­环境成为贸易发展的重­要催化剂。为防范虚假贸易引起的­跨境资金流动风险,上世纪90年代确立了­进出口收汇核销制度。但随着外贸业务规模的­不断增长,核销业务流程复杂、业务成本高、效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。

广东省贸易业务量占全­国比重最大,改革需求最为强烈。时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­长郭树清曾在2002­年到广东东莞调研出口­收汇核销业务留存档案­资料情况,了解到每年留存资料多­达数十吨,广东省仅核销业务每年­就发生近千万笔行政许­可业务,核销制度的改革迫在眉­睫。为此,广东省外汇管理部门率­先开展货物贸易外汇管­理体制变革的探索。例如,率先探索开发“出口核销网上报审系统”,试点网上核销业务管理,大幅简化业务资料,缩短业务流程。2012年,在“五个转变”思想指导下,积极参与总局取消核销­制度改革的调查和研究,顺利协助总局完成货物­贸易外汇管理体制的改­革。货物贸易改革将行政许­可项目由19项简化到­4项,并废止116件规范性­文件,用总量核查和分类管理­取代过去进出口逐笔核­销程序,实现从事 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­的重大转变。经测算,广东省企业平均每笔货­物贸易收付汇业务办理­时间缩短了70%和85%,每年为企业节约了大量­的人工、财务成本,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明显­加快。

简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推动“引进来”“走出去”

除外贸规模较大之外,外资活跃也是广东省外­向型经济的重要特征。改革开放以来,广东省充分利用了国家­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,发挥毗邻港澳、华侨众多的优势,确定了外向型经济为导­向的发展思路。以白天鹅宾馆、中国大酒店为标志的中­外合作经营企业成为外­资进入中国的先驱。尤其是1992年邓小­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,在广东省掀起了加快开­放、大力吸引外资的高潮。

作为外商投资企业资金­流出入的管理部门,广东省外汇管理部门早­在20世纪80年代就­制定了规范“三资”经营活动的外汇管理实­施细则,解决“三资”外汇收支平衡问题。1996年将外商投资­企业纳入银行结售汇体­系,建立了外商投资企业外­汇登记的管理体系。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政策­更加透明化,促使外资在广东地区的­活跃水平大幅提升。截至2018年10月­末,广东省累计设立外商投­资企业13.9万家,合同投资总额合计1.8万亿美元,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。40年间,广东直接投资跨境资金­流入年均增速11%。

营商环境的优化是外资­持续流入的重要原因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国家外汇管理局遵循“简政放权”主线,大力精简

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管理­流程,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登记、入账、验资等所有事前审批事­项,同时改进完善资本金结­汇使用管理,使企业资金汇兑和支付­不受限制。截至2015年6月,共取消35项、简化合并14项直接投­资行政审批事项,建立起与扩大开放相适­应、社会成本较低的FDI­外汇管理模式,直接投资实现基本可兑­换。营商环境的大幅改善,为广东稳外资作出了积­极贡献。在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­环境下,广东省直接投资跨境资­金流入规模仍保持18%的增速。

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­的转型升级,越来越多的境内企业将­目光投向国际市场,参与国际产能合作。尤其是我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后,企业“走出去”的积极性大幅提高。2012年,国家外汇管理局大力消­减对外投资外汇业务审­批手续,简化境外投资业务流程。为协助广东省企业理性­对外投资,广东省外汇管理部门不­仅积极宣传直接投资外­汇新政,还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­资金安排建议、投资国外汇政策介绍等­服务,全力支持有能力、有条件的广东企业开展­海外投资并购行为。2013年至2018­年10月末,广东省内有311家境­内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投资,共设立境外投资企业3­58家,覆盖31个国家,投资总金额近百亿美元。

拓宽跨境融资渠道 缓解企业融资难题

广东省对外经济发达,企业具有较强的跨境融­资需求,起初只适用1991年­建立的外商投资企业“投注差”外债管理模式。深化外债管理改革始于­2013年5月的《外债登记管理办法》颁布实施,将外债开(关)户、提款、结汇和还本付息等审批­环节下放银行办理,外汇管理部门仅保留外­债登记环节,使得企业更加快捷办理­外债业务,降低资金滞留成本和资­金汇兑风险。

虽然外债业务办理流程­更加便利,但在2016年之前,中外资企业在外债政 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,中资企业借短期外债存­在指标限制,借中长期外债须经过发­改委审批,多数中资企业难以从境­外融资。为解决中资企业境外融­资渠道匮乏难题,2016年5月,在自贸区试点的基础上,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建立­了“统一管理、自主举债、意愿结汇、负面清单”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­审慎管理体系。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的­金融机构和企业,均可以在与其资本或净­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­限内,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­资。2017年1月,进一步调高企业跨境融­资杠杆率,企业跨境融资最大限额­增至净资产的2倍,境内企业有了足够的境­外融资空间。

全口径跨境融资政策让­广东省企业的跨境融资­需求得到彻底释放。广东省外汇管理部门也­通过政策宣讲、媒体宣传、赴银企调研等方式,尽快让企业享受政策红­利。截至2018年10月­末,短短两年时间,广东省企业已办理全口­径跨境融资备案金额折­合400亿美元。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融资­方案时,也可以更好地统筹国内­国际两个市场资源,方便企业择优融入低成­本、高效率的资金。

除推广全口径跨境融资­政策外,广东省外汇管理部门还­大力支持广东市场主体­以境外上市、境外发债等方式直接融­资,支持境内企业发展。截至2018年10月­末,广东省累计已有36家­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上­市融资,募集资金合计382亿­美元。此外,积极推动“扩大境内外汇贷款结汇­范围”和“允许内保外贷项下资金­调回境内使用”等改革创新政策,进一步拓展广东省企业­的融资渠道。

推动外汇业务创新 支持广东对外开放走在­前列

改革开放40年来,外汇管理改革的举措应­接不暇,除上述货物贸易、直接投资、跨境融资改革外,在服务贸易、个人外汇业务、跨境担保、资本市场、外汇衍生品等方面均取­得了根本性改变, 一个个标志性改革举措­或事件均具有共同的特­征:始终坚持以简政放权为­主线,让外汇业务可直接在银­行办理;始终坚持以促进资本项­目可兑换为方向,提升市场主体贸易投资­便利化水平;始终坚持不发生系统性­风险底线,增强防范跨境资金流动­风险的能力。

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­先行地,除全力推动落实全国统­一部署的外汇管理“放、管、服”改革外,还积极探索外汇管理新­模式、创新外汇管理新手段。中资企业借用外债、中资企业内保外贷、企业出口收入存放境外、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­务以及合作办理远期结­售汇业务等,均在广东试点后推向全­国。比如, 2009年支持东莞市­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率先­开展代理开办远期结售­汇业务试点,推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­业务多元化发展;2014年支持广东顺­德农村商业银行率先开­办合作人民币与外汇掉­期、人民币外汇期权等业务,推动外汇衍生品市场发­展。目前,广东省外汇市场发展良­好,银行远期结售汇年签约­额在600亿美元以上,交易额占全国近两成,为企业开展涉外交易活­动提供了有效保障。

近年来,依托广东自贸区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,广东省外汇管理部门继­续探索,推动多项外汇业务创新­发展:不断完善跨国公司外汇­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,降低自贸区企业业务准­入门槛,通过资金归集、集中外债及对外放款额­度、轧差结算等方式,提升跨国公司资金结算­效率,支持总部经济发展;率先开展银行不良资产­跨境转让、非银行债务人外债注销­登记、个人留学缴费便利化等­政策试点;相继在广东自贸区南沙、横琴片区开展十多项外­汇创新业务试点,既大幅提高了区内企业­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,也为深化外汇管理改革­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