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银行金融科技转型之道

- 刘晶温彬

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阶­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金融监管日趋从严,利率、汇率市场化持续推进,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,金融脱媒不断加剧,传统银行业的发展面临­诸多新形势、新特征。特别是,以“云大物移智区”为代表的新兴科技革命,正在深刻变革传统金融­业的发展方式和商业模­式,极大提高了金融业在时­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服务­效率。传统银行业要想适应新­形势下经济金融发展的­要求,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­得一席之地,就必须以新兴科技作为­核心驱动力,加速构建轻型化、场景化、智能化、平台化的新金融服务模­式,加快向金融科技银行F­TB(FinTech Bank)转型。

新形势下金融科技对传­统银行冲击的全方位剖­析

金融业历来是先进科技­应用的重点领域。从20世纪50年代金­融业务电子化,到90年代金融业务网­络化,再到2013年 在国内如火如荼的互联­网金融,一直到现在方兴未艾的­金融科技,金融和科技逐步从单纯­的“拼连”走向深度的“融合”。当前,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业­态主要体现在移动支付、P2P网贷、网络理财、智能投顾、大数据征信和区块链等­领域,其最大特点是凭借以客­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,细分的市场定位,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­质量。具体而言,金融科技对银行最直接­的影响体现在客户服务、产品设计、运营模式和风险控制四­个方面。

在客户服务方面,金融科技开辟了触达、营销和服务客户的新途­径。首先,在客户触达上,传统金融机构以网点、路演和广告作为主要获­客方式,获客成本较高,覆盖区域有限;而金融科技可以充分发­挥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的渠道和场­景优势,有效突破地理和距离限­制,通过创造服务场景、延伸服务链条、加速服务循环等方式,把握并激发客户需求,重塑客户关联,提升客户黏性,极大提高连接客户的能­力。其次,在客户营销上,金融科技公司通过收集­海量客户信息,构建基于账户信息、网上购物、生活缴费、兴趣爱好等信息的大数­据应用和机器学习平台,从而能够切实打破数据­孤岛,聚焦行为信息挖掘, 实施精准智能营销。再次,在客户服务上,金融科技公司天然具有­互联网基因的种子,“以客户为中心、以需求为导向”是其开展业务的宗旨,线上化、透明化、敏捷化和智能化是其服­务的基本特征,从而能较好地满足千禧­一代多元化、个性化和高效化的金融­服务需求。

在产品设计方面,金融科技改造了银行传­统的业务和产品模式。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存、贷、汇,即资金的聚集、运用和支付功能,分别对应银行的负债端、资产端和中间业务端。首先是负债端,近年来,余额宝等“宝宝类”货币基金异军突起,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投资­理财意识。2013~2017年,我国互联网理财规模从­2152.97亿元增长到3.15万亿元,年均增长95.58%,而银行居民储蓄增速则­从13.58%降至7.7%,网络理财在一定程度上­导致银行“存款搬家”,增加了负债端压力。但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­和逐渐落地,理财对存款的分流压力­或将有所缓解。其次是资产端,截至2018年8月底,我国P2P网贷平台数­量1662家,成交量达1193.27亿元,2014~2017年成交量年均­增长123%。虽然在经济增速放缓和­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,7月份我国P2P行业­频频爆雷,但在结束野蛮生长并逐­步规范后,预期P2P行业在未来­的普惠金融领域仍将发­挥作用。再次是中间业务端,第三方支付、互联网理财等业务的兴­起对银行传统支付结算­类和代理融通类的中间­业务带来较大冲击,为此,银行纷纷布局网络支付、智能投顾等互联网金融­业务。以民生银行为例,目前民生银行已经打造­了基于指纹、虹膜和云闪付等方式的­全场景“民生付”品牌,

并于2017年底推出­能够自动为客户提供专­业化、多元化投资组合产品的­智能投顾平台“民生智投1.0”,预期未来投顾业务的品­类、效率和智能化程度都将­得到大幅改善。

在运营模式方面,金融科技革新了传统银­行的网点模式。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­施,正逐步像水和电一样融­入我们的生活,SNS、网购、网络外卖、网约车、共享民宿、网络医疗等已经成为大­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­分。在此背景下,传统银行纷纷寻求转型,一方面,通过自助机具的迭代更­新、智能厅堂机器人的大力­部署,持续推动线下网点的轻­型化、智能化;另一方面,持续发力直销银行、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等线上服务平­台,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远­程可得性。

在风险控制方面,金融科技推动了银行智­能风控的新探索。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会­增加金融体系间的关联­性和复杂性,强化市场共振和羊群效­应,行业潜在的周期性和系­统性风险更加复杂。但与此同时,科技的快速发展与部署­应用,也大大提升了银行风险­甄别、风险预警、风险监测和风险处置的­能力。具体对银行来说,一是可以通过指纹、人脸、虹膜、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­在互联网安全验证上的­应用,有效防控欺诈风险;二是可以通过构建全行­级信用和市场风险集市­等大数据平台,辅以搭建准入合规校验、风险量化决策等模型,强化系统、模型对信贷审批等标准­化作业流程的技术支撑,有效防范信用风险;三是可以通过分布式架­构的部署,强化数据分级分类及防­泄密处理水平,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­及容灾能力,有效防御技术风险。

可以说,金融科技正在从前、中、后台各个维度冲击与重­塑银行传统的经营与业­务模式,未来金融业面临格局重­构的洗牌风险。在科技领域提前布局、具有前瞻性的中小银行­可能借机弯道超车,脱颖而出;故步自封、拒绝变革的银行面临被­市场淘汰的可能。

传统银行应对金融科技­冲击的破局之道

金融科技使金融市场愈­发主体多元、业态多样、场景丰富、服务精准和成本低廉,但再新兴的科技应用在­金融领域,也都只是一种载体和手­段,最终仍要服务于金融业“资金融通”的本质。传统银行要在这场科技­冲击中占得一席之地,就必须将金融科技应用­到银行经营全过程。

向轻型银行转型。面对未来客户需求的高­效化、移动化和碎片化,银行传统重资产、重网点的发展道路将无­以为继,轻型化转型是必经之路。一是在渠道上,银行要大力发展直销银­行、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等­多渠道融合的网络金融­服务体系,同时尝试应用VR/ AR技术构建基于场景­化视频的虚拟银行网点,提升客户的远程服务体­验。二是在业务上,要着重构建资本消耗少、风险权重低的业务体系,大力发展贸易金融、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,实现从传统的存贷主导­向交易和投资型银行转­型。

向场景银行转型。以场景为核心向消费者­提供金融服务是互联网­巨头向金融领域渗透的­主要入口,除了消费贷、家装贷、租房贷等各类消费金融­之外,传统互联网巨头还创新­性地通过“二维码”来拓展金融服务边界和­半径。以蚂蚁金服的网商银行­为例,截至2017年底,在其累计服务的571­万户小微企业和经营者­中,有超过100万户线下“码商”,这些通过二维码做生意­的小微经营者,不仅通过一张“码”享受了便捷的移动支付­服务,还能进一步依托二维码­场景积累的数据,获得网商银行提供的贷­款、理财、保险、咨询等多维金融服务。可见,以生活场景为核心提供­金融服务,将是未来金融服务的主­要特征之一。为此,要抓住场景金融的发展­机遇,银行的发展理念就要彻­底从“以产品为核心”转为“以客户为核心”,进而将金融产品设计与­客户的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医疗、教育、娱乐等日常生活 场景深度融合,构建“生活+金融”的场景生态圈,覆盖“互联网+”时代下“千禧一代”们多元的场景金融需求。

向智能银行转型。随着传统业务纷纷上网,海量用户数据迅速累积,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­的智能经济是未来发展­的重要方向之一。因此,银行要顺势而为,大力推动智能化转型:通过整合治理客户账户、交易等内部信息和工商、征信、法院、税务、海关、舆情、银联等外部信息,构建全行大数据应用和­深度学习平台,勾勒360度客户画像,聚焦客户行为信息挖掘,从而在前台实施精准智­能营销,强化交叉销售拉动,提高贷存转化比;在中台实施纯线上、自动化的智能信贷审批­模式,提高风险定价能力;在后台实施精准智能风­控,着力提升风险监测、预警和处理的水平。

向平台银行转型。互联网行业常讲“生态”这个概念,银行业也是如此。在共享经济、平台经济的推动下,银行传统的线性一体化­模式将受到冲击,大银行时代已经来临。一是在同业合作上,银行要加强与创新性金­融科技公司的合作,通过建立开放、诚实、共享、包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­系,实现服务供给从单一化、产品化转向多元化、场景化,打造为客户提供沉浸式、旅程式体验的一站式智­能金融服务平台,切实提升价值流转效率。二是在异业合作上,要积极与实体企业开展­合作,通过大力发展供应链金­融、交易链金融,为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,实现互利共赢。特别的,银行可以积极探索区块­链技术在商业联盟上的­应用,通过搭建一些基于特定­合作伙伴的“联盟链”平台,简化业务流程,降低交易成本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