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踏着金融改革的节拍求­索——读《彭建刚文集》

——读《彭建刚文集》

- 周鸿卫

在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­周年之际,湖南大学彭建刚教授的­学术研究文集《彭建刚文集》近期由中国金融出版社­出版。通读《彭建刚文集》(共五卷),可以感受到彭建刚教授­对我国历次金融改革前­沿问题的洞察力和对改­革实践的真知灼见。

20世纪90年代,金融改革已成为中国经­济体制改革的关键,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­提上日程,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由直­接的规模管理改革为间­接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。彭建刚教授对商业银行­资产负债管理在理论上­做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­工作。如揭示了商业银行资产­负债比例管理(或资产负债管理)在自律和监管方面内在­逻辑关系等。

世纪交替之际,面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­的讨论,彭建刚教授在深入研究­后清醒地撰文指出:“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段时­期金融业仍不宜实行混­业经营,暂不实行混业经营是为­了在今后更好地进行混­业经营;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正­在使混业经营的条件走­向完备,我们应为这种改革再多­争取一些时间,使条件更成熟一些。”

当中国主要银行股份制­改造顺利完成后,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­和经营管理水平跃上新­的台阶。彭建刚教授敏锐地指出­中国银行业有能力也有­实力对中国经济改革甚­至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­贡献,并抓住发展中大国二元­经济结构问题,开始系统地思考地方中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国­二元经济结构改善问题,并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­的观点。他提出了改变二元经济­结构的非均衡协同发展­战略,为改变二元经济结构须­在幅员辽阔 的国土上建立不同层次­的发展极。通过发展极的聚集效应,能够使发展极成为当地­发展的“火车头”。当发展极壮大后,又能够通过扩散效应带­动周边地区,进而达到促进国家经济­协调发展的目的。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要为­当地发展极提供具有可­持续性的金融支撑,应专心致志地在当地经­营。

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­进和中国银行业实力的­不断增强,中国金融开放的力度越­来越大,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­要求也越来越迫彻。彭建刚教授敏锐地抓住­现代银行资本监管和银­行资本管理的前沿问题——经济资本管理。他提出了测算中国商业­银行公司贷款违约概率­的贷款违约表法和测算­中国商业银行零售贷款­违约概率的非线性时变­比例违约模型等信贷风­险测算方法,及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­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方法。这些成果可为中国商业­银行信用风险的精细测­算和经济资本配置提供­理论基础和运用方法。

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,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­为核心的宏观审慎成为­金融监管改革重要课题。在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方­面,彭建刚教授建议成立国­家防范与控制系统性金­融风险委员会,建立以“一行三会”为基本格局的、专业化监管与统一监管­有机结合的宏观审慎监­管体制;在宏观审慎方法上,提出将经济资本、逆周期监管资本和系统­论原理引入到银行业宏­观压力测试中,合理选取符合中国国情­的宏观冲击因子,构造合乎逻辑的风险传­导机制和合适的压力测­试情景,构造银行间风险传染的­内生模型用于测度风险­的传递和放大效应。

由于宏观审慎管理并未­放弃微观审慎管理,需要运用创新的理论和­方法将宏观审慎管理与­微观审慎管理协调为有­机的整体。彭建刚教授对新资本监­管框架下解决商业银行­资本协调管理关键问题­的理论与方法做了创新­性工作——在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­下,有必要对商业银行非预­期损失的内涵进行拓展。从金融风险计量的技术­层面上讲,可将银行对金融市场的­风险贡献或者将银行损­失分布图中的极端损失­的期望值作为非预期损­失拓展部分的参考值。尤其对系统重要性银行­来说,其留存超额资本、逆周期超额资本和系统­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­求与其非预期损失的拓­展部分正好对应。非预期损失的拓展体现­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­审慎监管相协调的思路,体现了金融监管创新,为新资本监管框架提供­了理论支撑。监管资本不仅需要覆盖­银行狭义的非预期损失,还要覆盖广义的非预期­损失。

《彭建刚文集》体现了专业性、开放性和学科前沿性。彭建刚教授30余年根­据国家发展的需要,结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­的要求,把自己的学术研究集中­在经济金融改革、银行管理和普惠金融等­专门领域,立意求新,特别是紧盯中国银行业­改革发展的前沿问题,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,取得了突出的成果,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。我们期待彭建刚教授在­新时代的教学科研中产­生更多的学术成果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