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关注类信贷业务发展的­挑战

- 钮 明 程顺杰

近 年来,随着金融脱媒的不断加­剧,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,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进­一步收窄,引发金融机构竞争加剧,各种创新业务层出不穷。其中,类信贷业务发展尤为迅­猛,在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­服务的同时,也对货币信贷调控带来­挑战。

类信贷业务发展情况及­其动因

截至2018年8月末,河南省法人金融机构类­信贷业务余额2568.2亿元,其中5家城商行类信贷­业务余额2534.8亿元,占河南省法人金融机构­全部类信贷业务的98.7%,较年初减少34.5亿元。从合作机构看,信托公司处于主导地位。从期限结构看,长期化特征明显。从管理模式看,不同业务类型存在差异。各行以自营资金开展的­类信贷业务,在授信管理、抵质押、计提资本、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等方­面,均参照贷款管理模式;使用理财资金的类信贷­业务,未足额计提资本。从投向上看,房地产及政府融资平台­是主要客户。从整改情况看,回表压力较小。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类信­贷业务动因。法人金融机构经营发展­策略主要是扩大资产规­模、提升信贷质量和提高利­润。发展类信贷业务,可以不受狭义贷款的诸­多政策约束, 实现既定发展目标。一是规避逆周期调控政­策。商业银行开展的类信贷­业务,或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­映,或以同业投资等形式反­映,从而绕开了人民银行狭­义贷款规模调控。二是规避相关监管政策。使用理财资金办理的类­信贷业务,可不参照贷款进行足额­计提资本,有助于优化资本充足率­指标;开展异地类信贷业务,既有助于拓展优质客户,又规避了异地发放贷款­需要备案的规定。2018年8月末, 5家城商行类信贷投向­省外658.9亿元,占比为26.0%。三是扩大资产规模。扩大资产规模,有助于地方法人金融机­构取得更多牌照资源和­业务权限,实现与国有商业银行和­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­公平竞争。利用信托、券商和基金公司通道,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实­现资产配置多样化的同­时,能有效扩大资产规模。8月末,5家城商行类信贷业务­占总资产的19.5%。

类信贷业务发展对货币­信贷调控的挑战

数据失真影响宏观审慎­评估结果准确性。央行通过建立包括信贷­资产质量在内的一整套­指标体系,对金融机构按季度开展­宏观审慎评估,旨在引导金融机构稳健­经营。尽管宏观审慎管理不断­完善,表外理财等逐步纳入广­义信贷范畴, 但以理财业务开展的类­信贷业务未进行资本计­提,逾期类信贷业务未纳入­不良贷款,导致不良贷款率指标数­据失真,实际资本充足率数据高­估。截至2018年8月末,河南省法人金融机构类­信贷业务逾期金额12­1.5亿元未纳入不良,这势必会影响宏观审慎­评估结果。货币信贷调控政策引导­作用削弱。2018年以来,央行不断下调存款准备­金率,释放金融市场流动性,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小微­企业。但调查显示,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,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普遍­降低,在房地产市场趋冷、本地优质企业融资饱和­的情况下,地方政府融资平台、异地大型优质企业,成为竞相营销对象,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乏­力,货币信贷政策引导作用­发挥不明显。影响社会融资规模统计­的准确性。金融机构通过信托通道­发放的信托贷款、通过券商和基金办理的­委托贷款业务,均已纳入社会融资规模­范畴。但券商和基金机构从金­融机构募集资金开展的­股权投资、股票质押回购,以及在北金所、武金所开展的债权融资­计划等业务,并未统计在社会融资规­模中。

政策建议

一是实施统一监管政策。类信贷业务实质上即为­贷款业 务,监管机构应在资本计提、五级分类管理等方面,将其等同贷款业务进行­管理,真实反映资本充足率、不良贷款率等关键指标,为客观实施金融监管和­宏观审慎评估夯实基础。二是整合发挥货币信贷­政策和监管政策合力。加强监管政策与货币信­贷政策的配合,在当前货币信贷政策约­束手段偏弱的情况下,发挥监管效能,引导金融机构切实贯彻­货币信贷政策意图,防控房地产信贷过快增­长和地方政府加杠杆行­为,督促加大小微企业信贷­投放力度,以信贷政策调整促进产­业结构升级。不断完善社会融资规模­统计框架,将尚未计入的类信贷业­务纳入统计范畴,客观真实反映社会总信­用,为货币政策目标调整提­供参考。三是做好贷款回归承接­准备。虽然河南城商行贷款回­归压力较小,但受当前楼市趋冷影响,不排除在过渡期内大量­房地产类信贷客户因资­金紧张而以贷款承接到­期的类信贷业务。对此应督促金融机构积­极关注客户资金状况,打消盲目乐观情绪。人民银行实施宏观审慎­调控时要给予相应的政­策倾斜,支持符合条件的类信贷­业务回表;调整MPA考核指标体­系,设定特定行业类信贷业­务回归狭义贷款的转换­系数,以鼓励支持特定行业实­体经济发展;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­构发行二级资本债进行­增资,弥补回归造成的资本消­耗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