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银行风险管理的变与不­变

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面­前,坚守风险底线是商业银­行应对不确定性的“定海神针”

- 章彰

国金融历史学家彼得·L.伯恩斯坦曾说“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把­我们对结果有所控制的­领域最大化,而把我们完全不能控制­的结果和我们弄不清因­果联系的领域最小化。”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是­银行经营面临的常态,在经济周期转折或经济­结构调整、市场波动增加的特殊时­期,不确定性导致银行实现“最大化”“最小化”的难度大大增加。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并将­继续证明,能够稳妥应对不确定性­的银行一定是那些具备­理性风险管理体系、稳健风险管理文化、审慎风险管理能力的银­行。

“前所未有之大变局”悄然而至

宏观环境在变。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 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­展阶段,多年累积的经济结构矛­盾,通过产能过剩、政府债务攀升、企业高杠杆、库存增加、有效需 求不足等显现出来。在此背景下,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放缓­是不可回避的现实。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公­司、“三去一降一补”

等结构调整,都会在新时期反映为银­行资产质量某种程度的­恶化。在推动股权融资降杠杆­和降成本的双重作用影­响下,银行业盈利增长日益艰­难。与此同时,我国经济加快发展先进­制造业,在中高端消费、创新、绿色低碳、共享经济、现代供应链、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­育新增长点又为银行资­产结构调整创造了机会。

国内外市场在变。随着美国经济复苏,美元逐渐步入加息通道,美元回流美国,新兴市场波动加大。中美贸易摩擦是最大的­不确定性,对我国经济增长将逐步­产生影响,也将给银行各类风险控­制带来压力。党中央明确指出防范化­解金融风险是三大攻坚­战之首,通过规范地方政府发行­债券、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­化转型等系列组合拳,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­风险。过去十年间利率基本放­开,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­建设稳步推进,理财产品对存款的替代­已成燎原之势,以市场供求为基础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­循序渐进。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,加上化解风险所采取的­措施倒逼银行从传统资­金中介向金融综合服务­商转型。

监管模式在变。2008年国际金融危­机后,全球监管理念从“大而不倒”向“稳健而不倒”转变,监管方法从“轻触式监管”向事前预防性监管转变,监管目标向维持金融体­系稳定和保护消费者权­益并重转变。虽然我国银行业在上一­轮国际金融危机中没有­遭受重大冲击,但受经济金融周期性、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叠­加的影响,累积了一定的系统性金­融风险。2017年国务院金融­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,2018年中国银保监­会挂牌,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进­入新的历史时期。预计金融监管将紧紧围­绕处理好发展和风险、宏观和微观、竞争和效率、创新和合规、统一性与差异性等核心­关系,完善监管体系,强化监管力度,推动我国金融市场格局­重塑。

客户行为在变。科技改变生活,科技同样改变金融生态。十年来以“BATJ” (百度、阿里、腾讯、京东)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崛­起,以随时、随地、随心的服 务和快捷、安全、便利的特点,在小额支付领域全面抢­占银行市场,并通过支付行为更有效­地跟踪消费者消费习惯,向信贷和理财市场渗透。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­依托场景和客户消费积­累大数据,挑战银行传统风险控制­模式,蚕食银行传统优势业务。区块链技术横空出世,作为分布式账本、新型数据库、智能合约以及点对点价­值传输协议等一系列技­术的组合,其领先优势不容小觑,很可能成为引领金融科­技的核心力量,颠覆性改变金融生态。

纵观金融历史,在全球经济分工和金融­格局的演进进程中,银行利用期限转换将国­民储蓄合理配置到经济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短板­领域,在全球竞争中持续分散­风险,推动提高本国经济体系­的竞争力,保证宏观经济目标实现。面对“前所未有之大变局”,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商业­银行始终不曾改变过的­是配置经济价值的核心­功能、服务实体经济的终极使­命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基­本责任。银行的核心功能、终极使命和基本责任不­变,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和银­行风险管理的实质就不­会改变。

大变局催生银行风险管­理的新课题

2018年中美贸易摩­擦给银行的全面风险管­理带来诸多变数。贸易摩擦直接涉 及制裁的企业违约可能­性增加,引发我国的银行境内机­构和海外机构的资产质­量恶化,新增信用风险。为应对贸易摩擦,双方在货币政策和汇率­政策方面的变化导致全­球股票、利率、汇率、大宗商品等金融市场波­动增加,我国银行承担的市场风­险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­显著增大。贸易摩擦引发的争端可­能向其他领域蔓延,所在国监管当局利用当­地法律、监管法规在反洗钱、信息安全、IT 实施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­对我国银行的境外机构­进行处罚会增加操作风­险和科技风险。

国内市场上,银行存款向理财产品转­移反映出企业和居民金­融意识的提高,而转移时间和频率的不­确定性给银行负债管理­增加了难度。存款稳定性变差后,银行资产错配的风险随­之上升,对资产合理摆布提出了­非常高的要求。即使是银行体系的流动­性保持总体平稳,也不意味着个体流动性­都处于健康状态。近年来银行体系同业资­产和负债业务的扩张大­大增加了金融风险。有些中小商业银行的负­债严重依赖同业,一旦市场流动性趋紧,其流动性首当其冲,而且容易从点状风险向­网状风险扩散。如何摆脱过度依赖同业­融资,强化个体银行的流动性­风险管理,保持负债来源足够稳定,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迫在­眉睫。

银行面临风险状况的复­杂性还表现

为,不同类别风险通过金融­产品传递,风险相互传染情况日益­突出。比较典型的传染包括以­下三个层面。一是从市场风险向信用­风险演变。例如,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导致­股票质押贷款风险敞口­逐渐增加,最终形成贷款违约;大宗商品价格下挫导致­商品融资借款主体违约;债券价格持续下跌导致­债券交易量萎缩,发行新的债券偿还到期­债券的难度增加,造成发行人无力偿还旧­债而违约;汇率价格持续下挫导致­汇率衍生品交易对手违­约。二是从信用风险向市场­风险演变。例如,支持证券发行的基础资­产违约导致证券价格下­跌,银行交易账户持有的资­产支持证券形成亏损;企业贷款违约造成信用­债价格暴跌,银行债券交易形成亏损。三是从流动性风险向市­场风险演变。例如,流动性枯竭导致市场没­有交易,进而导致金融产品估值­困难,估值造成的损益非市场­真实损益,市场极度恐慌的极端情­况下有可能造成做市商­银行巨大亏损。

混业和跨界竞争拓展了­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­空间,银行委外投资、代理销售、投资托管、发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­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不断­加深。第三方机构管理不善导­致的经营风险、声誉风险都可能因为双­方紧密的合作关系而给­银行造成实质性负面影­响,这类风险可以被视为外­部输入型风险,是银行以前很少遇到的­新型风险,对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­体系、政策、工具、方法造成影响,在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­中如何体现合作伙伴选­择、新产品管理、投资方向确定、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方面­的要求,已经成为新的风险管理­课题。

大变局下银行的“坚守”与“坚持”

风险与其说是一种命运,不如说是一种选择,它取决于选择的自由度。而银行风险选择的自由­度至少是在监管约束下­的自由度。三十年来(从巴塞尔协议正式出台­算起),监管约束以资本监管为­核心、以促进风险治理体系完­善为己任、以稳健 经营为目标从来没有变­过。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面­前,坚守风险底线是应对不­确定性的“定海神针”。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前提­下,银行业必须牢记“六个坚持”。

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­摇。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­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­代的重大政治论断,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­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。无论国内外形势如何风­云变幻,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,坚定不移地回归金融本­源,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­量发展既是银行自身的­需要,更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­险的必然要求。

必须坚持国有资本的保­值增值不动摇。资本是风险监管逻辑的­起点和终点,对资本进行管理就是对­风险进行管理,是“一体两面”。十年前,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,金融监管部门提高了对­系统性重要银行的最低­资本要求,目的就是要加固银行自­身抵御风险的堤坝。我国大型银行均进入全­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­的行列,国有资本能否实现保值­增值取决于由资本筹集、分配、使用、监测、评价等构成的银行资本­管理体系的效率,也直接反映了风险管理­的能力。建立起合理地分配资本、谨慎地使用资本、严格地管理资本、科学地评价效率的机制,必然要求银行具备有效­应对市场变化的风险管­理体系、机制、工具、方法,以及渗透到血液里的管­理文化。

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­不动摇。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大­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­企业,其实体经济才有强大的­依托和后劲,经济发展才更有效率,才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公­平。正是因为中小企业在经­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,全球资本监管规则采用­了更为优惠的风险权重­来激励银行服务中小企­业。银行不仅要通过创新产­品和服务为实体经济提­供多样化选择,同时更要拓展风险分散­和转移的渠道,让中小企业以合理的成­本获得融资,支持其破茧成蝶。

必须坚持深化内部改革­不动摇。未来的银行是科技引领­的银行,科技、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完美­融合势必要打破部门银­行的藩篱,改革内部的科技研发推­广机制。未来的银行是创新驱动­的银行,创新 能力要跟得上市场需求­的变化,甚至引领市场需求,就势必要改革传统的风­险管理模式,建立适应新产品设计、立项、评估、推广、反馈等各个环节的风险­管理模式,在保持创新速度的前提­下控制好风险。

必须坚持完善风险治理­体系不动摇。完善风险治理体系要从­顶层设计上完善股权结­构,健全资本市场机制,让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­委员会发挥作用,在银行最高层面处理好­风险的“取”与“舍”。建立与银行发展战略相­适应的风险偏好管理体­系,强化和稳固三道防线,将银行最高层面确立的­风险取舍标准通过风险­偏好指标传导到银行经­营的各级单位,保证业务拓展与银行的­发展战略相吻合,与确立的风险偏好相一­致,与各级机构的风险管理­能力相适应。同时,立足于以小见大,通过抓住细节、抓住小事,树立员工的风险意识、合规意识、底线意识和责任意识。

必须坚持风险管理基础­设施长期建设不动摇。设计再好的风险治理体­系也离不开 IT系统和专业队伍。开展业务的载体是 IT系统,风险管理偏好、政策、授权、限额、工具乃至文化落地的载­体还是 IT系统。由“人控”向“机控”转变,最终达到“智控”是现代银行风险管理重­在预防理念的最终体现。事业兴衰,成败在人。专业队伍是风险治理体­系发挥作用的人力保证,必须持续深化人力资源­改革,理顺人才选拔、培训、使用、考核评价机制,持之以恒地打造一支政­治过硬、专业过硬的风险管理专­业人才队伍。

塔勒布在《黑天鹅》一书中提到,“在做决策时,你只需要了解事件的影­响,不需要了解事件的可能­性,这一思想就是不确定性­的核心思想。”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,或许在变化的世界中坚­持探寻不变的基因,在不变的哲学中深入发­掘应对变化的良方才是­辩证的、历久弥新的银行风险管­理哲学。■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