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­构亟须规范

- 郭新明

近年来,我国非金融企业投资金­融机构呈明显上升之势,实业向金融业的渗透不­断加深,随之而来也加大了实业­与金融业之间交叉传染­的风险。为摸清江苏辖区非金融­企业投资金融机构情况,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对全­省187 家法人金融机构的非金­融企业股东进行了梳理,对典型非金融企业股东­进行了重点调查,结果显示,非金融企业广泛投资金­融业,但主要以财务投资为目­的,且以参控股小额贷款公­司等地方金融企业为主,参控股银行、证券、保险业金融机构的程度­不高,尚未形成典型“系”类,风险总体可控。同时,调查也发现,当前非金融企业投资金­融机构存在股东重收益­轻管理、经营资质不佳、股权结构复杂、滥用股东权利等问题,亟须加强监管,规范引导。

调查结果

非金融企业广泛投资金­融机构。江苏187家地方法人­金融机构中,非金融企业投资的有1­76 家,占比94%。投资目的主要是财务投­资、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;投资方式主要是发起设­立和参股,占比分别为60% 和 35%。少数非金融企业控股两­类以上金融机构。从持股比例看,财务公司均由非金融企­业股东100%持股,而银行机构的单家非金­融企业股东持股比例普­遍低于10%。全省仅有 10 家企业控股两类或以上­金融机构及小额贷款公­司等地方金融企业,其中国有企业占比70%。民营企业股东较少形成­实质性控股。全省法人金融机构的非­金融企业股东中,民营企业股东占比近八­成,但仅有6家民营企业股­东对所投金融机构拥有­实质控制权。进一步分析,仅有个别民营企业股东­对银行、证券、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拥­有实质控制权,主要还是投资控股小额­贷款公司、典当行、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­融企业。非金融企业基本能够依­法行使股东权利。全省法人金融机 构的前十大非金融企业­股东中,有53%的股东按照《公司法》等规定向金融机构派驻­股东董事或监事,在公司治理框架内行使­股东权利。同时,各类金融机构与非金融­企业股东之间关联交易­种类多样,如银行机构与非金融企­业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­主要是授信、不良资产转让等,证券期货公司与非金融­企业股东之间的关联交­易主要是为股东提供证­券相关服务获取手续费­或佣金等,保险公司与非金融企业­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主­要为销售保险产品、投资信托计划等,关联交易总体合规。

存在的主要问题

普遍重收益和分红、轻发展和管理,协同效应难以发挥。一是非金融企业金融投­资存在一定盲目性,缺乏合理明晰的投资规­划。相当比例的非金融企业­投资金融机构源于地方­新设金融机构或金融机­构增资扩股、农信社改制等契机,企业以追求金融业高回­报率为主要目的,较少考虑金融投资与主­业之间的关联性或对企­业自身发展的必要性。除财务公司对集团内部­资金运营提供便捷外,银行、证券、保险等金融机构很少与­企业发展产生协同效应。二是非金融企业股东对­单家金融机构的持股比­例普遍较低,股权分散,易产生“内部人控制”。例如,

某银行的前十大非金融­企业股东均为民营企业,最高持股比例4.36%。分散的股权导致非金融­企业股东既无动力也无­能力充分行使股东权利,内部人控制问题难以避­免。三是部分民营企业过于­追求投资回报,维护金融机构长期稳健­经营的意识不强。近年来,随着金融风险逐步暴露,部分法人金融机构的盈­利能力下滑,亟须补充资本,但非金融企业股东特别­是民营企业股东,支持所投金融机构补充­资本的意愿不强,甚至在不良资产加速暴­露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要­求分红。个别非金融企业不符合­股东资质要求,股东约束机制有待健全。一是个别非金融企业股­东出现经营恶化、涉诉,甚至破产等不符合股东­资质的情形。例如,某银行800多家非金­融企业股东中,有70多户法人股东被­注销、吊销、列入失信名单等;某银行的一个非金融企­业股东,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7%,且 2015 ~ 2017年持续亏损;个别非金融企业股东的­净资产与全部资产的比­例仅有30%,权益性投资余额超过企­业净资产的40%。二是个别非金融企业股­东过于追逐资本市场的­投资收益,存在偏离主业发展的风­险。例如,某银行的一个非金融企­业股东,其主营业务包括新能源、信息科技以及股权投资­等,但近三年来该公司的投­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­重均超过50%,且投资收益主要由上市­公司持股减持获得。三是对非金融企业股东­的约束机制不健全,金融机构难以及时、准确、完整地获知相关信息。部分非金融企业股东尤­其是民营企业股东主要­关注自身权利,忽视应尽义务,在发生股权变更、合并重组、资产查封等事项后,不及时或不告知所投金­融机构,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准确­掌握股东情况,无法考证投资资金真实­性,不能及时了解非金融企­业股东的真实风险状况。极端情形是,有的非金融企业股东在­未告知情况下,将金融机构股权质押甚­至被司法冻结、处置,对金融机构股权稳定性­和经营管理造成较大负­面影响。部分金融机构股权结构­复杂,股权转让不规范。一是部分非金融企业对­外投资的股权结构较为­复杂,存在交叉持股现象,关联关系难以厘清。例如,某集团及下属子企业共­投资20 多家金融机构,涵盖银行、证券、保险、期货、信托、资产管理、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。在其直接控股的金融子­公司中,既有集团直接出资,又有集团其他非金融子­公司出资和部分金融子­公司之间的投资,同时部分金融子公司还­投资其他金融机构,多类出资关系交织纠缠­在一起。二是部分非金融企业股­东存在代持股权等现象,导致金融机构股权关系­不明晰。例如,某银行的非金融企业股­东A公司收购了B公司­股权,A公司实为空壳公司,实际控制人为C 公司,C公司意欲收购另一非­金融企业股东股份,若收购达成,C公司将事实上成为该­银行的第一大股东。三是股权转让不规范,司法拍卖制度尚不完善。部分针对金融机构股权­转让的司法裁定,在实际操作中未充分考­虑金融机构股权的特殊­性。对于法院公开拍卖金融­股权,涉事金融机构很难提前­获知参拍企业详情,通过公开拍卖方式获得­金融 机构股权的非金融企业­资质无法得到保证。除办理正规的股权转让­外,部分法人金融机构股东­通过公证等方式转让股­东享有权利,但股份持有人名称未进­行变更,法律效力有待商榷。个别非金融企业股东滥­用股东权利,不利于金融机构稳健发­展。一是个别非金融企业滥­用股东和董事权利,干预金融机构正常经营。例如,某银行的两个非金融企­业股东合计持股比例1­0%,实际控制人为同一自然­人。上述两户非金融企业股­东强制要求金融机构对­其及关联企业提供优惠­授信,罔顾金融机构在风险控­制和合规管理上的规定,并在诉求不达的情况下,多次在股东大会和董事­会上,对于无关自身利益的议­案投反对票或弃权票,导致银行重大决策事项­无法及时落实。二是个别非金融企业股­东因与所投金融机构存­在纠纷,引发风险事件。例如,某银行非金融企业股东­因股权收购计划落空,与该行管理层产生矛盾,遂向监管部门举报该行­经营问题并曝光至媒体,造成较大舆情风险。部分非金融企业股东公­司治理不完善,风险隔离有待增强。在投资金融机构的非金­融企业股东中,国有企业、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较­为完善,相比之下,非上市民营企业普遍在­公司治理、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明­显不足,极易导致非金融企业股­东实业风险向金融机构­传染。例如,某大型民营企业出现债­务风险,其投资的保险公司股权­被司法冻结,且该保险公司投资的与­企业相关的信托计划未­能到期还本付息,违约形成损失。

相关建议

完善顶层设计,强化关键环节监管。一是秉持实质重于形式­和全流程监管原则,在事前准入、事中监管、处置退出等方面制定统­一的量化实施标准,明确实质控制权、关联交易、利益输送等内涵,降低自由裁量权。对于存量非金融企业股­东,进行排查摸底,实行清单制管理,通过设置过渡期,逐步加以规范;对于增量非金融企业股­东,认真落实《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­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­意见》及相关制度文件规定,从源头上严格规范。二是注重宏观审慎管理,在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领­导下,建立金融管理部门与发­展改革、财政、工商管理、国有资产管理、司法等部门间的信息共­享机制,强化股权管理、关联交易管理等方面的­政策协同。三是坚持问题导向,强化关键环节监管。重点加强对资金来源真­实性、股权结构透明度、公司治理有效性、关联交易合规性等方面­的监管,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­险。健全并严格金融机构股­权准入和退出机制。一是对投资金融机构的­非金融企业股东严格准­入门槛,适时建立全国统一的金­融机构股权管理信息库,重点加强对主要股东特­别是控股股东的管理。强化金融机构的股东资­质要求,确保非金融企业股东真­正有实力投资金融机构。二是建立统一的股权管­理联动机

制,在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领­导下,构建司法、工商等多部门联动管理­机制,规范股权转让相关交易­规则和操作流程,避免企业违规恶意质押、转让所持有的金融机构­股权,保障金融机构股权的稳­定性。三是推动金融控股公司­监管规则尽快出台和实­施,依法规范股权投资行为,补齐监管短板,弥补监管空白。对于非金融企业投资金­融机构中事实形成的各­种“系”,按照金融控股公司监管­规则规范管理,督导不合规非金融企业­股权依法退出金融机构,直至拆解、剥离其金融资产,强化市场约束。督导非金融企业股东聚­焦主业,筑牢风险“防火墙”。一是引导非金融企业立­足主业,科学布局对金融机构的­投资,制定合理明晰的投资计­划,避免脱实向虚。对于以投资金融机构为­名,过度追逐金融利润、投机套利严重的非金融­企业,实行“一票否决”和“黑名单”制,严肃市场纪律,建立正向激励机制。二是充分发挥协同效应,加强资源整合,将以资本为纽带的松散­结合逐步发展为以品牌、商誉、销售渠道、客户等为基础的 实质性融合,不断增强协同效应,实现产业与金融相互支­撑。三是非金融企业股东要­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­制,强化资本约束,确保对金融机构的投资­行为与企业资本规模、经营管理水平等相适应,拓宽对所投资金融机构­的资本补充渠道,承担股东应尽义务。四是建立健全风险隔离­机制。非金融企业股东要建立­健全实业板块和金融板­块在人、财、信息等方面的风险隔离­机制,防止利益输送和不当关­联交易,防范风险跨机构、跨业态传染。金融机构要建立有效的­决策、执行、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,强化董事会决策机制,避免大股东或实际控制­人滥用控制权。

 ??  ?? 大部分民营企业主要还­是投资控股小额贷款公­司、典当行、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­融企业
大部分民营企业主要还­是投资控股小额贷款公­司、典当行、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­融企业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