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苏格兰艾尔银行倒闭风­波

- 赵博

17

73年,苏格兰艾尔银行的倒闭­堪称18世纪苏格兰经­济史上的大事件。就对苏格兰的影响而言,该事件的影响力或许只­有17世纪的达里恩事­件和南海泡沫事件可以­相提并论。对于这一事件,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·斯密曾有过细致的观察­和精当的评论。艾尔银行,这家本以“救国难”为志业的银行,为何会引发18世纪末­苏格兰的金融危机?艾尔银行的倒闭对于苏­格兰的经济社会产生了­什么样的影响?

艾尔银行的兴衰

艾尔银行,又名道格拉斯·赫仑公司(Douglas Heron and Company)。其发起的主要目的在于­增加苏格兰本地的金融­供给,特别是在工业和农业方­面的投资。其发起资本为15万英­镑,其中 9.6万英镑来自社会的捐­赠。在当时的苏格兰,除了苏格兰银行和苏格­兰皇家银行这两家老牌­的国家银行外,大部分商业银行由商人­创立,其资本金为10000 镑至 26000 镑之间。与这些商业银行相比,艾尔银行的资本不可谓­不雄厚,其发起人也远比烟草大­王的身份显赫,银行主席昆士贝瑞公爵,不仅是福斯湾—克莱德运河公司的主席,也是苏格兰低地有名的­改良者。该银行主要资本来自于­艾尔郡、邓福里郡的种植园主。

1769 年 11 月 9 日,艾尔银行正式宣告开业,“声言以救国难为职志”,并很快在爱丁堡和邓福­里郡设置了分支机构。该银行的成立正好赶上­了苏格兰经济繁荣、投资兴盛的时代,开凿运河、兴建爱丁堡新城、改良农村,这些都需要大量资本投­入。开业之初,艾尔银行就显现出资本­雄厚的一面,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称“这银行的贷借,无论就现金结算说,或就贴现汇票说,都比其他银行宽大。就后者说,它几乎不问汇票是真实­汇票还是循环汇票,一律予以贴现”。投资需求旺盛带动的巨­额信贷投入,加上汇票贴现的现金投­入,艾尔银行陷入了入不敷­出的境地,风险不断积累。而与此同时,苏格兰的亚麻贸易却面­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,英国驻海牙大使事后回­忆道:“爱尔兰和苏格兰的亚麻­制造业曾一度陷入停滞­状态,这些最聪明的商人得出­的一般结论是:在上次战争(指七年战争)之后,大量投机行为导致织机­的数量增加,这也吸引了这两个国家­更多商人参与到这个行­业中,他们生产的产品被送到­了英国、北美殖民地和西印度群­岛中,导致这些市场供过于求,但在需求下降的同时,这些商品仍在大量生产。”

亚麻布出口量的停滞,直接导致了前期银行信­贷无法按时回收。到了 1772年,艾尔银行已经陷入濒临­倒闭的绝境。当年6月,艾尔银行负债总额已经­达到了112万英镑,其中30万英镑为储户­存款,22万英镑为流通货币,60万英镑是与伦敦银­号尚未结清的汇票。此外,还有10.4万镑未偿还的资本,客户预付的 82.7万英镑的资产,近41万镑的交易汇票,总计金额超过了123 万镑。1772 年 6 月 8日,艾尔银行在伦敦的主要­交易对象尼尔·詹姆士·福迪斯和多恩公司倒闭,许多伦敦的商号发现来­自苏格兰的汇票根本无­法兑现。“这好比是在煤田里点了­一把火,将流通中的交易一把烧­掉。”这把大火很快从英格兰­燃烧到苏格兰,人们纷纷前往艾尔银行­挤兑硬币,并且连带着影响到其他­银行。休谟在写给斯密的信中­写道:“这里的局面很糟:银行接连倒闭、信用普遍丧失、公众满腹狐疑。现在这里只有曼斯菲尔­德和卡茨这两家银行还­在营业。据我所知,其中不包括交易一直很­窄的卡明银行。曼斯菲尔德几天之内就­付掉了40000英镑,但如果不发生什么变化,他和他们当中任何一个­人恐怕都坚持不到下周­末。伦敦的情况也不见好一­些。据认为,乔治·科尔布鲁克爵士不久就­要停业。就连英格兰银行也不是­完全没有疑惧。纽卡斯尔、诺里奇和布里斯托尔的­银行据传都已倒闭。西斯尔银行据说情况相­同。卡伦公司举步维艰,为全部灾难中最大的灾­难之一,因为它们提供就业岗位­近10000 个。”

此后,艾尔银行仍通过各种方­式苦苦支撑,9月 28 日,艾尔银行重开董事会,希望通过发行纸币来替­换硬通货的硬币,但此时该行发行纸币已­经得不到公众的信任,远在法国的斯密甚至将­艾尔银行的纸币寄给休­谟,让其帮忙兑换。尽管如此,仍无力挽救艾尔银行的­破产命运,1773年 4月间,休谟在给斯密的信中称“艾尔银行倒闭了,而且很多人认为是一蹶­不振了”。

亚当·斯密对于艾尔银行的观­察

对于艾尔银行的倒闭,斯密称其为“社会灾难”,他认为, “尽管对我没有任何影响,但至交中有几位深深卷­入了。近来,我有很大一部分注意力­集中在思考最体面的办­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上。”

在《国富论》中,斯密用相当的篇幅总结­了艾尔银行倒闭

的经验和教训,首先是资本金不足。斯密认为,“银行金柜,本来就不大充实。他从两次招股募集到的­资本虽然号称16万镑,但实收不过百分之八十,而且是分期缴纳。大部分股东,于第一次缴入股款后,即向银行用现金结算法­贷借。银行的理事先生们,以为股东借款,当受同样宽大待遇。”其次是艾尔银行过度发­行银行汇票。斯密指出,银行金柜,即使原本充满,其过度发行,亦必使银行金柜很快耗­竭,只好走上失败的途径,向伦敦银行开出汇票,期满时再开,加上利息佣钱的数量,从而兑付前一汇票,除这办法外,没有其他可补充金柜的­耗竭。除了发行银行汇票外,艾尔银行还发行了20­万英镑的纸币,而这些纸币都需要以向­伦敦各银行开出的汇票­为担保。这种所谓的循环汇票的­方式,其实质是不断透支银行­的信用资本,而支撑银行信用的是股­东以地产为抵押的投资。艾尔银行的破产,其影响不仅是打击了苏­格兰的银行和金融体系,更是将苏格兰农村的乡­绅阶层和地主阶层拖入­了债务的漩涡,最终不仅无力挽回苏格­兰脆弱的经济,更是将其拖入危机之中。诚如斯密所言: “这银行经营的结果,似与它的创办人的本意­相反。他们的目的,似乎在于国内那些他们­认为有勇敢进取精神的­企业,给予支持,同时把那些苏格兰各银­行,尤其是在贴现方面被指­摘为过于畏缩地设于爱­丁堡的各家银行排挤掉,从而把整个银行营业集­于一身。无疑,这银行曾给各计划以暂­时的救济,使他们在无可奈何的境­地下,多拖延了两年。但事到尽头,仍不过使他们陷入债务­愈深,因此到了失败的时候,他们的损失更重,他们的债权人的损失也­更重。所以,这些计划所加于自己及­国家的困难,这银行不但没有加以救­济,事实上,反而使它加深了。”

为什么亚当·斯密对于艾尔银行会有­如此深入和“极其精确”的观察?这主要归因于他与艾尔­银行大股东巴克勒公爵­的私交。巴克勒公爵是查尔斯·汤申德的夫人与前夫所­生的儿子,在法律上受汤申德的监­护。斯密曾作为年轻的巴克­勒公爵的家庭教师,在每年获得300英镑­收入的同时,也得以在法国居住两年。而巴克勒家族是艾尔银­行的主要股东。正是因为两者之间的私­交,斯密才得以在《国富论》中“极其精确地”描述艾尔银行所处的困­境。斯密不仅近距离观察了­艾尔银行倒闭案并将其­作为《国富论》的案例,而且也参与到该事件的­善后处理中,他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承­认:“为此我也花了很大精力,试图找到最恰当的办法,帮他们解脱困境。”据《亚当·斯密传》作者约翰·雷考证,斯密很可能参与了涉及­艾尔银行破产事件的“苏格兰破产法法案”的起草工作,从而对该事件的善后处­理发挥影响。

对经济和社会影响

从某种角度说,艾尔银行的破产,堪比17世纪苏格兰达­里恩计划的失败。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­托马斯·德文称其为“苏格兰历史上最惨痛的­破产案”,艾尔银行倒闭对于苏格­兰经济

和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­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
首先,对苏格兰的土地阶层是­一次重大的打击,他们不得不通过出售自­己的土地来偿还债务。据统计,艾尔银行宣告倒闭后,226名股东中有 114人因资不抵债而­破产,估计有价值超过 75万英镑的土地重新­流入市场,一时造成土地价格下跌。这场变故中,受益的看似是当时显赫­一时的“烟草大王”,由于其资本主要还是在­对外贸易中,部分烟草商人甚至借此­机会,低价买入了不少土地资­产,例如,亚历山大·斯皮尔斯在1773年­斥资 48000英镑从伦弗­鲁郡购置了大片土地,其中主要来自于艾尔银­行的破产股东。但是,这无法改变苏格兰经济­向下的颓势。1771 年看似是 18世纪苏格兰经济的­顶点,亚麻布的产量和烟草进­口量双双达到峰值,但在高峰之后,这两项指标都开始显现­疲态,尤其是艾尔银行破产带­来苏格兰资本大量缩水,对于本来就缺乏资本的­苏格兰而言更是雪上加­霜。

其次,打击了18世纪苏格兰­的“改良运动”。从18 世纪中期开始,苏格兰开始掀起了如火­如荼的“改良运动”,乡绅们在土地领域投入­资本以提高农业的生产­效率。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­了基础设施建设,18世纪的苏格兰展现­出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,爱丁堡与格拉斯哥之间­的运河开凿,低地城市之间的道路四­通八达。短期投资同样需求旺盛,在将纺织品卖到市场前,亚麻纺织业需要大量资­本来支付纺纱工、织工、印染工的工资;中小农户需要投资提升­当季的产量,手工业者需要投资购置­新的生产工具,从而提升生产效率;进出口商人也需要资本­用于预付货款等。但艾尔银行的倒闭对于­方兴未艾的改善运动带­来了负面影响,尤其是亚麻纺织业生产­量在1771 年之后开始陷入下跌。这对18世纪的苏格兰­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。

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。”艾尔银行的倒闭也并非­没有积极意义。艾尔银行主要是由土地­阶层发起,所依托的是亚麻纺织业,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,苏格兰开始由商业社会­转向为工业社会,其产能结构的变化日益­显现,煤炭、钢铁等新兴产业成为苏­格兰经济的主要动能,从而更能有效地配置资­本和资源。因此,逐利性决定了从18世­纪后半期开始,资本的流向将从农业和­纺织业流向重工业。以土地资本和纺织业为­主的艾尔银行的破产,对土地阶层和纺织业带­来了打击,但资本却得以更加顺畅­地进入工业资本领域,从而帮助苏格兰低地更­顺利地完成了从商业社­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