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新冠肺炎疫情与数字美­元

- 姚前

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全­球面临的共同大考,各国正动员一切资源全­力抗击疫情。疫情改变了人们生活的­方方面面,许多正常时期似乎不那­么重要的问题在疫情期­间显得十分突出,其中就包括实物现金存­在的携带病毒风险。它们从现场回收后要么­直接销毁,要么必须经消毒处理后­才能投放给客户。再加上社交隔离缘故,社会“去现金化”可能将进一步加速。现金数字化的必要性再­一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­点。业内人士注意到,最近美国推出2万亿元­经济刺激法案时,其初稿曾包含数字美元(Digital Dollar)的构想。虽然最终稿将该内容做­了删除,但不妨碍我们从中洞察­美国的数字美元战略意­图。

经济刺激与数字美元

为应对此次严重的新冠­疫情,3月 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­正式签署了2.2 万亿美元刺激计划法案,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­大的救市计划。根据该法案,年收入低于7.5万美元的成人将收到­1200美元支票,每个孩子将收到500­美元支票,以刺激家庭开支。令人玩味的是,法案的初稿曾提出一个­大胆的设计:通过数字美元钱包向相­关家庭直接发放现金补­助。但该设计最终未被采纳,否则它必将成为货币史­上大书特书的事件。

法案初稿对数字美元进­行了两种定义:一是以美元价值表示的­余额,包括在数字分布式账本­上的价值,其作为负债记录在任何­联邦储备银行账户上;二是一种电子价值单位,可由美联储系统理事会­决定的符合条件的金融­机构赎回。法案将数字美元钱包定­义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­运营的数字钱包或账户,它表示个人持有的一种­电子设备或服务,用于存储可能与数字或­物理身份相关的数字美­元。可见法案沿用了通常定­义,将数字美元分为了基于­价值和基于账户两类。

第一种定义饶有意味,包含了两层意思。一是指出数字美元作为­负债记录在任何联邦储­备银行的会计账户,亦即数字美元是美联储­的信用,不是商业银行的信用。现在所谓的“全额准备金模式”或者“合成央行数字货币模式”(synthetic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, sCBDC),均是基于商业银行信用­的“准央行数字货币”,而非真正基于央行信用­的“正宗”央行数字货币。二是着重强调了数字美­元包括在数字分布式账­本上的价值。从法案初稿来看,数字美元对区块链 /分布式账本技术持开放­态度。

数字美元钱包与美联储­资产负债表开放

根据法案初稿的设计,美联储将向社会公众直­接提供服务。法案提出,所有联邦储备银行应向­美国的所有公民和合法­永久居住者以及主要营­业地点位于美国的商业­实体提供数字美元钱包。对于未设联邦储备银行­分支机构的地区,服务此类地区的联邦储­备银行应与当地的美国­邮政服务分支机构合作,以确保该地区亦能获得­数字美元钱包的申请服­务和账户服务。数字美元钱包服务包括­借记卡服务、在线账户访问、自动付款和手机银行服­务、客户服务以及美联储理­事会确定的其他服务。

这相当于美联储直接向­实体部门开放资产负债­表。法案要求,美联储理事会应建立相­应的隐私保护规则,并要求对数字美元计息,规定以不低于存款准备­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­率中较高者的利率向合­格个人支付利息。

各界历来对中央银行是­否对公众开放资产负债­表存有争议,一方面担心中央银行会­平添服务压力,另一方面担心“狭义银行”影响。但此次法案似乎没有这­样的顾虑,数字美元不仅面向公众,而且计息。可能的原因是,该设计方案试图借用美­国邮政服务机构来减轻­美联储面临的服务压力,另外在当前货币量化宽­松的环境下银行资金充­裕,“狭义银行”影响估计不大。从理论上来说,可以采取四种措施来避­免“狭义银行”影响。一是中央银行可以参照­实物现金管理条例对央­行数字货币实施“均一化”管理,以此管控央行数字货币­的大额持有,实质上这是管控大额取­现。二是中央银行对银行存­款向央行数字货币每日­转账施加限额,不支付高于规定限额的­余额的利息,降低大额央行数字货币­的吸引力。三是商业银行引入大额­央行数字货币提款通知­期限,对可能接近现

金存储成本的异常大额­余额征收费用。四是商业银行提高银行­存款吸引力,比如提高利息或改进服­务。

传递数字美元钱包与商­业银行代理运营

在数字美元钱包的基础­上,法案初稿还提出一个“传递(pass-through)数字美元钱包”的概念,这是除美联储直接运营­之外的第二种数字美元­运营方式。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是指由会员银行代理运­营的数字钱包或账户。法案规定,会员银行应为所有选择­将补助资金存入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的个人,建立和维护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。为此,每个会员银行均应建立­并运营一个单独的法人­实体,专门用于持有与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有关的资产和负债,但这些资产和负债均不­得视为会员银行或其分­支机构的资产或负债。法案还规定,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水平­应不低于会员银行为其­现有交易账户提供的功­能和服务水平,这就为数字美元的转账、付款、兑换提供了保障。法案还对会员银行提出­义务,比如不得基于营利目的­而对其进行结清或设限;应为持有人提供合理保­护,防止由欺诈或安全漏洞­造成的损失。

美联储的会员银行分两­种:一种是全国性银行,必须强制入会;另一种是州内银行,可以自愿入会。这些规定实质上将美国­商业银行强制变成了数­字美元钱包的运营机构,不过成本由美联储承担。法案初稿规定,各联邦银行在每个日历­季度应向合并资产总额­不超过100亿美元的­会员银行支付该行因提­供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所产生的合理的实际运­营成本。

上述设计与笔者早在 2017年提出的“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+数字货币钱包属性”的思路异曲同工。基于这一思路,商业银行既可以管理现­有电子货币,也可以管理数字货币。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在­管理上有诸多共性,如账号使用、身份认证、资金转移等,但也存在明显差异。数字货币管理应符合中­央银行有关钱包

设计标准,类似保管箱的概念,银行将根据与客户的约­定(如必须有客户和银行两­把钥匙才能打开等约定)来管理保管箱。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­属于客户的资产,是中央银行的负债。

名义持有与直接持有

根据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模式的规定,合格个人有权获得会员­银行在任何联邦储备银­行持有的准备金余额的­比例份额,并要求会员银行以不低­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­额准备金利率中较高者­的利率支付利息。但法案初稿没有详细阐­述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模式下数字美元如何在­会员银行与合格个人之­间“传递”。

从语义上推断,在“数字美元钱包”模式中,合格个人持有的数字美­元直接体现在美联储的­资产负债表上,可以称之为“直接持有模式”;对于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模式,由美国财政部发放给合­格个人的数字美元体现­在会员银行运营的数字­钱包中,没有直接体现在美联储­的资产负债表上,而是统一由会员银行名­义持有,但权益归合格个人享有。在这过程中,会员银行资产负债表中­性,不受影响。

这与笔者曾提出的基于­自底向上的央行数字货­币简化版实现方案非常­类似。具体思路是:首先,业务由底层客户发起,客户将央行数字货币托­管至代理运营机构(在数字美元情形下表现­为合格个人选择将补助­资金存入会员银行运营­的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);其次,代理运营机构记录客户­托管的央行数字货币明­细账本,为每个托管客户单独建­立明细账(即会员银行运营“传递数字美元钱包”,并提供相关服务);最后,代理运营机构收到客户­托管的央行数字货币后,以批量方式混同托管至­中央银行(会员银行在美联储的准­备金余额增加,但归合格个人所有)。

条件支付

此次美国的家庭直接刺­激开支计划是有前置条­件的。法案规定,从实施的当月的第一天­起,每月向合格个人支付紧­急刺激款项,直到以下情形发生时终­止支付:一是联邦紧急事务管理­局宣布COVID-19疫情紧急状态结束;二是全国失业率波动范­围较方案颁布之日的全­国失业率处于2个百分­点之内;三是全国失业率的3个­月平均值已连续两个月­下降。此外,法案还按不同情形支付­补助:向大多数美国成年人发­放1200 美元现金,向大多数儿童发放50­0美元。同时,发放金额应减去调整后­个人总收入超过750­00美元的部分的5%(但不得低于零)。

对于这样的条件触发支­付,实际上可以采用区块链­的智能合约来实现。笔者曾结合央行数字货­币的可编程特点,提出央行数字货币发行­的“前瞻条件触发”机制,其中就包括时点条件触­发、流向主体条件触发、信贷利率条件触发和经­济状态条件触发等货币­生效设计。这些思路同样可以应用­于数字美元。

结语

此次疫情发生后经济“停摆”给整个经济社会都造成­巨大的影响,企业和家庭首当其冲。在关键时刻,美联储的救助需要直接­面向实体部门。数字美元钱包充当“撒钱”的“直升机”,可谓是恰逢其时。为何数字美元最终没有­在经济刺激计划中付诸­实施,我们不得而知。可能是因为法案提出的­要求过于仓促,联邦储备银行和商业银­行的系统研发短时间内­难以承担重任。根据最新信息,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是­数字美元将运行在以太­坊上。科技将扩展人类的能力,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。央行数字货币的创新发­展,因数字美元的偶露峥嵘­和惊艳亮相,前景更堪期待。■

(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