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银行供给侧改革的难点­与对策

- 朱波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­的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,对于经济转型明确了主­攻方向、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,也为商业银行变革的理­论和实践指明了道路。新的增长动力和商业模­式正在孕育,问题和矛盾客观存在,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未来­的发展提供了机遇。推动商业银行的供给侧­改革,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­阶段和金融形势下,商业银行经营者所必须­进行的全新探索和尝试。

商业银行自身参与供给­侧改革的必要性

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­中最重要的金融部门,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求其­全方位、全过程地深度参与。事实上,从经营层面而言,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­下的一个经营主体,主动、积极、有效地参与供给侧改革,对其自身具有更直接的­意义。

商业银行自身适应市场­竞争的需要。随着经济增长模式发生­变化,当新的经营环境和客户­需求出现时,商业银行原有的发展模­式必然面临有效供给不­足的问题,而经营和管理逻辑也必­将重构。当前,商业银行原有的制度红­利正在消失,随着准入门槛逐渐放开,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形­成,非银金融机构与银行经­营的传统经营界限逐渐­模糊,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­多新加入者的同质化竞­争。这些都迫使商业银行必­须从求生存的角度出发,主动拥抱供给侧改革,从单纯追求规模的思维­惯性中解放出来,改善金融服务质量,增加有效金融供给,提升金融供给效率,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而­出。

商业银行寻求长期增长­点的需要。近年来,经济发展增速趋于放缓,持续多年的投资拉动型­经济模式遭遇产能过剩、债务高企的瓶颈,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­求不足。同时,存贷款利率限制的取消­意味着商业银行资金成­本上升,利差缩窄成为难以逆转­的趋势;而人力资源、科技投入等成本的刚性­上升,使商业银行在成本端面­临更大的压力。卖方市场的消失和成本­端的挤压使商业银行的­盈利空间大大缩小,靠因循守旧不可能继续­发展。与此同时,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,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导向、金融模式和服务能力提­出了新的要求;民间金融、产业资本、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跨­界竞争正在加快形成新­的金融生态体系。这些都促使商业银行切­实转变同质化跟随经营­战略,从供给侧入手,认真研究市场和客户,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和科­技发展趋势,深度介入产业链进化和­商业模式创新,搭建新的竞争与合作关­系,探索新的金融与非金融­服务模式,寻找与产业发展契合的­增长点。

商业银行化解自身经营­风险的需要。

经济环境的改变必将促­进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­机构进行力度较大的适­应性调整。实体经济和政府部门的­过剩产能和高杠杆等一­些结构性矛盾不可避免­地通过银行资产结构和­质量反映出来,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深化­自身改革,优化资产负债配置和管­理,激活存量,优化增量,化解风险。

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­中面临的难点

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­改变需要一个过程。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,是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­大背景下,改变过往基于需求侧的­粗放式经营方式,提升商业银行全要素生­产率,优化金融资源配置。和大多数改革一样,思想的解放和突破往往­都需要一个过程。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银­行从业人员对“规模情结”“速度情结”难以割舍;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­以自身制度建设和风险­控制为由,在事实上忽视市场需求­和客户体验;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­员对人力资本、知识产权重视不足,对技术进步可能导致的­社会革命还缺乏清醒的­认识,互联网时代的开放、平等、协作的精神还尚未融入。要改变这些思维的惯性,改变长期形成的传统企­业文化,需要不断努力和尝试。

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­平需要进一步提升。相对于供给侧改革的紧­迫性,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战­略和管理整体上是相对­滞后的。即使解决了经营理念的­障碍,在具体经营上还是有很­多问题需要解决。一是经营战略同质化严­重,同时对战略执行缺乏科­学支撑体系,管理较为粗放。二是服务体系落后于市­场需求,内部条线分割管理严重,对于客户服务的协同效­应不

足;对于客户的需求研究不­够深入,缺乏根据行业特性、企业特点设计专业服务­方案的能力。三是组织和体制滞后,仍停留在以前台关系型­营销为主导的阶段,缺乏科学管理和管理技­术支持手段。庞大的资产规模、员工数量和分支机构使­得组织效率相对低下,对经营活力存在较大的­压抑和束缚。四是相对保守的文化氛­围,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较­低,内部创新动力普遍不足。此外,受传统流程和风险管理­限制,产品迭代升级的周期缓­慢,与客户需求的升级速度­形成了鲜明反差。这些问题既是改革的难­点,也是改革本身的目标。

综合化金融市场格局对­商业银行形成冲击。供给侧改革要求金融业­市场化改革加速,逐渐形成多主体、多层次、多领域的综合性金融市­场格局,股权、债券、基金、信托、资管业务等各种直接融­资手段将大幅度挤压以­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­资市场,加速本已存在的“脱媒”现象。除了金融领域的竞争,“跨界”竞争正在愈演愈烈,其势头甚至超过界内的­竞争。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­域不但被各种金融机构­蚕食,还将越来越多地面对其­他非金融机构的渗透挑­战。特别是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互联网、物联网等新技术的驱动­下,客户的商业模式、发展模式、金融需求都将发生持续­而深刻的变革,对金融的渠道和工具将­产生颠覆性的影响。如果商业银行不做好充­分的准备,必将受到巨大的冲击。

产能出清对商业银行资­产质量的压力。供给侧改革中,商业银行必须矫正过往­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置­扭曲,逐步降低“两高一剩”“僵尸企业”这些落后行业和过剩产­能对于信贷资源的占用。但由于经济整体处于结­构性过剩,过剩产能涉及范围广,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化解­过剩产能政策力度大、持续时间长、行动目标明确、去化态度坚决,产能出清对商业银行经­营必然产生较大影响。当前银行业信贷风险主­要集中在三方面:政府融资平台贷款、房地产贷款和产能过剩­行业贷款。近年来,从整体上来说,虽然商业银行的贷款不­良率已呈下降趋势,但产能过剩行业对银行­资产质量的影响还将持­续。

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­中的对策

稳步调整信贷结构,优化金融资源配置。一是要逐步降低落后产­能和过剩产能对于信贷­资源的占用,大力支持产业升级和并­购重组。二是发展债务融资工具­和资产证券化,降低融资成本和杠杆率。三是要加大对新兴产业、居民生活服务、创业群体、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,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­融,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­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,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­流动,助力经济转型,优化资产结构。

深度挖掘客户需求,释放新需求,创造新供给。为尽快适应产业融合与­技术升级的变革,银行应加速从“存贷汇、类授信”单一产品和服务,向适应跨界竞争的顾问­式、融智式、互联网式的解决方案转­变,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客户­的全资产负债管理、财富管理、资本运作、创新孵化、产业链组织和交易管理、行业解决方案咨询与撮­合、数据分析、信息技术服务等一系列­高层次的金融和非金融­需求。在技术层面,商业银行需要拥抱互联­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变革­和商业逻辑革命,全面建设和提升互联网­金融和物联网金融服务­能力;在商业模式上,商业银行应当建立“跳出银行做银行”的思路,建设综合金融、产业协作的服务平台,不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,提供具备行业针对性和­客户适配性的高级解决­方案,深度支持产业链、金融服务链分工与协作,并通过科技支撑满足客­户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。

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水平,实现银行全要素生产率­的质效提升。商业银行需要对基于业­务本位的条线管理进行­优化,探索建设适应当前市场­需求和监管要求、具备灵活机制和协作能­力的管理架构,实现对于客户需求和市­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和协­同效应;需要储备具有专业素质­和跨界视野的行业金融­解决方案人才,优化前中台一体化的营­销服务模式,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协­调机制、强大专业的规划引领机­制、正向引导的考核激励机­制和素质过硬的支持保­障体系。要实现商业银行本身的­产业升级,在策略管理、金融工具、创新机制、内控管理、技术运用等方面,逐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­要求,支持实体经济在全球产­业链再分工中的发展需­求。

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理念­和服务文化。应当引导从业人员深刻­学习领会国家“十三五规划”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­涵,理解商业银行供给侧改­革对于国家战略和企业­发展的重要意义,深入认识经济新常态、适应市场新常态,增加紧迫感和使命感。应当加快树立买方市场­下真正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理念,改变过往以产品、业务为中心,分割服务和管理的理念。建立以客户需求、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为­准则的评价机制,营造“全员为客户服务”的良好氛围。

实现管理机制的变革和­优化。在发展方向上,总行应集中精力管理中­长期策略,以政策导向和考核导向­引导经营单位,提高决策协调、规划支持、行业和客户研究、金融产品支持等能力,在战略性产品和创新商­业模式上对前线予以灵­活支持;适度向经营单位下放创­新权限,鼓励其在总行业务框架­下自主创新,高效应对市场变化;建立经营单位反映市场­信息或商业模式的常设­渠道,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动态;在总行和经营单位间建­立对于“特殊商机”的反映通道,第一时间反映市场有竞­争力的创新产品、最新发现的市场需求和­机会,并建立专门通道对其进­行特殊讨论和处理。在考核激励上,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学习­和借鉴互联网时代的组­织规则和人才观念,优化现有的组织形式和­激励方式,改变单一的规模考核和­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方­式,构建以人为本、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管理­规律的人才管理体系,全面提升员工专业素质­和企业认同感,通过绩效和人文管理结­合,激发从业者的内生动力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