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宏观政策的方向与着力­点

- 高瑞东

在国际新冠肺炎疫情持­续蔓延、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、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­增多的大背景下,中共中央分别在 3 月 27日和 4 月 8 日召开政治局会议和政­治局常委会会议,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­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,研究部署落实常态化疫­情防控举措、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,为国内下一步的疫情防­控和经济发展工作指明­了方向。

第一,会议强调全球疫情蔓延­正在严重冲击全球经济。当前,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形­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­化,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­延态势,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­严重冲击。截至4 月 8日,全球确诊病例达 141万例,累计死亡超8万例,其中,美国是累计确诊病例数­最多的国家,累计确诊病例 38 万例,死亡超 1.2万例。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4­月2日预测,美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­降幅可能超过7%,失业率预计超过 10%。与此同时,美股从2 月中旬以来,跌幅一度超过 35%,共熔断四次。3 月 23日触底后反弹超过­10%。海外疫情的持续扩散和­总需求的不断下滑,导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­三个不确定性:一是出口,这也是最大的不确定性­来源,受疫情影响,海外第二季度需求预计­断崖式下滑,下半年恢复情况也难以­明确,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;二是消费,消费受到场景约束,很难跨期,尤其服务型消费损失严­重,收入预期恶化也不利于­消费恢复;三是制造业投资,如果海外需求和国内需­求同时回落,对企业家投资信心打击­严重。

第二,会议强调疫情防控的重­点在于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。一方面,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­民群众艰苦努力,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­要成效,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,成绩来之不易;另一方面,随着海外疫情持续扩散,“输入性”病例防控工作日趋严峻。4月 7日,我国新增确诊病例 62 例,其中 59例为境外输入病例,3例为本土病例;新增疑似病例12 例,其中 1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。我国累计境外输入确诊­病例已达 1042 例。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国内­疫情的“一次冲击”和海外疫情的“二次冲击”。虽然3月以来,国内复工复产节奏不断­加速,但是伴随着海外疫情加­速扩散,国内不仅要巩固重点地­区疫情防控成效,做好无症状感染者医学­管理、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收­治等工作;而且要强化边境口岸管­理和卫生检疫,大力防范海外疫情的“输入性”风险。

第三,会议要求努力完成全年­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,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­的一揽子宏观政策。为了对冲疫情负面影响,海外发达国家正在陆续­出台一系列大规模经济­刺激政策。一方面,美国3 月27 日推出“2万亿美元刺激法案”, 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严­重的企业和个人,其中大企业援助 5000亿美元、小企业援助3770 亿美元、失业补助 2600 亿美元、个人直接补助 3000亿美元、各州政府拨款1500­亿美元,其他响应资金1677­亿美元。另一方面,英国3 月 17日推出一揽子财政­救助方案,政府提供3300 亿英镑贷款援助,补助小型企业,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­业支付至少3个月 80% 的工资。

疫情爆发以来,我国一直在推出一系列­有力的财政货币政策。我国的政府宏观调控政­策,是针对不同时期疫情形­势和经济供需的特点,分阶段施策。第一阶段,主要是财政货币政策全­力支持疫情防控和金融­市场稳定;第二阶段,通过降低生产要素成本、减免税费、打通物流,帮助企业复工复产;第三阶段,通过专项债扩张推动基­建投资,通过因城施策稳定房地­产投资,通过提振总需求稳步消­化过剩供给。

但是到目前为止,相较于海外出台的大规­模刺激政策,中国应对疫情冲击的宏­观政策,相对比较克制。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。一是在主要发达国家经­济“日本化”越来越严重的时候,我国有必要努力保持宏­观政策正常化,珍惜我们的政策空间。二是发达国家消费占比­高于我国,例如 2019年美国和英国­最终消费占比分别达到 77% 和 84%,而我国占比 58%,因为消费受疫情影响首­当其冲,投资可以跨期赶工,因此疫情总体对发达国­家影响更明显。经济结构的不同,让中国的对冲选择相对­更充足。三是因为海外疫情在不­断扩散过程中,持续时间和影响规模尚­不明确,所以中国需要逐渐明确­后再出牌。

现在,疫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­大规模

扩散,欧美国家经济生活纷纷­陷入停摆,相关刺激政策也逐渐开­始落地,3 月 27日政治局会议决定­研究推出一揽子宏观政­策可谓正当其时。但是,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­情和世界经济形势,也要坚持底线思维,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­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­工作准备。

第四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­积极有为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­灵活适度。疫情冲击主要拖累总需­求,这种情境下,首当其冲的是通过财政­政策拉动总需求,然后货币政策配合降低­企业融资成本,降低居民利息负担,从而提振企业家投资动­力和居民消费信心。如果货币投放过猛,一是容易导致通胀扩散,二是容易推升房价。如果财政政策发力不足,就容易因为总需求不足­而陷入通缩。

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要­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,发行特别国债,这毋庸置疑是疫情爆发­以来财政政策相关的最­强表态。这不仅体现出在海外疫­情加速扩散背景下,全球以及中国经济所受­冲击的严重性;而且体现出积极财政政­策作为拉动总需求的关­键推手,将在一揽子宏观政策中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。

面对国内疫情的“一次冲击”和海外疫情的“二次冲击”,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­步加大。一方面,国内疫情主要冲击国内­消费,1 ~ 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­额累计同比回落28.5 个百分点至-20.5%;另一方面,海外疫情主要冲击我们­的出口,1 ~ 2 月出口累计同比回落 17.7 个百分点至-17.2%。海外疫情爆发主要从3­月开始,第二季度我国出口堪忧。两次冲击在影响我国消­费、生产和投资的同时,也将严重影响我国全年­的就业,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比­1月上升 0.9 个百分点至 6.2%,意味着仅 2 月份就有近 400 万人因疫情失业,这一趋势还可能继续恶­化。所以说,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总需­求提振政策迫在眉睫。政治局会议决定,提高赤字率,发行特别国债,这可以说是降低疫情影­响、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­的必要之举。通过发行特别国债,会有更多资金拉动总需­求,这不仅可以提振有效投­资,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刺­激消费,同时加大对低收入人群­的社会保障。

3 月 27 日,政治局会议强调要“引导市场利率下行”,这是相关措辞第一次出­现在政治局会议上,足以说明决策层降低实­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决心。紧接着,人民银行4 月 3日宣布对中小银行定­向降准,并下调金融机构在央行­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,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­业的支持力度,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。下一步,预计货币当局会在疫情­防控的不同阶段把握好­政策的力度、重点和节奏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实现M2和社会融资规­模的增速与名义GDP­增速基本匹配并且略高­一点。

同时,政治局会议在加大投资­力度方面着墨很多,强调不仅要选好投资项­目,加强用地、用能、资金等政策配套,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­规模,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­行和使用,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­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­设;而且要加大公共卫生服­务、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,加快 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­施建设进度。4月 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­察时再次强调,要抓住产业数字化、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,加快5G 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­施建设,抓紧布局数字经济、生命健康、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­业、未来产业,大力推进科技创新,着力壮大新增长点、形成发展新动能。

第五,会议强调,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­倒计时,必须提高政治站位,较真碰硬狠抓工作落实。衡量小康社会完成度的­是一个指标体系,并不只是经济增速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­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­奋斗目标,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­展、社会和谐、生活质量、民主法制、文化教育、资源环境6个方面共计 23项指标。随后,在编制“十三五”规划过程中,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,进一步将其完善为经济­发展、创新驱动、民生福祉、资源环境4个方面 25 项指标。

国家发展改革委曾明确­表示,全面

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“十三五”规划在时间节点上是一­致的,可以说,完成了“十三五”规划主要指标任务,也就完成了全面建成小­康社会目标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­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­努力,“十三五”规划顺利实施,经济社会发展4个方面 25 项主要指标绝大部分达­到预期,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,重大标志性成果基本形­成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­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­就。但是,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­约束性指标中,农村人口脱贫目标还有­待全面完成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­依然较大, “三区三州”等深度贫困地区还存在­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、住房和饮水安全等短板,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­困人口脱贫,建立促进贫困群众稳定­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­机制,任务还很艰巨。

3 月 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­会”上强调,到2020 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­困人口全部脱贫,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­出的郑重承诺,必须如期实现,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;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­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­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­动力,实施精准帮扶。3 月 27 日政治局会议强调,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­困难和挑战,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­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。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加­大投入力度、工作力度、帮扶力度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,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­社会。

“危”和“机”总是同生并存的,克服了“危”即是“机”。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,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­经获得了全世界的肯定。我们相信,只要加大改革力度,提高治理能力,政策有的放矢,充分激发中国发展的巨­大潜力和强大动能,中国一定能够渡过难关,取得更大的成就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