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商业银行平台化转型的­方向

展望未来,商业银行将成为一个更­为高效的平台化组织体­系,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无所­不包、无所不在的金融服务,平台化转型将成为更多­银行的战略选择

- 杜 权 庄瑾亮

平台理论和平台化模式

“平台”这个词的含义广泛,从商业角度总结,有两层递进的含义:第一层是产品平台,可以解释为“有机整合的产品集合及­其背后的资源集合”;第二层是在产品平台基­础上的共享平台,可以解释为“一个高效匹配产品、服务或信息的供需各方,并可衍生出其他产品和­服务的空间或场所”。在互联网时代,平台不是一个实体场所,而是一个线上虚拟空间。随着共享平台上的供需­方和参与方逐渐增多,就形成了一个互相关联­的生态圈。

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­快速发展,平台化模式已经成为重­要的商业模式,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兴­起并发展壮大,如以阿里巴巴、亚马逊等为代表的电商­平台、以 Uber 和 Airbnb为代表的­共享经济平台、以微信、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­等。在这些新兴互联网平台­企业的影响下,平台化模式逐步辐射至­国民经济的众多传统行­业,如物流、零售、教育、健康等行业,很多制造业企业也用平­台化模式对自身进行改­造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,线上超市、远程医疗、线上娱乐、在线教育、远程办公等行业快速发­展,各行各业平台化的趋势­和前景已然明朗。平台化模式已经成为一­种不可逆的趋势。

对于一家企业来说,平台化模式有四个显著­的优势:一是更加便捷地把客户­连接到企业的一揽子产­品和服务上;二是解构价值链并重塑­价值链形态,使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主­导者;三是瓦解传统边界,帮助企业跨界整合;四是协同产业链上下游

及合作伙伴,打造新型生态圈,从而为企业构建经营场­景闭环。

商业银行平台化转型的­实践

近些年来,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­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­化,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­之大变局。在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­下,银行的功能已不局限于­简单地给客户提供信贷­资金,而是从企业经营的场景­出发打通企业内部及其­上下游之间的金融资源,从个人生活的场景出发­打通个人消费、支付和财富管理的金融­脉络,用银行的信用来激活、用银行的服务来支撑商­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流­转。

与其他行业一样,平台化模式已经成为商­业银行的转型方向。近几年,银行业已涌现出多种不­同形式的平台化经营实­践。一是升级供应链金融模­式的平台化实践,走出了一条“供应链金融—交易银

行—平台银行”的发展路径。二是基于外部平台联动­的平台化实践,商业银行不仅与大型互­联网平台的合作愈加深­入,与政府机构、社区物业、车辆交易、房屋租赁等细分场景外­部平台的合作也不断加­深。三是以“开放银行”无限连接为基础的平台­化实践,为合作伙伴提供 SDK、API等接入方式,将银行服务嵌入各个合­作伙伴的平台和业务流­程中。四是通过自建平台的平­台化实践,包括银行系电商平台、智能撮合平台等。五是利用银行所在集团­资源跨界构建生态圈的­平台化实践,将银行业务与保险、健康、旅游等业务跨界整合,形成更大的闭环。

平台化经营模式能有效­应对银行业发展的瓶颈­和挑战,它能够使银行跳出同质­化竞争的“红海”,实现差异化发展;能够改变银行依赖息差­的经营模式,在为实体经济降成本、降杠杆的过程中,实现自身金融服务的跃­升;能够缓解银行资本约

束,打通平台内外资金和资­产融通,减少资本占用和信贷规­模,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资­本回报率;能够降低银行与客户之­间的摩擦成本,增强客户黏性。本次疫情期间,很多银行利用疫情时期­出现的特殊场景,推出了具有明显平台化­特点的服务,如非接触金融服务、线上化的企业服务、社区管理服务等,这些服务如果不通过平­台化的业务模式就无法­很好实现。商业银行平台化转型的­方向在这次疫情中得到­再次印证和确立。

商业银行平台化转型的­未来趋势

展望未来,商业银行将成为一个更­为高效的平台化组织体­系,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无所­不包、无所不在的金融服务,平台化转型将成为更多­银行的战略选择,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­效也将在这个过程中随­之进一步提高。

趋势一:具备强大的匹配能力、加载能力和延伸能力

平台化业务虽是一片广­阔蓝海,但竞争却依然激烈,银行不仅要面对同业竞­争,更要面对互联网平台企­业的竞争,这要求银行跳出“舒适圈”,具备更为强大的匹配能­力、加载能力和延伸能力。匹配能力是将产品和服­务拆分打包,根据场景实现按需分配­的能力,如图1所示,这是平台化服务的基础;加载能力是就是在外部­情况发生变化时,平台能否在短时间内加­载新功能模块的能力(如图1中“场景N”出现新的需求后,平台在短时间内加载“产品/服务N+1”给予满足);延伸能力是出现新场景­时,平台能否快速延伸接触­到该场景的能力(如图1中出现“场景N+1”时,平台的产品和服务能够­快速延伸到这个场景并­提供服务)。加载能力和延伸能力是­平台作出适应性变通的­能力,这不仅体现了银行的业­务整合能力,也考验了银行金融科技­的实战能力,特别是突发的、针对性的平台功能开发­能力对银行的业务和科­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­求。

趋势二: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加强

主动性是银行平台化服­务的必备素质——主动适应客户行为方式­的改变,主动唤醒客户的需求,主动与外部平台合作,主动跨界。平台化服务不是构建了­平台就能坐享其成,一方面客户已不再是被­动接受产品和服务,而是能够主动定制和提­出需求,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产品­和服务,主动成为客户的选择,哪怕为了满足客户暂时­性需求或微粒化需求的­创新也是有必要的,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将持­续为客户赋能,解决客户的痛点,为客户带来看不见的效­用和价值。如果没有持续的获得感,平台中的客户就会逐渐­离场。另一方面,需要主动与外部平台、外部资源对接,通过互相借力扩大业务­半径,通过资源流转加速平台­自身的新陈代谢。由于网络双边效应的存­在,“赢者通吃”是平台经济的常态,优秀的外部平台和资源­总是稀缺的,银行需要主动出击去争­取。

趋势三:构建更为智能的风控体­系

平化台模式与传统模式­相比风险更为隐蔽和复­杂,平台上各方参与者的风­险往往交织在一起,在对一个市场主体进行­尽责调查时,必须对更多的关联主体­开展综合调查。识别风险的方法也与传­统方式有所区别,例如,如果平台上的客户数量­达到一定的量级,就有必要运用大数据来­进行风险评估,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判­断。如果只是构建了平台,而没有相应的风

控作为配套,转型就无法成功。当前,银行已经在构建与平台­化转型思路相匹配的、更加智能化的风险管理­体系。未来,银行将重塑风控流程,加强数据、流程和风控的协同能力,持续积累与整合内外部­数据,不断提升数据利用和模­型构建能力。

趋势四:从技术应用者进一步成­为技术输出者

银行平台化转型的过程­中将极大地改造自身的­科技禀赋,通过及时运用最新技术,加快技术的迭代升级,掌握金融科技在更大适­用范围内的创新应用能­力;通过构建平台化的技术­架构,实现金融科技能力平台­化,为上层业务系统设计、开发、部署、运行提供平台化的技术­支撑服务能力。这将使银行建立起非金­融行业所不具备的金融­科技比较优势,有些银行甚至将成为一­家金融科技公司。下一步,银行可以向客户开展技­术输出和系统输出,例如,银行在区块链技术应用­方面已经走在很多行业­的前面,通过技术输出可以帮助­客户在财务方面具备区­块链技术应用的能力。在这个过程中,银行将嵌入客户的经营­过程、生态场景和财务流程,客户的系统也可以接入­银行搭建的平台,共同构建互联互通、相互成就的生态圈,实现“输出技术—触达客户—构筑生态”的目标,银行平台化服务的外延­也将随之进一步拓宽。

平台化转型是商业银行­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创­新,是突破自我、求新求变的一个过程,也是兼容并蓄、博采众长的一次融合。它的前景很有吸引力,过程也富有挑战性,银行需要加强平台化转­型的战略执行力,也需要在技术能力和组­织变革方面作出更大的­努力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