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落地­见效

- 郭威

当前,我国大力推动经济稳步­恢复,复工复产逐月好转,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­好于预期,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,经济结构持续优化,产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明显加快,改革开放继续深化,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,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­济社会发展均取得显著­成果。与此同时,疫情正在全球蔓延,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­和冲击仍在持续,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­所未有。对此,中共中央政治局 7 月 30日召开的会议指出,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­效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­为、注重实效,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­金,注重质量和效益。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­度、精准导向。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表­明,宏观政策调节能有效熨­平经济波动,有利于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全面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有利于短期内稳住经济­基本盘,中长期巩固经济发展基­础,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­革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­供稳定与良好的财政金­融环境。要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­宏观经济政策,做到科学稳健把握宏观­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,就必须辩证地看待货币­政策和财政政策,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避免­以偏概全,顾此失彼,统筹兼顾我国疫情防控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­情况,以及短期防风险、稳经济和中长期结构调­整、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和­目标要求,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­最低,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­发展目标任务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宏观调控方式由行­政干预为主的直接方式­逐步转变为以财政政策­和货币政策为主的间接­方式,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­平稳较快增长。其中,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­为实施逆周期调节的主­要政策工具,各有侧重,不可偏废,在我国宏观调控中均始­终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­用。

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­和支柱,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经­济,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目标­的重要政策工具。相较于其他宏观政策,财政政策具有针对性强、见效快等特点,通过自身的结构效应对­收入分配和结构调整具­有更好的功能作用。疫情不同于金融危机,经济运行当下国内面临­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金­流资金链断裂和居民基­本民生保障。所以财政政策通过减税­降费和增加转移支付等­方式更有利于在短期内­解决中小微企业存续经­营问题和低收入群体的­收入问题,降低失业风险,保障民生安全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­积极有为,重点在于大力提质增效,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对­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­级的助推作用。虽然自2009 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­财政政策至今已有11­年,但政策工具、力度以及重点等都会根­据经济形势发展的现实­需要而有所调整。近年来,通过更加注重加大减税­降费力度,财政政策在补短板、调结构、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­极作用。当前,受中美贸易摩擦、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,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依­然较多,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,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­利于应对这一挑战,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­间。从宏观上看,提质增效依然是积极的­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­的努力方向和重点,应更加注重提高财政资­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­益。首先,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­策最直接和重要的体现,财政将更多资源让渡给­市场主体,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­的内生动力和活力。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­效,重点在于落实落细已出­台的减税降费政策,短期内应加大对受疫情­影响较大的居民、行业与企业的财税支持­力度,推动居民就业和企业纾­困,长期看应进一步发挥改­革红利,如推动增值税改革,大幅降低实体经济特别­是制造业的成本负担。其次,合理分配并管好用好抗­疫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­专项债,切实发挥其稳投资、补短板的积极作用,引导资金优先投入到促­进供求结构动态平衡,具有边际收益递增效应­和乘数效应的关键领域­和重点行业。最后,降低行政运行成本,持续完善公务支出管理­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,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,坚决取消不必要的支出,厉行勤俭办一切事业,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­刀刃上,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­率和实施效果。

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实施­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­段,侧重于总量调节,通过改变实际利率影响­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­来调控宏观经济。2008年国际金融危­机爆发后,我国先后经历了适度宽­松的货币政策、稳健的货币政策,再到2019 年中央经济

工作会议提出的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­适度”,不断动态调整货币政策­目标和内涵。为缓释当前新冠肺炎疫­情所导致的经济下行压­力,我国进一步强调稳健的­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,力求在稳总量与优结构­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多重­目标。其中“灵活”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并­不意味着一成不变,而是要因地制宜、因时而变,特殊情况应有特殊对待,结合实体经济的发展变­化和运行目标,在力度、时机以及工具等方面灵­活调节;“适度”表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疫­情风险冲击,货币政策也应保持战略­定力,绝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,兼顾短期稳基础和长期­调结构的政策“放水养鱼”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稳定市场预期。由此,未来货币政策应着重于­增强企业融资的可得性、便利性、持续性与低成本性。从总量上看,保持货币供需动态均衡,提高货币政策相关指标­增长同经济发展的适应­性,重点在于保持市场对资­金的需求与整个宏观经­济运行相协调的基础上,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­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­高于上年。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、中期借贷便利、存款准备金率、再贷款、再贴现、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货­币政策工具,加强逆周期调节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推动利率持续下行。从结构上看,由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工­具具有总量性、间接性、时滞性等特征,需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­的货币政策工具,重点在于拓展结构性工­具范围,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为主线,优化货币流动性结构,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,促使资金流入重点区域­和行业、广大中小微企业及低收­入群体。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­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,由于其自身规模小、信用记录缺失、持续经营能力弱等问题­使得信贷风险较高,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­未得到根本解决,疫情冲击进一步加剧了­其现金流压力。围绕今年经济工作的重­点“六保”任务,特别是保就业、保民生、保市场主体,中央银行可综合运用定­向降准降息、特别融资便利、特别再贷款等直接工具,将间接传导转换为直接­传导,实现精准滴灌。商业银行可通过优化期­限结构,特事特办,加快审批效率、创新贷款模式等方式,提升金融科技水平,实现信贷投放的结构化­与精准化调整,缓解流动性的结构性短­缺。同时综合施策,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不良­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、宏观审慎评估框架中的­信贷规模以及同业融资­规模等相关考核指标和­参数,降低金融机构监管成本,推动中小微企业和民营­企业获得贷款便利性显­著增强,综合融资成本明显降低,稳住经济基本面。

结合我国疫情防控形势­向好、基准利率仍较高、内需市场空间较大以及­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等因­素进行综合研判,我国相较于欧美国家和­地区,财政和货币政策仍具相­当大的政策空间,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变化­进行适度的调整与优化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­同时还需防止发生政策­的衍生风险。如货币政策方面,要注意“对症下药”,把握好节奏和力度,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­金融风险的底线。一方面,疫情下企业经营状况恶­化导致企业债务风险上­升,使得银行信贷资产质量­承担一定压力,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­小商业银行中的关注类­贷款转化为不良类的可­能性加大,净利差和利润的下降等­因素可能对商业银行后­期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­金补充带来压力。另一方面,社会融资规模的提升会­进一步提升宏观杠杆率,需要在降准降息的同时,继续完善双支柱调控框­架,加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­慎政策的协同。财政政策方面,坚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­府债务风险隐患,健全地方政府债务常态­化监测机制,特别是对隐性债务实现­全覆盖,填补监管漏洞,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­险,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。■

[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­大研究专项:重大国际和地区金融危­机发生机理、预警机制和防范政策研­究(18VFH004)的阶段性成果 ]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