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农商行不良贷款核销困­境

——银行哲学要义之六

- 单建军作者单位:中国人民银行襄阳市中­心支行(责任编辑 植凤寅)

存在问题

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。一是农村商业银行不良­贷款核销的动力不足。省联社对农村商业银行­不良贷款核销工作纳入­绩效考评内容,仅仅下发一个全年化解­不良贷款的指标,并没有具体的不良贷款­核销任务。同时,由于不良贷款核销会影­响本期经营效益,而农村商业银行业务考­评、高管绩效、员工工资、股本分红都与经营效益­直接挂钩,农村商业银行迫于盈利­能力考评的压力,将造成不充分计提拨备、不尽力核销不良贷款的­困境。所以,尽管减值准备和不良贷­款核销的条件一直在放­宽,但是没有完善的奖惩机­制,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­核销激情无法点燃。二是无法落实应核未核­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。根据不良贷款核销的有­关办法,开展不良贷款核销必须­先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­任认定和处理,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良­贷款责任很难认定,责任追究更是无从谈起。

后续管理制度不到位。不良贷款核销仅仅是将­不良贷款出表,不改变原有贷款的债权­债务关系,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­对已核销不良贷款的后­续管理,组建不良贷款清收专班,执行不良贷款核销保密­规定。由于不良贷款核销需要­相关部门配合,很难做到不泄露风声,同时,再加上某些地区信用环­境不好的影响,不良贷款核销工作难以­推动,无形中造成一些“老赖”不配合偿还银行已核销­的不良贷款。此外,农村商业银行对不良贷­款核销工作一直坚持适­当从严的规则,通常只在自然人死亡、法人破产的情况下,才实施不良贷款核销工­作。

税收减免政策难享受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贷­款通常是金额比较小、数量特别多,按照一对一的形式在所­得税汇算清缴时报送税­务部门审核批准,将耗费大量人、财和物,不良贷款核销成本偏高,实际执行是相当困难的。一是申报手续繁琐,有些资料对于农村商业­银行来说是无法办理的。比如贷款人已经死亡,需要当地派出所出具证­明才能实施不良贷款核­销,但是死者通常还没有在­派出所注销户口,派出所无法出具有效证­明,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无法­及时核销不良贷款。二是人员住所经常变动,无法及时收集证据。外出务工和异地搬迁的­农户较多,农村商业银行无法有效­联系有关人员,核销农户贷款时往往手­续不全。三是业务终止而没有合­法手续,不是破产法庭的判决,企业不良贷款核销资料­收集存在一定的操作障­碍。

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­门应该充分发挥相关职­能作用,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­办法,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不­良贷款核销的督导力度,减轻降低不良贷款核销­的综合成本,提升不良资产核销的效­能。农村商业银行更应该积­极拓展专业化、多样化的处置方式,综合运用资产置换、并购重组、以资抵债等手段,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效­益。

落实贷款减值准备计提­和不良贷款核销的税收­优惠政策。一方面,为农村商业银行税收征­收搭建宽容的环境,争取为农村商业银行不­良贷款核销进行适当的­税收减免,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加大­不良贷款核销力度。另一方面,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不­良贷款核销的管控,防止违规核销不良贷款。同时,对农村商业银行计提的­专项贷款减值准备,税务部门应该全额抵税;对一般减值准备在法律­授权的前提下可以部分­抵扣。

适度下发不良贷款核销­的权限,调整不良贷款核销条件,整合不良贷款核销程序,搭建自主核销不良贷款­的平台,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加强­对已核销不良贷款的管­理。农村商业银行要强化核­销不良贷款的资料管理,秉承洁净出表、债权不变的原则,完善不良贷款核销制度,保守不良贷款核销的工­作秘密,有效防范内部员工的道­德风险;运用不良贷款核查的会­计准则,真实全面反映农村商业­银行的风险状况,建立不良资产清收的奖­惩机制,规范不良贷款核销工作。

省联社应将不良贷款核­销纳入绩效考核范围,设计不良贷款核销的考­评内容,对不良贷款核销工作实­行一票否决制,加大对超额完成不良贷­款核销任务的农村商业­银行的奖励力度,发挥考评制度的指挥棒­作用,全面激发农村商业银行­核销不良贷款的能动性。

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­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做实­利润。不断强化农村商业银行­三查管理,借助金融科技手段,做好贷后信息的及时更­新,客观反映贷款客户的还­款情况;注重对农村商业银行不­良贷款异动的监控,督促农村商业银行认真­做好资产五级分类、计提充足拨备、如实反映利润,夯实资本实力;要建立专项的不良贷款­核销报告和核查机制,防止农村商业银行操控­利润。

可以考虑用政策红利激­励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不­良贷款核销工作,如对已核销的不良贷款­回滚利润允许作为账面­利润的调增项,在股东分红时应适当还­原真实利润;适当放松对不良贷款核­销优惠政策的贷款时间­限制,给予农村商业银行核销­不良贷款更大的调控空­间。■

利 息与利润是一对矛盾,呈现对立统一关系。货币作为可能的资本让­渡,体现了二者的统一性,而利息偿付和利润分割­则体现了二者的对立性。相应地,银行与客户也是对立统­一关系。存、贷、汇等基本业务,搭建了银行与客户的联­系纽带,而信用关系的破裂,是两者“对立”最集中的表现。一方面,客户是银行的衣食父母,为客户分忧,与客户同舟共济,银行义不容辞;另一方面,银行要全面、准确、系统地评估客户,强化贷前调查、评审、贷后管理等,防控信贷风险。

首先,谈谈银行与企业的关系。一家伟大的企业背后一­定有一家伟大的银行在­支持,一家伟大的银行背后一­定有无数家伟大的企业­在支撑。现代企业和现代银行是­孪生兄弟。

正确看待银行的角色。凯恩斯在《货币论》中将产业资本家同金融­资本家区别对待,看重产业资本家的作用,而主张牺牲金融资本家­的利益,这个观点当然是片面的。银行不过是企业、个人财务活动外化、社会化的独立形式。它节约了社会成本,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,是全社会所有企业和个­人的财务顾问,是所有仍保留在企业内­部的财务部门的共同的­调剂机构和共用的簿记­系统,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­段后的明智选择。金融资本始终与产业资­本荣辱与共,肝胆相照。企业可以养活银行,但银行绝对养不活企业。牺牲银行的利益,本质上是牺牲企业的公­共利益。

处理好客户与项目、项目与资金的关系。选客户、定项目,是银行信贷工作的基础­和前提。选客户,看品德;定项目,看效益。客户是银行的服务对象,是项目的主体;项目是客户的项目,是融资的平台和依据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,目的是确保信贷安全。同时,资金跟着项目走,金融服务实体经济,无疑是对的。但是,银行是信用中介,银行的资金并不是其自­有资金,更不是项目方资金,银行必须管控风险,即项目预期效益好,能还本付息,银行才能跟着走。换句话说,资金跟着项目走,这是原则;资金不能盲目跟着项目­走,这是底线。

关注集团企业和关联企­业的风险。对贷款企业客户的管理­极其重要。实践中,对单一客户的管理比较­简单,对集团客户和关联客户­的管理则复杂得多。如果银行不能以客户为­中心,而是分行业、分项目去做信贷业务,那是非常危险的。

某些集团会以子公司或­孙公司、控股或参股公司、上下游企业或一致行动­人、不同的项目或计划等,来不断套取银行贷款,银行内部却往往浑然不­知,直到出现还本付息困难,甚至资不抵债为止,给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。所以,面对集团客户,银行必须弄清其谱系,即弄清其成员企业、关联企业,尽量避免不同部门或不­同分行、子公司,先后或同时向事实上属­于同一集团的成员企业­或关联企业发放贷款,必须做到“一对多”而不是“多对一”或“多对多”。

其次,谈谈银行与政府的关系。银行自诞生的第一天起,就与政府就有着不解之­缘,除了特许、监管等法定关系外,还涉及经理国库、发行法定货币、吸收政府存款、向政府贷款等业务。

政府是银行的存款和贷­款“大户”。从我国的情况来看,政府财政和国有企业分­别在银行开户,银行对财政存款和国有­企业存款的争夺非常激­烈。为了防止利益输送和腐­败行为,这部分存款往往采取招­投标方式,即“价高者得”。当然,财政和国有企业在选择­开户行和具体分配存款­上,仍保留相当大的权力。从理论上说,政府财政资金不应以盈­利为目的,安全性是第一位的,存款分配应与贷款贡献­联系在一起。同时,政府一直是银行的贷款­对象,在银行出现以前,票号、钱庄等也向政府放过款。应该说,政府的信用等级高,是银行比较信任的贷款­客户。反过来说,政府的议价能力强,贷款利率相对低,利差小。

政府是银行的特殊客户。我国银行业与政府的根­本利益是一致的,这种一致性决定两者的­信任是天然的。对于银行来说,一是要视政府为客户,弄清各级政府的资产负­债情况以及地方发展的­潜力,以便精准确定银行信贷­投放规模和结构。二是要视政府为特殊客­户。银行自有一套客户管理­方法,但政府与一般客户不同,具有特殊性,既是项目主体和经营管­理单位,又是整个社会的管理者、权力机构,因此银行对于政府客户­管理要采用不同的策略。三是放款给地方政府以­前,银行一定要将信用结构­预设好,抓细抓实。将地方政府资产的流动­性比率,与银行负债结构很好地­匹配起来,帮助地方政府提高资产­证券化率,防止出现流动性风险。

良好信用环境的营造需­政府支持。一种病毒感染动物肌体­或细胞后,能产生抑制他种病毒感­染的作用,被称为病毒

的干扰现象。同理,某个地区、行业、企业信贷风险暴露,特别是给银行造成巨额­损失后,银行会对该地区、行业、企业未来信贷需求产生­强烈的防范心理和抵触­情绪,恰如病毒干扰现象,无辜企业正常需求也受­到不良影响。整个社会融资成本,会因为个别企业不守信­而额外增加,融资手续也会越来越复­杂,融资效率降低。为防止病毒侵袭,可以加强对环境特别是­温度的控制,通过高温来消灭病毒;同样,要确保银行的健康,必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­态环境。在一个诚信的社会,就像在高温条件下病毒­很难存活一样,失信的人会寸步难行。营造诚信环境,惩罚失信人,是政府对银行最大的支­持。各级政府帮助打击逃废­银行债务行为,惩戒不守信用的人,效果可能比贷款贴息、担保、注资等措施还好。

最后,谈谈如何做好客户维护­工作。离开客户,银行什么都不是,银行必须以客户为中心,为实体经济服务。同时,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存在­两面性,牢记亲、清二字,才能游刃有余,消除隐患。

充分了解客户。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“了解你的客户”是银行的基本功、必修课。了解是全面的、彻底的、多视角的、多维度的、长时间的。了解不是一时印象,不是走马观花,不是道听途说或人云亦­云,不是以管窥豹,银行的客户经理必须经­常与客户在一起,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客户­的情况,全面观察、深入了解、仔细分析,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会­把银行害惨。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,是危险的;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,是片面的。了解客户,第一,要坚持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而不能以客户项目或自­己的金融产品为中心。比如,具体项目不错,但企业不靠谱,就不能发放贷款,因为很难保证资金不被­挪用。即使是好的项目,也不能不看公司财务和­声誉状况。第二,眼见为实,但看不见也未必为虚。做银行的人既要看客户­有形的东西,如抵押资产、报表等,也要考虑客户无形的东­西,如人品、信仰、性格、口碑等。后者尽管看不见,但实实在在存在,并发挥神奇而巨大的作­用。第三,银行不能向客户索取过­多的不必要的信息。客户来银行是为了享受­服务,而不是“投案自首”。为了审批一笔贷款,银行向客户索要不必要­的材料,不仅给客户造成麻烦,而且也给自己造成了不­便,增加了开支,损害了自身的形象和声­誉。

严格客户评审。银行要为客户建立档案,实行专档管理。在每一个档案里,要有客户详尽的历史记­录。评审必须建立在档案的­基础上。过去守信,现在经营正常,有拳头产品和看家本领,主要负责人品德高尚,这样的客户就是优良客­户,评审可以宽简一些,可以发放信用贷款。相反,过去不守信用,不守规矩,盲目扩张,口碑差,这样的客户就是劣质客­户,要记入黑名单,一开始就要拒绝,无评审可言。评审的重点是新客户、新项目,而偿付能力预测、信用结构、同业口碑、上下游企业评价都非常­重要。同时,银行作为资金的主要供­应者,要对合法的经济活动予­以支持,所谓锦上添花、成人之美;而如果对非法、禁止的经济活动予以支­持,则是助纣为虐、为虎作伥,要不得,也会给自身带来法律风­险。所以,银行应该建立“信贷禁入名录”,如将行贿企业、环境污染企业、滥食野生动物餐饮企业­等列入该名录,在一定期限内禁止放款。此外,银行需要学会鉴别可疑­客户。“相由心生”,不管这类客户多么狡猾,仍然存在某些表征,如将企业注册在所谓免­税岛上,股权关系设置极为复杂,负债率极高,等等。鉴别的方法也并不难:一靠核实,认真与涉及的人和机构­核实;二靠“白纸黑字”,重要情况一定要正式去­函,请求答复;三靠独立判断,不要轻信中介机构和中­介人员,一些中介存在过度包装­客户,甚至有意帮助客户做假­的情况。

提升服务水平。银行必须打算盘,但算盘不能只为自己打。多替客户考虑,与客户建立互信,才能提高客户的忠诚度­和黏性。银行业属于服务行业,客户广泛,竞争激烈。所以,营销对银行来说非常重­要,银行每年花在广告上的­费用并不少。但是,正如俗语所说,“金杯银杯不如口碑”。客户经理和银行一线人­员的服务态度,对银行的形象和业务的­开展影响深远。银行每天服务的客户成­千上万,即使个别人员的服务质­量差、服务态度恶劣,是偶然的或一次性的,但留给客户的记忆和印­象却是深刻的、终身的。再多的正面宣传和广告,也难以挽回其负面影响。因此,银行必须善待每一个客­户,真心实意为客户考虑,把每一个客户都当作V­IP,而不是将他们分成三六­九等,区别对待甚至歧视部分­客户。这样,每一个客户就会成为银­行的义务宣传员,银行的形象在众人的传­颂中将越来越正面。同时,名实相符,表里一致,既是人的基本品德,也是银行的基本品德。一些所谓的金融产品创­新名不副实,如保底理财、拆借投资等,名为创新,实为诱导、误导客户,最终将损害客户利益。银行一定要诚实,银行员工一定要老实。产品定义要完全合法,不打擦边球,不玩小聪明。将法定权责讲清楚,将风险揭示充分,“将丑话说在前面”,让消费者自主选择。

严格分开银行股东与借­款人。银行入股的资金必须是­股东的自有资金。如果股东入股以后不久,就通过借款的形式从入­股的银行借款,即股东与借款人合二为­一,这家银行迟早要出大问­题。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第二篇第二章中,详细叙述了一家新的苏­格兰银行的做派,他们不但认为股东可以­借款,而且还认为股东应该获­得更加优厚的待遇,商业汇票不必鉴别真假,都可以贴现。结果没有多久这家银行­就经营不下去,最终倒闭了。本世纪初,我国一些农村商业银行、农村信用社、城市商业银行暴露出巨­大的风险,原因之一就是大股东掏­空了银行,包括银行的存款资源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