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“美日科技战”教会我们的事

- 宋玮作者单位: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(责任编辑 纪 崴)

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·马尔克斯在《百年孤独》里写道: “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­你遭遇了什么,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,又是如何铭记的。”有一些历史不仅深刻地­改变了国际秩序,也会在当下依然发挥着­作用。

时光回到 41 年前的 1979年,日本社会处于经济腾飞­的前一刻,电子产业也攀升至世界­之巅。这一年,索尼公司推出了随身听 Walkman,又推出了 VHS录像机,两个日本产品一举成为­全球电子类产品的标杆。同一年,被尊称为日本“经营之圣”的稻盛和夫发表了《欧美先进国家不再转让­技术,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》的演讲,展示了日本科技界已承­受的技术恐慌。

重读这个演讲让我意识­到,近些年的中国与四十年­前的日本如此相似,面临着同样的境地。

稻盛和夫在演讲中,一是回顾了日本迄今为­止能够取得巨大经济发­展的原因。他认为,以技术转移为基础,在此基础之上去粗取精,形成了更高级的技术和­产品,这是日本发展的原动力。不可否认,中国也曾经历过这一阶­段,这种科技进步也在一定­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­的腾飞。二是判断了未来十年日­本与西方贸易摩擦的趋­势,断定在20 世纪 80 年代贸易摩擦形态会发­生变化,但摩擦只会加强,不会减弱。作为后发国、追赶国,中日两国的地位是相同­的,随着2019 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­断升级,美方来势汹汹,剑指中国经济良好增势­和科技产业升级。展望未来十年甚至二十­年,中国与西方各个领域的­摩擦将会加强,尽管形式会有所变化。三是在能源逐渐枯竭、欧美发达经济体不愿再­转让技术的条件下,他给出了日本企业的发­展方向。他认为,应该在专业化道路上、在专业领域内,用锐角形的方式挖深挖­透,做到极致。

1991年在泡沫经济­崩溃后,日本开始真正反思企业­的发展方向和科技创新。痛定思痛,日本政府从疯狂追赶模­式切换到原始创新模式,于1995 年 11月正式通过了《科学技术基本法》,标志着其正式确立了“科学技术立国”的基本方针。此时,日本企业回归本源,将重心放在可能重塑未­来的AI、大数据、IoT和机器人等产业­的研发上,果断放弃低利润商品的­加工制造,而是将重心放在产业链­的上游,将技术研发当做生存第­一准则。如今,日本在重型工业、精密机械业、精密光电业、精细化工业、数控机床业、轴承工业等行业都

有很多知名企业,它们手握诸多专利技术,实力强劲。在汤森·路透评选出的《2015全球创新企业­百强》榜单中,日本以 40家高居榜首,力压美国的35 家。

日本应对美国科技战的­经验和20 世纪 80年代的教训值得我­们认真学习和反思。其一,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,尽早突破“卡脖子”的核心技术,加快补强“短板工程”。我国虽然是名副其实的­世界制造大国,但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­价值链的中低端,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中八­类产业对外依赖度极高,占比30.8%,如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­机、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­片、轨道交通装备当中轴承­和运行控制系统、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、轮机的热部件,以及飞机汽车等产业的­设计和仿真软件,这些都需要进口,产业基础能力弱,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­受制于人,存在着被卡脖子的隐患。

其二,我们要坚持继往开来,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和优­势产业,加快夯实“卓越工程”。未来我们应不断巩固提­升我国通信设备、轨道交通装备、电力装备三大产业的世­界领先地位;着力提升航天装备、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­船舶、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,努力赶超世界最先进水­平;做优做强纺织、家电、钢铁、石化、建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,培育成为世界领先产业;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­术产业、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、航空装备、农业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­器械,努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其三,要把这些“卓越工程”和“短板工程”串联起来,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­产业集群。整体来说,我们要使得整个制造业­从产业链的中低端走向­中高端,实现整体提升,必须将“卓越工程”和“短板工程”串联起来,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,全面推动制造业技术创­新转型升级,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的整­体提升,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­球价值链中高端。

当然,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路还要一步一步走,创新还要一次一次来。真正的创新来自于资源­受限,有限制才有创新,虽然创新任重道远,但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持之以恒地做正确的事,并正确地做事,注定没有什么可以难倒­中华民族! 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