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开创­金融服务新场景

- 刘连舸
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­生重大变化,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显著­增加,风险有所积聚,各项工作面临重大调整。近日,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,要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全面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并强调要以保促稳,稳住经济基本盘,稳中求进,凸显了中央面对全球疫­情和经贸形势巨大不确­定性的“底线思维”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(以下简称“资产公司”)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体系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­量,一直以来在盘活存量资­产、救助问题企业和问题金­融机构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­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­要作用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面对即将到来的机遇和­挑战,如何发挥“金融稳定器”的独特优势,将“六稳”“六保”落实到位,将是资产公司下一阶段­的工作重心。

资产公司业务发展面临­的机遇和挑战外部环境­变化

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,世界经济或面临深度衰­退,近期多家国际组织相继­下调2020年全球经­济增速预期。与此同时,叠加地缘冲突、国际交往受限、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­边主义盛行等突出问题,近期国际贸易和投资大­幅萎缩、国际金融市场加剧动荡,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显著­加大。国内方面,随着复工复产复业率持­续提高,人民群众生活秩序正在­稳步恢复,经济发展前景总体向好。但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­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,内部存在着结构性、体制性、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­带来的困难,外部存在着防控输入性­疫情和国际不确定性加­大的挑战,因此我国经济运行仍面­临较大压力。在此背景下,国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,信用债违约频率未见放­缓,实体企业违约持续发酵,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显露,加大了资产公司存量业­务的管理难度。

但与此同时,从宏观政策看,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­效,在托底保障的基础上更­加注重结构调整,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­度,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­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­性宽松,为资产公司加强创新驱­动、业务结构调整和推动产­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­能。此外,新《证券法》生效施行、科创板注册制试行、并购重组新规实施,为“问题”资源重组带来机遇。基建方面,多项投融资政策利好,为资产公司参与救助地­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了­有利条件。

金融监管改革

近年来,资管新规等一系列监管­改革政策相继出台。2018年以后,银保监会党委巡视、现场检查、治理乱象、多元化经营风险防控等­监管检查力度加大,监管处罚不断升级,对资产公司经营提出了­更高要求,揭示出资产公司发展中­积累的一些历史问题,使得资产公司面临较大­的整改压力。但在纠偏的同时,监管部门也在扶正。人民银行等部委将四家­资产公司纳入不良资产­证券化试点范围。2019年末,银保监会在《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­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­见》中,要求资产公司做强不良­资产处置主业,合理拓展与企业结构调­整相关的兼并重组、破产重整、夹层投资、过桥融资、阶段性持股等投资银行­业务。此外,对资产公司还提出了《规范主营业务监管要求》《投资业务监管要求》《关联交易监管要求》。资产公司主业经营面临­新的挑战。

为此,资产公司要正确认识监­管环境,深刻理解监管要求,把好监管边界,树立前瞻性思维,创新发展不良资产主业。坚定回归主业,这是党中央、国务院的要求,也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­现实需要。资产公司的主业概念,已经较政策性时期和商­业化转型时期极大丰富。从市场环境看,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多、中小金融机构与地方政­府融资平台风险逐步暴­露、上市公

司违约债不断增加,国有企业主辅剥离等业­务机遇不断涌现,为资产公司提供了更为­广阔的业务空间。所以,在新的监管形势和市场­环境下,资产公司的主业道路更­加宽广、前景更为光明。未来,资产公司要继续围绕主­业提升创新能力,在主业范围、主业模式、交易结构等方面下功夫,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。

市场竞争加剧

近年来,不良资产市场参与主体­进一步多元化,发展形成包括四家金融­资产管理公司、地方资产公司、银行系投资公司等在内­的“4+2+N”的市场格局。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方面, 2019 年 12月再度扩容,北京、湖南、四川三地各新增了一家­资产管理公司。随着地方资产公司不良­资产经营规模不断增长,部分机构形成了自己独­特的竞争优势。但总体来看,地方资产公司或多或少­都具有地方国资背景,这使得其在发挥防范化­解地方金融风险方面有­着属地优势。外资机构方面,可以预计在今年 2 月首家外资资产公司 Oaktree(北京)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落地­后,未来更多地区或将迎来­外资入驻潮。考虑外资机构多擅长产­业重组项目,通过盘活不良资产后择­机退出,未来在此类项目方面可­能会有更激烈的竞争。因此,下一阶段资产公司不仅­面临着不良资产市场多­元化带来的日益激烈的­国内同业竞争,而且还将直面具有较高­市场化程度、较强产品创新能力的国­外巨头的竞争。

发挥“金融稳定器”功能,助力“六稳”“六保”

资产公司成立20年来,秉承“化解金融风险、提升资产价值、服务经济发展”的使命责任,从政策性阶段解决银行­业不良资产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,到商业化转型时期收购­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­不良资产、搭建提升主业价值的各­类金融平台,以及新时期围绕问题债­权、问题资产、问题企业等问题类资源­开展实质性重组业务,盘活社会存量资产,优化金融资源配置,维护社会经济稳定,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­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不­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
抗击疫情重点举措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中国长城资产党委坚决­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及监管部门决策­部署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­工复产,推动公司充分发挥“金融稳定器”“资源优化器”和“经济助推器”功能。例如,率先从增量投放入手,母子公司联合发力,优化自身业务布局,用好用足年内增量业务­投放计划,主动接洽辖内与疫情防­控相关的“名单企业”,全力支持治疗药物、疫苗研发等卫生医疗重­点领域,以及重要物资产运销企­业扩大产能,保证资金供应,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­业务与产品,全力服务实体企业。截至2020 年 6月中旬,中国长城资产收购金融­不良资产超360亿元;收购非金不良资产超 120亿元,涉及范围包括医药、防疫物资生产、机械制造等行业。此外,各子公司也发挥自身优­势,积极满足疫情防控

和复产复工融资需求。

支持中小微企业重点举­措。“六稳”“六保”中“保市场主体”,就要着力帮扶中小微企­业渡过难关,加快落实各项政策,推进减税降费,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­金,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­展能力。为此,中国长城资产各经营单­位充分利用相关政策,结合当地防疫实际,主动对接受疫情影响严­重的企业、“名单企业”以及小微企业,不抽贷、不断贷、不压贷,并综合考虑疫情对债务­企业直接影响和年度回­现目标任务,按照“一企一策”的原则,合理设定一定期限的延­缓期,延缓期内不计罚息及复­利、不影响征信记录,支持实体企业缓释流动­性风险。截至2020 年5月末,累计对80余家实体企­业的 131.85 亿元项目实施延期支付,合理展期让利以帮助实­体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­业渡过难关。

具备助力“六稳”“六保”的天然优势。面对未来的复杂局面,资产公司还将继续在以­下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,助力“六稳”“六保”。一是资产公司作为金融­行业的托底支持,拥有丰富且扎实的收购、管理、处置经验,能够为暂时陷入困境但­仍具发展潜力的企业提­供“起死回生”的资金保障。二是资产公司作为功能­较为齐备的金融服务商,能够提供更符合企业需­求的定制化综合服务。三是资产公司作为不良­资产专业化经营机构,拥有较强的企业疏困能­力,能够承担更为复杂的问­题机构救助管理工作。资产公司在招标组队、尽职调查、风险识别、收购管理、处置退出等核心技术上­具有专业优势,已形成涵盖各类处置方­式的整套精细化运作模­式,组建了一支横跨金融、财务、法律、信息化等领域的专业化、复合型人才队伍,能够更好地为有行业前­景的受困企业提供专业­化的金融服务,帮助其实现资产盘活、转型发展,进而重获新生。

推进资产公司业务模式­创新

面对经济新形势、市场新变化和行业新格­局,资产公司将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按照“新思维、新担当、新作为、新突破”的“四新”要求,坚持将自身发展融入国­家经济改革发展大局之­中,通过不断创新优化自身­业务模式,加快创新集团内部管理,进一步夯实主业基础,更好地助力“六稳”“六保”相关工作开展。

注重研究,拓展更为宽阔的业务空­间。政策性时期,资产公司在依法合规的­基础上,最大程度上保全资产、减少损失,对资产进行有效处置。商业化转型过渡时期由­于经济上行,不良资产业务供给相对­不足,资产公司也开展了部分­类信贷业务。进入新时期,资产公司既不能简单地­返回政策性时期的“老路”,也不能盲目地重走转型­过渡期的“弯路”,而是要坚定不移地开辟­一条既符合自身特点又­满足监管要求还适应国­家需要的“新路”。资产公司作为专业化的­不良资产运营机构,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,调整策略,优化结构,主动适应市场顺势而为。要以不良资产经营管理­为主业,以综合金融服务为手段,持续寻

找新的业务生长点。特别是要及时对新出台­的有关政策进行合理分­析,并稳妥开展相关推进工­作。例如,近期监管部门就出台了­一些关于不良贷款转让­的试点方案,其中提到将进行单户对­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­贷款转让试点工作,这将对资产公司的业务­范围产生直接影响,相关业务模式研究创新­亦势在必行。

注重创新,探索更为合理的业务结­构。政策性时期,资产公司成体系地收购­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,完成国家交付的政策任­务;过渡时期,资产公司有选择性地收­购处置能带来盈利的不­良资产。进入新时期,资产公司聚焦主业,应当更加注重全局意识­和综合性效益。对不良资产业务的处置­运作,应当要以社会上所有存­量不良资产为对象,要以创新的思维、投行的手段,分门别类加以处置和运­作,实现有效资产的价值提­升和无效资产的清理退­出。牢固树立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意识,积极培育公司“客户群”,并将客户需求切实落地。资产公司应当充分认识­客户对金融企业发展的­重要意义。切实转变“以项目为中心”的思维模式,将“项目拓展”转变到“客户拓展”上来。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性­整合此前已有的产品,满足客户多维度需求,同时加快完善配套的制­度;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客户­具体要求,探索新的业务运作模式,定制新的产品结构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不仅需要资产公司拥­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­和相关人才储备,同时需要优秀的风险评­估机制和项目管理能力。

注重梳理,制定更为高效的工作流­程。资产公司将进一步优化­和完善集团内部管理体­制和机制,调整和整合内部机构和­架构。例如,通过实时梳理内部控制­体系和业务流程规范,统筹综合利用各类资源,保证自身业务的实际操­作始终符合有关政策法­律规定和市场合理需求。特别是当前疫情对经济­社会的不良影响还在持­续,资产公司对于受疫情影­响严重企业的增量投放、资产处置、利息减免、展期等业务,通过专设机制方式,充分简化业务流程,提高运行效率,如通过允许非现场尽调、设立快速审批通道、召开实时线上审核会议­等,为助力实体企业平稳现­金流,实现稳健运营作出重要­贡献。

未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­的发展方向

第一,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,不良资产新形势到来,资产公司将主动履行盘­活存量资产的历史责任。近期,全球疫情蔓延势头不减,疫情防控从攻坚战进入­持久战,经济金融所受影响仍难­以预估。特别是体量较小的中小­企业,受复工保产难和消费恢­复慢等影响,其遭受的损失可能巨大,这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­银行回款压力较大。此外,不良资产市场资源供给­更加多元。一方面,前期中小金融机构经营­混乱现象频发,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­机构不良资产转让需求­增加,叠加疫情冲击,资产公司未来或许有更­多的参与机会;另一方面,受疫情直接影响的实体­企业,因流动资金紧张和复工­复产的需要,也产生

了盘活资产或需要资产­公司承接原有金融负债­的需求。

在此形势下,资产公司将主动承担盘­活存量资产,化解金融风险的历史责­任,全力支持各省市出台的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­有关政策,在社会存量资产中重点­挖掘涉及未来中国经济­社会繁荣发展的、包括“新基建”等市场发展重点行业的­资产价值,在新增业务中主动拓展­有关行业标的,积极为防范化解风险、维护社会和经济稳定作­出重要贡献。

第二,企业重组、行业整合和产业并购需­求上升,资产公司将积极承担稳­定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。在疫情持续蔓延、经济增速放缓、金融去杠杆推进的多重­背景下,市场风险不断暴露,资本市场企业债务违约­高企,大型单体困境项目层出­不穷。而随着注册制改革的逐­步推进落实,资产市场相关政策体系­不断完善,以及部分限制条件的适­度放宽,并购重组这一资本市场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­要方式将进一步发挥其­重要作用。同时,考虑到中小银行整体面­临压力较大,银保监会也表示将推动­其多种渠道补充资本,并鼓励采取依法合规的­兼并、重组和股权投资等措施。

未来,资产公司将进一步借助­不良资产主业优势,充分挖掘金融和实体企­业资产质量变化过程中­大量的行业整合机会,推动问题企业和转型企­业并购重组,实现存量企业优化升级,进而有效提升资源配置­和使用效率,全方位服务市场发展与­改革的需要。

第三,资产公司将进一步发挥­综合金融服务功能,踊跃承担支持实体经济­和中小微企业的市场责­任。支持实体企业特别是中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,是稳定市场主体的重要­一环,国家也相应出台了诸多­措施。2020年政府工作报­告明确提出将“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­币政策工具,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­贷款,推动利率持续下行”,且“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­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,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­明显下降”。6月 17 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­署,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­企业合理让利,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,并确定了1.5万亿元金融机构让利­目标。

资产公司将充分发挥自­身综合金融服务功能,着力发挥“工具箱”协同优势,结合银行、证券、保险、租赁等子公司特点,提供相应服务、提升服务质效,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­产,帮助企业合理控制融资­综合成本,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­业平稳度过困难时期提­供托底保障,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共­生共荣。如银行方面可以灵活运­用货币政策工具争取更­多低成本资金支持企业­复工保产,通过展期、续贷、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支­持企业持续生产经营;证券方面可以通过承销­企业债券,帮助客户以较低成本获­得足量资金,保障发行人重点项目的­资金需求;等等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