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重塑未来世界的产业方­向

- 张涛

近年来,产业升级伴随着产业链­全球化,以及国家间经济博弈和­利益互换。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­整也更加体现了产业的­演化与国家命运的高度­统一。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将­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到­国家战略高度:美国于2009 年和 2011年两度发布《国家创新战略》;法国于 2009年制定《国家研究与创新战略》;英国于 2011 年发布《促进增长的创新与研究­战略》;德国于2018年发布《高科技战略2025》;韩国政府于 2009 年、2018年分别发布《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­战略》《第四个五年科学技术计­划》;日本于 2010年发布《新增长战略》;中国在 2015 年、2016年分别提出《中国制造 2025》《“十三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­展规划》。各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­产业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生物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产业展开激烈­竞争。

做好产业研究是服务实­体的基础。东兴证券组织开展了大­量的产业研究,对国内主要经济领域的­重点产业进行全面探究,于 2019年结集出版了《产业改变世界》一书,以期帮助社会各界更好­地理解产业发展规律。该书甫一出版就以其独­特的产业视角及对产业­研究的纵向深度和全球­化视野,在业内外引起广泛关注,获得专业投资者、上市公司及机构投资者­的高度称赞。《新经济 新产业》一书(中国金融出版社,2020年7月出版)作为《产业改变世界》的续篇,延续了前书对产业的基­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。在产业的选择上,选取了相较前书更为前­沿且更有可能重塑未来­世界的产业发展方向,涵盖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领域、新消费四大领域,

三十余个产业,包括视频会议、模拟芯片、半导体装备、医疗信息化、动力电池、空天信息、留学教育等前沿产业,视野开阔,格局宏大,是东兴证券研究所呕心­沥血、倾尽诚意之作,唯望可以为中国产业经­济发展点亮星星之火。

中国四十余年的改革开­放硕果累累。中国以迎难而上的进取­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­实践,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­息、顽强拼搏的壮丽史诗,经济实力、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都­发生了质的飞跃。在改革开放的四十余年­间,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­大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­的工业品制造国。中国 GDP 从 1978 年的 3679亿元增长到 2019年末的 99.09 万亿元,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的预测,2019年全球的 GDP总量约为 86.6万亿美元,中国占世界 GDP 总量或将超过16%。四十余年的不忘初心、风雨兼程,造就的是中国经济对当­前世界经济增长超过3­0% 的贡献。

改革开放打破了束缚中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­桎梏。中国通过发展对外经贸­关系,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­工。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依靠低成本的劳动­力和资金从来料加工、加工配套等低端环节入­手,逐步形成积聚效应和规­模效应。一路走来,中国凭借着成本优势在­国际产业分工中快速找­到位置,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­不断提升。进入21世纪,工程师红利、科技创新和庞大的国内­市场规模所产生的吸引­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和服­务业持续增长,实体经济活力也大大增­强。中国最终成为与美国、德国相并列的全球三大­生产制造中心之一。

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红利­的褪去,经济转型越发迫切。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(平均工资/人均GDP)的提升使得原本具有优­势的纺织品、服装、箱包、鞋类、玩具、家具、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­产业面临越南、印度等国的快速追赶。2013年,中国上述七大类劳动密­集型产品出口4618.4 亿美元,而到 2017 年为 4547.13亿美元,绝对值有所下降。考虑到全球经济在这四­年有所增长,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­在全球所占份额实际上­处于下降态势。

加快产业转型升级,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­延伸是当下中国发展问­题的最优解答。发达国家在全球制造业­的产业链条分工和价值­分配体系中始终占据优­势地位,诸多生产环节的核心技­术仍由发达国家掌控。中国的突围之路注定困­难重重,必然面临以美国为首的­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的­全面竞争。当前,中国制造业在研发投入、创新能力、产品质量等方面,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­距。2018年中国制造业­研发投入强度(研发经费/GDP)为 2.19%,低于多数发达国家,如韩国同期比值为4.32%、

日本为 3.5%、美国为 2.84%、德国为2.84%、加拿大为2.34%、法国为 2.25%。

追赶与超越,是未来中国产业经济发­展的主旋律。中国迈向产业经济高质­量发展的势头一往无前,产业经济升级的密码写­在创新驱动发展之中。中国在绝大部分新兴产­业已有布局,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­之地。部分优势产业将领军中­国产业经济突围发达国­家的科技锁链,在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的­道路上奋勇前进。

“进口替代”和“自主可控”是我国追赶科技创新成­果差距、避免发达国家技术钳制­的必由之路,二者互为表里、异曲同工。“进口替代”是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­产品,是国家外贸战略之一。我国在某些领域一旦实­现技术突破,借助自身全球产业化基­地的身份,产品能很快落地,迭代之后的产品质量往­往能迅速接近国际先进­水平,市场占有率将大幅提升。“自主可控”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,依靠自身研发设计,全面掌握产品核心技术,实现信息系统硬件和软­件从自主研发、生产、升级到维护的全程可控。结合“进口替代”和“自主可控”的迫切需求,以及时代机遇,中国在航空航天、通信、生物医药、电气机械、汽车等领域发展空间巨­大。

中国在部分新兴产业领­域已经渐露锋芒。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­不断推进,中国产业经济也正孕育­着破茧而出的科技红利,迸发着破浪前行的动力。中国在5G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科创领域有­着丰厚的积累,产生的丰硕成果正在潜­移默化之中推动着中国­产业经济的演化。

金融是世界各国经济角­力的新战场。金融作为开在国家机器­金字塔顶端最瑰丽的花­朵,是一个国家经济资源最­高效的调配媒介。从金融业诞生的那一刻­起,我们的经济世界就进入­了纷繁绚丽的新时代,也开辟了世界经济角力­的新战场。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­在世界各国已形成共识,亚当·斯密(1776)认为金融可以通过聚集­民间闲置资本和创造更­多的信用流通工具来促­进经济较好的增长。罗纳德·麦金农和爱德华·肖1973 年提出了金融深化概念,意指通过金融产品的发­展实现金融和经济发展­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,等等。2019 年 2 月 2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­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­上指出,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­竞争力,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­重要组成部分,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­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。中国金融不断深化、产业逐步升级,从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­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­位逐渐转向股票、债券等直接融资蓬勃兴­起,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­重。

“欲致其高,必丰其基。”产业经济的发展及科技­创新都离不开资金的大­力支持。除了国家宏观战略的高­瞻远瞩,金融行业自身也要充当­好资源调配的润滑剂和­导航仪。金融行业要积极引导资­本投

向需要调整的产业,发掘新兴产业发展及产­业升级过程中的投资机­遇,只有形成相互促进、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态­势,才能为产业升级创造不­竭的动力。

新时代下的证券市场将­以更大力度服务于实体­经济。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皇­冠上的明珠,是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­主要途径。中国证券市场作为市场­经济体系中重要的要素­市场之一,近十年成长迅速,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­百年的发展历程。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正处­在历史性的关键时期,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模式­推动科技产业发展、改造传统产业,是当前资本市场服务实­体经济最为迫切的使命。

科创板的推出、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­制、新三板改革平稳落地将­推进多层次证券市场体­系的构建和完善,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­新者提供直接融资的便­利,通过资本市场巨大的财­富效应催化中国高新技­术产业的转型升级。2019 年,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和试­点注册制,2020年3月,《新证券法》正式实施,国内证券市场以推行注­册制为重点的全面深化­改革正在逐步落实。目前尚处于割裂状态的­境内各类金融市场,有望加速形成有机联系、良性互动的大一统市场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