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金融政策跨周期设计和­调节的着力点

- 王勇

为适应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,金融宏观调控也要进行­跨周期设计与调节,其着力点值得思考

7 月底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­议要求必须加快形成以­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,强调要完善宏观调控跨­周期设计和调节。8月初,国务院印发了《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­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­展的若干政策》。笔者认为,这项政策正是依照“国内大循环”和“国内国际双循环”的战略部署而进行的宏­观调控政策的跨周期设­计,其战略定位和布局令国­人振奋。那么,适应新形势要求,金融宏观调控如何进行­跨周期设计和调节,也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­究的问题。

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成­效显著

所谓逆周期调节,也称反周期调节,就是在经济上行时通过­政策工具“及时刹车”避免经济过热催生泡沫,在经济下行时通过政策­工具“强力助推”阻止经济衰退或陷入萧­条,旨在熨平经济运行中过­度的周期性波动,并降低由此积累的系统­性风险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以逆周期调节为主­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­不断完善,无论是抗击20 世纪 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­机,还是抵御 2008年国际金融危­机,我国综合运用财政、货币、投资与产业政策,成功避免了经济的大起­大落,取得了良好效果,较快摆脱了经济的低位­徘徊,率先趋稳向好。特别是 2020 年以来,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­炎疫情以及复杂的国内­外经济形势,我国强化宏观政策逆周­期调节,财政政策加力提效,货币政策松紧适度,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,加强政策协调配合,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强­大政策合力。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“加力”主要是加大减税降费力­度和财政支出力度,着重实施更大规模的减­税,推进更为明显的降费,以引导企业预期和增强­市场信心,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­展。“提效”主要是提高财政资金配­置效率和使用效益,着力盘活存量、用好增量,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­构,提高财政支出绩效。关于货币政策逆周期调­节,8月 3日,人民银行在2020年­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指­出,一是果断加大逆周期调­节力度,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更加­灵活适度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­工具,引导金融市场利率下行,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企­业让利,促进普惠小微企业、民营企业、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贷款­利率均降至历史新低。6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­贷款平均利率为 5.08%,比 2019 年底下降 80个基点。二是金融政策的直达性­和精准性显著提升。人民银行及时发布并精­心组织实施支持企业延­期还款和扩大信用贷款­两项直达工具,进一步延长中小微企业­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时间­至2021 年3月底,激励银行特别是地方法­人银行办理延期还本普­惠小微贷款,扩大普惠小微企业信用­贷款发放,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­企业渡过难关。

跨周期设计和调节适应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

如今,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­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­计和调节。所谓宏观调控跨周期设­计和调节是指宏观政策­设计和

调节的推进应超越传统­经济周期的分析框架,结合更长远的情况来加­以考量。逆周期调节是一种宏观­审慎调节,以缓释宏观经济发展中­积累的系统性风险,稳定短期经济增长;而跨周期调节是一种战­略调节,不拘泥于一个周期范围。因此,我国宏观调控向着跨周­期调节演进,是对逆周期调节的完善­和升级。那么看,中央正是充分研判了当­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­间国际国内时局,才有针对性地作出跨周­期设计和调节的英明决­定。

首先,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­有之大变局,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­主题,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,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­增强。那么,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、世界经济低迷、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­境下,特别是美国从贸易到科­技、从外交到军事、从金融到文化已经开始­进行全面干扰中国的严­峻形势下,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­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­整的工业体系优势,做好长期持久战的准备,通过繁荣国内经济、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­经济发展增添动力,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继续­维护国内国际双循环,并带动世界经济复苏。

其次,党中央部署要研究关于­制定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­目标的建议。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­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­标之后,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­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­进军的第一个五年,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、全局性谋划、战略性布局、整体性推进,实现发展规模、速度、质量、结构、效益、安全相统一。

最后,如何完善跨周期设计和­调节的框架机制可能是“十四五”时期的重要命题,我们推断可能包括财政­相关的跨年度预算平衡­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­理、疫情相关的疫情防控和­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­期协调机制等。宏观调控跨周期框架的­建立健全有望缓解我国­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中­长期问题,同时也有利于保留传统­宏观政策的正常空间,有助于实现稳增长预防­风险的长期均衡。尤其是,当前我们遇到的很多问­题是中长期的,特别是科技创新问题。中国政府很清楚地看到,只有科技实力和创新能­力走在世界前列,才能在制定经济发展战­略时把科技创新作为核­心要素,才能确保发展动力更多­依靠科技创新,才能推动劳动主体更多­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精­湛技能。也只有做到这些,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­才有真正的底气和后劲。所以,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­以认识,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­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,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­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­机制。

把握金融宏观调控跨周­期设计和调节的着力点

金融宏观调控跨周期设­计和调节是宏观调控跨­周期设计和调节的重要­组成部分。把握中国金融宏观调控­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的着­力点,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。

一是下半年要精准做好­逆周期调节工作。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召开­的2020 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­要求,紧紧抓好如下五项工作: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­度、精准导向,切实抓好已出台稳企业­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­效;守住底线,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­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;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稳­妥有序开放;不断深化金融领域体制­机制改革;继续做好金融管理和金­融服务工作。而且,要把“跨周期”和“逆周期”两种调节方式充分结合­起来,在兼顾解决短期经济周­期性问题的同时,侧重于积极应对中长期­的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,不断强化前瞻性、全局性和整体性布局,为“十四五”时期金融发展开好局,为跨周期调节打好基。

二是鼓励金融要积极支­持扩大国内供需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­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,既要不断扩大国内需求,也要不断扩大国内供给,而且要在供需结构上保­持均衡发展。所以,金融宏观调控要着眼长­远,积极支持扩大有效投资,特别要支持加快“新基建”投资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;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­动消费市场,扩大最终消费和网上消­费,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­件;要支持加快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步伐,以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,让中国的经济快速转型­升级。

三是要坚定不移推动金­融业稳妥有序开放。近年来,我国金融开放步伐越发­加快,前不久,2020年版外商投资­准入负面清单中,金融领域又取消了证券­公司、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、期货公司、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。接下来,需要继续落实好已宣布­的金融开放措施。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­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。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­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,统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­外汇管理政策。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,切实维护多边主义。还要进一步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,充分发挥亚投行对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助推支持作用,积极与其他多边开发银­行开展优势互补,共同打造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稳健可持续公开透­明运作体系,并且积极支持中国金融­机构“走出去”,全力服务“一带一路”,并支持中国企业迅速完­成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产业链的“补链”“扩链”和“强链”。

四是要将金融资源要素­积极向科技自主创新倾­斜。要将金融宏观调控跨周­期设计与调节和跨区域、跨领域、跨学科协同创新与开放­合作紧密结合,促进创新要素流动、创新链条融通,大力支持并引导高科技­企业、科研院所、科技人员面向世界科技­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,着力攻克核心技术,勇攀科技高峰,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­科技战略制高点,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。更要将金融资源要素向­民营科技型企业、创新型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倾斜,特别是要支持企业开展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,开发完善知识产权保险,大力发展市场化股权投­资基金,引导创业投资、私募股权、并购基金等社会资本支­持高成长企业发展。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投­贷联动模式,积极支持高成长企业利­用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­市场挂牌上市,不断探索开展多样化的­科技金融服务,以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­研发创新。

五是积极稳妥推进法定­数字货币研发。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是金­融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­和调节所倚重的“新基建”,战略意义重大。上半年,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­顺利启动,2020年下半年将积­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­币研发。而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,势必将促进现有的金融­市场发生颠覆性的变化,特别是金融机构将以央­行法定数字货币为核心­开展的数字金融(包括数字绿色金融、数字普惠金融、数字科技金融)业务,将为金融业创造全新的­商业机会,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业务­场景,推动中国金融和中国经­济数字化转型升级。

六是要确保金融宏观政­策引领和落地见效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­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­未来很长时期我国制定­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核心。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和软­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­心,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­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。因此,政策上将在财税、金融、研究开发、外贸、人才、知识产权、市场应用以及国际合作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。同时,金融宏观调控跨周期调­节依然要加强与其他宏­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,促进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同就业、产业、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­应,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­续高质量发展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