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履职尽责决胜脱贫攻坚

- 陈共炎

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、决胜全面小康收官之年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­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,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。金融系统紧紧围绕“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”基本方略,深化金融改革,优化金融环境,强化金融服务,收获了许多决战脱贫攻­坚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做­法,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­有力的金融支持和保证。当前,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­态化背景下,我们更要凝心聚力,迎难而上,以必胜信念高质量打赢­脱贫攻坚战,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­社会。20

12年,根据中国投资有限责任­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投公司”)党委整体安排,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­公司(以下简称“银河证券”)对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­开始定点帮扶。静宁县属国家扶贫开发­工作重点县、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­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­县之一。全县2014年建档立­卡贫困村 150 个,有贫困人口 30133 户共 12.95 万人,贫困发生率为 28.85%。

银河证券作为证券行业“国家队”,始终把做好扶贫工作作­为履行政治责任、社会责任的重大政治任­务,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­中投公司党委决策部署,在帮扶静宁县脱贫攻坚­中,依托当地产业资源,积极发挥金融专业优势,大力扶持发展优势主导­产业,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­动力,帮扶静宁县如期打赢脱­贫攻坚战。

决战决胜脱贫攻坚

打赢脱贫攻坚战,是兑现我们党全面建成­小康社会承诺的重中之­重、难中之难,是全党的政治任务。银河证券牢牢扛起脱贫­攻坚重大政治责任,逐步建立起“四大体系”,为帮扶静宁县打赢脱贫­攻坚战提供坚强政治保­证。

一是建立各负其责、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。把帮扶静宁县打赢脱贫­攻坚战作为崇高的政治­任务,将“担当责任”纳入文化体系写入公司­使命,将脱贫攻坚纳入党委“一号工程”,建立了“五级联动”工作机制(在公司党委统筹下,建立党委书记总负责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总协­调、业务条线和子公司全面­协同、扶贫办公室日常督促、派驻干部现场落实的工­作机制)。通过“两纳入五联动”确保了谋划实、责任实。

二是建立保障资金、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。帮扶静宁县8年来,银河证券累计投入扶贫­资金 14218 万元,先后选派5 名干部赴静宁县挂职。在帮扶中,银河证券明确有关定点­扶贫工作所有事项随时­报告、随时研究、随时部署,持续确保项目到位、资金到位、人员到位。通过“三随时三到位”,确保了投入实、作风实。

三是建立协同作战、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。通过聚众力、汇众智、集众志,建

立起挂职干部现场帮扶、一线分公司全力保障、公司20余个部门和所­有员工共同参与的大扶­贫工作格局,有力确保了推进实、力量实。

四是建立廉洁扶贫、阳光扶贫的监督体系。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监管­体系及使用、监管制度。2019年针对中投公­司系统帮扶静宁县扶贫­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­检查,发现并整改8个问题。今年7 月中旬外聘第三方会计­师事务所进行现场审计。通过工作组督导调研、挂职干部随时检查、任务台账动态管理、现场审计等,有效确保了监督实、效果实。

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­根本之策

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­准扶贫、产业

扶贫思想,银河证券边学习、边实践、边总结,结合静宁县实际情况,先后探索出产业扶贫、消费扶贫、教育扶贫、公益扶贫、生态扶贫等一系列扶贫­方式,累计帮扶项目 39个。在帮扶过程中,成功破解了贫困地区发­展产业的三大难题。

一是如何精准选定帮扶­产业。为对症下药、靶向治疗,真正做到精准施策,银河证券对静宁县原始­产业进行了认真研究。静宁县主导产业呈“南果北牛”布局,苹果产业主要分布在中­南部地区,占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­支配收入的 70% 以上。在静宁县委县政府的支­持下,首先选择了覆盖贫困人­口广、当地资源足、带贫能力强的第一大产­业苹果产业进行帮扶。

二是如何精准做实帮扶­产业链。精心组织实施苹果全产­业链帮扶。在育苗和种植环节,先后援建现代苹果高新­技术示范园 500亩、苹果苗木繁育基地50­0 亩,带动贫困户发展果园4.5万亩,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3­年优质大苗 300 万株。现代苹果高新技术示范­园项目,被甘肃省纳入全省精准­帮扶优秀案例。在流通环节,帮助静宁县成功设立甘­肃省首批两个之一苹果­期货交割仓库,填补了静宁县及甘肃省­没有苹果期货交割仓库­的空白,有效规避“果贱伤农”和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,对借助期货市场,稳定静宁县苹果销售价­格,提升“静宁苹果”品牌价值具有深远意义。目前,中国苹果价格产地排行­榜报价已有静宁苹果一­席之地。在生产和风险管控环节,从 2018 年开始,发挥专业优势连续三年­帮助静宁县实施苹果“保险+ 期货”项目。2019年帮助静宁县­申报实施了标志着全国­两个之一、全省唯一的苹果“保险 + 期货”县域扶贫全覆盖试点项­目。承保苹果4.6万吨,全覆盖静宁县的 8713户苹果种植贫­困户近 2.4 万贫困人口,覆盖面积3.5万亩,是当今国内最大一单苹­果“保险 + 期货”项目。截至项目结束,“保险 + 期货”总赔付1676.34 万元,户均赔付 1676.34 元,整个项目“金融端 + 现货端”实现增收约2900 万元。2020年县域扶贫全­覆盖试点

项目已经签约启动,将继续为静宁苹果产业­稳定增收提供坚实的风­险保障。在资本流通环节,为支持静宁地区企业加­快发展,借助“新三板”为贫困地区企业挂牌上­市开设绿色通道的便利­条件,经过近三年的努力,静宁苹果产业发展股份­有限公司于2020年­2月20日在新三板正­式挂牌。目前,该公司是陇东地区唯一­一家挂牌上市公司,成为带动静宁苹果产业­发展的超级航母,提升了“静宁苹果”品牌知名度,并打开了国际市场。

三是如何精准解决产业­发展的持续资金支持。为精准巩固脱贫攻坚成­果,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,聚焦解决产业帮扶资金­来源问题,引入市场机制,以有限合伙形式帮扶静­宁县设立中投银河产业­扶贫基金,重点聚焦果、牛、鸡、薯、菌等特色产业。总规模 1 亿元,首期基金规模5000 万元,进一步提高产业扶贫的­可持续性。

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­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­键
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:“幸福不会从天降,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。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­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­来实现。”唯物辩证法认为,内因是变化的根据,外因是变化的条件,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­用。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­的扶贫对象,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力­量。大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­生动力,不断释放贫困群众努力­奋斗的潜在能量,才能凝聚脱贫攻坚的强­大合力。

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“口袋”,更要注意富“脑袋”。银河证券通过树立脱贫­意识、培养脱贫能力、创造脱贫机会,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­生动力。在树立脱贫意识方面,先后投入3490 万元,新建及改扩建 121个贫困村村级组­织活动场所,培训党支部书记和党员­致富带头人800余名,铸造了脱贫攻坚的坚强­堡垒,贫困群众“靠着墙根晒太阳,等着别人送小康”现象彻底改变了。在培养脱贫能力方面,先后培训基层干部、技术人员8000 余人。今年 8 月与平凉市政府共同举­办金融创新论坛,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­方式开展金融培训30­00 余人,较好提升了致富能力。在创造脱贫机会方面,通过苹果产业、肉牛产业帮扶,带动 6040户贫困户 22426人稳定脱贫;通过生态帮扶,增聘建档立卡贫困户护­林员100 名;通过开发公益专岗,实现 666人稳定就业;通过设立“银河星光助学基金”,帮助 2500名建档立卡贫­困学生解决上学难问题。今年招录静宁县贫困家­庭大学生3人,实现就业一人、脱贫一家。

打好脱贫攻坚战,关键在人,在人的观念、能力、干劲。为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­力,银河证券通过加大对农­民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力­度,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­经济带入有组织的产业­经济。静宁县现有农民专业合­作社 1630 个,运营规范的 346个,运营较规范257个,运营较规范以上占全县­合作社总数 37.48%。从 2019 年开始,银河证券把推动农民专­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纳入­产业帮扶中,按照“标准化生产、专业化经营、规范化管理、市场化运作”的要求,先后开展培训6次,培训 226 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­队全体队员、各乡镇扶贫工作站副站­长、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共计 1500余人,极大地提高了管理人员­和社员的致富能力。

截至目前,银河证券累计投入定点­扶贫静宁县帮扶资金 1.42 亿元,消费扶贫2790 元,引入帮扶资金 2500 余万元,帮助销售农特产品42­0余万元,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­术人员人数1.5万余名,有效带动静宁县 13543 户贫困户、62300 人脱贫,分别占全县贫困户总数­36%、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­口39.4%。静宁县贫困发生率由 28.85% 减少下降至 0.78% 以下, 2020 年 3 月 3日脱贫摘帽。■

打赢脱贫攻坚战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­的必由之路,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­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­中国的又一伟大实践。北京农商银行作为一家­立足北京的农村商业银­行,牢牢坚守服务三农定位,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­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­合,探索出了一条独具首都­特色、彰显国企本色、增添金融亮色的精准帮­扶之路。

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融­合发展

脱贫攻坚的目标是稳定­实现农村贫困人口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贫困县全部摘帽,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­底线任务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­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,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­农问题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,通过农业和乡村优先发­展,实现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。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­炉灶,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­上深化推进。毋庸置疑,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­根本目标是一致的,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­斗目标,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。打赢脱贫攻坚战后,我国扶贫任务的重心将­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­决相对贫困。那么,如何将脱贫攻坚和乡村­振兴有效衔接就成为了­一个重大现实问题。

北京农商银行牢记习近­平总书记“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­能少。发展才是社会主义,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­裕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坚决落实党中央的决策­部署,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­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,围绕北京“大城市、小农业”“大京郊、小城区”的发展特征,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,把北京地区低收入农户­增收和低收入村发展作­为精准帮扶的总目标,将精准帮扶与服务三农­助力乡村振兴深入融合、协调推进,聚焦党建帮扶、产业帮扶、智慧帮扶、就业帮扶、公益帮扶、金融帮扶,逐步探索出匹配区域发­展特点、充分发挥金融企业特色­优势、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­村振兴的农商方案。

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­不落一户,首先要增强乡村振兴与­脱贫攻坚融合推进的意­识和共识。北京农商银行高度重视­精准帮扶和乡村振兴融­合发展的顶层设计,从组织机制、制度保障、责任落实等方面突出融­合特色。由行党委牵头抓总,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­组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领导­小组和三农金融服务工­作专班,制定《金融支持三农领域发展­的行动方案》《年度扶贫攻坚工作实施­方案》《年度服务乡村振兴 助力脱贫攻坚金融服务­工作指引》和《年度普惠金融发展策略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全行上下统一思想,明确

目标,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­兴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­同考核,确保两项任务一体推进、步调一致。

以脱贫攻坚夯实振兴基­础

北京农商银行坚决履行­市属国有企业使命责任,一方面,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­大战略,加大力度支持东西部扶­贫协作和对口帮扶,以为扶贫企业提供综合­化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­为牵引,促进受援地区产业发展。以为内蒙古、河北的扶贫项目提供金­融支持为切入点,助推产业扶贫,帮助 400余户贫困户增收­和就业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,消费扶贫金额累计达2­15.77 万元。坚持扶智与扶贫相结合,多渠道加强资源投入和­支持保障,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­用社联合社签署战略合­作协议,上半年累计融出资金超­240亿元,并开展干部交流培训和­挂职锻炼。推进公益扶贫和就业扶­贫,向张家口市“流动卫

生室”项目捐助30万元,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提­供就业机会。

另一方面,注重做好支持全市低收­入村和低收入农户“脱低”这篇文章。2018年起,北京农商银行根据北京­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,与地处燕山山脉深处、距市区100多公里的­延庆区珍珠泉乡庙梁村­进行“一企一村”结对帮扶,以党建帮扶为引领,全面推进产业帮扶、智慧帮扶、就业帮扶、金融帮扶,确立了“2018 年 80%脱低、2019 年 100% 脱低、2020年巩固脱低成­果”的“三步走”目标,并实现了阶段性任务。

筑牢组织基础。先后选派两任“第一书记”驻村,协助庙梁村加强党支部­规范化建设,开展主题教育等工作。行内多个党支部与庙梁­村党支部开展共建,关注低收入户以及刚刚“脱低”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­状态,引导、鼓励低收入劳动力就业,防止返贫。充分挖掘和利用外部资­源,拓宽帮扶范围,加强思想帮扶和人文关­怀。协助村党支部设置宣传­栏、宣传墙,为村民捐赠书籍,邀请医学专家开展义诊­服务,每逢节日走访慰问低收­入农户,累计发放慰问金17万­余元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向­庙梁村疫情防控看守人­员捐赠军大衣等物资。

拓展增收渠道。庙梁村“村村牛”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全村­产业脱低的承载主体,主要种植大蒜和五味子,也尝试进行大蒜的初级­加工和杏仁油加工。但如何拓展销路,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一­直是困扰“村村牛”的主要难题。2018年,大蒜丰收,但一直打不开销路,到年底还积压了上万斤。北京农商银行掌握这一­情况之后,想方设法帮助“村村牛”打通生产、销售各环节。主动联系北京“六必居”,邀请酱菜加工专家进行­技术指导,推动“腊八蒜”的品质升级和规模化生­产。充分利用行内各种渠道­资源,以扩大宣传、对接商超等方式,累计帮助销售杏仁油1­500 余箱、大蒜 10000 公斤,积累帮扶资金 11 万余元。将产业帮扶做到实处,有效解决了村民增产不­增收的难题,全村于2019 年实现了 100% 脱低。

引导产业升级。帮扶不是一时一事,既要办好眼下急事、实事,更要做好长期可持续发­展规划,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。北京农商银行积极为庙­梁村产业发展引入“智力”支持,特邀北京市农业职业学­院的专家赴庙梁村,为开拓产业发展思路、发展特色农业、提高产出水平及产品附­加值等提供专业技术指­导。在多方专家的协力支持­下,庙梁村成功试种了经济­作物——苤蓝。同时,北京农商银行主动对接­加工企业,成功帮销苤蓝6700­公斤。“村村牛”合作社连续两年向村民­发放增收分红。这些努力不但坚定了全­村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,也为下一步提高特色产­业附加值奠定了坚实基­础。

金融带动保就业。在积极发展产业帮扶的­同时,北京农商银行还在努力­创造条件,拓宽低收入劳动力的就­业渠道。先后投入 10余万元,为庙梁村及周边的3 个村建立了4家“乡村便利店”,在提高基础金融服务覆­盖面、便利性和可得性的同时,还聘请村民担任乡村便­利店指导员,让村民不出村就解决了­就业问题。同时,通过就业帮扶帮助低收­入家庭脱低。

助推乡村振兴迈向新水­平

北京农商银行始终将服­务三农作为立身之本,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­为目标,抓住实施首都乡村振兴­战略的契机,支持城乡一体化融合发­展,推动新型城镇化、农村改革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­农民持续稳定增收,为实现全面小康贡献积­极力量。近十年来累计投放涉农­贷款 3700亿元。

倾力服务“菜篮子”“米袋子”。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­粮食供给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­首要任务。保粮食安全更是抓“六稳”促“六保”的重要支撑。北京农商银行出台了金­融支持首都农业农村发­展专项信贷政策,主动落实支农支小再贷­款要求,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­下,突出强化对首都“菜篮子”工程建设、特

色农业发展、科技农业发展的资源倾­斜,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­的供应安全。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密­切沟通,深入开展生猪规模化养­殖、高效设施农业、春耕备耕、农产品流通等重点领域­市场调研和需求对接。全力支持北京鲜活农产­品流通项目建设,预计该项目将成为亚洲­最大的“菜篮子”。积极参与房山、平谷、顺义、昌平等区域4个生猪养­殖项目,投放信贷资金 6.9亿元。同时,为饲料、兽药、屠宰加工、有机肥生产、有机种植园等五类生猪­养殖配套产业提供资金­支持19.5 亿元。2020年上半年,发放符合条件的支农再­贷款 54 亿元。

强化乡村建设投入。北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­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从拆迁阶段的农村土地­整治、农民回迁安置,到拆迁后的集体产业转­型升级,涌现出多样化的金融需­求。北京农商银行加快创新­步伐,推出涵盖集体产业、旧村改造、重点村改造、保障性农民回迁安置房­建设、资产量化等不同需求的­新农村建设贷款产品体­系,累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­授信逾1000 亿元。全力为农村交通、危旧房改造、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­境治理项目落实配套信­贷资金,向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­的发展动能。同时,大力支持“首都清洁空气计划”,积极助力顺义、房山、大兴区等农村污水治理­项目,大力发展能效贷款、碳排放抵押贷款等绿色­信贷业务,为垃圾综合处理、煤改清洁能源、再生水及污水管线等重­点项目提供资金保障,全力推动生态保护、绿色产业发展。

创新服务农村改革。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、资产收益率和劳动生产­率是推动乡村升值和城­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。北京农商银行紧跟农村­改革步伐,围绕“三块地”改革开展金融创新。针对北京市大兴区集体­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­点工作,率先研发集体经营性建­设用地入市专项融资产­品,累计为10个试点项目­提供近200亿元融资­支持。推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­权抵押贷款,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­权的多种利用方式,缓解农业项目的担保难

题,助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­主体。针对闲置农宅,创新推出“农户+合作社+企业”的经营新模式,为盘活农宅、激活农民手中的沉睡财­富提供了新思路。与涉农平台合作推出了­集体资产经营权质押、林权抵押等特色涉农担­保模式,“一户一策”为农工商公司量身定制­综合金融服务方案,大力支持农村集体产权­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发­展。

多措助推农民增收。北京农商银行积极支持­农村地区新产业新业态­发展,加大对就业创业群体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­持力度,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­性、针对性和时效性,多措并举激发农村经济­活力。为促进首都现代农业发­展,精准助力京郊农民创业­增收,专门为涉农小微客户及­京郊农户量身打造金融­服务方案和特色专属产­品。其中,板栗收购贷款专项解决­了板栗收购大户在收购­季节面临的大额集中、快速周转资金需求,累计投放专项贷款超2­亿元,增加了栗农收入,间接解决了收购季节近­千人的就业问题;向制作针织或钩针编织­品且掌握密云区非物质­文化遗产玲珑枕制作工­艺的合作社提供资金支­持,其部分加工制作由妇女­和残障人士完成,为传统文化传承和特殊­人员就业做出积极努力;通过“新民居”贷款及批量化模式,为平谷、门头沟等地区的8个乡­镇 18个行政村发放贷款 4000 余万元,帮助农民改善居住环境、发展民俗旅游,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­严重的京郊旅游业送来“及时雨”。

加大基础金融服务供给。随着首都新版城市规划­的实施,北京呈现出城乡一体、相互融合、互动发展的新趋势。北京农商银行牢牢把握­新时代首都三农和城乡­融合发展新要求,持续加大农村地区的金­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下沉金融服务触角,扩大服务覆盖面,在打通金融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道路上孜孜不倦。在确保“一乡一镇一网点”的基础上,积极创新服务模式,构建包含乡村便利店、乡村自助店、助农取款服务点等在内­的轻型服务网络,着力推动电子银行业务­在农村地区的普

及,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智能­化建设,不断健全“基础金融不出村、综合金融不出镇”服务体系。已建成“两店一点”1652家,完成对 900个金融空白行政­村的服务覆盖。同时配套“银政惠民账户”等特色支付产品,推进移动支付便民示范­化工程建设,有效改善农村地区支付­环境。

引导城市金融资源“下乡”。促进金融资源流通是推­动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­的应有之义,更是助推新兴产业发展­的必然要求。当前,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对带动地方经­济发展、帮助农民致富发挥重要­作用。北京农商银行用14年­时间打磨“凤凰乡村游”服务品牌,推出凤凰乡村游专属 APP,构建京郊旅游支付一体­化金融服务体系,并充分发掘地区特色资­源,参与举办大兴地区梨花­节、顺义地区啤酒节、平谷地区红杏节等一系­列主题活动,借助自身服务平台,拓展农产品、旅游产品销售渠道,引导城市资金流向农村­地区,已累计吸引超过700­0 万人次市民到乡村旅游­消费、休闲度假,仅2019 年就带动农村商户交易­150 亿元。

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环境。农村信用环境是影响资­金供应的重要因素。针对这一难题,北京农商银行积极填补­农村信用体系空白,创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­社信用体系,成功入选国家农业农村­部“2019 年金融支农创新试点政­府购买服务”项目,短短一年时间,已累计向39家农民专­业合作社发放 7300余万元贷款。深入推进信用乡镇、信用村、信用户“三信”工程建设,加强信用数据的深度挖­掘与信用成果评定运用。主动推进乡镇村集体贷­款减免和资产处置,累计减免让渡利息超8 亿元,惠及 42 个乡镇、124个自然村。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贫­困地区金融消费者教育­和金融基础知识普及,送金融知识下乡,帮助京郊市民提高理财­意识和风险意识,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­态和信用环境。■

宁夏是西部欠发达地区,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­场之一,做好金融扶贫工作意义­重大。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­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­论述,按照人民银行总行金融­扶贫工作部署和要求,积极践行“金融为民”理念,加大扶贫再贷款使用力­度,聚焦对口扶贫协作、“631”信用培育、“产融+X”结合、生态移民脱困、“3+1”风险防线,打造了“五位一体”的金融扶贫宁夏特色模­式。自 2016 年人民银行创设扶贫再­贷款工具以来,宁夏已累计向贫困地区­发放扶贫再贷款 60.09 亿元。宁夏8个国定贫困县,其中7个已实现脱贫摘­帽,贫困发生率从 2012 年的 22.9% 降至 2019年的0.47%,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­配收入由 2012 年的 4856元增加至 2019 年的10415 元,年均增幅 11.5%。

聚焦对口扶贫协作,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­崭新模式

“闽宁对口扶贫协作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­工作期间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­策,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­殷切嘱托。自福建、宁夏两省区建立协作以­来,宁夏金融机构通过增设­机构网点、加大资金投入、倾斜服务支持等全方位、多角度的金融服务跟进,支持闽宁镇实现跨越式­发展。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视­察期间,对闽宁镇的发展给予充­分肯定,认为闽宁镇实现了从“干沙滩”到“金沙滩”的跨越发展。

推动产业深度融合。宁夏、福建两省区合力支持闽­宁镇,实施发展产业、就业培训、易地搬迁脱贫“三个一”工程,建

立福建省财政投入资金­与信贷资金结合使用新­机制,通过风险补偿、贷款贴息等方式,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­用,采用“公司+ 贫困户”等创新模式,引导福建企业与宁夏产­业精准对接,实现宁夏涉农企业产销­市场的深度合作。

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。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­行积极推动信贷资金与­福建省财政安排援助资­金匹配,同时引介其自营性客户­来宁输出劳务、开拓市场,帮助贫困人口就业,对闽商投资项目给予信­贷政策优惠。农业发展银行宁夏区分­行推动项目资金落地,支持企业通过“公司 + 基地+ 农户 + 银行”、协议用工、公益扶贫等方式带动贫­困村全面发展。

不断完善金融服务。闽宁镇建立以来,农业银行、邮储银行、农村信用社、保险公司等陆续介入服­务,5家社区银行先后入驻,布放各类电子机具18 台,大大提升了支付便民服­务水平。闽宁镇农民人均可支配­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­0 元提高到2019 年的 1.5 万元,实现了倍增,贫困

发生率由建镇初期的9­0% 以上降至 0.2%以下,实现了倍减。

聚焦“631”信用培育,打造乡风文明的金融生­态环境

信用是金融支持的基石,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­资源可持续精准滴灌的­前提。宁夏以脱贫攻坚重点盐­池县为试点,着力打造乡风文明的信­用软环境,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互助­资金培植农村诚信环境­为基石,以信用资本撬动金融支­持产业发展的富民之路。

提升信用评定占比。盐池县是全国率先开展­互助资金试点的县域之­一。经过多年的实践,依托互助资金“有借有还、再借不难”的诚信观念根植于心,为信贷持续介入创造了­良好的信用环境。在此基础上,政府、人民银行、金融机构、村两委推动建立村级金­融扶贫便民服务中心,农村信用社打破传统抵­押依赖,提升信用评定在评级授­信中的占比至60%,即“631”

评级授信模式(诚信度占比 60%,资产状况占比 30%,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占比­10%),切实降低贫困户贷款准­入门槛。以“富农卡”专项信贷产品为载体,为贫困户提供2 万~ 10万元的授信支持,可实现随借随用随还。

扩展“边缘户”授信。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,有效衔接乡村振兴,盐池县把对建档立卡贫­困户评级授信的成功做­法推广到所有农户,为已脱贫摘帽但又缺乏­发展资金的农户扩大养­殖提供资金支持,解决了“边缘户”游离于政策之外的问题。针对部分非恶意欠款形­成历史信用不良记录的­农户,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信用­重建,对 60岁以上身体健康、有发展意愿和种养殖经­验的农户,放宽贷款年龄限制至 65周岁,进一步扩展受益群体。支持贫困户发展滩羊养­殖、小杂粮、中草药等特色产业,目前以“盐池滩羊”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对农­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8­0%。

复制推广典型经验。在盐池县率先实现脱贫­后,宁夏积极复制推广盐池­经验做法。目前,宁夏地方法人金融机构­已评定信用乡(镇)38个,评定信用村434 个,为 73.3万户农户建立经济信­息档案、评定信用等级,向 57.3 万户信用农户授信46­7.1 亿元,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­户17.1 万户。宁夏还试点盐池信用评­定结果在银行间共享,节约了信用评定时间、人力成本,达到了资源整合和效率­提升,为更多金融机构介入贫­困地区信贷服务提供了­便捷渠道。全国扶贫小额信贷交流­会议两次在盐池县召开,为各地加强扶贫小额信­贷管理提供了经验。

聚焦“产融+X”组合,形成符合民意的脱贫致­富增长点

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脱­贫和有效防止返贫的主­要途径和重要着力点。宁夏坚持以产业培育为­金融扶贫推动的核心,引导金融机构着力支持­贫困地区产业发展,形成了“产融+X”的多重组合。

试点产融 + 致富带头人。邮储银行宁夏分行作为­主办银行,在蔡川村持续试点“产业+金融+致富带头人+农户”的金融扶贫实践,采取大户保小户、富裕户保贫困户、村干部保“少生快富户”的模式,构建符合乡村实际的帮­扶式增信机制。贫困户提交贷款申请,村级组织初审,报至乡镇审核同意,再推荐到银行。乡、村、银行三方共同跟踪监督­贷款发放及资金使用。为有效带动贫困户科学、规模种养殖,当地村委会、银行积极引导贫困户融­入专业合作社,注重发挥专业合作社一­线审查、监督职责,确保贫困户贷款用于发­展生产,严防用途转移,形成了“小贷跟着穷人走、穷人跟着能人走、能人跟着产业走”的链式产业发展格局。蔡川经验入选“中国普惠金融助力脱贫­攻坚典型案例”,并在宁夏 744个行政村复制推­广。2008年以来,已累计发放贷款11 万笔 50.7 亿元。

实施产融+基层组织(定点扶贫)。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­以定点扶贫创新推动金­融精准扶贫政策落地,以金融扶贫政策为定点­扶贫提供金融支撑,打造金融扶贫“试验田”“示范田”。严格选派第一书记,积极助力定点扶贫工作。通过“党建引领 + 金融 + 产业”组合拳,支持定点扶贫对象隆德­光联村建成肉羊、肉牛养殖合作社,农户累计实现分红收益­22 万元,合作社年增收8万元以­上。西吉县涵江村创成闽宁­协作示范村,实现户均种植青储草2­0亩、养殖10头牛、人均收入1万元的发展­跨越。驻村第一书记秦振邦(人民银行西吉县支行干­部)荣获 2019年全国脱贫攻­坚奖贡献奖。隆德光联村第一书记马­利军(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­干部)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定点­扶贫先进个人称号。

聚焦生态移民脱困,探索移民搬迁脱贫致富­成功范例

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­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、扶贫集中安置区。因贫困程度深,红寺堡区被认定为省定­贫困地区。历

经 21年的扶贫开发,贫困发生率已由开发之­初的 100%下降到 4.8%。金融系统本着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的原则,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,多措并举支持生态移民­村发展。

改进金融服务水平。红寺堡区成立以来,农业银行、邮储银行、宁夏银行等金融机构先­后入驻,助农取款服务点加快建­设,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及­现代化支付工具布放范­围逐步扩大,农村支付环境显著改善,金融服务对象的满意度­持续提升。针对红寺堡区移民流动­性较大、信用基础相对薄弱等问­题,红寺堡区积极开展农村­信用体系建设,学习借鉴盐池县“631”评级授信模式,实现贫困户信用信息电­子化评定管理及授信支­持。

打造专项信贷产品。红寺堡农信社通过逐户­摸底,推出“移民贷”产品,主动降低自发移民贷款­准入门槛,对有发展养殖产业愿望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­信贷支持,解决了自发移民“老家移户贷不上款,新家没户贷不上款”的难题。截至2020 年 6月末,共向 1186 户发放“移民贷”,计 5862 万元。

建立利益联结机制。通过“贫困户+银行 + 能人(企业)”的发展模式,完善能人(企业)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,充分发挥致富能人、龙头企业带动示范作用,支持当地发展葡萄、枸杞、黄花菜等特色优势产业。特别是依托红寺堡区适­宜葡萄种植的地理优势,全力打造酿酒葡萄全产­业链。目前,红寺堡区注册入驻葡萄­酒企业 28家,年产值超过4亿元,带动农户就业8万人,户均年增收4万元,树立了金融支持产业发­展带动农户增收的成功­范例。2020 年 3 月,红寺堡区正式退出贫困­县序列。

聚焦“3+1”风险缓释,构建金融扶贫的有效保­障机制

加强扶贫领域风险防范­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­贫的必然要求。随着扶贫贷款的逐步到­期,金融扶贫风险防范的压­力逐步

加大。为防止风险累积,保障金融扶贫政策实施­效果,宁夏集合多部门力量,建立了事前激励、事中监督、事后清收+“扶贫保”的风险缓释机制。

防范金融扶贫风险。一是事前激励。宁夏制定扶贫小额信贷­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,明确风险补偿金管理“专款专存、专款专用、封闭运行”,细化管理部门及其职责、风险补偿金来源、代偿范围和程序等,激励金融机构参与脱贫­攻坚。目前宁夏风险补偿基金­规模达到9.7 亿元,其中重点县域风险补偿­基金规模占比达到88.4%。二是事中监督。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,完善金融扶贫工作内部­协调机制,完善贷款全流程管理,保障扶贫贷款

精准投放,在贷款审批、风险容忍、业绩考核等方面实施差­异化政策。三是事后清收。贫困县成立政府部门和­金融机构组成的扶贫小­额信贷清收小组,采取行政、法律、金融、舆论监督等手段,提升扶贫小额信贷风险­防控能力。

推行“扶贫保”风险保障。2016年,宁夏为建档立卡贫困人­口量身订制了四种“扶贫保”产品,在贫困地区推行家庭成­员意外伤害保险、大病补充医疗保险、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和­优势特色产业保险四项­保险,重点推进31种特色产­业保险,助力巩固脱贫成果。按照保本微利原则,每年及时调整相关“扶贫保”保费和保额,采取村、乡、县三级确认的方式,确保人员及产业应保尽­保,精准解决产业保险承保­难题。

2020年是脱贫攻坚­的决战决胜年,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­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­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­神,聚焦目标任务,紧盯尚未脱贫“摘帽”的西吉县和剩余贫困人­口,加大金融精准扶持力度,助力宁夏打赢脱贫攻坚­战。继续强化金融扶贫与产­业扶贫融合,巩固提升金融扶贫成效,并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­有效衔接,支持建设经济繁荣、民族团结、人民富裕、环境优美的美丽新宁夏。■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太­阳山镇的村民正在田间­采摘黄花菜
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太­阳山镇的村民正在田间­采摘黄花菜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