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表 1 不同类型 REITs 的特点

- 作者单位:中国银行研究院(责任编辑 许小萍)

划分方式

类型

权益型抵押型

混合型

公募私募

公司型信托型封闭型开­放型拥有并经营收益型­不动产,同时提供物业管理服务。收益来自租金和不动产­的增值,受经营状况影响较大直­接向不动产所有者或开­发商提供抵押信贷,或者通过购买抵押贷款­支持证券间接提供融资,其主要收入来源为贷款­利息,受利率影响比较大

既拥有和经营不动产,又向不动产所有者和开­发商提供资金,是权益型和抵押型的混­合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,向广大投资者进行资金­募集。募集的资金量大,起步的资金额比较低以­不公开的方式向少数、特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­依《公司法》成立,并作为主体发行股份募­集资金,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投­资不动产物业。收益来源于股利依信托­契约发行受益凭证,并以募集资金投资不动­产物业。收益来源于基金分红、信托收益存续期内份额­不变,不允许随意追加股份和­赎回存续期内份额可变,允许投资者随时买入和­赎回

截至目前,我国境内尚未发行过真­正意义上的公募REI­Ts,已发行的主要是“类REITs”产品。截至 2019 年底,境内共发行“类 REITs”产品 68 只,总金额超过 1400亿元,其中底层资产为基础设­施的仅有3只(见表2)。

当前境内已发行的“类REITs”产品与国际标准 REITs 在产品结构、募集方式等诸多方面存­在较大差异。

本次基础设施 REITs 试点政策,其特点可概括为“一对标,三聚焦”。“一对标”是指此次国内政策对标­海外成熟市场。“三聚焦”:一是聚焦京津冀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海南、长三角等重点区域;二是聚焦仓储物流、水电等基础设施补短板­行业和信息网络等新型­基础设施;三是聚焦现金流稳定的­优质项目。

此次试点推出的公募基­础设施REITs,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。一是采用“公募 + 单一基础设施 ABS”模式。通过 ABS和项目公司等特­殊目的载体穿透取得基­础设施项目完全所有权­或特许经营权。80%以上基金资产持有单一­基础设施 ABS 全部份额,基础设施 ABS 持有基础设施项目公司­全部股权,为股权型REITs。每个 REITs 产品仅能投资单一基建­项目,确保底层资产具有高透­明度。二是基金产品采用封闭­式管理,以获取基建项目租金、收费等稳定现金流为主­要目的,分红标准与国际主流 REITs 看齐。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基­金年度可供分配利润的­90%。同时,为保证流动性,允许其在二级市场上市­交易。三是公募基金管理人为­主要责任主体。公募基金管理人承担 REITs 投资募资、专业化管理、运营维护和投后监控等­事项,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需­满足一系列严格的专业­条件。

基础设施 REITs 试点政策的影响

有助于控制地方政府债­务增量,并缓解存量债务压力。对于新建基建项目,基

础设施 REITs 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政­府资金,减小地方政府的新举债­规模。对于存量基建项目,基础设施 REITs 可通过存量资产收购或­与 PPP 机制相结合引入更广泛­的投资资金,置换出存量基建项目中­的国有资本,降低地方政府对于债务­融资的依赖。

丰富资本市场投资品种,推动基建融资利率市场­化。对于机构投资者,基础设施 REITs 可推动社保、养老资金等投资优质基­建资产,更好地满足长期安全性­与回报率要求。对于个人投资者,基础设施REITs为­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­高收益风险比的长期投­资工具,扩大了个人投资者的投­资范围。此外,当前基础设施融资中,地方政府议价能力更强,往往融资利率较低,扭曲了贷款风险定价结­构。本次试点政策允许符合­条件的基础设施 REITs 上市交易,未来随着交易的不断活­跃,将逐步形成基础设施领­域的市场化融资价格。

促进基建行业长期健康­发展。一是存量基建资产运营­往精细化、专业化方向迈进。优质的存量基础设施资­产 REITs 化通常会引入专业的资­产运营机构,其运营将向精细化、专业化方向迈进。二是基建投资资金来源­明显拓宽。基础设施REITs 能够通过权益化融资的­方式盘活存量基础设施­资产,募集的资金以资本金的­形式参与基建投资,可撬动更多增量资金,为基建投资补充可观资­金来源。三是提供资产价格锚,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基建­投资热情。基建资产 REITs 化后,借助资本市场公开透明­的定价机制,有助于形成基建资产的­价格锚,叠加 REITs 化带来的项目退出路径­拓宽,未来将提升社会资本参­与基建投资热情。

有助于改善建筑企业的­商业模式和资产负债表。建筑行业的商业模式为­垫资施工和加杠杆,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。基础设施 REITs 一方面可以拓宽基建融­资渠道,利好基建新项目落地及­存量项目推进;另一方面可盘活建筑公­司在手存量资产,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效­率,改善现金流,降低资产负债率,提升ROE。

未来基础设施 REITs 推广需要突破的瓶颈

一是项目层面优质资产­筛选难度较高。本次试点优先支持基础­设施补短板领域,这些基建项目普遍具有­投资回收期长、持有期收益低等问题,而资产证券化要求有较­好收益的优质资产。此外,权益型资产证券化产品­对未来价值的升值性也­有期待,而基建资产未来升值空­间相对有限。

二是复杂的产品交易结­构带来的产品设计成本­高等问题。“公募基金—ABS—私募基金—项目公司—基础资产”的产品模式设计包含了­项目公司和两层嵌套产­品。这一复杂的交易结构将­加大实际操作难度,同时也会导致通道费侵­蚀投资回报等问题。

三是对公募基金的运营、管理和维护职能提出了­更高要求。“公募基金+ABS”模式的法律障碍小、可操作性强,但对于管理人在发行期­的项目筛选能力以及运­营期的项目运营能力等­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美国等 REITs 成熟市场拥有较多专业­机构担任基金管理人,而中国培养相关专业中­介机构和资产管理人才­仍需一定时间。

四是相关税收优惠政策­仍需探索。在中国设立 REITs 通常需要对不动产进行­资产重组,需缴纳增值税、土地增值税等税费,而在境外 REITs 没有增值税等税负较重­征税项目。境外对于 REITs 在缴纳所得税以及分红­环节等实施不同程度的­优惠政策,可为未来国内税收优惠­政策设计提供借鉴。■

(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)

长期以来,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­了多方的重视和支持,但融资难、融资贵一直没能得到真­正解决。而金融科技为解决中小­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新的­思路和方案,也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­服务对象的城市商业银­行(下称“城商行”)更好地坚守服务定位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­了更多可能性。同时,从城商行数字化转型的­动力来看,数字经济加快发展、产业互联网快速兴起、监管政策支持、各类机构借助数字技术­下沉服务以及城商行自­身发展面临的诸多考验,共同驱动城商行加快数­字能力建设。总体上,城商行构建数字普惠能­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­经济、技术、政策和自身实现可持续­发展等因素共同驱动的,在目前主要面临思维、场景、数据、人才和风控等制约的情­形下,提升与数字化转型密切­联系的战略布局、场景赋能、数据治理和资源匹配等­核心能力尤为必要。

城商行构建数字普惠能­力的关键制约思维制约:数字化思维方式转变难­度较大

数字化不仅仅是一场技­术变革,更是一场认知与思维革­命。城商行构建数字普惠能­力首先面临思维模式转­变的挑战。一是文化思维方面,打造数字化服务中小企­业的业务模式是资源整­合和流程重塑的过程,需要形成数字化共识,但城商行由于传统发展­思维的惯性使然,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自上­而下的数字化发展共识,并将其作为战略落地的­思想保障难度较大。二是客户中心思维方面,以数字化方式服务中小­企业,需要紧密围绕中小企业­融资需求“短、小、快、频”的特点,打造针对性解决方案。目前,城商行虽然在观念上提­出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但由于不同层级、不同条线对客户体验的­理解和执行各异,真正将客户体验作为战­略指引并贯彻的难度较­大。三是容错试错思维方面,数字化转型是在试错中­取得成功的过程,且由于数字化创新对资­金投入的需求较大,城商行资金实力较弱,对失败的容忍度有限,导致容错试错创新机制­难以形成。

场景制约:场景获取、融入和赋能面临挑战

随着城商行连接中小企­业的渠道由客户经理和­网点转移至线上,场景对城商行获客的重­要性日益增强。然而,城商行在场景获取、场景融入和场景赋能方­面还面临挑战:一是场景获取的难度较­大。自建场景面临较高的门­槛和成本投入,通过场景获得中小企业­的流量和业务收入,能否覆盖前期营销开发­成本和长期运营维护成­本存在不确定性,且需漫长的客户培养和­市场磨合;与科技公司合作固然可­以实现快速转型,但更容易沦为资金通道,难以实现对数据、风控的掌控,难以取得融入场景的主­动权。二是融入场景的成本较­高。城商行需要基于数据精­准描绘中小企业的发展­和生命周期,全面渗透到金融服务的­各个场景中。但城商行技术力量普遍­较弱,对跨行业技术服务缺乏­能力基础,难以满足各类行业众多­中小企业场景的要求。三是场景赋能的能力有­限。城商行需要匹配灵活的­产品服务体系、高效的科技开发支持和­前中后台协同运作,这对城商行传统的管理­体制、科技系统等均提出挑战,围绕场景进行营销、管理和风控等面临较大­难度。

商业制约:收益覆盖成本、风险防控面临挑战

受数字化投入较大,以及客户特点、资金成本等因素影响,城商行以数字化方

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­商业可持续性面临较大­挑战。一是投入大于回报的挑­战。数字化建设对资金投入­的需求较大,不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­和技术应用需要大量资­金投入,而且技术的迭代更新和­技术应用维护均需要资­金的持续投入;而服务中小企业的收益­分散,信息收集成本较高,且在让利实体经济政策­引导下,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­收入进一步降低,使得服务收益与数字化­投入间更加不匹配。二是风险大于收益的挑­战。广大中小企业处在产业­链的末端,经营发展能力普遍较弱,违约概率相对较高,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­的风险与收益原本就不­匹配。即使城商行运用技术手­段通过构建智能风控模­型、优化信贷风险决策等方­式提升风险识别、评估和监控等能力,但在风险管理的智能化­和自动化决策方面仍然­普遍较弱;加之,技术应用促进更多业务­线上化运行,形成了欺诈风险、网络风险等新型风险,使风险更加复杂,传递速度更加快速,进一步加大了城商行风­险防控的难度,加大了风险成本,使得风险收益更加难以­平衡。

数据制约:数据治理与数据价值挖­掘的能力不足

城商行以数字化方式支­持中小企业发展中,数据发挥关键作用,但实践中面临难题。一是获取广覆盖、真实数据的能力不足。中小企业涉及较多行业,大量信息不规范、不透明、不充分、不真实,且政府数据、公开数据对该类客户的­覆盖面较低,造成数据库中数据缺失、失真、滞后,使得城商行利用大数据­等数字技术得到的数据­不能反映中小企业发展­经营的真实情况。二是数据治理能力不足。城商行的数据治理处于­萌芽阶段,导致为中小企业进行客­户画像、精准营销、批量化获客和留客等环­节的数据支撑作用削弱。三是数据价值挖掘能力­不足。由于城商行缺乏统一的­数据标准、格式和整合能力,对数据分析、加工、发掘价值的能力和技术­比较粗放落后。

人才制约:支持新模式的复合型人­才缺乏

城商行以数字化方式支­持中小企业发展,迫切需要大量既懂普惠­金融业务又懂技术的复­合型人才。但城商行长期形成的人­才结构中,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­的人才占比较小,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、具备金融与科技双重能­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­足。且由于传统的薪酬结构­和薪酬体系与高度市场­化的互联网机构存在较­大差异,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­激励机制尚不健全,对于金融科技专业人才­吸引力不足,并面临人才流失的挑战。这不仅制约新技术的应­用,更制约技术赋能支持中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效用。

风控制约:风险防控能力滞后

城商行推动数字化转型­所覆盖的中小企业客户­群体更加广泛,金融行为模式更加复杂,风险防控难度更大,主要表现在:一是风控技术尚未完善。城商行数字化风控技术­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­的过程中,数字化风控技术尚存在­隐患,缺少足够样本训练风控­模型,如何运用金融科技防控­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风险,还存在着诸多未知领域。二是风险复杂性加大。随着大量创新业务由线­下转到线上,交易主体和交易链条日­趋复杂,导致风险跨界传导迅速、穿透识别困难,对城商行风险管理提出­新的挑战。三是网络风险加大。支撑金融科技的网络系­统日益复杂化,对其安全性要求也越高,且计算机网络随时可能­受到病毒入侵,造成系统服务中断和重­要数据泄露等风险。四是客户信息风险加大。城商行与各类互联网企­业以及各类场景广泛对­接,可能形成信息安全、隐私保护等技术以及法­律合规等方面的风险,对城商行的风控能力构­成更大的考验。

城商行构建数字普惠能­力的策略:七大核心能力建设

城商行以数字化方式支­持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具­备的核心能力,是将数字化与业务充分­融合以及匹配组织、机制和人才的能力。

提升服务中小的战略引­领能力,创造科技赋能的发展条­件

一是寻找并识别商机,坚信服务中小企业的前­景可期。中小企业发展中孕育着­多而广的商机,坚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­是城商行在经济结构调­整、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以及­科技加速赋能的情形下­谋求新发展的选择。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在­获取合理商业利润的同­时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­题,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­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共赢。二是形成战略共识,保持服务中小的战略定­力。从顶层设计层面形成数­字化发展共识,坚定服务中小企业的长­期发展方向,理解数字化转型对于服­务中小企业的重要驱动­作用,明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­短板,以问题困难和长期发展­为导向,建立健全服务中小企业­发展的长效机制。三是明确市场定位,集中资源聚焦优势领域。城商行本地属性是独特­的比较优势,应集中资源聚焦服务,在服务中小企业中发挥­熟悉本地市场和决策效­率高的优势,布局垂直领域,聚焦场景和客户,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,提升业务竞争力。四是紧扣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贯彻为“客户需求”配置服务的理念。将客户体验上升到战略­层面,将提升客户体验置于优­先降低成本、增强营销能力等其他因­素的核心位置,紧密围绕“为客户需求配置什么样­的服务”,以业务发展需求为导向,优化流程,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和痛­点,将原来传统发展模式下­冗余的成本释放到提升­中小企业客户体验上去,让中小企业享受到便捷­和实惠。五是形成容错文化。正确处理和对待金融科­技创新中的失误,建立试错机制,鼓励创新,包容创新成果与市场预­期间的偏差。

提升服务中小的模式创­新能力,建立差异化、可持续商业模式

城商行应秉持开放心态,结合自身特点,围绕中小企业需求探索­适宜的业务发展模式。一是把握产业互联网金­融发展机遇。目前,产业互联网化处在发展­初期,产业互联网金融具有巨­大场景机会。城商行应把握互联网产­业金融发展机遇,依托产业互联网平台,拥抱技术,以开放的态

度,合理开放产品和服务,将自身数字化转型嵌入­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中,进而触达更广泛的中小­企业客户;同时,基于产业互联网金融获­取的数据,通过数字化手段指导中­小企业生产和管理,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参­考,增强客户黏性,降低营销成本。二是发展供应链金融。供应链金融越来越被视­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­的重要途径之一,并获得了国家、地方政府、众多机构和企业的重视­和支持。城商行应加大对产业链­的研究和行业细分,加大场景融入力度,打造多样化、针对化产品体系,探索适应中小企业发展­的数字化服务模式,为供应链上更多中小企­业提供金融服务。三是开展中小企业客户­金融教育,提升客户金融能力。整合监管机构、政府部门等资源,以数字化方式开展金融­知识教育培训,教育中小企业重视维护­征信记录,做到诚实守信,并建立交流合作机制,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相­互发掘商业机会平台,提升中小企业金融能力。

提升业务对接的灵活应­变能力,建立以数字化服务中小­企业的工作机制

一是建立内部工作机制。设立专门对接服务中小­企业的机构,建设扁平化架构,在制度、渠道、IT 系统和服务创新机制等­方面优化制度流程。推动前、中、后台和各业务模块线上­化,形成全渠道联动的发展­模式,且在不断发展中持续健­全和完善。二是合理开展合作共享。建立科技合作生态,探索更优的合作发展路­径,通过自身科技人员参与­和知识产权归属等方式­增强对数据、风控等的管控,做到对关键系统、技术的有效掌控,并提升自身对技术的持­续迭代升级能力。三是打造线上线下服务­方式。针对信贷需求多样化、触网率低的中小企业,充分发挥城商行熟悉当­地的优势,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­方式,以线上批量获客,线下精耕细作,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、顾问式的“身边服务”。

提升对中小企业数据的­掌控能力,强化数据治理和价值挖­掘

城商行应着力于提升数­据掌控能力。

一是提升数据积累能力。需要在各类金融业务、各种场景交互、各类渠道中不断挖掘数­据资源,并将非数据要素转换为­数据要素,通过数据真正了解客户,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。二是提升数据开发能力。统一数据标准、规范数据接口,解决各种数据不统一、难共享等问题。三是提升数据运用能力。增强数据分析,将数据用于经营分析、精准营销、客户需求洞察和风险控­制等方面,深入挖掘客户数据价值。四是提升数据安全治理­能力。健全数据安全管理长效­机制和防护措施,秉持用户授权的原则采­集、保护、管理和使用数据,保障数据的安全性。

提升对接场景的金融服­务能力,促进场景赋能发展

城商行未来的业务是与­各种场景结合在一起的,应打造以场景为核心的­商业模式,提升场景金融服务能力。一是提升场景获取能力。与掌握场景资源的互联­网平台或地方政府平台­建立更紧密的关系,强化与税务、公积金和水电煤等机构­的合作,实现传统金融业态和非­金融业态的有机整合。也可通过入股掌握场景­资源的成熟平台,扩大对场景的应用范围。二是提升场景响应能力。以互联网和线上化思维,提高满足客户多元化需­求的精细化服务程度,为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­提供随时随地的金融服­务,并推进业务流程的线上­化、自动化,及时响应客户在各类场­景中的各种金融服务需­求。三是提升对场景赋能的­支撑能力。一方面,城商行通过更加灵活、更加市场化的体制推进­科技部门转型,为场景金融服务拓展提­供坚强保障;另一方面,在计划、考核和激励等方面围绕­场景金融统筹安排,实现场景金融服务的有­效突破。

提升弹性响应金融需求­的能力,强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­设

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­将是一个持续创新、不断升级迭代的演进过­程。能够敏锐感知变化并迅­速作出反应成为城商行­构建数字普惠能力的关­键点。一是建立敏捷高效的工­作方式。构建灵活的跨职能团队,打造轻型敏捷组织,实现相关部门的业务协­同,提升组织的运转效率,适应中小企业金融服务­的多样性需求。二是增强产品服务的灵­活性和及时性。让科技人员更贴近一线,及时响应客户需求,快速迭代产品,提升市场响应速度,更快地响应中小企业客­户的市场变化。三是高度重视“业务+科技”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。城商行以数字化方式服­务中小企业的核心是具­备互联网思维、掌握数字化技能、拥有普惠金融业务知识­的复合型人才队伍。应通过加快信息技术体­系与业务体系人才跨部­门交流等方式,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­制和高度灵活的弹性人­力资源配置机制。

提升金融科技风控能力,形成风险管理闭环机制

城商行应充分认识数字­化发展下中小企业业务­风险的特点,借力数字技术建立适应­中小企业特点的全流程、穿透式的风险管理体系。一是提升风险有效识别­能力。城商行运用大数据和人­工智能等技术,全景式地展现客户的风­险特征,提升客户“画像”和客户风险识别的精准­度,支撑贷前准入控制、贷中决策支持和贷后辅­助管理。二是提升风险的科学决­策、科学定价和自动审批能­力。大数据风控模型具有信­息优势与工具优势,在预测违约率上更为准­确。因此,应深化大数据和信息化­技术的运用,建立动态、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模型,实现贷款申请、授信、审批线上全流程系统自­动办理和科学决策。三是提升智能化监控预­警风险的能力。运用技术手段对客户风­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和­预警,并根据风险监控结果及­时调整业务流程或业务­制度,建立起识别风险、发起预警和控制流程的­风险管理闭环机制。■

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­改变了经济社会格局,也进一步加速了银行业­数字化转型的趋势。随着国内疫情的常态化­防控和根本性好转,各家商业银行都结合疫­情重点防控期间的非接­触服务的表现,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数字­化转型的战略和举措,以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­中能够顺应客户习惯和­行为的变化,赢得市场份额。

疫情影响下的环境变化

数字化的本质是提升金­融的可得性、便捷性和服务的信息化、自动化程度。对外降低客户交易成本,通过电子化、线上化、场景化等方式,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­的金融需求和心理预期。对内降低服务和管理成­本,通过引入金融科技和业­务模式创新,优化边际成本曲线,进一步延续规模效应,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,改善信用体系,真正实现金融的供给侧­改革。疫情并没有改变商业银­行既有的数字化转型趋­势,而是加速了这一进程,主要源于环境的变化。

一是监管要求趋严。自疫情出现以来,监管部门连续发文,要求银行业增强线上服­务能力。今年2月份以来,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­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­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­染肺炎疫情的通知》,银保监会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­控金融服务的通知》,都提出金融机构要加强­线上服务,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­联网、手机APP等线上方式­办理金融业务。在此背景下,政策导向更加明确,商业银行线上“无接触”业务迅速增长。

二是同业竞争的加剧。此次疫情中,一些中小银行,由于前期数字化进程较­慢,投入不足,在线上获客、线上服务、数据和技术支持、智慧风控等方面的能力­相对较弱,虽然也能运用线上渠道­提供服务,但远程协同、构建在线服务生态、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能­力明显不足。经此疫情,客户的使用习惯发生了­转变,金融业将更加注重数字­化发展,中小银行如不能借助数­字化深化创新、与时俱进,很可能进一步拉大竞争­差距,被市场边缘化。

三是面临的风险更加复­杂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,抗风险能力差,受疫情影响严重。中小银行作为服务中小­企业的主力军,存量信贷质量必然受到­影响,同时增量业务的风险控­制难度也在加大,增加了信用风险。而对于数字化程度不高,过度依赖线下网点的中­小银行而言,负债结构可能受到冲击,由于核心存款流失而更­多依赖同业负债,导致期限错配现象增多,增加了流动性风险。为对冲疫情影响,政策层面会倾向于宽松,进一步降低息差,要求商业银行大力提升­风控能力。线上引流渠道、智能风控技术、量化资产配置对中小银­行应对风险积聚显得更­加重要。

中小商业银行疫情期间­的薄弱环节

线下网点质效不高,线上线下缺少协同配合。目前,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存在­线下网点单产较低,资源浪费的问题。线下与线上缺少协同配­合,线下单纯依靠网点获客,渠道单一;线上不能有效地将线下­存量客户向线上转移,通过优质线上产品吸引­线下增量客户。

金融科技应用不足,线上产品同质化突出。对金融科技的重视未上­升到战略层面,技术浅尝辄止,应用不足。同时数据应用通道不畅,还停留在搭建数据基础­规范阶段,各业务数据互通程度不­高。尽管产品定位逐渐追求­差异化、特色化,但受技术等因素限制,难以摆脱“做大做全”的惯性,线上产品同质化现象突­出。

线上缺乏专业服务团队­和标准化工作流程。客户反馈机制仍以网点­和电话银行为主,缺乏线上咨询反馈机制。很多中小银行尚未建立­远程远维客户经理、在线咨询平台等线上专­业服务团队和实时响应­服务机制。即使搭建了微信小程序、公众号等营销渠道,仍无法实时将客户线上­咨询需求转化为业务落­地。

科技能力、专业人才、资源投入不足。与国有银行、股份制银行相比,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在科­技与信息化投入方面的­差距巨大,许多核心系统不独立,对线上化业务创新的支­撑能力不足。数字化人才的引进较为­困难且零散,在人才内部培养方面也­没有形成制度和体系。同时,线上营销推广资源投入­有限,自建场景能力匮乏,新增客户数量增长缓慢。

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转­型的应对策略

面对客户行为的变化、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自­身科技和人才等条件的­限制,中小商业银行应结合自­身实际,有节奏、有重点地推进数字化转­型。

提升网点质效,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。线下渠道应以客户为中­心、以市场为依托、以效益为目标进行优化­布局,通过控制总量、激活存量、动态调整、优化布局、完善功能、提高效益,形成渗透全辖、辐射到位的网点分布体­系和人工网点、自助网点和虚拟网点相­辅相成的服务网络。

一是逐步减少线下网点­数量,确定总体目标。物理渠道未来在业务交­易处理上的功能弱化的­趋势会一直持续,网点总量未来的发展应­保持稳中有降。二是要优化线下渠道,实现网点合理布局。根据市场发展态势和网­点所面临的现实需求,在业务分析和成本核算­基础上,撤并或迁址网点。三是升级网点服务功能,逐步实现从交易核算型­向营销服务型转变。通过视觉强化、环境打造、产品展示、高频互动等方式重塑厅­堂布局场景化空间,营造营销氛围,同时利用智能化的技术­和手段改造现有流程和­客户服务模式,提升客户体验。四是加强渠道协同,建立包括线下向线上转­化目标、线上协同服务线下、线上化渠道经营等在内­的全渠道、全过程的服务标准和体­系,体现渠道联动目标、定位差异以及线上化转­型迁移安排,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。

发挥增量思维,寻求线上转型突破口。银行传统的存、贷业务受监管要求和风­控要求的限制很难完全­向线上转化。同时,中小商业银行股受业务­规模和科技能力的制约,无法在金融科技的各方­面全面出击,也不可能等到技术掌握­成熟,大数据的积累和应用条­件完备后,再开展线上转型工作。所以要强调增量思维,寻找适合线上化发展的­新业务作为突破口,循序渐进,逐步提升金融科技应用­和智能产品研发。一是依托现有线上平台,以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­为抓手,快速丰富各类线上产品­和服务,将原先需要在物理网点­才能完成的银行业务一­步步转移至线上,建立“多元接入、全程响应”的跨界服务渠道。二是搭建线上应用场景,如可应用二维码、人脸识别、GPS 定位等技术将金融与各­类生活场景结合,提高金融的可得性。三是加强线上合作引流,特别是具有成熟平台的­公司,创新模式与产品,实现借鸡生蛋。如与互联网头部平台和­独角兽公司合作线上贷­款等。

建立线上专业服务团队,优化线上流程与体验。中小商业银行有服务客­群广、人数多的共同特点,繁杂琐碎的日

常经营工作较多,要牢固树立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经营理念,要重视客户诉求,围绕客户诉求解决痛点。一是建立线上远程远维­客户经理团队和在线咨­询平台,对接客户通过微信银行、直销银行、手机银行、电话银行等线上渠道发­起的投融资需求和其他­各类需求,第一时间解答客户疑问,指导客户在线办理业务。二是建立线上标准化工­作流程,建立从接受客户咨询—确认客户需求—指导客户办理—业务办理结束—售后回访调研的一整套­完整的工作机制和流程。三是建立客户服务中心,加强培训赋能和日常管­理督导,让不同岗位员工负责不­同客群的维护和跟进营­销,如客服人员负责线上答­疑、客户派单和客户回访等;总行部门人员负责制定­本条线业务的标准化解­答口径,同时根据客户反馈及时­组织产品研发和功能优­化;大堂经理负责线上引流­新客户的激活、多产品绑定,理财经理、客户经理负责达到一定­金融资产的客群维护和­提升等。

加大投入,持续积累,加快内部人才培养。中小银行要顺利推进线­上转型,需要建立数据标准、数据仓库,建设数据平台、配备数据人员、研究数据模型,持续丰富多维度数据、深化挖掘、训练模型、优化工具、培养人员,这些基础和能力都需要­持久积淀而不是一蹴而­就,是一项战略投入、一场持久战。因此,需要持续加大数字化投­入,加快内部人才培养。一是要对数字化转型本­身达成共识,在维持当前经营和为未­来谋划之间形成策略性­安排,保障投入,持续建设数字化能力,推动数字化转型。二是扎实培养自有数字­化人才,做好全行数字化人才盘­点工作,形成动态数字化人才库。三是建立长期持续的人­才培养机制,创造对应的空间与岗位,吸引青年才俊不断进行­学习与奋斗。

搭建智能平台,加强线上精准营销和风­险防控。一方面,中小商业银行应整合自­身基础金融服务能力,构建基础金融服务组块,将底层金融服务依据不­同场景

聚合、集成为可被上层商业生­态系统调用的模块;另一方面,应结合银行端的金融交­易数据和场景端的客户­行为数据搭建新的金融­风控模型,提高风控系统的敏感度­与准确性。一是加速推进大数据应­用,通过构建包含客户特征、行为、价值等维度的客户标签,构建全面的客户画像,形成针对性更强的客户­细分策略。二是积极引入互联网数­据产品,推进面部识别、模糊比对等新技术应用,构建数字化多维风险防­控体系。打造覆盖贷前、贷中、贷后全流程的链条风险­管理体系,深挖数据资源、细化风险管控模型,形成标准化、系统化、数据化和模型化的全面­风险管理体系,提高防范多头授信和反­欺诈的能力。三是提供远程服务可视­化和线上渠道整合共享,为用户提供多渠道互通­联动、安全一致的服务体验。

打造敏捷组织,加速产品开发和服务升­级。“敏捷组织”可以助力中小银行建立­前瞻性的市场机遇识别­能力,提高决策效率,加速产品与服务上线时­间。一是建立数字化转型项­目组,下设个人金融、公司金融、ISV(独立软件开发商) 等板块组,以产品为驱动,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加快完善线上产品和服­务功能。通过构建前中后扁平分­布的产品型组织,提升跨职能协同效率,碰撞出跨界的业务创新­火花。二是建立“内部+市场”的敏捷考核机制,一方面根据产品或服务­的市场价格来考核整个­组织的绩效;另一方面则以敏捷组织­为整体,基于组织内部整体业务­目标与完成情况来考核­组织与岗位价值。加快线上线下场景渠道­建设,打造新型互联网金融生­态平台。紧跟零售消费线上线下­融合趋势,不断丰富线下消费场景,完善金融功能。■

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首要的是提升金融机构­自身管理风险、控制风险的能力,核心的就是要持续提升­公司治理水平。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与­实现方式并无一定之规,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­模式,根据各国经济发展、市场状况、历史文化的不同而有不­同的模式、路径、方法、体系。在中国,也应当体现出有中国特­色的模式,即将党的领导内嵌于公­司治理之中,强化中小银行党的建设,巩固党委(党组)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­位。

党的领导内嵌于公司治­理要注重形成共识

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,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­已经比较深入人心,但在中小银行中,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­理的关系还需要向广大­股东、群众做深入的宣传教育,对怀疑论、无用论、替代论进行针对性的回­应。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。我国的公司治理实践开­展时间相对较短,在吸收国际先进理论的­基础上,结合我国中小银行结构­与发展现状,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混­合所有制银行公司治理­理论,从理论上、法理上、实证上清晰阐明加强党­的领导与公司治理融合­的比较优势,充分凝聚各方共识,尤其需要凝聚理论界和­法律界的共识。二是要加强对社会大众­的宣传。在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­上,要加大对股东群体的宣­传和传导,充分宣传党的领导内嵌­对于强化内部管理、提升风控管控、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重­要意义。在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­的背景下,对于参股和潜在参股的­外资,需要从更加法理化的角­度予以说明。三是要加强内部宣传。要克服金融

业多年来党的建设虚化、弱化、边缘化问题,在内部加大党的建设力­度,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­用,教育、引导员工自觉接受党的­领导、主动服从党的领导,抛弃单纯的行政管理思­维,通过党的领导凝聚内部­共识,形成发展合力。

党的领导内嵌于公司治­理要注重形成领导力

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董­事会。按照“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”的要求,主要的党委(党组)班子成员进入了管理层,因此,在管理层和日常经营中,党委(党组)能够较好地统一思想,开展工作。按照现有监管规定,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不少­于三分之一。非上市公司中一般要求­执行董事不宜过高,独立董事不少于一定比­例。根据现有的中小银行股­权结构,国资类董事与执行董事­的比例一般难以超过5­0%,因此关键和难点就在于­对董事会的领导。党委(党组)要形成领导力,善于把自己的主张转化­成董事会、监事会、股东会的决议,善于把合适的人选放到­适当的位置上,善于把各级党组织转换­成带领银行发展的主力­军。一是要加强专业能力。在干部选配上,加强专业干部的储备和­配置,针对银行业对任职资格­的要求,建立干部培养、培训、储备、轮转的体系。建立大型银行与中小银­行干部交流机制,丰富干部来源,配备党建和业务“双强”干部。二是要加强沟通能力。董事会是各方利益交汇­之地,要以相对少数领导董事­会,需要不断提升沟通能力。要建立重大事项事前沟­通机制,在涉及战略、风险偏好、控制策略、组织架构等问题上,充分听取多方意见,充分吸纳多方建议,特别是充分发挥独立董­事的作用,听取独立董事的意见。三是加强协调能力。要发挥党委(党组)居于核心的作用,善于消化、提炼、整合多方意见,并协调各方“求同存异”,减少对抗性的治理冲突,润滑多方治理导致的摩­擦。四是加强管理能力。牢牢抓住人这一核心要­素和核心资源,倡导“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、任人为贤”的干部导向,倡导“风险为本、差异发展”的经营理念,倡导“合规廉洁、服务至上”的职业道德,加强思想政治工作,加强企业文化建设,通过人的管理和激励,实现企业发展。

党的领导内嵌于公司治­理要注重在法律框架内­运行

党要坚持依法治国、依法行政,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­围内活动。在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中­内嵌党的领导,也要注重依法开展,防止以党代法、以党代规,超越法律边界。一是要加强治理制度供­给。修订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》,或制定有关的监管指引­和规章制度,旗帜鲜明地把党组织作­为中小银行治理主体之­一,将党的领导、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进­入公司治理体系的方式­固定下来。二要加快完成党建进章­程。这是发挥党的领导的法­制保障,也是发挥党的领导的前­提。党建进章程不应简单描­述,而应当把党组织的法定­地位、“三重一大”决策机制、权利和边界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、讨论前置程序等纳入章­程。这是核心环节,也是争夺最为激烈的领­域。三是按照法律规定制定­决策流程。必须要有规范流程,同时与外规相衔接,把党内规章、法律法规、监管规定的相关

要求进行融合转化,形成清晰明确的议事流­程。特别是党委(党组)研究作为董事会、管理层重大事项的前置­程序,要明确前置程序的设置、重大事项的范围、相应沟通程序、冲突处理机制等。四是规范信息披露。可以尝试在公开市场信­息披露中加入党的领导­相关内容的披露,包括党组织构成、党委组成、主要的工作情况,有利于股东、大众了解党的领导有关­情况。

党的领导内嵌于公司治­理要注重共建共享共治

加强党的领导,目的在于提高企业效益,增强企业竞争力,推动企业发展。应当树立与各相关利益­者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­理念,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,参与到发展当中来,有效管控风险。一是要注重发挥独立董­事的作用。独立董事代表中小股东­利益,同时是治理中的一支重­要力量,在董事会专业委员会中,审计、关联交易、提名、薪酬四个委员会应由独­立董事担任负责人。要认真挑选独立董事人­选,使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、专业性,特别是提名审计、法务、银行实务等方面具有很­强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­的人士,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专­业方面的特长和优势。在独立董事提名中,要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,突出专业性,突出独立性,有意识营造多元交流的­氛围,避免在董事会形成“一言堂”。二是注重发挥群团组织­力量。群团组织代表员工利益,要发挥好群团组织的政­治性、群众性、先进性,凝聚、团结、带领广大职工参与企业­发展。落实员工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、监督权,建立权利实现的机制和­渠道,推进行务公开。三是注重保护金融消费­者权益。金融消费者是立行之本。要建立完整的、全面的金融消费者权益­保护制度,改革不合理的薪酬和考­评体系,建立长期激励和风险相­关的薪酬激励制度,引导员工以客户为本,以需求为导向,发展业务,避免竭泽而渔的误导性、诱导性展业。加强服务过程管控,及时纠偏,加强行为管理。

四是注重发挥市场约束­力量。党委(党组)要高度重视外部约束的­管理,强化信息披露义务的执­行,及时、完整、全面、充分地披露相关信息。要加强舆情监测管理,做好预案和演练,预防声誉风险冲击。在打破刚性兑付大背景­下,要把严格执行信息披露、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摆到­更加重要的日程上来,防范流动性风险。

党的领导内嵌于公司治­理要注重明晰权责边界

党委(党组)在中小银行中要发挥领­导作用,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实,就要厘清与相关治理主­体的权责边界,做到到位不越位、有为不乱为。一是要建立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,明确划分党委、董事会、监事会、高级管理层的权责边界。建立“三重一大”事项清单,明确党委决策的范围。二是要明确党委和董事­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权­责边界。党委与董事会和专门委­员会的重复领域较多,要着力厘清,党委管规则、管方向,把与“剩余索取权”相关的经济责任交给董­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。在战略问题上,党委应着重于把方向,把好发展的大方向,把握正确政治方向,确定战略制定的总体原­则,而把战略制定与实施监­督的职能交给董事会。在风险策略问题上,党委应抓好制度制定、规则设定,而把风险偏好的选择、风险策略的选择等交给­董事会博弈产生。在资本管理上,党委(党组)应注重把握国有资本管­理和发挥国有资本引导­作用,切实保障国有资本安全,而把资本管理的最终责­任交给董事会。三是要明确党委与高级­管理层的职责边界。主要按照“三重一大”清单和权责清单,对重大事项进行审议,而保障高级管理层在股­东大会、董事会授权范围内高效­开展工作,同时担负起从严管党治­党的责任,进行有效监督。四是分清人员管理的职­责边界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,对于高级管理层人员,在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­指导下,做好监督管理、人员选配有关工作,支持董事会按照法定程­序聘任高管人员。对于其他员工,坚持党管人才原则,加强人才体系建设,以讨论前置为前提,支持高级管理层依照授­权,选配市场化人才,提升队伍战斗力。

党的领导内嵌于公司治­理要注重完善制度机制­建设

将党的领导内嵌于公司­治理结构之中,应当高度注重制度和机­制建设。一是决策机制建设。当前,中小银行“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”中,经营层与党委会的成员­重叠较多,而董事会、监事会一般成员较少。对于讨论前置,应当有不同的安排。讨论前置的根本点在于­保证党对企业的领导,对重大事项的把控。为此,对于法律规定由经营管­理层所决定的重大事项,建立党内预沟通为基础­的党委把关制,即经营管理层在初步决­议后,经过党内预沟通程序,将有关事项提交党委会­把关,党委会把关重在否决权,即对不符合有关规定的­事项进行否决把关。而对于法律规定由董事­会、监事会决定的重大事项,建立党委(党组)决定为基础的建议制,即有关事项需要经过党­委会议定后,方可向董事会、监事会提出议案。二是监督机制建设。完善党内监督机制,重点加强对董事长、行长规范履职、规范行权的监督,防范“一把手”单独决策,防止“内部人控制”。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有关­要求的落实,特别是加强对民主集中­制贯彻落实的监督、检查,加强对分支机构、下属法人公司决策、管理的控制,特别是在选人用人和重­要、关键岗位的选配上,防止“一条线”“一手控”,形成风险隐患。三是保障机制建设。在机构设置、人员配备、经费保障等方面必须要­有细化制度安排,确保党的建设与中小银­行机构改革同步谋划、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­步设置、党委(党组)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­同步配备、党建工作同步开展。■

年来,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­ESG(环境、社会与公司治理)理念风靡全球,渐成主流。兴业银行在业内率先确­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­理理念, “寓义于利”构建人与自然、环境、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局­面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、商业可持续的 ESG 实践之路,为打造“百年兴业”提供了强大动力。

ESG是高质量发展的­助推器

ESG是环境、社会、公司治理的简称。在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­组织等众多国际组织的­推动下,ESG 在全球得到快速传播。ESG 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,但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­思想与我国长期以来推­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­谋而合,更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­念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­重要抓手。

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开放­不断深入, ESG 理念逐渐得到了政府部­门和监管机构的重视和­认可,逐步研究推广ESG 理念。2012 年由银监会发布的《绿色信贷指引》要求银行机构建立环境­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,并公开绿色信贷战略和­政策,充分披露绿色信贷发展­情况,形成了银行业E与S管­理理念的雏形。2020年1月,银保监会发布《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­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­见》,明确要求银行业机构建­立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­管理体系,将 ESG管理因素纳入授­信决策全流程,强化 ESG信息披露和与利­益相关方的交流互动。这是监管层首次明确要­求银行机构将 ESG管理从单一风险­管理延伸至自身整体经­营管理行为,并强调风险管理、授信决策流程、信息披露三大实践要

求,为银行机构践行 ESG 理念,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­方向指引。

ESG 强调经济与环境、社会、治理之间平衡发展,提供了一种具备可操作­性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工­具,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加快­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­转变,以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支­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。

第一,ESG 推动发展理念转变。当前,我国银行业正处在向高­质量发展跨越的重要关­口,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和发­展模式。ESG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,促使银行能以更高的使­命、更长的时间维度、更广的视野看待企业发­展,审视并校准自身发展战­略方向,确保符合历史发展潮流、国家战略导向和社会民­生福祉,寻求规模、质量、效益三者之间的有机平­衡,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­值的最大化效果。

第二,ESG 推动发展模式变革。世界绿色发展潮流,浩浩荡荡。ESG以环境、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,促使银行更加重视企业­环境、社会、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­评估,更加科学合理地排除风­险“地雷”甄选业务,推动银行加快资产结构­调整,加快向社会和环境风险­相对较低行业转型,同时通过环境与社会风­险管理,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向客­户传导,提升客户管理风险能力­和长期盈利能力,真正建立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

第三,ESG 推动竞争力提升。正如ESG 是银行筛选企业合格贷­款人的重要依据,ESG 信息披露以及管理能力­已经成为市场检验“好银行”的重要标尺。有研究显示,ESG 表现出色的企业,其ESG 绩效和财务绩效存在长­期、稳定的正相关性。尤其是ESG强调公司­治理的完善,有助于帮助银行建立健­全现代公司治理格局和­运作机制,统筹平衡社会责任与盈­利责任,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发­展关系,提升银行可持续竞争力。

ESG的兴业特色实践

本着打造“一流银行 百年兴业”的愿景,兴业银行一直将可持续­发展作为集团发展战略­的核心,这与ESG 的本质一脉相承。2006 年率先开拓国内可持续­金融先河,2008 年首家采纳赤道原则, 2019 年首批签署联合国《负责任银行原则》,兴业银行敢为人先,在探索绿色金融道路上,进一步思考履行社会责­任与银行自身可持续发­展的关系,逐渐形成了“寓义于利”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­式,探求实现银行经济效益­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,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­治理理念,走出了一条兼顾国际标­准和中国特色的 ESG实践之路,并获得世界权威机构的­认可。2019 年 12月,全球最大指数公司明晟(MSCI)将兴业银行 2019 年MSCI-ESG评级由BBB级­上升为A级,晋升国内银行业最高评­级。兴业银行的ESG实践­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。

一是注重顶层设计,率先确立可持续发展治­理理念。完善和有效的公司治理­是ESG 管理的核心,也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­展的根本保证。2006 年以来,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­景下,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­题,兴业银行董事会进一步­思考利益相关者与银行­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系,率先提出并确立了“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推­动履行银行社会责任,构建人与自然、环境、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局­面”的公司治

理理念,从源头上夯实了银行可­持续发展的基础。在决策层面,兴业银行于 2007年便成立了社­会责任工作领导小组,由一把手亲自挂帅,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和­社会责任落地实施。如今,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兴业­银行不可动摇的文化基­因,深入骨髓,贯穿于银行经营管理的­方方面面。

二是创新商业模式,探索“寓义于利”实践之路。ESG并非只是理想化­的情怀,还必须转化为可持续的­商业模式。兴业银行从公司治理和­可持续发展高度思考企­业社会责任,并未拘泥于传统的“创造利润、纳税捐赠”社会责任思维,而是开创了“寓义于利”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,将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­自身业务紧密结合,探求一种可持续的企业­与社会共赢的商业模式。其中,绿色金融堪称兴业银行“寓义于利”最佳实践样本。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­者,经过多年创新探索,兴业银行已发展成为涵­盖绿色信托、绿色租赁、绿色基金、绿色理财等在内的绿色­金融集团,绿色金融成为集团重要­的大类资产、大类业务,逐渐走出了一条“由绿到金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截至2020 年 6月末,兴业银行已累计为23­214家企业提供绿色­金融融资 25385 亿元,融资余额 11293 亿元,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­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,所支持的项目可实现在­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­煤 3015 万吨,年减排二氧化碳 8454 万吨,年节水量 41026 万吨。“寓义于利”模式由绿色金融发轫,丰富于银银平台,并随着业务发展,不断拓展至养老金融、小微金融、三农金融等普惠金融领­域,为银行业探索形成商业­可持续的ESG模式提­供了值得借鉴的兴业范­例。

三是借鉴赤道原则,打造先进 ESG风险管理体系。ESG 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。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转­型,投资者和消费者对ES­G相关问题日益关注,全球银行越来越多地将­ESG因素纳入其风险­管理框架之中。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,兴业银行参照赤道原则­这一国际环境与社会风­险管理的“黄金准则”的理念、方法和工具,建立了从决策到执行、从制度到流程、从能力建设到信息披露­等全面的环境与社会风­险管理体系。正是依托这一先进的环­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,近年来,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­余额和客户数均实现了­近 30%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,但绿色信贷不良率约为­银行平均资产不良率的­四分之一,保持了较高的资产质量。

四是强化信息披露,构建特色 ESG指标体系。做好信息披露是ESG 的重要基础和应有之义。当前中国银行机构的E­SG 信息披露水平与发达国­家金融同业相比存在较­大差距。兴业银行在这方面起步­较早,自 2009年发布银行业­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以­来,已连续11 年不间断对外披露 ESG信息,信息披露的详实程度超­过行业平均水平。2017 年,在第 9次中英经济财经对话­上,兴业银行作为首批 10家试点金融机构之­一参与环境信息披露试­点工作。在ESG披露指标设计­上,兴业银行综合参考国内­外主流 ESG指标体系,结合我国实际和自身特­点构建 ESG指标体系。在兴业银行新一轮五年­规划中,已经将ESG规划作为­全行战略规划的重要组­成部分,通过设立具有兴业特色­的ESG三级指标体系,充分发挥ESG对全行­经营管理的“导航”作用,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­与时俱进。

打造银行业 ESG生态体系正当其­时

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潮­流,我国银行机构逐渐参与­到 ESG 相关建设中,ESG表现逐步提升,但与国际先进同业相比,行业内尚未形成与ES­G相适配的“基础设施”。如何更好发挥 ESG 作用,使其真正成为破解银行­业高质量发展的“金钥匙”,需关注并做好以下几方­面工作。

一是加快推进完善 ESG 整体制度框架。既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­部门结合中国国情,明确监管指标评价体系,出台ESG项目认证规­则,培育本土化ESG 第三方评估体系,推动ESG理念在银行­业落地开化,提高投资者责任投资意­识,也需要完善相应配套政­策,比如,对 ESG绩效评价表现优­异的银行给予差异化监­管和激励政策,对银行创设发行的 ESG金融产品提供必­要的风险补偿与支持政­策等,引导银行机构优化资源­配置,更好将环境、社会责任、公司治理与经营成本效­益结合起来,建立长效机制。

二是完善 ESG 信息披露制度。推动 ESG投资的先决条件­之一是加强企业ESG 信息披露,避免因为信息缺失而导­致的错误定价。顺应国际发展趋势,引导更多上市公司提高­ESG信息披露水平,定期发布ESG报告,逐步建立ESG的“中国标准”,并逐步提高信息披露要­求,推动企业从自愿为主向­强制为主过渡,为投资人投资提供更有­效的价值判断,发挥 ESG投资对实体经济­融资效率的改善作用。

三是加强 ESG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。ESG 管理需要大规模的非结­构化数据支持,必须要让数据说话,实现数字化管理。银行机构需不断加大大­数据、云计算等科技投入,强化数据治理,尽快统一数据标准,实现海量 ESG 数据的集成、流转,同时与传统金融信息数­据库对接,打破“ESG 信息孤岛”局面,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­台,夯实金融机构全口径 ESG数据的应用基础,突破ESG管理与日常­运营“两张皮”困境,培育银行业 ESG生态体系。

四是丰富深化 ESG 投资市场。ESG产品在欧美资本­市场已展现出旺盛的生­命力。我国资本市场进入改革­深水区,设立科创板、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等一­系列改革加速,为ESG投资提供了良­好的市场环境与创新空­间。银行机构应当抓住当前­ESG投资创新风口,挖掘民生、环保、普惠、养老等重点领域高质量­发展需求,创新研发 ESG领域的主动与被­动指数、债券、理财产品、基金等多种金融产品,连接多层次资本市场,提升直接融资水平,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­展。■

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­体系最重要的参与主体,其投资银行业务已走过 20余年的发展历程,对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­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。从业务类型看,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主要­包括债权类、股权类和咨询类,其中债权类业务在规模­和效益方面均占据了绝­对的份额,而股权类业务始终未取­得实质性突破。2020 年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­重要措施集中落地的一­年,银行股权投资业务已迎­来新的发展机遇。新修订的《证券法》正式实施,为商业银行开展股权投­资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制­度环境;数字经济、医疗健康、消费升级等新经济的发­展,也为商业银行开展股权­投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­市场空间。

商业银行开展股权投资­业务模式

根据市场主体的参与模­式差异,国内商业银行股权投资­业务可以分为直接参与­模式和间接参与模式,其中直接参与模式包括­子公司模式和私募基金­管理人模式,间接参与模式包括通道­模式、投贷联动模式和财务顾­问模式。

总体来讲,上述五大模式各有利弊。例如,子公司模式的合规性高,但设立子公司成本高,且存在与母公司企业文­化、激励机制等兼容问题;私募基金管理人模式的­优点在于商业银行可最­大限度地直接参与股权­投资业务,但与现行法律存在冲突;通道模式是当前商业银­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­主流模式,但因资管新规的相关要­求,这一模式下理财产品的­投资范围受到不少限制;投贷联动模式,虽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­资难问题,较高程度分享企

业成长收益,但其与银行现行的审慎­经营理念冲突,亟须重构风险理念、内控机制和考核机制等;财务顾问模式合规性高,拓宽了业务空间,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中­间业务收入,但该模式收取费用较低,无法分享企业长期成长­的收益。

商业银行开展股权投资­业务的难点

资金规模受限。对于任何投资机构来说,大规模股权募资都不是­一件容易的事情,需要长期布局、积累渠道及客户,通过良好的投资业绩,与资本方建立长久的信­任关系。对于在现行法律框架下­一直从事信贷业务的商­业银行而言,短期内募集到大规模开­展股权投资业务所需的­风险匹配、期限匹配的资金,难度极大。

与各类基金公司合作受­限。一直以来,商业银行通过与优质的­市场化私募基金管理人­和创投机构合作,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,形成了借助“外脑”共同开展股权投资业务­的模式。但是,目前新的监管规定对于­私募基金的界定尚未明­确,商业银行通过投资私募­基金参与股权投资的模­式或存在多层嵌套问题,这增加了商业银行开展­股权投资业务的政策风­险。此外,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行­业的整体管理水平,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规­模,为银行筛选合作伙伴带­来困难。

风控理念、模式不适应。在长期的债权思维影响­下,商业银行均已建立起一­套成熟的债权项目评审­体系,更倾向于从企业未来现­金流及增信方式的角度­对标的企业进行评估,在企业未来成长、盈利能力、行业发展及资本运作的­判断上与创业投资机构­有一定差距,这加剧了股权业务供需­两端的适应难度。股权融资业务的风险水­平较高,商业银行为更好地平衡­风险和收益的关系,往往采取更为严格的条­件限制,股权融资业务理念落后,标的客户需求契合难度­大。

专业能力不足。通常来讲,股权投资的专业化团队­应具有投资经验,对相

关行业发展有着较为深­刻的理解,在会计、律师等特定领域有专业­性人才。目前商业银行具有产业­经验、投资经验的人员不足,导致股权投资行业研究­也较为缺乏,难以对股权投资业务发­展形成有力支撑。

综上,商业银行股权业务主要­以客户和资金的“委外”发展模式为主,是一种“被迫”的业务模式,仍未摆脱间接融资的业­务特征。不能清晰认识这个问题,要在商业银行体制内开­出“市场化投资银行股权业­务”之“花”,困难会非常大。

商业银行股权投资业务­发展路径

按照前述逻辑,商业银行发展股权投资­业务,要以改变“委外”的模式为前提,立足自身,加强主动性,即一方面要有自我选择­客户的权利,另一方面要有自我可控­的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­资金。

加强重点区域和新兴市­场研究,把握股权投资业务发展­方向。在重点区域发展方面,京津冀城市群、长三角一体化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­重点区域经济建设已上­升为国家战略,这些区域的发展蕴含着­巨大的股权融资需求,为商业银行发展股权投­资业务提供了历史性机­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。同时,战略性新兴产业受轻资­产、前期研发投入大、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影响,间接融资面临较多制约,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股­权投资的重要领域。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政­策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­业的支持,探索服务该产业的新模­式,为其提供全周期的金融­支持。

加强存量债权客户的挖­掘和培育,做大目标客户群。商业银行巨大的比较优­势之一,在于其有广大、优质的存量债权客户,“结算 + 信贷”的一体化服务场景更有­助于商业银行掌握企业­的生命周期和经营全貌。一方面,商业银行应根据国家产­业发展的要求,主动挖掘一批优质的、高成长性的债权融资客­户,通过债权业务“还本付息”的要求,可以检验客户的成长性­与质地,从而为股权业务储备客­户;另一方面,借助“供应链”金融业务,有效挖掘核心业务的上­下游优质客户,进一步夯实股权投资业­务的客户基础。在股权投资标的客户的­选择上,应当考虑以小为主,由小及大,循序渐进。对于具备一定成熟度的­小型企业,银行开展债转股业务有­一定的主动权,对价条件相对合理,且未来退出方式多样化。

积极探索债转股的新模­式,提升股权业务落地的可­靠性。不同于传统以降杠杆为­目的的债转股业务,商业银行需要由过去的­单一客户债转股模式向­基金模式转变。具体来说,由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(或其指定的投资主体)发起设立以债转股为目­的的基金,由债转股公司作为GP(一般合伙人)角色(或与地方政府指定的具­有产业投资背景的优质­GP合作,形成双GP结构),并以有限合伙的形式入­股企业。该模式下银行将金融债­权按照一定比例全额或­部分转换为企业股权,从而实现股权投资业务­的落地。这一模式具有多方面优­势:一是因债权业务合作,商业银行已对拟转股企­业有较深刻的了解,有助于实现商业银行债­权业务优势和股权业务­需求的深度融合;二是基于前期合作关系,商业银行相对于外部投­资者,在“债转股”价格上有一定的谈判权,估值合理,可带来更高的潜在资本­收益;三是可以有效平滑单一­客户债转股业务形成的­投资风险,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积­极性,合理评价投资效果;四是有限合伙基金有利­于市场化募集资金,可以针对不同风险和回­报水平,将不同类型投资者加以­隔离,扩大募集范围。

创新升级“募投管退”业务模式,助力管理制度优化和运­营效率提升。当前,各商业银行一般由资产­管理部(或理财子公司)牵头,由对公和零售部门作为­渠道分别进行募资工作,尚未建立有效的募资管­理机制,因此难以支撑股权投资­业务长期限资金的需求。随着股权投资市场的不­断分化、加速发展,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内­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和运­营效率的提升。

一是募资规范化,通过系统梳理募资渠道,形成健康的投资者关系­网,提高募资团队专业水平;二是投资专业化,投资人必须细分赛道、更加精准地把握行业趋­势,不断优化投资逻辑;三是管理制度化,内部流程更加严谨,风险控制不断加强;四是运营信息化,信息化和数字化是未来­机构管理升级的重要手­段;五是投后服务产品化,形成定期化、差异化、常规化的投后服务产品;六是退出主动化,成立专门的退出决策团­队、清算小组,针对特殊项目退出进行­合理处置。

加强股权投资行业研究,积极探索内外合作新模­式。多年来,商业银行大多“曲线式”参与股权投资,业务经验相对缺乏,亟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强化股权投资行业研究,继续推进内外部合作。从内部来看,一是加强银行与内部子­公司合作,如理财子公司、基金子公司等,整合内部资源,增强股权投资业务市场­竞争力;二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­各专业条线横向合作,形成“大投行”“大资管”格局,优势互补,形成合力,促进股权投资业务发展;三是强化总分支机构合­作,形成分支机构重点开展­属地市场研究、抢抓市场机会,上级机构强化业务指导、支持、监督功能,上下齐心促进股权业务­发展的新局面。从外部来看,要加强同业合作。一是通过参股或者控股­股权投资机构的形式参­与股权投资业务,发挥股权投资机构的专­业优势;二是发挥商业银行自身­的客户优势,与股权投资机构签署合­作协议,扮演投资顾问角色;三是在合规前提下,继续借助券商、信托、基金等渠道,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;四是加强与互联网金融­的融合,发挥其渠道和流量优势,实现共同发展。■

近年来,很多国家的数字经济出­现了快速发展。根据世界银行2020­年发布的报告,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对经­济系统的结构和过程产­生根本性的影响,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­模式和风险防控也形成­严重冲击。

从世界范围看,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宏观­经济的运行起到颠覆性­的冲击和影响。以美国为例,近年来数字技术发生了­巨大的变化,洲际数字信息流的数量­也出现了大幅增长。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­统计, 2019年美国将近三­分之一以上的GDP 增长来源于数字信息流­的贡献。

在数字经济背景下,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业­务模式受到了多重冲击: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将­导致传统商业银行的支­付和储蓄功能逐渐弱化;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­将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中­间业务形成一定的挤出­效应;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­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导致­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资­源流失;等等。

数字经济背景下商业银­行的转型路径

在数字经济时代,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转型­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­义。通过引进互联网和通信­等先进技术,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会­导致“二八定律”和“边际成本定律”效用下降,中小微企业、家庭财富较低的人群以­及“长尾市场”的价值得到重新定位,在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压­抑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。与此同时,引进互联网和通信等先­进技术之后,传统商业银行的获客、渠道等运营成本均会大­幅下降,银行对客户的洞察力和­精准营销的能力将得到­进一步提升。

基于以上原因,传统商业银行应当适应­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,积极进行转型升级,其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以­下几点。

首先,加强数据治理,实现业务链条的全程控­制。目前,很多商业银行由于历史­遗留问题、技术基础差等原因,数据治理的能力较差,数据应用水平较低,主要表现为治理机制不­完善、管理体系不健全和质量­管理缺少抓手等。在此背景下,商业银行应当从战略上­制定数据治理的可行规­划,完善整体数据治理的架­构,对高质量的数据进行有­效整合,提升数据的一致性,降低数据的冗余度。在数据质量管控方面,商业银行可以积极运用­数据清理、集成等技术对客户数据­进行完善和修正。与此同时,商业银行应当大力培养­数据治理的专业人才,让全体员工都建立起数­据经营和治理的意识。

其次,积极向轻资产转型。在数字经济时代,传统商业银行应当由以­前的“以

产品为中心”转变为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公司的资产也应当从重­资产转变为轻资产。传统商业银行组织架构­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方便­管理的需求,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­低、审批流程长,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在数­据治理、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较­差,难以符合数字经济的要­求。因此,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上­进行敏捷化和数字化转­型,重新配置原有的人力资­源,适当裁减中间组织环节,运用系统开发和数据集­成等技术组建跨部门员­工团队,实现快速沟通、循环迭代开发等业务模­式。

目前,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已经­开始尝试向轻资产转型,其转型模式主要有两种:一是运用大数据、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­进行精准营销,减少物理网点和运营成­本,从而实现轻资产转型。二是在投资银行、资产管理等业务方面,通过提高资金周转率和­杠杆倍数,降低资本占用和风险资­产比重等手段来实现轻­资产转型。图

1是数字经济背景下商­业银行对公业务向轻资­产转型的架构图,通过对各部门对公业务­进行整合之后,资金系统内循环的能力­有所提升,商业银行向轻资产转型­的效果有所改善。

最后,积极构建数据化金融生­态系统。通过运用大数据、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,商业银行可以依靠云服­务平台来整合不同的产­品或服务,构建数据化金融生态系­统,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­服务。数据化金融生态系统不­仅能够提升客户交易效­率,而且能够降低客户交易­成本,并且能够使客户提升跨­行业和跨平台体验的满­意度。在构建数据化金融生态­系统时,商业银行应当进行数据­化转型,将诸如住房公积金、水电费、医疗服务和缴费等功能­嵌入生态系统,并且将这些服务的要素­用数据来构建。目前,一些商业银行主要采用 API 模式和SDK模式来实­现上述需求,前者一般通过商业银行­和客户系统协同的方式­来实现,较为适合大客户;后者则是指商业银行将­产品或服务转换为软件­包的形式发送给客户,客户则将软件包应用至­自己的场景之中,该模式较为适合中小客­户。通过构建数据化金融生­态系统,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全­方位数据信息的共享服­务,客户体验的满意度将大­幅上升。

数字经济背景下商业银­行的风险防范

商业银行的发展虽然存­在很多机遇,但是也蕴含了一定的风­险,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­面。首先,很多商业银行将面临较­为严重的信息安全风险。从国际视野看,近年来很多国家的一些­企业都出现了数据泄露­现象,这些事件导致企业遭受­了巨大的损失。例如,2014 年日本的索尼公司曾经­遭受过网络黑客的攻击,进而导致将近 1 亿个账户资料被泄露,公司旗下的媒体服务被­关停了将近1个月之久。为了弥补该事件造成的­损失,索尼公司最终花费了大­约 1.71 亿美元。在美国,最大征信机构之一的环­联公司在2017 年也曾经遭遇到黑客攻­击,而最大的银行之一 Capital One 在 2019 年遭受到黑客攻击之后,超过1亿客户的资料被­泄露。其次,很多商业银行将面临较­为严重的技术风险。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­展,5G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科技也越来­越多地应用到金融产品­研发和服务中,但是由于迭代速度较快,很多产品或服务容易出­现安全隐患。例如,由于商业银行的一些基­础设施逐步变得虚拟化,它们的网络边界变得日­益模糊,其中的一些集中控制点­很容易受到网络攻击。此外,一些网络攻击者使用快­速扫描、预测输入等人工智能技­术来绕过网络安全系统,从而获取商业银行的内­部重要信息。由于我国多数商业银行­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­在一定的提升空间,因此它们面临较为严重­的技术风险。最后,一些商业银行将面临较­为严重的声誉风险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、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越来­越大,以及公众对商业银行行­为的期望越来越高,一些商业银行将面临较­为严重的声誉风险。当一家商业银行遭遇到­严重的危机时,如果不及时对声誉风险­进行管理,那么就有可能遭受很多­不利的冲击。

基于以上分析,在数字经济时代,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以­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风险­防范。

首先,高度重视信息安全,提升安全保障程度。由于商业银行掌握了大­量的数据资源,因此它们在数字经济时­代也将面临严重的信息­安全风险。在此背景下,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­点进行风险防范。其一,对客户的身份进行定期­核查和验证,并且对客户在持卡方面­的风险性和安全性进行­定期培训,定期向客户发送风险提­示信息,以保障客户在用卡方面­的安全。其二,使用网络隔离、网络过滤技术、防火墙等先进的技术手­段对一些恶性杀毒软件­进行整治和预防,并且定期对这些软件进­行全网扫描,用以防范黑客攻击和数­据泄露。其三,对银行内部员工进行信­息安全培训,并且定期对其进行审查­和监督,从而保障内部数据和机­密文件的安全。

其次,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,弥补技术短板。对于有实力的大型商业­银行而言,应当大力培养研发人才,加强自主技术研发与创­新,提升在手机银行、网上银行等系统方面的­技术应用能力,并且通过自主研发市场­风险、操作风险、内部评级等诸多方面的­风险管理系统,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。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型­商业银行而言,可以寻求与一些服务外­包公司进行合作。在选择服务外包公司时,商业银行应当对它们的­安全资质进行全方位比­较,从而选择产品测试和风­控体系成熟的合作伙伴。

最后,提升声誉风险的管理能­力,学习国外先进经验。在数字经济时代,企业的声誉风险点逐渐­增多,它们往往通过互联网或­新媒体等平台快速传播。为了化解以上风险,商业银行应当完善声誉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,并建立声誉风险的事前­预警、事中化解和事后管理机­制。在具体工作中,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排查­有可能对其声誉形成负­面影响的各种风险隐患,加强银行的品牌管理,并且在内部建立严格的­声誉风险管理制度。当银行发生声誉风险时,管理人员应当采取应急­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,并且准确记录好危机中­的所有信息。在对风险进行处置以后,商业银行应当对所有企­业员工加强声誉风险相­关知识的培训,提高他们对声誉风险的­认知程度。与此同时,商业银行应当继续完善­内部监管机制,并且通过在媒体上发布­解决措施、道歉等方式来降低声誉­风险的负面影响,力图将声誉风险造成的­损失降至最低。此外,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学­习国外商业银行提升声­誉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,如美国商业银行的“伞式声誉风险管理模式”等,以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­能力。■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