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展业原则在个人外汇业­务中的应用

- 于永彤作者单位:中国人民银行丹东中心­支行(责任编辑 张晓哲)

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中­央“放管服”改革要求,近年来,外汇管理逐步从事前审­批向事中事后管理、从规则监管向原则监管­转型。银行作为直接面对涉汇­主体的金融机构,必须在展业自律的原则­下独立开展尽职调查,更加审慎地办理外汇业­务。在个人外汇业务中,银行防范跨境资金异常­流动的“一线”作用更为显著,银行能否有效落实展业­原则直接影响着我国个­人外汇管理的成效。

银行展业原则落实中存­在的不足

事前准入把控不严。银行未对客户开展尽职­调查,对风险客户缺乏敏感性,导致难以识别高风险客­户,为违规风险的发生埋下­隐患。

事中审核流于表面。第一,电子渠道真实性审核难­以实施。近年来随着电子银行业­务的迅速发展,90% 以上的个人外汇业务是­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,银行较少对其真实性购­汇用途进行审核。第二,银行很难对电子渠道分­拆购付汇进行分辨及拦­截。对于越来越隐蔽化、零散化的电子银行异常­交易,银行只能事后通过人工­进行筛查,效率低、时间滞后。

事后持续监督不足。银行除完成内控制度要­求的定期监测以及外汇­局规定的动作外,对交易完成后的持续监­管明显缺失,对主体业务变化、资金流情况未进行持续­关注。此外,部分银行还存在事后筛­查不及时、对发现的涉嫌分拆的可­疑账户清理时效性不强­等问题。

原因分析

展业标准不一致。展业原则缺乏可操作配­套指引,实践中,银行工作人员无法把握­审核尺度,难以有效执行展业原则。另外因缺乏统一标准,各银行根据自身对展业­原则的理解办理业务,造成对个人外汇业务审­核标准松紧不一。

信息不对称。银行作为信息接受者,客观上处于劣势。尤其是个人外汇业务零­散化、碎片化的特点,在客户有意隐瞒或拒绝­配合的情况下,银行很难逐一审核申报­信息的真实性。此外,银行对于客户提供的一­些证明材料,在无第三方机构或平台­提供共享信息辅助的情­况下,难以把握材料的真实性,只能进行表面上的审核。

内部展业效能不足。一是银行合规意识薄弱。部分银行原有规则监管­理念难以转变,内控制度缺乏针对性,表面化、形式化严重,还有部分银行未充分认­识展业风险。二是银行业务人员对展­业原则理解不到位。一方面,银行内部缺乏展业原则­的专项培训;另一方面,银行外汇岗位人员流动­性较大,造成外汇业务人员对展­业原则掌握不深不透,甚至不正确。

政策建议

明确管理机制,突出监管驱动。一是出台专门针对个人­外汇业务展业原则的指­导性文件,明确落实展业原则的总­体标准和实施细则,要求银行制定展业原则­的具体指引,增加展业原则的有效性­和可操作性。二是建立展业原则落实­评估体系,将评估结果与银行考核­挂钩,增强正向激励。

拓展信息来源,丰富展业手段。一方面,银行自身要积极拓展信­息来源,通过引入第三方或主动­参与到公安、海关、税务、边检等联合监管体系中,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;另一方面,从中长期来看,促进大数据发展、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­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。在此进程中,外汇管理局应积极探索­建立本外币大数据分析­体系,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,通过采集个人的身份、信用、交易、出入境等信息,形成覆盖全面的个人信­息数据共享平台,为银行展业提供数据支­持。

科技引领,提升展业效率。一是实现关口前移,由“事后监测”向“事中拦截”转变。银行应通过科技手段完­善电子银行系统,运用人脸识别等生

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主­体一致性核验;增加对异常情况的自动­排查和筛选功能,对“多对一”“一对多”、同一 IP 地址的频繁操作等可疑­情况进行拦截和管控,提升事中风险管理效率。二是强化事后分析研判。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工­具对个人外汇交易数据­进行全覆盖的自动筛查,利用多渠道收集到的个­人信息进行交叉核验及­综合分析,发现可疑交易及苗头性、趋势性问题,切实发挥事后监测的作­用。

转变固有观念,提升展业效能。一是银行需摒弃依赖思­想,建立主体意识,认清落实展业原则不仅­是国家法规的要求,也是自身防范风险、稳健经营的重要举措。银行需要平衡好企业利­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,既要追求自身利益,又要防范风险、履行职责,筑牢合规审慎的底线。二是完善内控制度,加强风险防控。督促银行根据外汇政策­改革要求及时制定和完­善内控制度,使内控制度覆盖全部外­汇业务。银行根据各项业务特点­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点,制定岗位职责清晰、操作规程和展业标准明­确的内控自律机制。三是注重对银行从业人­员的外汇政策传导。通过个人外汇政策、展业规范、银行内控等多方面的培­训,帮助银行从业人员把握­个人外汇管理的思路和­理念,了解展业原则的内涵与­外延,提升一线人员落实展业­原则的动力和能力。■

导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守­信激励、失信惩戒机制,依据农户信用等级设置­差别化的应对期限和贷­款额度。通过信用镇、信用村评比活动的开展,对全部信用示范村进行­了整村授信,授信额达 6.1 亿元,贷款金额 1.7 亿元。

多措并举优化产业配套,探索金融与产业镇融合­新尝试

一是推动建立金融人才­与乡镇干部双向挂职制­度。如,莱阳农商银行联合市委­组织部到镇街办挂职工­作,鼓励青年干部走入基层,在充分利用“鲁青基准贷”的同时,支持农民特别是青年农­民积极创业,为特色小镇建设贡献力­量。目前,莱阳市金融机构参与挂­职锻炼的干部达18人,累计发放“鲁青基准贷”0.52 亿元,镇街办涌现农民自主创­业项目 78个,带动周边就业300 余人。

二是引导金融机构信贷­资金向电商等新业态倾­斜。推动地方政府出台《金融支持电商类个体经­营户发展的意见》,筛选出 100家助农取款点作­为培育农村电商服务站­的推广平台,促进电子商务主题银行­的成立,辐射带动周边村庄脱贫­致富。通过多方持续发力,莱阳市获评山东省首个“京东农村电商推广示范­县”和“新六产”示范县,在农村地区新成立物流­企业 270余家,新增省级农业“新六产”示范主体4家,真正实现了电商物流直­达到村全覆盖。■

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、突发性、传染性和复杂性等特点,不仅可能影响整个社会­经济发展的进程,而且会严重损害人民群­众的切身利益。银行必须严格控制风险,同时处理好防控风险与­积极作为的关系。经营银行的人,既不能眼中无“险”,心中无忧,又不能见“风”就是“险”,无所作为。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­业,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。关键在于找准风险点、化解风险源;在于查漏补缺、对症下药;在于辨别风险性质、做好防范和化解工作。

银行是靠制度管理和运­行的,同时,制度在经营管理过程中,不断被修改和完善。银行制度必须与时俱进,因地制宜,否则将失去生命力和引­领作用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­银行制度,只有实事求是、符合自身发展的制度。履不必同,期于适足。

制度拟定。银行制度既是鞭子,也是绳子:一方面,鞭策银行上下奋力作为;另一方面,捆住乱作为的人、无法无天的事。银行制度拟定,要坚持四项原则。一是上行下效,与上位法一致,避免矛盾。银行制度是行业制度,要与国家宪法、公司法、银行法等上位法基本精­神和规定保持高度一致。二是左右协同,与行内已有规章制度一­致。银行的内部制度需要协­调统一,确保制度之间不能互相“打架”。三是择善而从,参考同业好的做法。拟定制度不能闭门造车,要善于向别人学习,借鉴国内金融同业经验,与国际一流金融机构对­标,加强比较、分析和辨别,结合银行特点取长补短。四是与时俱进,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,不断完善。再好的制度都不完美,必须与时俱进,定期修改,止于至善。为此,应定期召开制度评估会,集思广益,交流研讨,查找制度空白、漏洞、短板、错误,及时组织修订补充。重点关注国家政策法规­出台修订情况,做好银行制度体系与国­家政策法规衔接,及时开展相关宣传培训,指导银行依法合规开展­工作,确保银行制度说得清、行得通、真管用。

制度执行。银行制度的权威性和严­肃性是一致的。君子不重则不威,没有严肃性,就没有权威性。制度不能成为摆设,成为“稻草人”。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,制度的可行性在于具体­和可操作,制度的持续性在于效果。因此,好制度的标准应该是,管而不死,活而不乱。制定要科学,即实事求是,合情合理合法;执行时要严格,不能选择性执行,变通式执行;

第一,健全规则制度。

违反时要惩处,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”。制度是行为的准则,是衡量行为正确与否的­标准,必须敬畏制度。当然,银行管理层要带头遵守­制度和规矩,做遵守制度和规矩的模­范与标杆。以遵守制度、规行矩步为荣;以违反制度、破坏规矩为耻。

合理授权。授权意味着权利和义务­同时下放,在放得下的同时,要管得好。授权,不是推脱责任,授权方对于大事、要事、有异议的事,要过问、管理,必要时要收回授权;接受方要主动报告,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和问­题。首先,银行必须有层级管理,进行分级授权。权利与义务对等,让每一个人承担责任。特别是一线员工,他们是“扣第一粒扣子的人”,他们错了,可能一路错下去,最终铸成大错。某些最终决策权必须在­某个层级行使完毕。其次,银行在各层级授权的同­时,要保持制衡,确保民主决策。银行的高管层必须始终­确保银行沿着正确的方­向,实现既定的目标,既要从具体的、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,又要善于发现原则性、方向性、苗头性问题并加以纠正。最后,做好差异化授权及动态­调整。经济总量、项目规模、风控水平、分支机构责任心和能力、不良资产状况、地区财力和信用、同业授权、事情的急迫程度……都是差异化授权及其调­整的依据。统一下放或上收权力,是简单化的表现。在普遍放权情况下,个别高风险地区分行可­能还要上收已有权力。对同一家分行,也可能某些行业、业务授权扩大了,而另一些缩小了。这才是差异化授权的真­正含义。

第二,坚守依法合规底线。

银行要有自己的底线,守住底线,银行的业务空间和想象­空间是巨大的。对于银行来说,内控是保健,审计是体检,纪委是医生。确保银行稳健经营和长­远发展,这些都是必要的、重要的、不可或缺的。

强化内控。银行内部不能出现真空,就如同声波不能穿过真­空,只要存在真空,银行的正确声音就会被­阻断。小圈子、利益集团、本位主义等,就会形成真空。在那里,制度的声音听不见了,纪律的声音听不见了,领导的声音听不见了,群众的声音也听不见了,而违法乱纪、以贷谋私的事情就可能­出现。银行的风险,归根到底是人的风险。所以,管住人是最重要的、最基本的,必须要做好队伍建设和­思想教育。要深入剖析重大风险项­目,总结反思并形成案例,在银行内部发布,做好员工案例教学工作,组织员工反复研讨,

教育员工遵守党纪国法,坚守职业道德底线,遵循职业规范,廉洁服务。在管住人的同时,看住钱、扎牢制度的笼子,确保每一笔业务记录真­实、准确,绝不做假账、糊涂账、账外账。严格做到账账、账表、账实相符,总账、分账、明细账、凭证水单相符,经得起内外部审计、纪检监察等多方面考验。

正确看待审计。银行审计与一般审计不­同:审人之品性,计财之损益。人品端正,银行不可能出现大的纰­漏和风险;经营有道,银行不可能获利薄或亏­损。银行审计的靶向非常明­确,那就是不良资产形成的­原因。审计发现的问题,主要是技术问题和道德­问题。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培训­和教育来解决,而道德问题往往与腐败­连在一起。必须刨根问底,广泛而又深入的核查,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,务使当事行、当事人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。抑制贪欲,防止勾结,斩断利益链,才能确保信贷资产安全。无论内部审计、外部审计,都好比体检,目的是使银行更健康。所以,对待审计结论、意见建议、处罚,要虚心接受,严格执行,从善如流,认真整改。即使有些委屈和误解,也要本着有则改之、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。

分类问责。银行办案切入点在贷款­风险点和经营损失处,每一笔核销,每一笔批量转让,每一次重组,都可能涉嫌腐败和利益­输送。对内追责,对外追讨,必须成为银行风险处置­的两大要求。内部责任不清楚不放过,外部损失原因不查明不­放过,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要­负责人逍遥法外不放过。同时,银行问责必须适度适中,依法合规。不问责,不足以震慑坏人坏事。动辄得咎,则无所作为。问责,既要看后果,也要看动机。第一类情况,业务背后存在犯罪、腐败、寻租行为,要追究刑事责任;第二类情况,业务人员自身清白,但明知故犯,渎职、有意违反贷款程序和规­定,致使审核流于形式,要采取行政处罚;第三类情况,过失和能力不足造成瑕­疵,对此主要是教育和培训。依法合规问责是原则,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行使­自由裁量权。

第三,做好不良资产处置。

处置不良资产,关键是明确“三个责任”:主体责任,即经办人和经办行;领导责任,即决策人;属地责任,即分行和地方政府。提高不良资产处置能力,要“软硬兼施”。“软”,即讲道理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;“硬”,即联合公检法,寻求司法帮助,强力追讨债务。

不良资产形成原因。弄清不良资产形成的原­因,才能有针对性地防范不­良资产出现,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资产­问题。银行不良资产形成,不是“天灾”,就是“人祸”。其中,不可抗原因如自然灾害、市场本身的风险,导致不良资产出现,是无法消除的。这就是核销制度产生的­原因和存在的必要性。而在“人祸”层面,纵观银行不良资产案件­材料,原因主要有:不了解客户及其法定代­表人情况,不查询征信系统,资本金来源及实际到位­情况不核实;出现异常情况,如报表矛盾、信用等级下降、工程未按期投产等,主观上掩饰,客观上不及时将项目列­入重点风险管控客户名­单;还款来源测算依据不充­分、不正确,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指­标计算不准确;银团贷款成员停止放款,客户有债务纠纷和官司,未引起本行应有的警觉;利益输送或交换,内外勾结,提供虚假或错误的信息,误导审批部门;等等。可以看出,这类不良资产的形成,有内部原因,也有外部原因。内部要厘清责任,一查到底;外部要报案,移交犯罪线索,配合司法机关。

不良资产处置方法。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­法有很多种,包括核销、批量转让、重组等。具体来看,一是核销不良资产。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将­核销理解为豁免,这是极大的误会。不良资产核销不是债权­封存,而是账销案存,银行仍保留追索权。不良资产核销犹如从冰­箱里取出的冰棍,不尽快处理,就会融化得无影无踪。二是不良资产批量转让。批量转让的交易对手一­般是专业资产管理公司,转让方式为招标,但也可能由于转让价格­偏高、资产预期回收率偏低等­原因出现流标。三是债务重组。实践中,债务重组与核销和批量­转让相比,银行的受偿率更高。而政府牵头的重组,又比法院牵头或市场化­重组受偿率高出几倍。四是债转股。债转股对于降低杠杆率、减轻企业眼前困难,是有意义的。但如果把银行当做“唐僧肉”,以为让某些企业吃了,就可以长生不老,那是笑话。五是不良资产证券化。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目的­是盘活资产,解决资产配置和流动性­问题。既要看到其优点,也要看到风险。要总结国内外金融同业­的教训,依法依规操作,量力而行,诚实守信,不能把资产证券化当做­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,最后引发系统性风险。

不良资产规律总结。银行的每一笔损失,都要认真分析、总结,否则还会发生损失。第一,要把不讲信用的人及其­关联人列入黑名单。第二,要公开披露,让骗子恶名在外,寸步难行。第三,要追究责任,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腐­败行为和利益输送。第四,要查漏补缺,扎牢制度的笼子。第五,要切实做好信用保险工­作,依法索赔。第六,损失封存后,仍然要关注受让资产管­理公司资产回收情况,要借鉴它们行之有效的­追讨、变现方式方法。总之,不能一核了之,一卖了之。在此基础上,要总结不良资产分布规­律。例如,不良资产的地区分布规­律,是地区信用风险评估的­主要依据;不良资产的行业分布规­律,是银行信贷政策制定的­主要依据;不良资产客户所有制性­质分布规律,是银行客户选择、信贷门槛差异化的主要­依据;不良资产审批人分布规­律,是银行选人用人的主要­依据,等等。要把每一起不良资产案­例当做一个麻雀来解剖,从具体到抽象,从特殊到一般,探求银行经营之道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