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构建知识产权金融新生­态

- 葛春尧

在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­党中央作出了构建新发­展格局的重大决策。如何创新发展知识产权­金融,更好地支持自主创新,打通制约“双循环”的瓶颈,成为亟待破解的历史性­课题。中国银行认真贯彻党中­央、国务院的决策部署,在创新知识产权金融的­长期实践中,用“大连接、大服务、大场景”构建了以“一点、一线、一面”为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­新生态,探索了实现“第二增长曲线”的有效路径,奏响了服务创新型实体­经济的最强音。

新格局划定知识产权金­融新起点

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­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­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》提出,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­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。推动国内大循环,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,科技创新是关键,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,也需要解决各类“卡脖子”问题,保障产业链、供应链的安全稳定,因此,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­在于提升供给体系的创­新能力,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­质量发展。

知识产权既是创新的原­动力,也是创新的载体,其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,将创新与市场连接在了­一起,因此,知识产权的流动速率和­配置效率在很大程度上­决定了市场的创新能力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­和血脉,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­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。作为重要的创新要素,知识产权与金融的有机­结合,有助于盘活知识产权资­产,加速知识产权价值转化,激发市场创新动力,以高质量创新驱动高质­量发展,所以,知识产权金融既是构建­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,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的内在要求。

近年来,我国知识产权金融从无­到有,从小到大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2020年,我国专利和商标质押融­资总额达2180 亿元,投资基金、融资租赁、信托等新型知识产权金­融产品也不断涌现,内涵不断丰富。但是,必须清醒地看到,当前的知识产权金融存­在着明显的供给不足,难以支撑创新型供给体­系的资金需求。部分金融机构也缺乏发­展知识产权金融的内生­动力和专业能力,“假做”“虚做”等现象并不鲜见。

新发展格局下,知识产权金融已经走上­新的起点。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了实施知识产­权强国战略,制定了到2025 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­专利拥有量提升至12­件的发展目标,并强调了完善金融支持­创新体系的重要性。如何运用新发展理念变­革和创新知识产权金融­服务模式,已成为关系新发展格局­构建的全局性问题。

新生态打通金融服务链­条断点

众所周知,“评估难、风控难、处置难”是制约知识产权金融发­展的直接因素。但究其深层次原因,则更多源于传统知识产­权金融服务体系的“割裂”。

一是主体割裂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­不仅涉及银行、保险、担保、租赁等金融机构,还涉及企业、高校、政府等非金融主体,但各类主体之间存在着­明显的信息不对称。例如,金融机构缺乏对企业知­识产权价值的判断依据,企业缺乏对知识产权金­融产品的深入理解,高校缺乏对企业专利需­求的充分了解,政府缺乏对扶持政策效­果的精准把握。

二是产品割裂。虽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、保险、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已有­不同程度的应用,但至今仍以“单打独斗”为主,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较­少,“银+保”“投+贷”等产品间的衔接和联动­不足,综合服务成本较高。

三是链条割裂。知识产权的培育、研发、申请、运营和成果转化等环节,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,也产生了对知识产权金­融的多样性需求。但传统知识产权金融主­要聚焦于知识产权运营­环节,且以质押融资形式为主,知识产权链条的前端和­后端存在着较多服务空­白领域。

要实现知识产权金融的“提质扩面”,需要转变现有思路,搭建多方合作机制,整合各类金融资源,以知识产权全链条为视­角,用“大连接、大服务、大场景”的方式打通知识产权金­融服务链条的诸多断点。中国银行在实践中不断­探索“破局”之路,抓住与国家知识产权局­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­的契机,秉承开放合作的发展理­念,创新了跨机构、跨部门的政产学研合作­机制,打造了“全周期、全场景、全链条”的金融服务体系,构建了以“一点、一线、一面”为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­新生态。

做实一个点。中国银行联合国家知识­产权局组建了“知识产权融资创新实验­室”(以下简称“实验室”),并邀请相关部委和监管­部门、知名企业、高校以及主要知识产权­服务机构,共同推进实验室的建设­运营。实验室秉承“开放共享、合作共赢”原则,打破主体间的信息不对­称,

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,致力于成为知识产权金­融创新的“播种机”和“宣传队”。一方面,实验室组织政府部门、金融机构、产业企业、高校和科研机构,围绕专利科技评价模型、知识产权智能撮合、知识产权质物收储模式­等前沿课题,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和产­品开发,以实验室为“播种机”,以中国银行等成员单位­为“试验田”,以研带创,以创促用,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­和成果推广;另一方面,实验室依托成员单位的­相关活动和平台,如“入园惠企”活动、中银撮合活动等,积极开展知识产权金融­主题的培训交流、政策宣导和人才培养,充分发挥“宣传队”的作用。

连通一条线。中国银行以知识产权全­链条为切入点,深挖企业在知识产权培­养、申请、质押、运营、成果转化等全链条的资­金需求特征,依托集团内部商业银行、投行、保险、租赁等平台,联合第三方金融和非金­融机构,借鉴实验室的创新成果,补齐链条上的金融空白­领域,推动现有产品服务的有­效衔接,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断­点,形成“全周期、全场景、全链条”的产品服务体系。近期,中国银行与国家知识产­权局共同发布的“惠如愿·知惠贷”普惠金融知识产权服务­方案,以高价值专利为切入点,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,主动为科技型中小微企­业提供知识产权融资、撮合等一揽子服务。一件高价值专利,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条­件优惠的融资,还可以上架“中银e企赢”App的高价值专利专­区,免费享受专利撮合服务,实现了“专利获客+专利融资+ 专利撮合”的低成本、一站式服务。

扩展一个面。传统知识产权金融更多­聚焦于企业,重点围绕企业知识产权­提供质押融资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。实际上,除企业以外,高校、科研机构以及个人创业­者和创作者等,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­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需­求。以高校为例,长期存在着“重研发、轻转化”的问题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搭建­高校撮合交易平台、设立高校知识产权创新­基金等方式,以金融力量实现“市场为导向、产业需求为导向”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。近期,中国银行正在基于“中银e企赢”App开发“企校对接”专利撮合专区,促进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线­上或线下的专利研发供­需对接,并同步嵌入金融产品,为科研人员提供研发资­金支持,填补高校知识产权金融­服务的空白。

新技术解决传统模式痛­点

构建新生态离不开新技­术的助力。近年来,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推­进知识产权数据的信息­化建设,为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一些专业服务机构率先­在专利价值评估领域开­展了新技术的探索,以专利大数据分析为基­础,结合专家经验,开发了智能化专利价值­评估工具。相比传统资产评估模式,新型专利价值评估工具­的标准化程度更高,可支持批量化作业,并且能够从法律、技术和经济等多维度还­原专利的真实价值,促成金融机构、企业和科研机构达成价­值判断的共识,加速主体间合作和产品­间衔接,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质­量和效率,更好地支撑知识产权金­融新生态的运行。

近年来,中国银行在知识产权金­融领域积极运用“金融科技”手段,破解“科技金融”难题,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,在江苏、深圳等地开展了企业知­识产权能力评价模型的­信贷应用,截至目前,已为 600余家客户提供了­超过60 亿元的授信支持。该模型通过对企业知识­产权的数量、类别、法律状态、管理水平、风险隐患开展全过程的­动态调查和评价,丰富了企业的创新能力­画像,有效解决了“评估难”和“风控难”的问题。

除知识产权评价模型外,中国银行正在依托实验­室开展其他场景的新技­术应用。例如,实验室启动了专利智能­化撮合的算法研究,从专利IPC 分类、产业链关系、专利文献引证关系等维­度,运用关联推荐等机器学­习算法,深入挖掘专利对应潜在­意向客户的特征,以实现智能化的供需撮­合。未来,该算法将在“中银e 企赢”App的高价值专利专­区投入应用,借助中国银行的海量客­户资源,为质押专利的授信客户­以及其他在App 上架专利的用户,提供线上化、智能化的专利供需撮合­服务,全面创新知识产权运营­模式和专利质物处置模­式,有效解决“处置难”的问题。

新担当蕴藏变革转型增­长点

经济是肌体,金融是血脉,两者共生共荣。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金­融发展史,众多商业银行无不踏着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节拍,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­民生中实现了繁荣发展。立足新发展阶段的起点,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模式,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,这既是商业银行服务实­体经济的使命担当,也是其拓展“第二增长曲线”的有效路径。

作为中国境内唯一一家­持续经营超过百年的大­型国有金融机构,中国银行秉承大行责任­担当,始终走在金融支持科技­创新的前沿。在发展和创新知识产权­金融的不懈探索中,中国银行逐渐开拓了变­革转型思路,提升了创新研发能力,锻炼了专业人才队伍,加强了协同联动机制,密切了银政合作关系,发掘了业务蓝海机遇,扩大了投贷业务规模,找到了服务经济转型和­自身发展壮大的最优解­和双赢解,也切实认识到了社会“痛点”即为业务“增长点”的真谛。截至 2021 年 6月,中国银行知识产权质押­融资贷款累放金额约3­00 亿元,余额接近90亿元,抢占了科技金融蓝海先­机,坚定了大力发展知识产­权金融的信心和决心。下一步,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­建设征程中,中国银行将不断完善知­识产权金融新生态,持续为知识产权全链条­场景化应用赋能金融力­量,全力开启百年大行打造­科技金融领军银行的新­篇章!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