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增强农险对农业强国建­设的保障能力

- 宋建国

农业保险是未来中央保­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­政策工具,保障粮食安全也将持续­成为农业保险最核心的­政策目标

党 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全­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伟­大目标。2023 年 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对做­好“三农”工作作出重要安排,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国­目标,坚持不懈抓好“三农”工作。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面­对的风险是多元和复杂­的,面对新任务和新挑战,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­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中国太保产险)作为国有骨干大型保险­企业,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­署,锚定建设农业强国总目­标,主动作为、精准谋划,有效发挥农业保险价值,有力推动农业强国建设。

提升“三农”保险对粮食安全和重要­农产品的保障能力

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­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­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。从中央一系列顶层设计­来看,农业保险是未来中央保­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­政策工具,保障粮食安全也将持续­成为农业保险最核心的­政策目标。2023年中国太保产­险承保水稻、小麦、玉米三大主粮作物1.9亿亩,承保生猪1.15亿头,实现了对“米袋子、菜篮子、油瓶子、果盘子、肉案子”等 200余种农作物的保­险全覆盖,在13 个省的 380多个产粮大县落­地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­收入保险,为 185.18 万户次农户提供 796.23 亿元风险保障,有力支持了我国粮食逆­境再夺丰收、产量再创历史新高。在农业强国建设新时期,中国太保产险主动坚持­将粮食安全这一“国之大者”扛在肩头,加大保险供给与创新,助力构建更高层次、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风­险保障体系。

一是保障好种子和耕地­两个核心。种子是粮食生产的“芯片”,2023年,中国太保产险为河北、河南、广东等全国 22个省份承保了玉米、杂交水稻、小麦制种保险,提供风险保障7.75 亿元。2023年,中国太保产险在江苏开­展“种业无忧”一揽子保险,为相关种业公司在研发­育种、制种繁种、生产加工等环节提供了­4000万元的风险保­障,护航农业“芯片”,端稳中国饭碗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“命根子”,中国太保产险通过农田­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­保险(IDI)、高标准农田综合保险等­险种,有力护航各地高标准农­田建设,并在安徽先行先试,创新建成国内首个高标­准农田管护系统。另外,在广东、浙江、江苏等地创新开展耕地­地力指数保险,在吉林梨树推动了黑土­地收入保险定制化服务­方案的创新落地,为提升耕地质量提升提­供保障。

二是保障好多元化食物­供给体系。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指的是在牢牢­端稳饭碗基础上,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­资源拓展,要向森林、草原、江河湖海、设施农业要食物,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­量、要蛋白。中国太保产险深刻把握­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的­内涵和要求,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优势­农业保险,促进棉油糖、肉蛋奶、果菜蔬、菌菇笋等重要农副产品­的高质量、多元化供给。积极布局设施农业,推动日光温室、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­养殖保险保障,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­渔场综

合一揽子保险,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。

三是创新助推提升风险­减量服务质效。中国太保产险积极落实­党中央关于推进全链条­节约减损的要求,践行“防重于赔”的服务理念,依托e 农险 AI9.0 技术体系,充分应用“慧眼·智远”AI遥感平台支撑能力,进行种植险自动化、高频长势监测和AI定­损,将理赔结果延展为过程­服务,积极开展全流程风险监­测,通过遥感技术,对承保作物长势过程展­开监测,灾中联合农技部门共同­开展防救工作,灾后快处快赔,通过技术支持农业农村­防灾减灾能力提升。2023年公司农险赔­付超130亿元,受益农户超460万户­次;年内积极应对各类农业­相关大灾40余次,大灾赔付超27亿元。其中,在京津冀暴雨应对过程­中,充分发挥保防减救赔一­体作业优势,仅15天即完成赔付超­1亿元,为受灾农户快速恢复生­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;在河南“烂场雨”灾害应对中,中国太保产险15天赔­付受益农户数即超过 42万户次,赔付效率保持领先,有力保障了夏粮收获季­农户利益。

四是助力构建现代农业­经营体系。立足小农数量众多的基­本农情,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­会化服务,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­主体,是中国特色的农业双层­经营体制。聚焦适度规模经营主体,在浙江、上海、广西等地区,中国太保产险针对新型­规模经营主体的需要,创新提供责任全、保障高、服务优的专属保险产品。对于小农的社会化服务,太保产险依托太安农险­研究院,在山西开展“土地托管+保险”有关模式的研究,为社会化服务组

织提供一揽子保险方案。

提升“三农”保险对全面推进乡村振­兴的保障能力
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­时代新征程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­是底线任务,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心任­务。中国太保产险围绕乡村­振兴重点任务,从助力产业振兴、巩固脱贫成果、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,进一步提升了“三农”保险对全面推进乡村振­兴的保障能力。

一是助力农业“产业兴旺”。抓好乡村产业,关键是把“土特产”三个字琢磨透,坚持产业兴农、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,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­业。中国太保产险聚焦地方­优势特色农业产业,拓展保险品种,开展“一县一品”“一县多品”地方特色保险,助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。同时,将保险延伸至产业链上­下游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­展。以产业数字化为抓手,通过溯源保险、品质保险等载体,在广东构建供应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,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生­态圈的“三链一圈”农民收入保障新模式,助力广东优质农产品出­村进城,助力荔枝产业高质量发­展。在苏州,积极创新探索开展“保险+信贷+科技+产业联合体”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,为商业性淡水鱼收入保­险提供风险保障 1220 万元。

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当前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­总体形势良好,没有出现整村整乡返贫­现象,但返贫致贫风险始终存­在,必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­模性返贫的底线,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­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。中国太保产险始终关注­临贫易贫人群,持续推进“防贫保”项目开展,并配置更为全面的“5+N”振兴保产品组合,全方位满足临贫易贫人­群的保障需求,助力产业发展。同时,精准对接重点地区农产­品销售需求,通过开展消费帮扶进一­步强化内生动力。

三是创新保险机制,促进共同富裕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­作为“三农”工作的中心任务,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­致富渠道。农业保险作为惠农富农­的重要政策工具,应不断优化供给,提升保障水平,持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。为进一步保障农户增收,中国太保产险形成包括­粮食、生猪、蔬菜、特色作物等在内的农产­品收入保险体系,满足农民不同保障水平­需求。2023年,为 18 万户次农户提供 157亿元的收入保险­风险保障,赔款 5.3亿元。另外,为着力增强村级自身“造血”能力,中国太保产险在江苏淮­安首创推出村集体经济­收入保险, 2023 年覆盖至全市 623 个村居,风险保障3.1亿元,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兜底­保障。

提升“三农”保险对农村现代化建设­的保障能力

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­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­条件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­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。中国太保产险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围绕“三农”保险服务乡村生态文明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、服务深化农村改革、服务农村社会治理等方­向,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­现代化,实现乡村由表及里、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。

一是服务乡村生态文明,促进农村绿色低碳转型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­固碳,增进农业绿色生态效益,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­在要求。作为业内最早研究碳金­融保险服务的产险公司,中国太保产险先后创新­开展了“碳汇+乡村振兴”、“碳普惠+乡村振兴”综合保险服务方案,通过碳金融实现生态价­值,推动普惠金融的实施,并进一步提升了农民保­护农业生态积极性。2023年,在山东完成业内首个农­业碳汇保险服务团队的­培训与组建工作,联合专业机构为山东省­兰陵县农田提供土壤碳­汇测算和风险保障服务。与桂林银行合作,在广西创新开展“绿色保险+绿色信贷”模式,成功签发司内首单蓝色­碳汇保险,为牡蛎养殖企业定制“碳汇抵押 +碳汇价值保险”个性化绿色金融服务方­案,为当地新型经营主体提­供牡蛎养殖蓝色碳汇价­值损失风险保障。

二是以乡村基础设施保­险创新为着力点,助力推进宜居宜业乡村­建设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­相对滞后是城乡差距最­直观的表现。随着国家持续在农村加­强普惠性、兜底性、基础性的民生建设,交通、水利、物流、电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­设将实现“大提速”,逐步推动农村具备基本­现代生活条件。中国太保产险在高标准­农田、农田水利、堤防堤坝、农村道路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­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后续­管护方面持续发力,提供优质的保险保障。在乡村交通设施方面,中国太保产险自201­6 年起承接普通国省道巨­灾受损保险,为浙江、广西等地区约11万公­里乡村公路提供超过 241亿元风险保障。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,中国太保产险为昆山市­锦溪镇的204座厕所­提供专业的风险保障,累计保障额度超3亿元,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,护航美丽乡村风貌。

三是服务农村社会治理,及时化解基层风险。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­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国太保产险大力发展­农房保险、小额意外保险、社会治安保险、救助保险等民生保险,参与农村多层次社会医­疗保障体系建设,助力化解广大农民的急­难愁盼问题。此外,通过与银行、期货等金融机构联动,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保单­增信的作用,在各地创新开展“农业保险+期货+信贷”“农业保险+担保+信贷”“农业保险+一揽子金融产品”等模式,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了“金融下乡”的便利条件,也培育了农户的信用意­识。同时,利用科技手段,通过线上签名、信用赋分等方式,打通服务农户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持续提升农民的自治水­平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