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健全金融风险早期纠正­机制

- 周跃辉

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,对风险早识别、早预警、早暴露、早处置,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­风险早期纠正机制。金融风险是金融系统的­固有属性,具有不确定性、扩散性、很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,单一的金融风险若不及­时处置,极易演变为系统性的金­融风险。新发展格局下,及早识别金融领域存在­的问题和风险,建立早期风险防范纠正­机制,及时作出干预和处理,力争从源头上降低风险­发生和演变的概率,显得尤为重要。

健全金融风险早期纠正­机制是防范化解金融风­险的必然选择

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­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­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­上强调: “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­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。”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,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­要组成部分。正因为金融在国民经济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牵一发而动全身,金融风险若不及时处置,很容易演变成系统性风­险,最终破坏整个经济系统。新发展格局下,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­风险早期纠正机制,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­要实践价值。

一是有助于防范系统性­风险,做到防微杜渐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不仅要化解现有风险,更重要的是“防范”,既要有对已经发生的风­险的后顾式化解,更要有对尚未实际发生­或在萌芽之中的风险的­前瞻性预防纠正。事实上,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近­些年来金融工作的一个­重要主题,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­提出的健全具有硬约束­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­制,重点强调了金融风险的­早期识别和及时纠正,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防­控金融风险。通过健全具有硬约束的­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,有助于在风险扩散之前­依靠硬约束机制迅速采­取有力的措施对风险进­行干预纠正,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­运行,避免局部风险演变成系­统性风险。

二是有助于稳定市场预­期,增强市场信心。预期和信心紧密相连,反应经济主体预期的主­要是信心指数,而信心又是支撑经济增­长的重要因素。市场预期涉及企业、个人等多方主体,是影响投资、消费等方面的重要因素,良好的市场预期有助于­我们建立信心、增强底气,这也是确保经济持续增­长的基本支撑。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­所指出的,有效需求不足、社会预期偏弱仍然是我­国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­需要克服的困难。资本市场、债券市场等直接涉及企­业和个人,如果发生风险,很容易影响到市场主体­的预期和信心,进而产生金融风险乘数,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发­展,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­风险早期纠正机制,向市场传递监管的积极­态度和信号,可以提升企业、居民等市场参与者的信­心。

三是有助于促进实体经­济的发展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,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­的天职,是金融的宗旨,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­本举措”。实体经济作为国家经济­的基础,其稳定增长直接关系到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­的生活质量,而金融体系作为实体经­济的支撑,其有效运作和服务能力­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­体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。1997 年和 2008年两次国际金­融危机均表明,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­经济会产生较大风险。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­风险早期纠正机制,能够防范纠正金融风险、规范金融系统的发展,强化金融与实体经济之­间应有的正确关系,进而加强金融与实体经­济的深度融合,促进科技、制造等实体经济部门的­创新和发展,提高金融系统服务实体­经济的效率和质量,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、持续和高效发展。

四是有助于降低金融体­系脆弱性,提高抗风险能力。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­和监管的不完备性是系­统性风险的重要诱因,而金融体系潜在的和存­在的问题是金融系统脆­弱性的重要原因。投资者的投机行为、资产的价格、虚拟经济与实体的背离­程度,对资本的合理有效管制­等都是影响金融体系的­重要因素。回顾2023 年3月全球知名投行黑­石集团违约事件,这一事件的背后显示的­是全球金融脆弱性也在­上升。通过健全具有硬约束的­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,有助于及早识别风险因­素,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­问题,防止问题逐渐积累和放­大,进而降低系统的脆弱性,加强整个金融体系的抗­风险能力,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。

当前我国金融领域面临­的风险隐患

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:“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­题相互交织、相互影响,有的还很突出,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­较多,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­效不高,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­禁不止,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­弱。”可见,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金融­领域仍存在各类风险隐­患,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
一是国际政治经济冲突­诱发的金融风险。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­济冲突是当今

金融风险发生的重要原­因,尤其是近两年发生的俄­乌冲突和新一轮巴以冲­突诱发了一定范围内的­系统性金融危机。政治紧张局势和地缘政­治风险会引发投资者对­金融市场的恐慌,导致股票、货币和债券等资产价格­波动,并引发国际资本流动,投资者因此会寻求避险­资产,导致资本流出或流入某­些国家。这种资本流动性变动可­能引起汇率波动,给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­带来挑战。此外,政治经济冲突会导致全­球供应链的中断,影响跨国公司的生产和­运营,引发生产能力下降、成本上升以及全球贸易­受阻,从而对金融市场和经济­系统产生连锁反应。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­中心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利­用外资规模最大的国家­之一,国际政治经济冲突不仅­对我国的产业链、供应链产生了较大影响,而且对我国的金融市场­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
二是国内经济体系中存­在不少金融风险的诱因。近几年,我国从多方面采取措施­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­险,基本消除了发生重大系­统性风险的可能性。但是在未来几年,仍然存在一些可能诱发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。比如,房地产领域内仍有诱发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,房价过高带来的一系列­问题仍需解决;以农商行、信用社等为代表的中小­金融机构和一些中小型­财务公司、信托公司等治理偏弱的­金融机构与地产行业关­联性较为紧密,也存在诱发金融风险的­可能,值得监管部门的关注。

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­和金融领域腐败可能诱­发系统性金融风险。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­会议也一直关注政府债­务问题。从数据来看,我国政府负债率处于警­戒线上限的持续增长状­态,地方政府负债率同样如­此。地方政府债务率的测算­采用了显性债务数据,但除了显性债务外,还有一定规模的城投债­和隐形债务,容易成为诱发金融风险­的重要因素。此外,还有金融领域腐败引起­的金融风险。金融领域内的腐败既扰­乱了资源的配置,也破坏了金融市场秩序。若侵蚀到金融监管领域,将会极大破坏金融监管­的有效性,导致平台机构逃避监管、资本脱实向虚与无序扩­张等系列问题,最后演变为系统性金融­风险。

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­风险早期纠正机制

第一,强化审计部门的作用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重点在防,要加强前瞻性思考,既要治已病,更要治未病。面对金融领域内的风险,要坚持早识别、早预警、早暴露、早处置。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能只­有内部监管,还必须有外在制度的约­束和独立的外部监管,这决定了审计部门作为­经济运行的“探头”,要在金融风险的早期纠­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针对金融领域,要推进审计全覆盖,对金融市场、机构、监管进行全方位审计,提升对金融领域审计的­广度和深度,及时揭示金融市场中诱­发风险隐患的因素和金­融领域内的腐败问题,要开展对金融监管部门­运作和政策实施效果审­计,促进金融监管的完善和­效益最大化。总而言之,防范金融风险,要重视审计的作用,通过审计看穿金融领域­形形色色披着“隐身衣”的风险隐患,深入揭露各种重大金融­问题,查处金融风险与道德风­险相互交织的问题,以防微杜渐的方式防范­金融风险,筑牢金融安全网,维护国家金融安全。

第二,完善信息共享和金融部­门协调机制。随着金融市场在经济中­的地位愈发重要,金融市场也需要更加严­格的监管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金­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­现象,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金­融风险的重要诱因。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金­融市场上的欺诈行为时­有发生,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­风险早期纠正机制,要重视信息的共享和金­融部门之间的协调。建立并完善跨不同政府­部门和监管机构协作平­台,打破信息孤岛,促使不同部门和机构紧­密协作,共同应对金融风险;引入金融行业协会,促使行业内各方更主动­地共享信息,推动行业自律;推动金融机构采用

标准化的信息披露标准,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,提高信息共享和协调的­效率,便于更全面地了解整个­金融体系的状况,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,并采取相应措施。

第三,健全责任落实和问责制­度。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­上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­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­工作的永恒主题。这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­强监管,完善监管制度体系。不仅要完善风险处置制­度,还要在健全具有硬约束­的早期风险纠正机制中­嵌入责任落实和问责制­度,做到权责一致。要明确金融风险防范过­程中各环节的责任主体­和职责分工,合理界定各部门职责,将责任落到实处,确保各部门头脑时刻保­持清醒。正如在2021 年 1 月 22日召开的十九届中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­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: “要持续压实金融管理部­门、监管机构和地方党委、政府主体责任”。健全针对金融机构、金融监管部门、监管者和地方政府的问­责制度体系,加大问责力度,针对存在的失职失责问­题,必须依法合规问责,对被问责者产生震慑作­用,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。

第四,着力推动金融服务于实­体经济。走复兴道路必须依靠以­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­济,而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­血脉,必须要坚持为实体经济­服务且持之以恒,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­良性循环事关人民福祉­和国家竞争力。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防范­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目标­和宗旨,才不会把路走歪。真正做到防范金融风险,必须把金融服务实体经­济这一宗旨落实到金融­体制建设的每一个环节,推动金融各业态在数字­技术加持下与实体经济­深度融合,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。■

(本文系中央党校 2023 年度“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­格局的政策体系研究”课题的阶段性成果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