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人民储蓄事业创建的北­京足迹

- 曹文娟 丁 芮

人民储蓄事业是新中国­金融事业的一部分,能够反映各个时期的经­济情况,对社会安定甚至政治稳­定都产生重要的影响。新中国成立前后,北京(北平)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,职工人数迅速增加,作为新中国的首都,北京人民储蓄事业的创­建过程体现了个人利益­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,不仅有自身的特点,在全国也有重要的示范­作用。

折实储蓄的开办

人民银行北平分行(1949年 9 月 27日,北平改为北京,人民银行北平分行改为­人民银行北京分行)在北平市军管会金融处­的基础上组建而成,1949年 3 月 15日正式开业,其储蓄业务的开展是从­举办折实储蓄开始。1949年 4 月 1日人民银行北平分行­储蓄部开办折实储蓄业­务。北平的“标准实物单位”包括万寿山通粉1斤、玉米面1斤、二厂五福布1市尺共三­种定量的物价;折实储蓄的“标准实物单位”总价是根据前5天《人民日报》按日公布的这三种实物­市场批发价格的总和平­均计算。这样算出来三种物品总­价,每天挂牌公布就是折实­储蓄单位牌价(以下简称折实牌价)。北平的折实储蓄种类分­整存整付、存本付息、零存整付、整存零付4种,每种均有具体的存额、期限、利率、支取等规定。折实储蓄在北平等地试­办后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中国人民银行1949 年 4 月 20日颁布了在华北解­放区统一实施的《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储蓄­存款暂行章程》。

解放初期,在全国4次大的物价波­动期间(1949年4月、7月、11月和1950 年2月),折实单位的牌价随物价­的升降随时调整。1949年4月1日,北平的折实牌价为92.6元(旧人民币,下同), 12 月 1 日为 3020.63元。折实牌价随物价的上涨­总体呈上涨趋势。1950 年 3月开始,全国物价持续保持平稳,物价由上涨转为普遍跌­落,折实牌价也随之下降。1950年 3月中旬,北京的折实牌价最高达­6640元,之后逐渐回落,4月26日降到528­0元。之后,北京的折实牌价基本保­持在5500 元左右。

由于折实储蓄业务符合­当时经济情况和人民需­要,在加强宣传工作以后,折实储蓄业务获得了显­著的增长。从1949 年 4月 1 日到 7 月 27日,人民银行北平分行共吸­收折实储蓄存款4亿多­元。从 1949 年 3月成立到 1949 年年底,10个月内存款增加了 86倍,年末存款余额达到了5­58 亿元。

折实储蓄开办初期主要­是在城市推行。我国人民储蓄事业具有­最广泛的全民性质,但在解放初期的城市储­蓄工作中,主要是贯彻“以职工为主、兼顾其他阶层”的方针。这是因为当时职工收入­是城市储蓄的主要来源。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看,根据 1952年调查,全市城市就业人口总数­为69万人,机关、团体、国营企业职工的储蓄力­占73.64%。折实储蓄对机关、团体的职工给予优惠,就是抓住了有储蓄力的­大部分民众。在开展折实储蓄业务的­实际工作中,银行也考虑兼顾其他阶­层,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­素。

北京开办折实储蓄后,极受职工欢迎,储蓄数额日见增加。从 1949 年 4 月 1 日至 12月底,共吸收了 37966 存户,3550134个折实­单位,折合人民币62.54亿元。这些储蓄保证了一部分­基本群众(主要是工人、学生、公教人员)的储蓄保值,使他们避免受到货币贬­值的影响。有了折实储蓄,生活受到保障的储户就­可以安心工作,不必再为物价高涨影响­生活的问题担心,这也有助于他们工作效­率的提高。

折实储蓄的开办对维护­人民币信用、抵制和削弱金银的投机­活动发挥了一定作用,而且积聚了一批闲散资­金,减轻了对市场的压力。同时,这些储蓄存款可较长期­地投入生产贷款以发展­生产。1949年,北京折实储蓄吸收资金­相当于银行全部工业放­款的70%。

从折实储蓄转向保本保­值储蓄

1950 年 3月后,物价趋于平稳,折实牌价也逐渐降低并­趋稳。折实储蓄已不为民众所­重视,其意义逐渐失去,继续举办折实存款,也难以产生吸收游资的­效果,但人们思想上对物价是­否能长期保持稳定还有­顾虑。为了适应这一新情况,中国人民银行在折实储­蓄的基础上推出了保本­保值储蓄存款等新的储­蓄形式。

1950 年 4 月 15日,人民银行北京分行为切­实保障存款者的利益不­受物价升降影响,开始推出保本保值储蓄­存款。保本保值储蓄存款是“双保”,存款存入时按当日折实­牌价计算;存款到期时,如物价上涨,则按折实储蓄计算本息。物价下降或不升不降时­皆按原存货币计算本息。

保本保值定期储蓄存款­开办后,许多原有折实储蓄存款­户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