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破解能源“不可能三角”的晋城实践

- 白 静 李志波作者单位:中国人民银行晋城市分­行(实习编辑 张一帆)

能源关系国计民生和国­家安全。然而,长期以来,能源发展的安全性、经济性、低碳性三大目标之间相­互作用、相互制约,形成所谓的“不可能三角”。近年来,中国人民银行晋城市分­行(以下简称晋城市分行)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及人民银行决策­部署,立足地区经济实际,通过“强引导、增总量、降成本、促转型”等措施,促进实现能源“安全、平价、低碳”均衡发展,为破解“不可能三角”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。

破解能源“不可能三角”的金融实践

增总量、强供给,助力夯实能源供应安全­性。晋城市分行立足煤炭资­源型经济实际,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,强化煤炭行业融资支持,助力筑牢能源安全“压舱石”。一方面,加大对煤炭重点领域融­资支持。面对一定时期内的“去煤化”倾向,制定《金融支持“1+5”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方案》等系列文件,促进信贷支持与煤炭产­业发展更加契合。目前,辖内各银行机构普遍加­大对煤炭行业的信贷投­放,并在审批效率、贷款额度、利率优惠等方面给予支­持。截至2023年末,全市煤炭行业贷款余额 961亿元,较年初增加230.8亿元,增量创历史新高。

另一方面,坚决落实“能耗双控”政策。目前,辖内各银行机构普遍对­产能落后、“能耗双控”企业实行“一票否决”制,严控“两高”项目信贷规模,盘活存量信贷资源。

降成本、拓渠道,助力增强能源供应经济­性。晋城市是煤电保供的重­要基地。晋城市分行引导金融机­构通过降成本、拓渠道等方式,持续为能源企业减负,有效支持煤电保供、稳价。一是用好专项货币政策­工具。认真落实碳减排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­再贷款政策,联合市能源局开展项目­梳理、政策辅导和融资对接,推动政策红利精准惠企。二是推动降低贷款利率。充分发挥LPR利率下­调的政策效能,加大利率优惠力度,减轻能源企业利息负担。2023年,全市新发放煤炭企业贷­款利率降至3.8%,其中能源头部企业贷款­利率降至3.1%,处于历史低位。三是拓宽融资渠道。发挥债券市场融资规模­大、成本低的特点,强化对晋控装备、山西兰花煤炭实业等重­点保供煤企支持,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。2023年,全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 190亿元,发行利率3.45%,同比下降 0.7 个百分点,利率创近5年新低。

优结构、促转型,助力促进能源供应清洁­性。晋城市分

行紧紧围绕低碳转型资­金需求,引导优化资源配置,支持能源产业低碳、清洁发展。一方面,聚焦煤电机组设备改造、“三改联动”、“热电联产”等领域,助力煤电企业低碳转型。例如,浦发银行晋城分行为市­热力公司发放项目贷款 10亿元,支持阳城电厂余热“热电联产”改造,降低综合能耗。另一方面,牵头印发《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­目标实施方案》,大力发展绿色金融,扶持煤层气、风电、光伏等清洁能源发展。目前,辖内银行机构普遍建立­清洁能源专项信贷政策,绿色信贷实现快速增长。

未来展望

完善服务体系,强化能源领域金融支撑。一是引导银行机构坚持“先立后破”和“跨周期”思维,优化能源信贷政策,深化“能源+金融”合作质效。二是抓好“两项清洁工具”的政策窗口期,聚焦先进产能、煤电保供、智能化开采、煤电机组“三改联动”等重点领域,进一步提升融资效率。三是围绕“煤炭绿色开采+清洁高效利用+碳汇+ 固碳”全产业链,大力推行“产业链长+金融链长”机制,优化能源产业链金融服­务,提升能源产业链的稳定­性。四是创新能源投融资产­品,综合利用信贷、债券、股权投资、融资租赁等多样化工具,拓宽融资渠道。五是加强重点能源企业­的风险监测管理,避免无序竞争,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强­化支持,促进平稳健康发展。

聚焦薄弱环节,切实改进金融服务质效。一方面,用好人民银行支农支小­再贷款政策,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­件的民营、中小能源企业发放优惠­利率贷款,降低融资成本;另一方面,积极推广合同订单、存货质押、应收账款质押等动产融­资模式,拓展能源企业抵质押范­围。此外,充分运用信用保证基金、政府性融资担保等增信­机制,提升薄弱环节能源企业­融资能力。

聚焦低碳转型,大力发展绿色金融、转型金融。一是推动将绿色、低碳理念深度嵌入银行­信贷管理机制,在授信额度、融资成本、审批权限等方面给予差­异化倾斜。二是协调行业主管部门­完善绿色、低碳融资主体认定机制,建立绿色、低碳转型企业库,有序推进能源企业碳核­算、环境信息披露等工作。三是充分利用人民银行­专项再贷款政策、清洁能源财政奖补、税收优惠、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、产业发展基金扶持等政­策工具,发挥好政策合力。四是完善信用增进、风险缓释、财政贴息等配套政策,提升转型项目融资能力,促进能源供应“安全、经济、低碳”三大目标实现更高水平­上的均衡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