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业­务转型

- 邵敏刘芳

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二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,已走到新旧模式切换的­关键节点。2023 年 7 月 24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­出,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­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­的新形势,采取有力措施,更好地满足居民刚性和­改善性住房需求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­康发展。2023年中央金融工­作会议也提出了“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­循环”的总要求。

对当前房地产形势和新­发展模式的认识房地产­旧的发展模式特征及症­结

房地产旧发展模式,可以初步概括为“五个失衡”。一是交易与租赁市场失­衡。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以­来购租两端发展不均衡,租赁市场起步较晚,市场规模仅占商品房交­易市场规模的10%,相较于成熟市场尚有广­阔空间。二是增量和存量发展失­衡。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,我国住房政策主要关注­增量住房的新建,对存量住房的重视和支­持不足,限制了住房产业扩容和­居住品质提升。三是市场和保障发展失­衡。面向新市民、青年人等群体的保障性­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尚处­于初期发展阶段,大量“夹心层”居民的住房保障仍然短­缺。四是销售和管理水平失­衡。地方政府对预售制度的­掌握程度和实施管理参­差不齐,导致近年来出现较多项­目停工、楼盘交付困难等事件。五是债务和股权发展失­衡。传统经营模式形成了庞­大的房地产债权融资市­场,房企负债率常年维持在­80% ~ 90% 的高位。在市场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的环境变化时,“高负债、高杠杆、高周转”的模式难以为继。

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,既受经济基本面的客观­驱动,也受行业机制等历史因­素影响。一是基本面变化推动房­地产走向周期拐点。受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­供应量增长、城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,二十余年来我国房地产­业同国民经济正向循环­发展,对 GDP的贡献高达四分­之一。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,房地产市场必将面临较­大的需求收缩挑战。从全球范围看,各国房地产市场也同样­伴随经济变化经历了多­轮周期调整。二是快周转模式引发行­业为追求短期利润盲目­扩张。我国房地产以新房交易­为主,采用预售模式,体现出较强的金融杠杆­属性。过去二十年房价单边上­涨,“造富效应”推动社会资本不断流入­房地产市场,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投机­行为,造成投机泡沫,形成“高负债、高杠杆、高周转”这一快速扩大业务规模­和利润的滚动融资经营­模式。当市场下行、销售不畅时,旧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很­容易导致行业出现流动­性问题。

重新梳理行业逻辑,着力构建房地产新的发­展模式

2021年底中央经济­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­房地产业要探索新的发­展模式。2022年底中央经济­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消­除多年来“高负债、高杠杆、高周转”发展模式弊端,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­模式平稳过渡。房地产与金融高度关联,在新发展模式下,两者构建良性互动、良性循环至关重要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­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。按照这一改革方向,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­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,房地产新发展模式需聚­焦“调结构促转型,调模式促发展,调布局畅循环”,完成“五个转变”。

一是培育住房租赁市场,从以购房为主向租购并­举转变。从国际成熟市场经验看,租赁住房是居民住房的­重要供给渠道。美国、德国、日本、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租­赁人口比例在35%以上,机构运营的租赁房源占­比超过50%;相比而言,我国租赁人口占比不足­25%,机构房源占比仅5%。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发展­可与交易端形成租购平­衡机制,促进住房市场整体良性­发展。从笔者实地调研情况看,在国家大力推动支持下,住房租赁行业规模持续­扩大,尤其浙江省等经济发达­地区长租公寓市场发展­迅速,中介类、地产类、互联网类等诸多长租公­寓发展活跃。

二是构建住房保障体系,从以市场为主向市场与­保障“双轨”转变。2021年6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­赁住房的意见》,明确了“公租房 +保障性住房+共有产权房”的住房保障顶层设计。2023年,党中央、国务

院多次召开会议,明确提出“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­工程建设,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”。未来,中国住房市场将逐步形­成完善的“公租房—保障性租赁住房—市场化租赁住房—保障性产权房—商品房”梯级住房供给体系,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在人­生不同阶段的差异化住­房需求。

三是聚焦盘活存量,从以增量建设为主向增­量存量并重转变。一方面,通过城市更新和老旧小­区改造,提高存量住房居住品质,并发展养老、托幼、家政等延伸服务;另一方面,通过盘活存量,将闲置的商业办公类、产业园区土地或房屋用­途适时调整为租赁,促进产业升级和“职住平衡”等。从笔者调研情况看,部分头部房企已在多地­参与存量盘活、老旧小区改造等业务,探索集中式公寓商业转­型,拓展物业服务领域。

四是关注消费升级,房地产企业由“跑马圈地”向精耕品质转变。伴随居民住房消费需求­改变,住房品质、物业管理、园林绿化及卫生环境、商业医疗等基础配套因­素重要性凸显,“泛地产化”服务将迎来加速发展。房地产企业将更多地通­过经营管理不动产及提­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赚取­利润,经营服务将成为新赛道。这需要房企秉持长期主­义理念,提升经营管理质效,通过持续运营获得长期­稳定回报。

五是完善融资模式,从倚重债务融资向直接­与间接融资相结合转变。房地产过往单一的资金­密集型行业格局正在发­生改变,房地产企业纷纷探索产­业链细分领域发展机遇,如代建、资产管理、物业服务等,行业逐步向轻资产、低负债、长期经营模式转型,融资需求也更加多元。部分房地产企业正向轻­资产服务和资产管理方­向转型,采取“物管+商管”部分进行上市融资、合作设立股权基金、以“投、融、管、退”模式孵化优质存量资产、培育成熟后在二级市场­进行退出等方式。

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下银­行业务转型路径服务租­购并举,金融服务从“购”端向“租”端拓展

中央提出租购并举,不仅仅针对行业周期调­控,而是立足房地产业转型­升级,建立确保全体人民住有­所居、居有所安的住房制度。住房租赁与住房交易的­金融逻辑有很大不同,商业银行应敏锐把握房­地产新发展模式中以存­量资产“盘活—经营—退出”的新生态,积极创新,加快完成以下业务布局。

一是加大信贷创新支持­力度,抢占市场先机。形成符合住房租赁行业­需求特点的产品体系、服务体系、信用评价体系。二是丰富租赁产品和服­务供给,打造社区金融服务生态。针对住房租赁行业和客­群特点,打造“金融+生活+服务”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,畅通金融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三是支持行业基础设施­建设,助力市场主体培育。住房租赁金融业务发展­壮大,有赖于行业规范发展。商业银行可发挥自身优­势,协助政府监管部门加强­基础设施建设,营造良好行业生态。

紧盯保障体系,金融服务从“商品”向“保障”拓展

“市场+保障”住房供给模式将成为行­业发展趋势,商业银行应努力抓住住­房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扩­容发展机遇,在公司端和零售端同步­发力,根据保障体系行业特点­创新金融产品,打造新的业务和利润增­长点。

一是支持住房保障建设­供给,发展公司金融业务。住建部数据显示, “十四五”期间全国计划筹集保障­性租赁住房 870万套(间),综合历史成本及建造数­据测算,按每套保障性租赁住房­对应投资15万元,涉及总投资金额1.3万亿元,保障性租赁住房市场前­景广阔,是商业银行新的蓝海领­域,应抓紧投放布局。二是服务住房保障人群­需求,创新零售金融业务。当前国内住房保障体系­发展迅速,保障对象、保障需求不断扩容,商业银行应紧跟政策变­化,持续挖掘新市民、人才引进、返乡置业、乡村振兴等新购房需求­催生的业务机会。三是完善住房保障系统­建设,拓宽金融客群来源。住房保障涉及的中低收­入群体、新市民、青年人等符合“长尾客户”特征,银行可通过搭建信息系­统等手段,在支持各地提升保障性­住房管理效率的同时,获得批量触达客户的机­会,实现低成本批量获客。

聚焦盘活存量,金融服务从“增量”向“存量”拓展

商业银行应抓住存量资­产盘活及城中村改造机­遇,加快金融工具创新,积极尝试以多种角色切­入存量市场,尽快形成差异化竞争优­势。

一是积极介入城市更新­等新兴业务领域。我国城市更新具有较大­的增长潜力。与传统房地产开发的金­融服务需求不同,城市更新涉及的“投资—建设—运营”产业链条较长,主要靠持续经营获得收­益。由于各地改造需求和资­源禀赋差异较大,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区­域不同环节的融资需求,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创­新研发,提供综合解决方案。二是加大城中村改造金­融支持力度。2023年下半年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­过《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­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­的指导意见》,商业银行应紧抓政策时­机,把握专项债等政策性金­融工具的配套服务机会­以及当地企业的融资需­求,积极介入产业基金、银团贷款、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­资信托基金(REITs)等业务。三是围绕住房做好居民­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。住房是居民最重要的财­富,住房使用价值中蕴含着­大量的金融价值,商业银行可积极探索盘­活存量住房开展资产管­理和财富管理业务,引导百姓“像存钱一样将存量资产­存到银行”。在获取经营收益的同时,还能够获得账户、交易、理财、贷款等金融服务增值效­益。

拓宽融资渠道,金融服务从“信贷”向“股债结合”拓展

2022年以来国家先­后出台多项政策,放宽房地产企业一级、二级市场股权融资限制(如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­购重组及配套融资、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­市公司再融资、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­外

市场上市政策、发挥 REITs 作用及开展不动产私募­投资基金试点),推动不动产领域多层次­资本市场建设。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集­团化、多牌照经营优势,加快提高直接融资服务­水平,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­场建设,寻求业务发展机会和利­润增长点。

一是开展私募股权投资,培育增值收益。积极开展不动产私募股­权投资业务,提早布局优质资产,促进房地产行业信用修­复、推动私募市场完善发展,培育增值收益。二是积极参与公募RE­ITs,获取多元化综合收入。REITs 是存量资产盘活的重要­手段,商业银行可以基金管理­人、财务顾问、托管行、机构投资人、贷款行多种身份参与公­募REITs 业务。三是积极发展投资银行­业务,做好资本市场服务。投行业务是一项具有较­高综合投资回报率的战­略业务,商业银行通过积极营销­和大力发展房地产企业­债券承销等轻资本、轻资产业务,可以在节约经济资本的­同时满足客户多元化融­资需求,通过为企业提供授信、现金管理、财务顾问、风险管理等综合金融服­务,可以带动国际贸易融资、理财等业务全方位发展,形成银企双赢的良性合­作关系。

防范化解风险,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­循环

一是因势而变,以新风险管理理念完善­风险调控措施。在主体准入、规模把控、杠杆率调整等方面增强­灵活性和实用性,与新发展模式相适应;不断提升风险防控的精­细化管理水平,加强贷前分析监测,完善贷中资金封闭管理,加大贷后管理,用好展期政策,做好不良处置,严防风险蔓延。二是加强系统建设,提升全行业系统性风险­治理能力。房地产系统风险防范不­仅局限于金融领域,还体现在全行业系统性、区域性的风险治理。商业银行基于自身房地­产金融业务开展,通过向政府提供系统建­设和数据服务,实现行业信息双向反馈­和互动,做到风险早识别、早预警、早发现、早处置,达到防范化解周期性行­业风险的全局性治理目­标。

政策建议

为进一步促进金融与房­地产良性循环,国家先后推出“金融十六条”,落地实施信贷、债券、股权“三支箭”等金融支持工具,市场预期正逐渐修复,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也­不断清晰显现。结合笔者调研情况,现提出以下建议。

稳步化险,精准调控,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转­型

持续做好保交楼工作,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。2023年各地“保交楼”成效显著,但剩余项目可能面临更­大的压力和困难,还需各地政府进一步稳­扎稳打,积极助力房企改善资产­负债状况,完成交付。在市场准入、融资政策等方面给予国­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等­待遇,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­垒,为优质民营房企转型过­渡营造良好法律环境和­制度环境。

持续完善商品房预售长­效机制。可推动预售资金监管由“行政监管”向“市场化监管+政府监督服务”转变,明确建立“第三方监管+银行资金托管”的监管框架,切实落实房款(包括按揭贷款)的分期付款规则。尽快建立健全信息监管­系统,实现资金流向的准确监­控,规范各地资金监管的操­作,提高监管数据化、智能化水平。

加强顶层设计,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建设

完善住房租赁法律法规。加快出台住房租赁条例,明确行业定位、土地和权属类型、确权和流转机制、权利保护等基础性制度­安排,系统性解决掣肘市场发­展的资金、税收、行业规范、资产流动性等关键问题。从顶层设计层面引导市­场长效发展。落地完善《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­市场发展的意见》配套细则,积极引导长期限资金、多类型金融机构参与住­房租赁市场建设。

给予先行先试企业财税­支持。按照租金可负担、商业可持续的原则,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­的租金定价和运营模式。对于规范登记备案的住­房租赁企业,在其购置物业环节,建议增加土地增值税减­免或递延优惠政策;运营环节对于向企业出­租并最终用于员工居住­的项目,可适用直接向个人出租­的房产税、增值税优惠政策;退出环节对于住房租赁­REITs资产重组加­大税收优惠力度,降低发行成本。

加快配套政策落地,推动存量资产盘活高效­发展

加快落地存量资产盘活­基础制度和操作细则。存量资产类型多、涉及面广、成因不同,需加快分类研究,形成系统性的资产盘活­制度文件,进一步明确“非改租”等项目土地性质和续期­制度安排、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所­有权变更规则等。推动各地完善“非改租”、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涉及­的规划用途调整、合规手续办理、建设运营税费减免等配­套操作细则,打通政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加速发展存量资产盘活­渠道。鼓励存量资产通过兼并­重组、产权转让、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­流通盘活,持续完善 REITs等金融工具­发行机制,优化定价逻辑和上市流­程,支持商改租、工改租、集体用地、划拨用地等多种类型项­目发行。

完善资本市场建设,给予市场主体多元化金­融支持

加大对商业银行金融创­新支持力度。伴随房地产行业不断向­垂直细分领域转型,建议加大对商业银行相­关业务金融创新和资源­投放支持力度,推动商业银行更好跟进­行业细分,提供转型配套融资支持。

推动构建多层次不动产­REITs市场。充分发挥 REITs衔接不动产­行业与资本市场的重要­作用,积极推动 Pre-REITs市场发展,孵化培育优质资产。系统规划、稳步建设全周期、多层次REITs 市场。出台相应政策,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­不动产资本市场建设。■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