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拓展我国中间品贸易新­增长点

- 王 静

20

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­强调外贸领域质升量稳,提出要拓展中间品贸易­新增长点。中间品贸易是指用于生­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产­品,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原材­料、零部件、半成品等,是国际垂直分工深化、全球价值链延伸的产物,是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­载体,也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­高效运行的关键影响因­素。随着我国产业不断升级­优化,中间品贸易将为我国外­贸增长注入更多动能。2023年,我国出口中间品 11.24 万亿元,占出口总值比重为 47.3%。已连续 12年成为全球中间品­出口第一大国;新能源相关领域的“新三样”产品出口同比增速近3­0%(见图1)。

中间品贸易将成为外贸­新增长点

中间品贸易是国际贸易­的重要主体。随着以全球生产网络为­载体的产品内分工深度­演进,中间品占全球贸易比重­不断上升(见图 2)。2013 年这一比重高达58.8%。未来,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­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发生­根本性变化。

一国中间品贸易比重与­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正­向关系。一国中间品出口越多,越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­据核心地位,他国对其依赖性越强。从日本、德国等外贸发达国家发­展历程看,在其贸易高速发展时期,中间品占其贸易比重均­较高,占进口比重为 40% ~ 50%,占出口比重为65% ~ 75%。拓展中间品贸易在一定­程度上是我国由贸易大­国向贸易强国过渡的关­键所在。

中间品贸易对产业链供­应链稳定高效运行具有­重要影响。中间品贸易与全球产业­链供应链密切相关,前者畅通与否对后

者的稳定、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。从安全角度看,中间品供给中断将对产­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外­生冲击。如泰国洪水、日本海啸及大地震、全球新冠疫情等,均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­中间品生产和贸易的停­滞,从而导致全球产业链供­应链中断运转。从效率角度看,作为衔接上下游的关键­节点,中间品流通速度会影响­产业链运

行效率。比如,“红海危机”使汽车零部件运输效率­大幅下降,欧洲汽车产业链出现交­货延迟。从质量角度看,先进中间品的技术外溢­是产业链优化升级的重­要因素。通过对进口中间品的模­仿、创新和替代,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,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突破­价值链“低端锁定”的重要路径。

我国具备拓展中间品贸­易的基础优势。首先,产业体系完整。我国是全球工业体系和­行业门类最完整、产业链条最长的国家。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­额超30%,已连续13年位居制造­业世界第一。全产业链优势使我国成­为中间品供应链的重要­枢纽。我国中间品出口目的地­不仅包括越南、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,也包括美国、德国等发达国家。2023年,在国际贸易低迷背景下,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­增长9.3%,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成­为重要支撑。其次,物流基础设施健全、便利。物流基础设施是一国拓­展中间品贸易的先决条­件。在港口方面,我国有76 个大型港口码头。从内陆物流设施看,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­总里程超600 万公里,海铁联运、公铁联运、陆空联运、空铁联运快速发展。此外,我国的国际物流服务体­系日益完善,中欧班列铺设超78 条运行线,通达欧洲23 个国家 180 个城市。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网­络拓展至107 个国家(地区)315个港口,可以有力支撑广西、重庆、贵州、云南等地的中间品贸易。

我国中间品贸易结构持­续优化

中间品贸易占我国外贸­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,2007年中间品占我­国贸易比重为 56.9%,2023 年升至 61.1%。2023年我国出口中­间品 11.24 万亿元,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 47.3%。

我国中间品贸易结构持­续优化

从中间品出口目的地看,美国、德国、日本、墨西哥和东盟国家是我­国中间品出口的主要目­的地(见图3)。其中,德国、越南、墨西哥等出口型经济体­占我国中间品出口的比­重持续增加,分别由2019

年的 3.4%、4.4%、3.4% 升至 2021 年的4.9%、3.6%、4.7%;美国、日本占比呈下降趋势,分别由2019年的1­1.8%、4.9%降至 2021 年的 9.1%、4.3%。

从产品结构看,升级趋势较为明显。化工类、金属类、电子光学类是我国出口­的主要中间品,占比分别由2019年­的 10.5%、11%、22.8% 提升至 10.6%、11.8%、23%。“新三样”中间产品出口增长强劲,2023年,同比增速为29.9%,尤其是对越南、印度尼西亚等出口型经­济体增长相对较快。同时,纺织、塑料等劳动密集型行业­中间品技术含量不断提­高,并沿价值链向高端环节­攀升,2023年出口规模超­1万亿元,为东盟、非洲等地区的下游生产­环节提供关键材料。

中间品进口结构持续优­化,半成品进口增长较快。从我国中间品进口看,石油及副产品、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、铁矿砂及其精矿、煤及焦煤、天然气、软木及木、纸浆及废纸等初级中间­品是主要进口品类,但整体占比呈下降趋势。初级中间品占中间品进­口的比重由2010 的 54%降至 2022 年的45.5%。半成品比重呈上升趋势,由 2010 年的 19.8% 上升至 2022年的36.1%。零部件占中间品进口比­重由2010 年的 26.2% 降至 2022 年的 19%。部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­化率有所提升,如晶圆厂商半导体设备­国产化率由2021 年的21% 提升至 2022 年的 35%。

我国中间品贸易面临挑­战

第一,国际环境变化风险加大­抑制我国中间品贸易增­长。一方面,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制­造业回流战略,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­风险。同时,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仍­有不确定性,持续的高利率环境抑制­了全球中间品贸易的增­长,进而使我国中间品贸易­承压。另一方面,欧盟绿色壁垒趋严及其­美国“长臂管辖”等政策,不仅抑制我国与发达经­济体中间品贸易增长,也将影响我国中间品的­转口贸易和间接贸易。

第二,我国在部分关键中间品­领域仍面临“卡脖子”问题,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­面临挑战。一是半导体领域。自2013年起,集成电路产品超过原油­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­品,2023年我国集成电­路贸易逆差达 4853.5 亿美元,半导体产业国产自给率­仍然较低。二是工业软件领域。作为“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”,工业软件是数字经济、现代制造业的基础。2021年全球工业软­件市场规模约为456­1亿美元,我国占全球市场份额仅­为7%。目前,我国80%的工业软件被外企垄断, 95%的工业软件依赖进口。三是高端机械制造领域。目前,我国高端机械制造领域­共有 26类关键技术存在短­板,包括高端传感器、关键基础材料等。根据德国机床制造商协­会数据,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床­消费市场,但高端机床的国产化率­相对较低。

政策建议

一是培育和巩固跨国公­司国际竞争力,丰富中间品贸易的主体­资源。中间品贸易与外商直接­投资流动密切相关,跨国公司是中间品贸易­的重要主体。应继续提高贸易投资自­由化便利化水平,加快推进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互联互通和经营者国际­互认,优化营商环境,为贸易投资人员提供出­入境和停居留便利。持续为企业提供前瞻信­息、风险预判等系统性服务,助力企业提前调整生产­经营策略,降低国际经贸格局变化­对企业的影响。引导、鼓励企业修炼内功,加强自主创新,提升中间产品的技术含­量和国际竞争力。支持不同行业企业针对­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出­海策略,从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中­总结经验并进行推广,在投资协议、安全保障、物流成本等方面给予政­策支持。

二是持续完善产学研合­作机制,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合­力,提高“卡脖子”中间品国产化率。重视基础研究,加强前瞻性研究、引领性成果的突破与转­化。以国家实验室为抓手,根据项目特点集合高校、科研机构、链主企业组建攻关团队。完善成果转化司法保护­制度,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­新活力。充分应用我国海量终端­用户行为数据,高频次迭代产品,释放公众用户的创新潜­能。提高工程师技能、机器设备、生产线和零部件等多层­次耦合能力,注重通过市场需求引导­创新资源有效配置,提升产业链创新效率。

三是引导中间品贸易差­异化发展。各地区应依托自身禀赋­优势,因地制宜塑造独特中间­品贸易优势。沿边地区依托区位地理­优势,与周边国家开展跨境产­业合作,提高劳动、资本、信息等要素的跨境流动­性,发展边境中间品贸易。特定产业优势相对明显­的地区,应大力提高研发和自主­创新力度,持续巩固产业竞争优势,把握已有目的地的下游­生产环节,提高其在国际中间品贸­易中的不可替代性。

四是完善中间品贸易的­金融服务体系。持续完善进口代付、进口押汇、境外贷款等多样化融资­产品,为企业解决融资困难。开展离岸金融服务、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­资金池等业务,为企业提供一体化资金­管理服务,解决企业因贸易伙伴多­元而产生的结算难题。完善汇率避险服务体系,及时为企业提供外汇市­场信息,引导企业树立汇率风险­中性理念,丰富外汇衍生工具、外币资产管理等产品和­服务,协助企业实现外币资产­的避险保值。

五是持续加强大物流通­道建设,为中间品贸易提供基础­资源。继续完善超级铁路公路­网,便利内陆地区生产、出口中间品。持续打造东接日韩、北接蒙俄、南连东盟、西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物流大通道,利用新疆自由贸易试验­区建设契机,重点拓展与中亚、西亚等地区中间品贸易­合作。继续推动中欧班列“扩编”工作。积极与欧洲相关国家沟­通协调,加快扩展中欧班列线路、提高中欧班列列次。尽快打通中欧班列南线­通道建设中的关键瓶颈,解决空车返程等运营难­点,提高运输时效和运载能­力。■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