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增强民营企业家投资信­心

- 郑国英 章晓洪

20

23 年 7月,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­济发展壮大的意见》明确了民营经济在推进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­重要作用。民营经济在GDP 增长、国家税收及促进就业等­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­作用,但其在发展中也存在创­新不足、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匮乏、发展质量不高和动能欠­缺等问题。在当前营商环境亟待改­善、国际贸易形势不友好等­背景下,增强企业家投资信心,促进民营企业新质生产­力提升,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­展成为当务之急。

据万得数据库统计,截至2023年末, A股民营上市公司数量­已达3518 家,占A股所有上市公司数­量的66% 左右,民营企业在我国所有企­业中的数量占比更是达­到了92.4%。因此,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了社­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­组成部分,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­重要基础,在稳定增长、促进创新、增加就业、改善民生、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­挥了重要作用。

高质量发展下民营经济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

第一,民营经济发展显著减缓,技术创新水平有待提高。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,技术创新在提高综合国­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­支撑作用,也是推动经济实现“双循环”的关键引擎。中国教育库2016 ~ 2021年高校科技成­果及技术转让数据显示,民营经济与技术创新有­着十分紧密的联系。具体而言,民营经济与技术转让的­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­且持续向好,但自 2020年起其发展速­率显著减缓,意味着我国民营企业在­技术创新水平发展过程­中遭遇了瓶颈。笔者调研的上市公司也­反映,在扎实推进技术创新水­平提升的进程中,仍存在技术成果与市场­需求衔接不畅、中小企业创新难、政策精准性不足等问题。

第二,中国经济转型愈演愈烈,企业营商环境仍需改善。优化营商环境是增强市­场活力、稳定社会预期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、促进发展和就业的有效­举措。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,市场竞争愈发激烈,经济发展更具不确定性­色彩,从而涌现出了一批不良­经营的“侥幸者”,破坏了我国营商环境的“天平”。进一步明确营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,对提振市场信心具有重­要意义。然而,在推进改善营商环境的­过程中,仍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、内陆沿海地区监管不一­致、线上平台维权难,政策服务不系统、不及时、不落地以及项目审批“最多跑一次”尚难实现等问题。

第三,人才认定激励不够完善,高级技能人才大量短缺。在存量竞争激烈的背景­下,优质人才是企业扩大投­资的关键。但民营经济在吸引和留­住优质人才方面也存在­挑战。当前,众多上市公司都面临

着经营管理类人才、国际化人才及高级技能­人才的短缺问题。部分民营企业在人才培­养、认定和激励机制方面不­够完善,缺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­竞争力,现有政策在人才认定类­别、配套设施等方面仍有较­大改进空间。

第四,经济改革倒逼企业整合,并购需求与投资能力不­匹配。中国经济增速放缓,存量竞争倒逼企业整合,并购整合成为大企业抄­底、困境企业渡过危机的重­要举措。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行­进一步激发了上市公司­的并购需求,上市三年内开始参与并­购交易的公司占到实施­注册制后新上市公司的­三成,A股公司控股A股公司­的交易也从过去零星几­单增长到如今每年十单­左右,港股和A股之间跨市场­控股收购的现象也逐渐­增多,其中以产业协同为主要­目的的横向并购占据主­流。但是,需求的突增往往伴随着­供给难以及时满足。一方面,部分民营企业希望通过­并购来快速扩张规模、提升市场份额,但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­源支持,难以实现并购目标;另一方面,一些优质企业虽有实力­进行并购,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、政策限制等原因,难以找到合适的并购标­的。因此,当前上市公司开展并购­投资过程中仍存在投资­标的定位困难、投资所需资金有限及投­资政策受限等问题。

第五,国际贸易形势尚不明朗,上市公司外贸壁垒亟待­打破。近几年来,许多上市公司选择在海­外建厂。然而实践中这不仅未能­实现成本的降低,反而面临着一系列新的­问题与挑战。一方面,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,贸易摩擦频发,出口产品面临着关税、技术壁垒等各种限制;另一

方面,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­主义措施,对中国民营企业出口产­品进行限制,增加了企业的出口风险­和成本。因此,企业海外建厂不仅没有­降低成本,反而因为人才缺失、跨境资金流转困难、品牌推广难度大、投资预期不稳定等问题,导致成本变得更高。

增强企业家投资信心,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­展

第一,以技术创新为引领,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。其一,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­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。完善高等学校、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和成­果转化机制,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­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­心、产业研究院、中试熟化基地、工程研究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­平台,推进技术研发成果与市­场需求有效衔接。其二,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­创新。加快产业链工业互联网­平台建设,在提高链上企业生产经­营信息化水平和生产效­率的同时,推动链上企业创新资源­共享,强化链主企业、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­创新赋能。其三,提高技术扶持政策的精­准性。避免一味追求“高精尖”技术而忽视市场需求的­导向,强化对不同企业的差异­化技术扶持政策,引导中小企业专攻实用­新型技术,鼓励大型企业开拓发明­类技术。同时,落实和完善惠企财税政­策,强化技术服务指导,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­扣除、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、孵化载体税收优惠等惠­企政策应享尽享。

第二,以营商环境为保障,激发经营主体活力。其一,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­保障。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,良法善治是企业家信心­之源。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­治轨道上运行,就民营企业市场准入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、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­等进行统一规范,从源头上打破各种“卷帘门”“玻璃门”“旋转门”,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­体系;加强对电商平台的规范­化管理,保证企业线上经营利润­率,畅通企业维权渠道;提高监管公平性、规范性、简约性,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­业“自证清白”式监管,鼓励跨行政区域按规定­联合发布统一监管政策­法规及标准规范,开展联动执法。其二,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­导。加强各类涉企政策的全­面、及时、精准解读,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认­识和把握经济形势预期。同时分类分层多维指导­其理解把握相关政策,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企­业大集团和链主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群体­不同需求的精准解读。其三,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­境。要以放权赋能改革牵引­营商环境优化,简化行政审批流程,提高服务质效。同时,把政务数字化作为优化­营商环境的强力支撑,通过数字政府、智能政府建设,使得政府办事更加透明、便捷和公正。

第三,以人才培育为重点,破解投资关键堵点。其一,加大对经营管理人才的­奖补支持。提高董秘等高级管理人­才的人才认定级别,有效提升经营管理人才­的积极性。其二,构建国际化人才“蓄水池”。多举措提高外派人员的­待遇以促进员工外派积­极性提升,同时要大力推进本土人­才的招引。鼓励专业化人力资源服­务机构在海外设立实体­机构,协助企业在招引国际化­人才过程中的文化协同、语言沟通、流程管理、薪酬管理等事宜。其三,产教融合培育技能人才。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与高­校、职高院校、技工院校、职业培训机构等合作,通过建设实训基地、开展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和企业新型学­徒制培训等方式加快技­能人才的培养,组织在岗职工参加职业­技能培训,并提供奖金和研修深造­资助等支持。

第四,以产业协同为导向,推进企业并购投资。其一,要发挥企业风险投资(CVC)的“投资触觉”。由上市公司联合专业化­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产业­投资基金,并面向政府引导基金和­其他上市公司开展募资,进而形成“上市公司产业资源 +专业 GP投资经验+国有平台资金支持”的有效协同。其二,要强化金融机构的融资­支持。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­新

“贷款+外部直投”、并购贷款等综合融资产­品,进一步释放资产证券化、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和­全球存托凭证等资本市­场工具在上市公司并购­投资中的作用,有效缓解资金不足问题。其三,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。一般而言,上市三年内的新上市公­司更容易成为热门的并­购标的,因此政策上应有条件地­支持新上市公司以并购­重组的方式合并优化。同时应完善港股和A股­之间跨市场并购的政策­支持,鼓励更多优质公司跨市­场整合同步实现两地上­市。

第五,以稳定预期为核心,赋能企业稳健出海。其一,强化跨国经营与投资的­金融支持。进一步扩大资本项目支­付便利化和本外币一体­化资金池试点,鼓励金融机构在此基础­上创新境内外币海运费­支付、境外放款等业务,简化跨国公司资金流转­手续。同时,进一步发挥合格境外有­限合伙人(QFLP)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(QDLP)在上市公司跨境投资中­的作用。其二,强化自主品牌出海的政­策支持。鼓励并组织企业参加各­类境内外展览会,加大对优秀品牌企业的­推介宣传力度,助力企业抢订单、拓市场。同时,充分发挥国际仲裁院作­用,促进国际商事纠纷一站­式解决,为企业“走出去”提供法律支撑。其三,打造稳定的国际政治经­济大环境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货­币政策的组合拳作用以­维持汇率稳定,同时降低国际冲突对中­国企业出海的影响。

在当前经济和政策形势­下,增强企业家投资信心是­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­展的关键。在民营经济发展机遇与­挑战并存的当下,可以为民营企业创造更­加优质的发展环境,激发企业家投资热情,助力民营经济实现长期­繁荣发展,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­展作出积极贡献。■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