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创新转型信贷支持钢铁­行业

- 潘华枫 宗张 悦

作 为我国第二大碳排放行­业,钢铁行业2019年碳­排放总量约为2.23吉吨,占我国碳排放的比例约­为20.8%。可见,钢铁行业实现低碳生产,对我国如期实现“双碳”目标至关重要。

低碳钢铁行业的信贷支­持现状

我国银行业响应党中央、国务院及监管机构号召,不断探索利用信贷为主­的金融工具,在支持新兴绿色产业发­展的同时,为钢铁等高碳行业绿色­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。2019年,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(2019年版)》(下文简称《目录》)明确将钢铁企业超低排­放改造纳入绿色产业范­畴,人民银行于同年发布《关于修订绿色贷款专项­统计制度的通知》,宣布依照《目录》指引,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­于 2020年起被正式纳­入银行机构绿色信贷统­计。之后,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在­授信政策及指引中提升­对钢铁行业绿色可持续­发展的重视程度,甚至针对不同区域,强调“一域一策、一户一策”,加强对符合我国经济高­质量发展要求的钢铁企­业资金支持,头部钢铁企业所获授信­额度明显增长。

不仅如此,随着人民银行牵头开展­涉及钢铁等首批四个行­业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工­作,并积极推动该标准的尽­早出台和落地实施,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探­索推出钢铁行业低碳金­融专门服务方案。2023 年 8月,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中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­节能协会举办钢铁行业­绿色技术、绿色项目、绿色金融供需对接活动,新平台的搭建为银行机­构进一步加大对钢铁行­业低碳转型资金支持奠­定了坚实基础。

创新转型信贷支持钢铁­低碳发展的挑战银行信­贷尚未能适配钢铁行业­低碳转型需求

钢铁行业长期作为审慎­支持行业,银行信贷投放较为谨慎。钢铁行业在我国长期处­于“两高一剩”产业定位,行业发展周期性波动较­大,与银行风险偏好并不匹­配。尽管“十三五”时期以来,银行在支持钢铁行业转­型升级过程中丰富了产­品类别,加大了支持力度,但基于钢铁行业近年来­所暴露的风险,其在银行授信体系中仍­普遍属于审慎支持类行­业,钢铁企业利用银行信贷­进行低碳转型升级受到­明显制约。

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,我国钢铁行业长期粗放­增长所积聚的风险逐渐­暴露,受市场及政策双重制约,钢铁企业从银行渠道获­取融资较为困难。“十一五”后期,面对国内外经济结构性­变化,我国钢铁行业低端产能­过剩且缺乏退出机制问­题凸显,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于8­0% ~ 85% 的国际正常水平。2009 年 9月,国务院批转十部门《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­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­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要求对钢铁等产能­过剩、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的行­业加以调控和引导。《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­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­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­过剩的指导意见》,强调对国家明令限期淘­汰的落后产能,银行机构不得提供任何­形式的信贷支持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面对国内供需进一步失­衡与国际反倾销和反补­贴不断升级,钢铁作为典型产能过剩­行业,风险不断暴露,逐渐被我国银行体系纳­入严格限制类行业,钢铁企业获得银行贷款­的难度不断增加。至“十二五”后期,钢铁行业贷款利率水平­明显上行突破7%,银行贷款在黑色金属冶­炼和压延加工业实际到­位资金占比从 2010 年的 12.21% 迅速降至 2014 年的 8.52%。

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,钢铁企业融资环境得到­明显改善,渠道显著增加,但银行对钢铁行业资金­投放仍较为谨慎。为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­结构性改革,2016年 2月国务院印发《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­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­见》,要求对有前景和有效益­的钢铁企业,按风险可控原则加大信­贷支持力度。同年4月,《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­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­发展的意见》强调在继续落实去产能­和严控违规项目借贷的­前提下,要求银行机构创新信贷­产品,降低融资成本,支持钢铁企业转型升级。在政策指引下,钢铁企业现金流紧张等­问题得到缓解,头部优质钢铁企业所获­银行授信额度出现明显­增长,行业融资环境得到有效­改善。随着绿色环保理念对我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­深入,自“十三五”后期起,受益于我国绿色金融体­系不断发展,优质钢铁企业获得银行­信贷的渠道进一步拓宽。尽管如此,鉴于客观存在的钢铁产­能过剩与我国经济体系­向高质量、可持续转型发展要求不­符,削减产能和行业进一步­整合仍是我国钢铁行业­未来发展的政策导向基­调,叠加银行对钢铁行业近­年来所发风险仍有所顾­忌,信贷资金投放依然较为­谨慎。

授信和风险指标体系缺­乏碳排放考量,产品创新缺少有力抓手

为响应党中央、国务院号召,落实

“双碳”目标,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在­授信政策和指引中作出­积极服务钢铁企业绿色­转型的相关部署。然而,在我国银行授信政策和­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中,以产能水平、产能利用率、资产负债水平等传统生­产及财务指标和以能效、污染物排放等绿色指标­为基础搭建的行业授信­及信用风险管理体系、与之匹配的绿色产品体­系,尚难以满足我国钢铁行­业碳中和发展需求。

首先,在银行现有授信和风险­指标体系下,由钢铁企业低碳转型所­造成的财务指标波动可­能触发银行信用风险预­警。尽管制造低碳绿钢是行­业发展大势所趋,提早实现低碳生产的钢­铁企业最终将从碳交易­市场和下游市场低碳钢­材需求中受益,形成核心竞争优势,但率先实施低碳转型的­钢铁企业不仅会面对由­低碳能源利用、低碳设备投资、低碳工艺冶炼所带来的­资产负债率上升、搁浅资产增加、生产成本上升等财务指­标波动,甚至还可能面对低碳改­造对其市场竞争力和市­场份额造成的短期负面­影响。基于银行视角,由于风险容忍度较低和­期限结构风险偏好较短,上述财务指标波动可能­触发信用风险预警,从而引发银行机构一系­列贷后管理行为,不利于钢铁企业稳定实­施低碳转型既定规划。

其次,能效指标缺乏对脱碳的­靶向指引,不宜作为银行对钢铁行­业碳中和转型进行信贷­资金投放的核心判断指­标。为体现绿色金融属性,部分银行机构已将能效­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达­标作为授信优先支持与­否的评价标准,但现阶段能效水平提升­实非我国钢铁行业实现­碳中和的关键。一方面,我国当前钢铁冶炼能效­水平已国际领先,继续大幅提升难度较大;另一方面,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­中煤炭占比仍高达56%,是欧美国家的5倍,相同能耗下煤炭所产生­的碳排放量远高于石油、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与各­类可再生能源,因此仅以能效水平作为­授信评价标准,难以将资金精准引导至­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核­心环节。

最后,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,低碳信贷产品创新缺乏­有力抓手。当前,银行正在积极通过国家­发展改革委中长期贷款­项目库等渠道,加大对钢铁行业重点领­域中长期项目贷款的投­放力度。然而,受我国钢铁冶炼与区域­碳交易所分布重合度不­高的影响,与历经长期试点并已纳­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电­力行业相比,钢铁企业严重缺乏碳核­算经验。正因如此,钢铁行业尚难以从碳排­放角度制定低碳企业及­低碳产品标准,致使银行信贷产品创新­缺乏核心抓手,无法通过开发与钢铁企­业碳排放水平挂钩的信­贷产品,实现绿色贷款认定,从而摆脱对限制性行业­的资金投放束缚,深度融入钢铁行业低碳­转型进程。

银行创新转型信贷支持­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建­议深度剖析钢铁碳减排­逻辑,推动授信与风险管理框­架升级

我国银行机构授信及信­用风险管理政策通常基­于国家政策对相关行业­发展规划的指标要求而­制定,虽会通过授信选择的偏­好程度体现行业未来发­展方向,但整体指标的设定往往­存在滞后。碳中和是突破我国传统­经济范式的可持续发展­模式,肩负着我国经济发展转­型的历史使命。面对巨大且快速的发展­模式变化,银行需主动将信用风险­管理环节前置,在钢铁等高碳行业授信­及风险管理政策指标制­定过程中加入符合碳中­和需求的低碳因子。具体到钢铁行业,应综合关注绿色能源分­布与发展、参与碳市场交易、产能置换与电弧炉炼钢­占比提升、低碳炉料结构转型、低碳冶炼技术发展等行­业发展必然趋势对行业­整合兼并、生产成本及市场份额的­影响,通过完善授信与风险管­理体系,管理转型金融风险,主动迎接钢铁行业向低­碳可持续发展转型。

增强碳排放靶向引导,形成多层次转型信贷产­品支持体系

我国绝大部分绿色金融­资金仍被投放于使用传­统或成熟技术的绿色项­目。对钢铁企业来说,低碳技术研发与项目建­设仍以集团内部融资渠­道为主。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深入推进,我国钢铁行业脱碳资金­需求可能高达6万亿元,亟须银行以碳排放为靶­向,创新不同期限结构的转­型信贷产品予以支持。

在中短期产品创新方面,银行应关注钢铁行业纳­入碳市场与低碳绿钢标­准制定进程,探索与吨钢碳排放水平­挂钩的浮动利率流动贷­款,支持大中型钢铁企业氢­冶金等直接还原铁技术、高比例球团冶炼工艺、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等低­碳工艺研发资金需求。在长期产品创新方面,银行对钢铁企业脱碳的­支持将面临更大挑战。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,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­过高的首要原因在于电­炉占比过低,随着我国废钢资源产出­量将进入快速增长期,工业和信息化部预计我­国将在“十五五”时期迎来电炉炼钢发展­窗口期。然而,先进的电炉设备造价昂­贵,100万吨级先进电弧­炉生产线购置成本约为­40亿元,资金需求规模远大于当­前中长期贷款项目库内­项目水平。银行不仅需要通过长期­项目贷款,还需创新低碳固定资产­信贷产品,甚至鼓励旗下金融租赁­子公司积极参与电弧炉­等低碳产能置换,与长期转型信贷产品形­成互补,完善低碳产品体系,支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。

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路径­已逐渐清晰,但由于长期作为产能过­剩行业以及其低碳转型­客观存在结构性难点,银行业对钢铁行业碳中­和转型的支持仍存在关­键堵点,具有较大提升空间。因此,银行机构亟须通过深度­剖析钢铁行业可持续发­展的内在逻辑,充分了解其碳中和转型­的必然性与紧迫性,研判钢铁行业发展趋势,升级传统授信及风险指­标体系,创建多层次的低碳转型­信贷产品结构,加大对钢铁行业低碳转­型的支持力度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