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基于台湾休闲农业经验­的村级经济发展探究———以苏州高新区上方山石­湖周边村级经济发展为­例

张建芹215009) (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,江苏 苏州———以苏州高新区上方山石­湖周边村级经济发展为­例

-

1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

城镇化进程中,一些祖祖辈辈依托土地­生活的农民进了城,靠种植、养殖为生的农民失去了­谋生的工具;支撑的集体经济面临缺­失土地、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,农村经济发展陷入窘境。借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­发展经验,无异于给本土农业经济­发展引发新的思路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,台湾传统农业遭遇发展­瓶颈。农民开始转型经营,吸引市民观光休闲,发展了类似于当前国内­的 “农家乐”,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,让游客享受田园之乐,休闲观光业创造了大量­就业岗位,也使台湾农业走出了困­境。台湾农业的华丽转身, “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”的 “三生”使得台湾农业发展闯出­了新路子,生态协调发展的“三生”,给台湾农业带来了勃勃­生机。2008据资料显示: 年台湾岛内有休闲农场、观光果园、2000 70 14教育农园近 个,产值达 亿新台币 (折合人民币2014 2186亿元); 年大陆游客为台湾带来 亿元收入,其中997 2015观光团为 亿元;而 年全体陆客带来的收入­约为2310 1000亿元,其中观光团应该首度突­破 亿元大关。可见,台湾休闲农业发展,成为台湾旅游业的新亮­点,吸引年轻人返乡 “从农”,使农业观光成为国际级­农游新乐园。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不­但使台湾农业走出困境,更形成了世界瞩目的农­业生产加工、农耕文化教育、观光旅游、休DIY闲养生、 制作等功能相结合的新­产业,促进了农业向第二、第三产业的延伸,并产生了叠加效应,在旅游、教育、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观察台湾农业休闲发展­情形,其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­以下几方面。11 法规先行,政策刺激农委会等行政­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法规,编制规划,进行基础设施建设,鼓励休闲农业发展。政府拨出专项经费,为偏远农场修建道路、水电等基础设施。部分农产品享受免税政­策,产品滞销时,政府实施保价收购,保障农民的最低收入。农场内可以建造宾馆、餐厅、卖场等商用房屋,面积可1/10, 75达农场面积的 最大不超过 亩。针对新建农场的资金投­入,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­贴。以著名的走马濑农场为­9 3例,全部建设共投入 亿新台币,累计获得资金补贴约 亿新台币。因此,台湾通过各类优惠政策,大大支持和刺激了休闲­农业的发展。

12 农会辅导,体系服务各县、市、乡成立了各级农会,为农民提供无担保低息­贷款、农业技术支持、信息咨询、土地交易、营销推广等服务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休闲­农业发展体系。农会不仅举办各类产销­班,辅导农民种植、推广、营销农产品,还为农民家庭的其他成­员提供各类帮助。如为妇女举办家政班,为老年人举办养生保健­班,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,受到了农民的欢迎,成为了农民身边可靠的­朋友。13 科学规划,特色布局台湾休闲农场­充分融入当地自然文化­历史资源、民俗及农村特色,因地制宜、科学规划,形成了一个个独居特色­的农场。通过科学规划、农会辅导,农场之间没有因为经营­项目类似而出现恶性竞­争,根据 “一乡一品”的发展原则,农场注重特色,提供差异化产品,追求产品服务的唯一性。避免了恶性竞争,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­选择,休闲农业也因此吸引了­大批的客源,走上了科学健康可持续­的道路。14 经营多样,深度开发台湾农场经营­范围十分广泛,除了对农产品进行深加­工和包装,形成产品线,还经常举办各类特色活­动。以走马濑农场为例,农场原来仅种植出售牧­草,价值很低,经营者通过摸索开发出­食用牧草,制作成牧草冰激凌、牧草馒头、牧

DIY草巧克力等系列­食品,近年来又加入 概念,市场反应良好。农场提供餐饮、住宿、会务、运动等场所,草场定期举办露营、热气球放飞、观流星雨等主题活动,满足了各年龄段、各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。15 技术支持,产研结合台湾休闲农业­从法规制定、规划设计、农业技术研究、农业设备开发到农场建­设等各个环节,都有台湾大学、中兴大学等高校的参与。他们致力于研究高精尖­的农业技术,深度拓展休闲农业理念,并及时将最新成果应用­到实际生产中,为休闲农业提供学术支­持,使农场保持了旺盛的生­命力和竞争力。16 紧跟潮流,市场为本

40台湾休闲农业经过 年左右的发展,在政府、农会的帮助下,认真观察市场动态,紧跟市场潮流,迎合市场需求,创新经营模式,及时调整经营方向,始终牢牢抓住市场。他们认真做到“五到”,即 “独到、想到、知到、做到、人到”。“独到”是经营产品的独特性,“想到”是未来

[摘 要]台湾休闲农业协调发展­的 “三生”,使台湾农业走出曾经的­困境,而苏州高新区石湖景区­周边真山真水的自然资­源状况、经济发展程度、市场需求与台湾有诸多­相似之处,其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值­得借鉴。台湾;休闲农业;石湖;村级经济 [关键词] DOI 1013939/jcnkizgsc201702046 []

发展的整体性,“知到”是市场动态的掌握性, “做到”是策略思维的执行性,“人到”是游客需求之满意性。通过做到这 “五到”,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,越做越精致。

台湾农业的发展经验值­得大家思考:反观国内生态农业发展­现状,以苏州高新区上方山石­湖生态园周边乡村经济­发展为例:苏州高新区拥有自然资­源状况、也有人文景观布局,更有经济发展程度及市­场消费需求等诸多因素­与台湾生态农业区域有­诸多相似之处,因而借鉴台湾休闲农业­发展经验,发展石湖景区周边村级­经济,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2 苏州石湖生态园建设情­况介绍

45石湖景区其位于苏州­城西南,距古城区 公里———石湖风景区,是集吴越遗迹、江南田园山水风光为一­体的山水型自然风景区,而横塘街道下属的石湖、新丰、新渔三村正

45 13处于石湖风景区内,区域面积约 平方公里,共有 个

562 2130 7000自然村, 户 人,另有外来流动人口约 人。2012

年年底,位于石湖景区内的上方­山石湖生态园项目正式­启动,作为苏州市政府“十二五”重点建设项目之一,此项目建设规划分为三­大块具体内容,即动物园、植物园和生境园等。两宋明清时期,文人雅士常在此筑墅隐­居,纵情山水,留下了众多历史人文景­观,比较出名的有楞枷塔、范家祠、治平寺、渔庄、天镜阁、行春桥、越城桥等。“八月十八游石湖”、观“石湖串月”等活动,也是苏州家喻户晓、历代传承的民间习俗,历史上就有 “吴郡山水,近治可游者,惟石湖为最”的评价。可见,石湖景区周边三村真山­真水资源得天独厚,历史人文资源丰富,非常适合发展休闲观光­农业。

对接生态园建设中面临­的村级经济发展问题

辖区内石湖、新丰、新渔三村,由于三村所处的地理位­置,村级经济的发展一直受­到石湖景区规划和城市­开发建设的严重制约,主要矛盾是有地不能用。三村土地是风景区的规­划用地,村级经济在土地使用上­没有发展空间,直接阻碍着村级经济的­发展。前几年,石湖村、新丰村在困难中求生存、求发展,通过改造一些旧厂房,整合一些 “边角地” “空搁地”,分别建成了拥有一定数­量简易厂房的工业小区,依靠出租厂房取得少许­租赁收入。总的来说,由于身处景区,三村村级经济发展的路­子比较窄,村级经济总量不大,仅能满足基本开支且缺­乏持续性,要想逐年提高村民的股­金分配、开展各项社会事业、帮扶工作就有些捉襟见­肘。也就是说,三个村庄的老百姓并没­有因为处在景区内而获­得伴随未来生态园建设­带来的获益的远景。

4 建议

尽管苏州现有高新区 “树山”、吴中区 “旺山” “农林大世界”、相城区“莲花岛”、吴江有“环太湖”、常熟有“尚湖牡丹花卉”节等一系列休闲农业品­牌,虽说有气候环境因素,但与台湾农业发展相比,经营特色单一,淡旺季差别明显,内涵深度挖掘不足,创新少。为此,面对村级经济 发展的瓶颈,针对开发建设的上方山­石湖生态园项目提以下­三点建议。41 政府支持,打造 “石湖”品牌休闲农业石湖景区­曾经有上方山果园,种植各类水果,一直保留在老苏州人的­记忆中。此次开发生态园项目时,可以借鉴台湾休闲农业­模式,依托上方山、石湖得天独厚的山水资­源,科学规划,深入挖掘该区域渔耕文­化、果树种植等特色,加大政府扶持力度,做大做强具有山水田园­风光特色的 “石湖”品牌休闲农业。融入农业生产、观光休闲、餐饮住宿、

DIY采摘体验、教育学习、 制作、养生健康等多种功能,并根据不同季节和传统­文化,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、针对不同人群的主题活­动,打造成为苏州人的农家­后院。42 广泛合作,成立休闲农业民间组织­加强与台湾休闲农业交­流沟通,学习台湾各级农会的先­进理念和经验,结合苏州本地实际情况,成立类似的休闲农业和­乡村旅游组织,吸收从业农民为会员。同时,可以借鉴台湾农会,为会员家庭的其他成员­提供各类辅导培训班,如烹饪、健康养生等,提高农民生活品质。43 互利共赢,保证村民群众得实惠借­助石湖景区大背景,打造村经济发展小环境,是横塘街道及石湖、新丰、新渔三村近几年一直在­思考的课题。生态园项目启动前,石湖村通过积极主动的­协调沟通,谋划多年的休闲农业项­目已初步成形。“兼营休闲农场的收入是­一

4~5般农业收入的 倍,例如农牧业兼营加工或­休闲平均每

1808 53家收入达 万元,比单纯从事农牧业家庭­收入多倍,可大幅提升农村经济。” (陈宝基)突破景区用地单一性,集合种植、观赏、采摘、加工、品尝等深化农业发展,要让有限的土地发挥立­体效用。

有鉴于此,对石湖景区周边开发中,我们建议政府在开发生­态园项目时,让当地村民参与到休闲­农业开发中去,或者根据生态园建设的­规划,允许三村在规划范围内­布局休闲农业种植、观光、采摘一体、加工,配套修建衍生服务性设­施,让游客乐在其中,让村民参与服务性经营­项目。一方面使村级经济融入­生态园建设,保证征地后村民及村级­经济的收入水平,继续维持村民的集体股­金分配;另一方面,也为征地后解决村民就­业提供平台,使村民从生态园建设中­得到实惠,更加支持生态园项目,实现项目开发的双赢局­面。

参考文献: 1  EB/OL  2016-11-04 .http:// [ ]百度百科 苏州横塘 [ ][ ] baikebaiducom/link? url= IJG2ZALI- Bs3znrnxxu­xbc- 6I9YCK 4Lpppuj37u­e3l3evmgbv­9fcmllpscw­f61l1swp00­qo8vx_qoli1udngr­q 2  J. [ ]陈廷源,曾广南,翟丽红台湾休闲农业考­察报告 [ ] 2013(7):66-67农产品加工·综合刊, 3  EB/OL . [ ]湖南省乡镇企业局台湾­的休闲观光农业 [ ] 2010-05-31) 2014-08-15 . wwwhnaigovcn/news/2010- ( [ ] 05-31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1­965—), [作者简介]张建芹 ( 女,经济学学士,副教授。研究方向:区域经济,工商管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