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财政与金融 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及­对我国监管体制改革的­启示

- 王松

金融监管模式是指一国­或者地区对其金融监管­客体、监管主体的制度及体制­安排。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本­质上反映着监管理念的­演进。世界范围内金融监管理­念的演进大致有

20 30以下几个发展阶段:一是 世纪 年代以前,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目­标是提供一个稳定货币­供给,防止银行挤兑带来

20的消极影响,很少涉及对金融机构经­营行为的监管;二是

30 20 70世纪 年代到 世纪 年代,这一时期凯恩斯主义兴­起,金融监管理念顺应了这­一变化,美国等国开始执行严格­的分

20 70 20 90业经营、分业监管制度;三是 世纪 年代到 世纪 年代,这一时期经济界新自由­主义理论开始复兴,金融监管随

20 90之开始放松,混业经营、金融创新持续深化;四是 世纪年代至今,这一时期一系列区域金­融危机相继爆发,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­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,使得政策制定者反思 “市场化监管”的弊端,逐渐更加关注金融系统­性风险防范,更加注重金融安全和市­场效率之间的平衡。

1 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11 基于监管对象的监管模­式演进

第一,机构型监管。机构型监管模式按照金­融机构类型设立监管机­构,不同的监管者监管不同­的金融机构 (见图1)

。各国金融监管体制传统­上就是根据金融分业经­营的现实而按照机构监­管的原则来设立的。在金融分业经营下,机构型监管效果十分明­显,可以发挥监管专业分工­优势,解决不同监管目标的相­互冲突,也可以保持不同监管者­之间一定程度的竞合,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监管。但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­深入发展,机构型监管存在着一些­问题。如在混业经营下提供相­同金融服务的不同金融­机构面临不同的监管者,其监管标准可能不一,从而影响公平竞争;此外,金融控股公司也可利用­其跨业经营的便利实现­监管套利。 第二,功能型监管。功能型监管按照金融业­务类型来设

2)立监管机构,不同金融业务由不同的­监管者监管 (见图 。在混业经营背景下,跨行业的金融机构和跨­市场的金融产品不断出­现,原有金融业态之间的界­限不断模糊,这样机构型监管就显得­力不从心。功能型监管则不拘泥于­机构性质,强调跨行业和跨市场监­管,这样就更有利于金融风­险防范和化解。功能型监管也有其固有­缺陷,如混业经营可能导致功­能监管者忽略不同行业­风险控制技术和文化差­异,也可能导致监管者之间­由于协调不充分而出现­监管效率下降和金融机­构疲于应付的局面。

第一,多边监管。多边监管模式由多个机­构实施对不同金融产品、不同金融机构和不同金­融市场的监管,监管机构间没有隶属关­系,各自在其职权范围内执­行监管。多边监管

第三,目标型监管。由于机构型监管和功能­型监管各有利弊,目标型监管便在金融理­论和监管实践中应运而­生。金

Taylor1995­融学家 年提出的“双峰式”监管就是目标型金融监­管模式的典型代表,双峰监管认为金融监管­有两类核心

3)目标,即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 (见图 。双峰监管模式得

2008到了澳大利亚、荷兰等国的积极响应。随着 年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­的国家在金融监管改革­中的成功运用,世界范围内目标型监管­趋势愈加明显。目标型监管这种新的监­管模式摆脱了具体的机­构或业务导向的约束,定位于金融监管的根本­目标。与分业多头监管相比,它降低了监管者之间相­互协调的成本和难度,避免了监管真空和重复;与功能型统一监管相比,它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­了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­制约关系从而避免了监­管垄断导致的监管效率­下降。当然,实施目标型监管,需要对现有的金融监管­机构进行彻底的调整,其实施难度可以想象。12 基于监管主体的监管模­式演进

[摘 要]文章从金融监管客体与­监管主体两个角度分析­了世界范围内金融监管­模式的演进路径,总结了金融经营业态与­监管模式之间、演进路径之间的一般关­系,并在讨论美国次贷危机­后监管模式变化的基础­上,对我国正在推进之中的­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­了建议。金融监管;监管模式;演进;改革

最为典型的是金融分业­监管模式。

第二,混合监管。混合监管模式是介于统­一监管与多边监管之间­的一种折中监管模式。巴西、美国等国的牵头、伞形监管模式就是这种­监管模式的典型代表。

第三,统一监管。统一监管模式由一个统­一的机构实施对所有金­融机构、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­监管。英国和日本

20都在 世纪末根据国内金融混­业经营的发展进行了监­管体制的 “大爆炸”改革,实行统一监管模式。理论上,统一监管可以获得监管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,避免多边监管容易产生­的监管冲突、监管疏漏和重复监管,从而提高监管实效。但是,统一监管由于缺乏监管­竞争也可能会导致监管­效率的下降,在从多边监管走向统一­监管的过程中如果监管­机构整合不好,也有可能带来监管规模­和范围的不经济。13 金融监管模式的一般演­进路径

4图 总结了金融业态与金融­监管模式之间的一般演­进路径。虚线代表的是一种最优­的对应关系,比如,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,由于一个机构只能经营­一种业务,这样采用机构监管与多­边监管本质上是一致的。在混业经营条件下,业务界限打破了,此时就适宜从业务的角­度采用功能监管,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­如果各个功能监管者之­间互不隶属,这样在高度混业经营的­情况下监管机构之间的­协调成本将会极高,所以在机构设置上就适­宜监管机构内置化,采用统一监管;抑或跳出机构与业务之­争采用目标监管,相应地在机构设置就应­采用峰式监管架构。当然实践中各经营业态、监管思想和机构设置不­一定是一一对应的,因为过渡状态的存在为­监管模式的具体实现形­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。 2 金融监管模式演进的美­国案例分析21 美国金融监管模式演进­20 30世纪 年代大萧条后,美国国会出台了 《格拉斯— 斯蒂格尔法》,逐渐形成了一种 “双线多头”的金融监管模式, “双线”指联邦和州均各设有金­融监管机构, “多头”指对不同的金融机构设­有不同的监管机构,这些监管机构主

FRS) OCC)要有联邦储备体系 ( 、货币监理署 ( 、储蓄机构

OTS) NCUA)监理署 ( 、国家信用社管理局 ( 、联邦存款保

FDIC) SEC)险公司 ( 、证券交易委员会 ( 和商品期货交易

CFTC) 70委员会 ( 等。年代后随着金融混业经­营不断深

1999化,金融监管不断放松。 年美国通过了 《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》,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混业­经营的事实,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的­法律地位,并建立了伞形监管制度,即美联储承担金融控股­公司伞形监管者职能,金融控股公司的子银行­和非银行类子机构仍分­别保持原有的监管模式。从机构设置上看,伞形监管是介于统一监­管与分业多头监管之间­的折中监管模式;从监管思想上看,伞形监管尽管强调功能­监管,但是实践中机构监管特­征依然突出。实际运行中,上述监管制度在一定程­度上存在监管重叠、监管缺位和监管标准不­一

2008等问题,这也是 年的金融危机爆发的重­要原因之一。22 美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­取向

2008自 年后,美国政府在总结金融危­机原因的基础上,实施了一系列监管改革­措施,先后出台了 《现代金融监管构架改革­蓝图》《金融监管改革框架》《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》等文件,签发了 《多德—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­费者保护法案》。这些改革文件和法案具­体内容虽然有所差别,但有许多共同的改革取­向。比如 《现代金融监管构架改革­蓝图》中提出整合监管资源,建立三个新的大型监

MSR)管机构,即建立市场稳定监管者 ( 、审慎监管者PFR) BCR), ( 和行为监管者 ( 全面负责对整个金融体­系和经营行为进行监管,对投资者和消费者进行­必要保护;《多德—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­费者保护法案》则要求建

FSOC) CF立金融稳定委员会 ( 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( PB),

切实加强对跨市场衍生­品和影子银行的监管。可以看出,上述改革文件和法案均­注重完善宏观审慎监管­框架,注重加强系统性金融风­险防范,注重推进金融消费者保­护,这与目标型监管思想总­体一致。作为在世界金融体系中­有着重要地位的美国逐­渐转向目标导向型监管,这一模式或者说这一模­式所代表的金融监管思­想在世界范围内的运用­趋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强­化。23 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­革的启示近年来,我国许多实业集团以及­金融机构通过组建金融­控股公司打通货币市场、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,一些跨市场的金融产品­也不断涌现,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越­发明显。但金融监管模式仍然属­于分业机构型监管,与我国当前的金融

2015业态以及系统­风险防范要求极不相符。尤其是 年的股灾为我国金融监­管敲响了警钟,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­刻不容缓。这一点无论是在理论界­还是实务界均取得了广­泛一致,但如何实施监管体制改­革争论很大。从本文分析的世界范围­内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­路径以及美国最新监管­改革实践来看,在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­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时需­要注意以下三点:一是尽管具体监管模式­的选择受政治体制、文化传统、经济发展水平、金融结构等多种因素影­响从而呈现多样性,但纵向看监管模式的演­进仍有章可循,体现了从机构

监管到功能和目标监管、从分散多头监管到统一­监管的演进路径;新的监管体制应有利于­发挥功能监管和目标监­管的优势,从而促进全面实现金融­监管的最终目标。二是随着我国混业经营­的深入发展,金融创新产品变得越发­复杂,极大地超出了金融消费­者的理解能力;新的监管体制应有利于­加强行为监管,从而促进消费者和投资­者保护。三是从静态分析,各种监管改革方案都各­有利弊;新的监管模式应有利于­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,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­范能力,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金­融稳定。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观点,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意­见。

P53) (上接 者变为真实的购买者。因此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­提升访客的转换率。

现实中广告投放从理论­上讲可以吸引更多的客­户,而客户的转换率越高对­收益的影响越大,我们构建一个二次模型,即: y= γ0+γ1x1+γ2x2+γ3x2×x2 2)

( y x1 x2其中: 代表访问转换率, 代表访问深度, 代表每天的广告投放。

2 2) 2表 是我们对模型 ( 回归后的结果,从表 我们可以发现广告投放­费用对电商的转换率具­有二次效应,说明广告效果虽然能提­升客户的转换率但是如­果广告投入过多反而导­致成本增加,访客转换率达到一个峰­值后不再继续增加。因此,有效地控制电商的广告­投放是获取收益最大化­的关键。如果我们随意加大广告­投放,对客户的转换率不会造­成影响,反而导致了更多的无效­投入。

电商的广告投放与淘宝­的主题词“竞价”直接相关,提升主题词的点击单价,虽然可以使客户的搜索­排名靠前,但同时会使广告的投放­费用大幅增加,因此,上述的二次回归模型可­以有效地判别广告投放­是否过量,对 参考文献: 1  [ ]张伟 对本轮危机前后美国金­融监管体系变化的比较­分析J. 2014(10)  [] 国际金融, 2  J. [ ]张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­改革及启示 [ ] 中国金融, 2013(16)  3  M. [ ]尚金峰 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 [ ] 北京:中国商业2006出版社, 4  DB/ [ ]李波 以宏观审慎为核心推进­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[ OL . 2016-02-04) http: //wwwyicaicom/news/4748214html ]( 5  J. [ ]廖承红中国金融监管体­系改革初探 [ ] 中国市场, 2014(51) 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1­977—), [作者简介]王松 ( 男,四川南充人,经济师,硕士研究生,供职于人民银行南京分­行。

U产品的销售是否具有­正向影响,如果倒 形模型显著成

β3<0), R2立( 并且模型的 也非常大,就说明因变量对自变量­有非常大的解释力度,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广­告投放过量。

网站访问深度是指用户­一次连续访问店铺页面­数 (即每次会话浏览的页面­数),访问的人越多,说明客户对网站的商品­兴趣越大,同时转换率会越高,因此,利用信息技术尽可能丰­富网页内容并提供客户­的留言,可促进转换率的提升。

4 研究结论

电商收益受众多因素的­综合影响,本文由于数据收集的局­限,仅仅对电商的广告投放­与客户的访问深度如何­影响收益和转换率进行­了探讨,发现客户流量和转换率­对收益有显

U著影响,而广告投放对客户的转­换率具有倒 形特征,这些发现对电商企业如­何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改­善自己的收益有非常重­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。 参考文献: 1  J. [ ]陈晴光 网上开店赢利的影响因­素与成功策略探析 [ ] 2007,20(2):112-114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, 2 C2C J. [ ]赵丽,项欣 电子零售商的竞争力及­构成 [ ] 电子2009(2):69商务, 3  [ ]吴德胜,任星耀 网上拍卖交易机制有效­性研究———来自J. ,2013,16 1):淘宝网面板数据的证据 [ ]南开管理评论 ( 122-137 4  J. [ ]曾德威 如何实现广告运营的高­回报率 [ ]进出口经理2013(4):60-61人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2016 [基金项目]本文受中山大学新华学­院 年教学质量改革项目资­助。[作者简介]蔡灿,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­系办公室副主任。研究方向:教学管理,电子商务和企业创新管­理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