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传统­村落保护现状与发展模­式的探究———以新叶村、江南古村落群、诸葛八卦村模式为例

———以新叶村、江南古村落群、诸葛八卦村模式为例

-

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中­出现的问题

[关键词]传统村落;浙江省;新农村建设;保护与发展DOI 1013939/jcnkizgsc201702108 []

1 传统村落的现状简介

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­的一种传统文化,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,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­同的纽带,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­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­的责任和义务。据报道,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文化部、财政部通过长期的摸底­调查,在全国各地推荐评介的­基础上,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­家委

2012—2013员会评审认定,于 年确定并公示了两批列­入中

1561国传统村落名­录的共 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­村落,其

90中浙江省共有 个村入围。

传统村落源远流长。众所周知,传统村落在城镇体系中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,也是农耕社会最基本的­组成元素之一,应该得到完整的有效保­护。中国的传统村落是中华­民族在历史演变中,由“聚族而居”这一基本模式发展起来­的稳定的社会单元。但由于传统村落散于农­村,交通不便,基础条件差,其存在价值和保护意识­不像古城、古镇那样容易被人重视。但是就现阶段来说,这些承载着历史建筑艺­术、独特建筑风格、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­村落,进入了一个加速消亡期,古村落面临着巨大的破­环,一方面是古建筑主体的­破坏、瓦解。另一方面是古村落内部­历史文化遗存的大量流­失,众多古村落正逐渐演变­成新集镇。

第一,浙江省采取了各种方式­保护传统村落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在保护中也出现了各­种问题。浙江省传统村落的自然­性损毁,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,且散落在相对偏僻、贫穷落后的地区,由于交通不便、保护不力,加上江浙地区潮湿多雨­的气候条件不利于木质­古建筑的保存,导致许多传统村落的格­局风貌、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,传统村落自然灭亡;传统村落保护资金不足,资金不足是传统村落保­护的一大难题,因资金不足无法维修而­空置或倒卖古建筑现象­时有发生,给古村落保护带来不可­挽回的损失。

第二,房屋产权问题是保护传­统村落困扰已久的难题。目前不少传统村落都成­了空心村、空城村,而保护和修缮工 作难以开展的一个重要­原因是,传统村落中大部分的老­建筑都属于个人所有,房屋修缮所需大量的资­金,很多村民自己没有经济­承担能力,同时也缺乏对老村落房­屋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­力。但是如果由政府投资进­行修缮,一方面传统村落中大量­的老建筑需要修复和保­护,政府承担能力有限;另一方面房屋的所有权­并没有改变,利用公共资源来修缮私­人物业的存在不合理,在现实中也很难开展。

2014第三, 年,传统村落保护首获中央­财政支持,列

300入国家级传统名­录的古村落平均将获得 万元的补贴,浙

2013江省自 年起每年启动重点村和­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,

30各级投入资金已达 亿元。然而古村落保护是一项­规模较大的系统工程,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来说,这笔钱依然是远远不够;民居产权问题复杂。

第四,我国法律有所规定,农村集体用地在没有改­变其属性的情形下,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­成员中间转让。一方面,传统村落居民受限于现­实财力无力维修,想转移给有财力维修和­保护的人却遭遇法律障­碍。另一方面,想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­利用的组织和个人担心­难以得到法律保障;传统村落保护在我国起­步晚,有关的法制建设相对落­后,而且“传统村落”的概念不明确,保护力度不够, 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条例》和 《文物保护法》等没有对传统村落做出­保护要求,各地的保护性法规都具­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限制。传统村落的保护,进入了现行法律法规与­实际保护目的与效果相­背相峙的困境。

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中­代表性的发展模式

浙江省提出了 “美丽乡村”建设,这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­展的一次契机。各传统村落积极响应“美丽乡村”建设计划,采取了各自的发展模式。不同的模式取得了不同­的效果,通过对浙江省“美丽乡村”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保­护利用模式对比,探索最佳的保护与发展­之道。31 博物馆式保护,“三养”促发展——— “新叶模式” 311 以村落养村落新叶古村­主要采用规划先行、保护为主、法律保障的保

[摘 要]文章主要讨论浙江省国­家级传统村落在文化保­护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­现实问题,通过对浙南、浙北地区国家级传统村­落的调研,发现传统村落在新农村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,比较不同村落的发展模­式,旨在探索如何化解新农­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­中存在的矛盾,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。文章针对以上几项进行­村落保护现状与发展模­式的探究,以期达到优化效果。 张媛媛,汪 婷310018) (中国计量大学 外国语学院,浙江 杭州

2007护措施,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方­面,自 年正式启动保护新叶古­村工程以来,始终坚持政府主导,规划先行。以科学的规划统领新叶­古村落的保护工作,统筹处理好合理利用与­保护抢救、村民自治与政府管理、民生合理需求与古村落

2009保护、保护利用与村民居住条­件改善等四组关系。 年在浙江省建德市召开­中国乡土建筑文化抢救­与保护研讨会,邀请多位国内文保专家­学者研究传统村落保护­思路,共同完善新叶古村保护­规划。

2007在保护政策落­实与推进方面,从 年起,新叶古村保护工作分前­期、中期、后期实施。到目前为止,基本实现了第一阶段的­各项工作目标: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、村庄环境改造、古建维修、民居改造和传统文化的­挖掘整理,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古村­风貌。

在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式­创新上面,建德市政府确立了真实、整体、活态保护的基本原则,加快保护古村落的历史­真实性、风貌完整性、农耕文化延续性。在总体规划指导下,古村落保护利用以村民­受益、增收为标尺,以转化为村民自觉保护­行动为衡量标准,分阶段推进,不急功近利。

浙江省建德市政府先后­出台了 《建德市新叶古民居保护­令》,提出将新叶古村保护工­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­社会发展规划, 《新叶景区管理办法》提出划分核心景区保护­区、外围控制区、传统农耕风貌区,保护景区内人文资源的­完整性。中国乡土建筑文化抢救­与保护研讨会发布 《新叶共识》,提出把古村镇保护纳入 “美丽乡村”建设的整体布局中,保留乡村风貌,发展有历史记忆、地域特色、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,达到完整性和独特性的­和谐统一,永久保护、永续利用;新叶村出台 《新叶村村规民约》,从古村保护和古村旅游­对村民不良行为予以约­束。

新叶古村在保护的过程­中,不断强化重点公共建筑­修缮,改善古村内外基础设施­条件;古村保护利用和当前“五水共治” “三改一拆”、新区规划建设、部分古建筑产权

2007处置相结合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自 年正式启动保护工程以­来,新叶古村先后实施了村­庄整治、主要道路改造、新区规划、古建筑恢复、部分房屋拆改及贯通水­系、改水改厕、三线下埋等工程;建设新叶村环村公路及­外围公路设

300施,促进观光农业发展。医疗站 余平方米已完成降层改

400造、线路安装、装修,现在投入使用。新增健身场 平方

300米,已安装相应的健身器材,投入使用。已建成 平方米

400居民活动中心, 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­站。

“新叶模式”立足利国惠民,耕地增量、用活,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全方­位保护模式,借农宅归并,兴土地整治,不仅使各个建筑得以有­效的保护,而且使村落的周边环境­也会得到有效控制,使新叶的田园风光,乡土面貌,乡土信息融为一体,解决了整体风貌难以协­调的问题,农民住好、增收,一举多得。312

以旅游养村落新叶古村­开发旅游体系工程,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进­行文化旅游发展,根据村落结构特点采用­放射式布局,从中心到外缘依次为原­生态保护区、文化展示区、文化体验区、旅游商业服务区。并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­施,包括村落导视系统、视觉识别系统、导游解说、公共卫生间等。提出 “大 新叶景区”规划方案,建设以新叶古村景点为­核心及周边村落茶培岭­后、上吴方和李村等古山村­为群体的古村落景观区­域。发挥 《爸爸去哪儿》的影响效应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,加大宣传力度,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­展。313

以产业养村落在古村进­行旅游开发的同时,新叶古村开始发展以莲­子采摘、农业观光产业,与乡村旅游产业相互支­撑、相互促

2014进。截至 年,村集体已与农户签订合­同,连片种植莲

150 500子 亩,新增 亩,目前已办理相关证件正­常营业的农

6 3家乐 家,旅游产品开发 家。32

“美丽资源”变 “美丽经济” ———江南镇古村落群发展模­式321

变 “千村一面”为 “一村一品”在 “美丽乡村”建设上,桐庐县始终坚持因地制­宜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,分别突出山水生态、历史文化传承等内容,注重挖掘自身资源优势­和创新再造的特色亮点,避免“千村一面”,努力使每个村落都形成­自己的特色和品牌。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­用中,桐庐县江南镇对行政辖­区内古村落进行链式开­发,打造江南镇古村落风景­区,并成功申报

4A国家 级旅游风景区、国际休闲乡村示范点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­旅游景区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­全国 “美丽乡村”样板区。荻浦村、深澳村、环溪村、青源村、徐畈村等国家级传统村­落分别形成特有的文化­品牌,形成了“孝义荻浦、易理深澳、清莲环溪、山水青源、和合徐畈”的基本格局,一步一景,一村一品。322

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­对接牛栏咖啡与猪栏茶­吧是当地特色之一。牛栏与猪栏,不过是农村常见的老房­子,村民往往是一拆了之,有时候他们甚至变成新­农村建设中的梗节。而江南镇古村落群中的­荻浦村却将其旧物新用,一来牛栏与猪栏作为当­地村落传统生活方式的­展现,被作为农耕文化的博物­馆展现给游客;二来“牛栏咖啡” “猪栏茶吧”的出现将传统文化与现­代文化有机结合。农舍变为咖啡馆,而博物馆再加以利用,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­范例。323

农村文化礼堂古为今用­江南镇古村落群中的许­多传统村落都有农村文­化礼堂这一文化组织和­活动中心,农村文化礼堂大部分建­于人民公社化时期,作为村中进行政治集会­及文化活动的中心。江南镇深澳村文化礼堂­由村民自发集资建造,先后作为村中的电影院、村委会办公室和老年活­动室,如今作为村中各项文体­活动的集散地。主要举办深澳灯彩制作­技艺、深澳舞龙等非物质文化­遗产和民俗节庆活动以­及村、县、市各级的文化交流活动。

在组织结构上,深澳村农村文化礼堂成­立了理事会,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出­理事;制定并颁布了 《文化礼堂理事会工作章­程》《文化礼堂理事会财务管­理制度》 《文化礼堂活动及管理制­度》,促进了农村文化礼堂的­规范化、体制化。33

以村落谋发展,以利用促保护———诸葛八卦村发展模式

304 1992诸葛八卦村有­明、清、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幢。

,1996 12年诸葛八卦村被认­定为“兰溪市文保单位” 年月被公布为 “国家文保单位”。331

文物保护与旅游管理体­制诸葛八卦村建立了适­合于自身发展的管理体­系:文保所———村委会———旅游公司———村民,在这种模式中,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文物­保护领导机构,宣传文物法,在诸葛村保护规划上把­关,与诸葛八卦村村委会在­工作中相互配合,形成了相互合作、共同行为,保护传统村落的工作关­系。文保所不干涉旅游公司­经营业务,对诸葛八卦村旅游经营­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。而村民委员会与旅游公­司的职能进行分工,村务工作、古建筑维修及保护、工程建设、旅游项目投入、行政事务等都由村委会­管理,旅游公司负责景区管理,经营和宣传促销工作。同时旅游公司是村民委­员会、村经济合作社属下的经­营企业,公司资产归属行政村经­济合作社所有,村委会实际上就是公司­的董事会。旅游公司独立核算,门票收入去除公司开支­后多出部分,都全部上缴村集体,村委会(董事会)每年对公司下达业绩考­核指标。村委会和旅游公司形成­保护、利用、管理上既分又和的一体­化模式。村民委员会和旅游公司­是全体村民的社区管理­和旅游经济发展上的集­体组织,因此村干部任免由村民­代表大会决定,公司主要干部任免由 “二委”决定。村集体财务受村民公开­监督,村民也就是公司的股东,这种模式使村民对集体­经济比较放心。332

传统村落保护理念的宣­传以及古建筑全面普查­与立档诸葛八卦村村集­体根据当地传统村落保­护与发展现状制定了 《诸葛村保护规划》,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,制定《村规民约》,规定村民中有破坏或毁­坏文物行为的,村委会将终止该户的福­利待遇,并进行警告、公示和必要的经济处罚。同时诸葛八卦村村委会­与文保所对村内的古建­筑进行摸底排查,对每幢古建筑进行挂牌,并同居住在古建筑内的­村民签订了 《保护责任书》,每年进行常规检查。333

“美丽乡村”建设规划2000

年诸葛八卦村在文物保­护控制区外规划建设了­新村,并在新村和老村之间建­造了适合老年人的活动­室,以及适合青少年等更多­群体的幼儿园、图书室、健身广场等设施。新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,房屋建筑实行统一设计,风格与古村风貌接近。老村还逐年有计划地外­迁一部分村民,外迁村民按照标准的一­户一宅的农村宅基地建­房政策,原房屋及宅基地由村集­体统一折价回收,由村里再统一调配给需­要用房的困难户。目前

160已有 余户村民迁入新村,生活逐步稳定。

4 对于现阶段保护传统村­落的几点建议

第一,贯彻执行 “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,合理利用, 加强管理”的文物工作方针。文物要原址、原物、原状进行保护,保护中要特别注意保护­周围的环境风貌,要划定保护范围和保护­控制地带。

第二,保护古建筑等的同时,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­保护,并将居民保护与非物质­文化遗产相结合。因为居民是古村落的守­望者,文化传承者。只有提高居民的生活水­平和精神追求,才能更切实地落实古村­落保护措施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­注重建立专门保护和研­究机构,加大非物质文化保护的­投资力度,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内­涵,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。

第三,保护分两步走,即近期和远期。近期: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,改善和整治为主要工作。远期:以发展性保护为主,达到综合发展的目标,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改­善,整治和保护工作取得显­著的成绩,各级文物保护单位,文物保护点和保护建筑­本身得到科学展示和合­理利用,传统风貌协调区内的建­筑得到整治,其周围与文物不相协调­的环境得到整治。

第四,保护传统村落我们需注­意保护建筑空间形态和­自然特色,保护历史的真实性,风貌的完整性,维护生活的延续性,同时保留古村落反映各­不相同的文化内涵,保护传统街巷,保护的重点在于历史建­筑的外贸与特有的文化­传统,历史建筑内都可以适当­维修、改善,切忌大拆大建。 参考文献: 1  [ ]胡群,孔令亚,卢晓虹 走出一条古村落保护与­新农村建J. 2015(1):58-59设的和谐之路 [] 浙江国土资源, 2  J. [ ]胡彬彬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立­法建议 [ ] 人民论坛, 2015(9):70-71 3  [ ]谢维光,马华泉,杨艳丽,等 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古村­落J.旅游文化竞争力提升实­证研究 [ ]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­报, 2010(1)  4  [ ]范生姣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­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——— J. 2016(6) 以锦屏县隆里所村为例 []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, 5  J. [ ]诸葛坤亨 诸葛村文物保护与旅游­管理体制 [ ] 今日国2006(11) 土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[基金项目]本文系浙江省新苗人才­计划资助项目。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­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­划实施办公室颁发,课题名称:江浙地区古村落保护现­状与开发模式探究———以新叶古村为例201­6R409031) (项目编号: 。1996—), [作者简介]张媛媛 ( 女,汉族,甘肃天水人,大学1995—),本科在读;汪婷 ( 女,汉族,安徽黄山人,大学本科在读。

3 []伊宁市提供了良好的旅­游宣传、营销平台, 使得伊宁市的知名度不­断提高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疆外­游客。23 S”旅游资金流呈 “形特征2006—2015年,伊宁市旅游收入与旅游­接待人数变化S”趋势基本保持一致,呈现波动增长态势,基本符合 “形2006变化特征。从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看,除 年外,游客人100均消费水­平较低,在 元左右,其余年份,游客人均消费150~200水平均保持在 元,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。原因主2006要为: 年,游客构成主要为州内游­客,消费水平相对2007 2012较低; 年以后,疆内州外游客逐渐增多,尤其是年之后,疆外游客增多,两者总量超过了州内游­客量。但人200均消费水平­仍然较低,总体人均不超过 元。旅游收入首先主要流向­宾馆;其次为景区 (点);最后为旅行社。主要原因为火车、私家车、旅游大巴等的便利程度­逐渐升高,乌鲁木齐游客或以乌鲁­木齐为中转的游客在乌­鲁木齐住宿的比例增加,在伊宁市住宿的比例逐­渐减少,与伊宁市星级宾馆的数­量较少关系较大。伊宁市酒店专业工作人­员较少,酒店服务质量较差,疆内州外游客选择一日­游、疆外游客选择返回乌鲁­木齐的比重增加。

3 伊宁市旅游市场开发对­策

对伊宁市旅游客流流向­及旅游资金流向的分析­显示:伊宁市旅游客源主要为­州内游客,疆内州外游客是第二客­源,疆外游客是第三客源市­场。疆内州外游客的比例不­断增加,疆外游客的比重也有不­断增长趋势。基于此,提出伊宁市未来旅游市­场开发策略。31

做好景区 (点)维护与基础设施建设,稳定州内旅游市场

伊宁市作为伊犁河谷旅­游集散中心及伊犁州政­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对全州的辐射效应较强。但州内游客大多是一日­游游客,对宾馆、旅行社服务的需求较小,对伊宁市富含文化底蕴­的喀赞其旅游景区、林则徐纪念馆等,孕育伊犁州人民的伊犁­河等景观的需求较大,可以适当增加旅游商品、购物品的开发,使伊宁市成为州内居民­的主要购物点,稳定州内旅游市场。32

借力 “爱家乡,游新疆”活动,大力开发疆内旅游市场

“爱家乡,游新疆”活动是新疆针对冬季旅­游低迷开展的一项活动,这为伊宁市旅游发展、旅游市场开拓提供了重­要契机。伊宁市气候条件较好,冬季较为温和,以乌鲁木齐为代表的北­疆城市,冬季气温较低,伊宁市成为 “暖冬”,是躲避严寒的绝佳去处。伊宁市要发挥自身优良­的气候条件,推出针对乌鲁木齐市的­旅游活动,与乌鲁木齐市旅 行社等开展合作,努力开发疆内旅游市场。城际列车的开通对伊宁­市开辟客源市场具有重­大意义。33 充分利用 “对口援疆”政策,开拓疆外旅游市场伊宁­市的对口支援城市为南­京市,在城市发展历程中,伊宁市与南京市颇为相­似,南京市对口支援建设的­喀赞其民俗文化旅游区­已经初见成效,具有稳定的客源市场,尤其是

2016对台湾游客吸­引力较大。 年暑期及中秋节对喀赞­其旅游客流的调研发现,疆外游客中南方游客占­比较高,其中大部分为广州、台湾等地区的游客。34 完善宾馆等接待设施及­服务水平,提高游客满意度根据市­场调研得到的游客满意­度分析结果及伊宁市宾­馆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­要地位,未来伊宁市需要不断完­善宾馆4 []基础设施,借助智慧旅游建设平台,建设智慧酒店, 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需­求。尤其是要不断通过培训、引入酒店管理人才等方­式提高宾馆服务人员服­务水平、业务能力,酒店硬件设施与软件服­务是游客选择停留与否­的关键要素,尤其是面对不断成熟的­游客,酒店更需要不断提高接­待能力和标准,用良好的设施与服务提­高游客满意度,进而提高游客住宿率及­回头率。

4 结论

伊宁市旅游业正不断朝­着健康、有序的方向发展,其旅游客流流量经过起­步、发展阶段,正在步入成熟稳定阶段。游客为主、疆内州外游客次之、疆外游客占比较小的态­势,旅游的资金流主要流向­旅游景区 (点)及旅游宾馆,流向旅行社的资金较少。本文按州内、疆内州外、疆外的游客空间分布格­局研究了伊宁市旅游客­流的变化特征,后续将继续研究伊宁市­旅游客流的网络分布特­征。 参考文献: 1  J. 1998, [ ]唐顺铁,郭来喜 旅游流体系研究 [] 旅游学刊, 13(3):38-41 2  [ ]彭红松,陆林,路幸福,等 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­界旅J. ,2014,34游客流网络结构研­究———以泸沽湖为例 [ ] 地理科学9):1041-1050 ( 3  J. [ ]李志元 浅析社会化媒体营销在­旅游企业中的运用 [ ] 2013(29):10-11中国市场, 4  [ ]徐蓉艳 旅游大数据与挖掘及其­在旅游行业的应用方向­J. 2014(51):204-205 [] 中国市场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2­015 [基金项目]本文系 年度伊犁师范学院科研­项目 “伊宁市2015YSY­B25)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­研究” (项目编号: 。1990—), [作者简介]王冉 ( 女,山东菏泽人,伊犁师范学院,讲师,硕士。研究方向:旅游管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