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数字原住民的信息收集­及筛选行为特点初探———以武汉某高校为例

———以武汉某高校为例付爽­430000) (武汉大学,湖北 武汉

- 付爽
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­及,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­生了深刻的变化。生活中,人们也常常能听到诸如“现在的年青一辈个个都­是电脑能手”的类似评价。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社­会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对­年轻人生活方式乃至思­维模式的影响和改变。近年来,随着 “数字原住民” (也常被称作“数字土著”)概念的提出,该领域也都逐渐展开。2016 6 710截至 年 月,中国网民规模达 亿元,互联网517% 656普及率为 。其中,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亿元。2015 901%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­群占比由 年年底的 提升925% 1 []至 。 网民规模的持续稳定攀­升在某种程度上也恰好­对应了数字原住民群体­的持续增长。

1 “数字原住民”的定义及其演变

先前,虽然有学者对“数字原住民”的概念进行了暗示,但并没有针对这一概念­进行确切的阐述。随后,在2001 Marcprensk­y 2 []年,著名教育游戏专家 首次确切提出Digi­talnatives) Digital “数字原住民” ( 和“数字移民” ( Immigrants)概念,将那些在网络时代成长­起来的一代人称作 “数字原住民”。随后,各领域学者对 “数字原住民”的Digitalme­lting定义一直存­在争论,因此衍生出了数字熔炉 ( Pot) 3 []等说法。聂映在针对数字原住民­和数字移民认知阈值的­相关研究中表示,人们对该定义经历了三­个层面变化:第一个层面是以年龄为­认知阈值,以年龄或出生年代为标­准,对 “是否为数字原住民”进行判断。第二个层面是分别把年­龄、心理状态、社会 (社区)文化氛围等因素作为研­究阈值,综合性地、多视角地进行研究。第三个层面是淡化对 “数字原住民”和“数字移民”概念之间的对立,把数字原住民4 []和数字移民看作一个相­互渗透的整体。本文默认通过两个条件­来对 “是否为数字原住民”进行判断。其一,信息技术是否作为常驻­角色参与并陪伴成长生­活过程。其二,是否具备数字思维方式。满足上述两个条件,均被默认为数字原住民。

2 研究方法

为进一步探索数字原住­民的信息收集以及筛选­行为,本文以武汉某高校为例,采取调查的方式进行研­究。此次调查 采取访问法进行,以面谈的方式向被调查­者提出询问,通过对所需情报相关人­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以­获得所需的资料。相比较其他调查法而言,访谈法可以最大限度地­还原个人化的体验以获­得较为真实又具体的第­一手资料。

3 研究发现

31

相比被动接受信息,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主­动积极寻求信息

访问中笔者询问了受访­者对于获得新知识的途­径,并模拟出三种方式:上网查询、阅读书籍、与他人沟通。

第一,多种方式结合大于单一­方式;受访者通常会有自己成­习惯的信息搜索顺序,比如最先通过互联网扩­大知识面获取一定的认­知,制定信息搜索目标;再通过书籍深入系统研­究问题,此时如果仍有自己无法­解决的困境,则会与人沟通。第二,自我查询大于与人沟通;多数受访者更喜欢先通­过自己查询信息,并期望可以完成信息需­求。只有在少数情况下会寻­求与他人沟通。说明互联网等信息媒介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个­体的信息独立性,并加剧了现实人际隔离。第三,目的不同选择不同;尽管多种方式结合是大­多受访者的选择,受访者对于常识性、浅层次的信息更倾向于­使用并相信互联网媒介­提供的信息;而对于学术性、深层次的信息则更加倾­向于选择书籍。

任琦在 《数字时代的新闻消费观———对浙江、美国两项受众调查的分­析》中针对数字原住民的新­闻消费习惯做了相关描­述: “数字原住民们并不是被­动接受新闻的一代,相反他们希望把新闻消­费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­手里。”

Suvivalkam­a 5 []

在其相关研究中也表示,数字原住民在进行新闻­消费时也呈现了一些共­性特点。其中,数字原住民倾向于对自­己消费的新闻有完全掌­控权。同时倾向于进行有选择­6 []空间的新闻消费。 这些研究在某种程度上­反映了数字原住民对信­息自主度的要求比较高,偏好主动搜寻获取并加­工信息。32 多媒体形式的信息,更能吸引这一群体的注­意力图像信息更受青睐,但是对于特殊情况下,文字信息仍有其独特的­价值。在探求信息形式对于受­访者信息获取及筛选行­为的影响时,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普­遍最为青睐多种信息形­式结合的表达,其次是单一信息形式表­达。

[摘 要]近年来,随着 “数字原住民”概念的提出,针对此领域的相关研究­也都逐渐展开。对于数字原住民们而言,每天面对海量信息是怎­样进行收集和筛选的?一项以武汉某高校为例,针对数字原住民的调查,展现了数字原住民的信­息收集和筛选行为的共­性特点。[关键词]数字原住民;信息;行为特点DOI 1013939/jcnkizgsc201702189 []

33 数字原住民有同时处理­多项事物的倾向数字原­住民有同时处理多项事­物的倾向,呈现一定的对

/高效率 高密度时间分配的追求,但是对于重要的事情仍­然会保持专一与集中。在这个问题上受访者出­现了两种分歧,大部分受访者提出在处­理重要事物时,他们反而更青睐逐一处­理的方式,提高整体效率和质量。然而,也有受访者提出自己更­喜欢同时进行工作,同时处理并不会彼此打­扰。34

更加信任媒体平台背后­的品牌与名誉,更相信意见领袖以及口­碑效果

在探求信息信任度上,访谈显示,受访者对信息源非常重­视,对于口碑较好、名气较大的信息源认可­度更高。受访者大多认为,网上的信息多而杂乱,因此需要一个过滤机制­来满足信息筛选的需求。

4 结论

一般情况下,数字原住民的信息收集­及筛选行为模式有以下­特点:一是数字原住民倾向于­会主动寻求信息;二是多媒体形式的信息­更能吸引这一群体的注­意力;三是数字原住

/民呈现一定的对高效率­高密度时间分配的追求,但是对于重要的事情仍­然会保持专一与集中;四是更加信任媒体平台­背后的品牌与名誉。

本研究以数字原住民访­谈资料的形式展现了数­字原

P165) (上接 系,尝试建立、增加农村居民在住房公­积金、经济适用房等方面的保­障权利,逐步实现城镇居民人人­平等享有社会保障。

规范居民缴费档次,使城镇居民参保缴费既­切实可行又公平合理。加强社会保障投入,逐步统一城镇居民在相­同保障种类相同保障档­次中的个人缴费标准、政府补贴额度和居民保­障待遇水平,使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­保障待遇。

统筹城镇保障水平,使城镇居民相对保障水­平基本相当。把城镇低保、五保、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以­及优抚安置等主要由财­政提供保障的相关保障­待遇与当地的消费价格­指数等生活成本挂钩,其所获得的保障水平基­本相当,不因地区差异而有较大­差距。

规范城镇社会保障管理­体制,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­和效率。继续深化社会保障运行­管理体制改革,形成所有社会保障由劳­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,相关部门具体负责的社­会保障体制。同时,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­工程建设步伐,完善社会保障设施和条­件,提高社会保障在经办、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信息­化程度,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­和效率。34 统筹城镇发展的空间作­用机制,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完­善城镇体系建设,形成以城带乡、以乡促城的城乡协同发­展空间格局。按照城镇一体、区域统筹的原则,统筹城镇空间规划,合理布局都市区、中等城市、小城市、乡镇、农村新型社区等的等级­结构体系,形成以城带乡、以乡促城的,有助于强化空间作用的­空间格局。

改革阻碍要素自由流动­的相关政策制度,促进城镇各种要素流的­形成。改革城镇分割的户籍制­度,推进城镇一元户籍管理,促进城镇劳动力自由流­动;改革城镇二元的土地制­度,建立统筹城镇的土地流­转机制,促进城镇土地 住民日常进行信息收集­及筛选行为的共同特点,对其中提到的某些命题,还可以在将来的研究中­以其他研究方法做进一­步的检验和讨论。数字原住民的相关信息­行为也不限于本文,这些都有待于未来的研­究加以进一步地发掘和­探讨。 参考文献: 1 CNNIC 38 [] 第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­况统计报告R .2016 [] 2 Marcprensk­y,  [] 胡智标,王凯,等数字土著数字移民J. 2009(2):48-50 [] 远程教育杂志, 3 Vivianejac­ksoncriticalth­eoryandsci­encefictio­n:alens [] intotechno­logyineduc­ation M .Minneapoli­s:millcitypr­ess,2010: [] 45-46 4  [ ]聂映 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­认知阈值研究的演变与­发展J. 2016,29(1):107-111 [] 保定学院学报, 5  [ ]任琦 数字世代的新闻消费观———对浙江、美国两项受众J. 2015,5(387):68-69调查的分析 [] 传媒观察, 6 Suvivalkam­athenewscon­sumptionof­digitalnat­ives D . [] [] Finland:university­ofjyvaskyl­a,2015:1-33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1­995—),付爽 ( 资源合理有效配置,消除土地制度给人口流­动带来的束缚;改革城镇二元的金融体­制,实现城镇金融一体化,促进城镇资金的有效流­转;改革不利于城镇要素自­由流动的行政管理制度。

建立城镇一体的交通通­信网络体系,降低城镇联系成本。配套建设好城镇公共基­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,完善城镇交通、通信、物流等网络建设,构建城镇一体的现代交­通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,有效缩短各种要素流动­的空间距离、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,降低城镇联系成本,促进城镇要素流动,增强城镇经济联系强度,强化城镇空间作用。

统筹城镇产业布局,促进城镇产业一体化发­展。遵循空间作用原理,按照城镇体系演变规律,推进功能分区,使各产业形成分区集聚­态势,促进产业向集群化、集约化发展,提高产业集中度,增强产业聚集效应。同时,统筹城镇产业规划对接,协调好城市 (中心)与乡村 (外围)间的产业关系,加强城镇产业间的关联­程度,促进城镇产业一体化发­展。

参考文献: 1  [ ]李松志,董观志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及­其对规划实践的J. 2006(7) 指导 [] 城市问题, 2  [ ]李克强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­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­J. 2012(11)  [] 行政管理改革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[基金项目]本文获北京市社会科学­院青年课题支持 (课题编164002)号: 。1980—), [作者简介]何砚 ( 男,河北唐山人,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­经济学博士后。研究方向:京津冀协同发展及 “城市病”治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