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福建省碳排放强度现状­研究

刘惠惠1,唐鹏鹏2 1 362008; (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,福建 泉州2 362000)民生银行 泉州分行,福建 泉州

- 刘惠惠 唐鹏鹏

1 引言

全球环境恶化目前已经­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重­问题,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导致­环境恶化及其对经济的­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全­球的广泛关注。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和­最大的制造业国家,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­不断加强,碳排放减

2006排问题引起了­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。 年“两会”期间,支持 “海峡西岸”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 《政府工作

10~15报告》和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中,计划通过 年的努力,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­业群、港口群、城市群,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­达区域,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­的前沿平台。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区­的主体,经济发展迅速,能源消费量必然增加,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增­多是不可避免的事实。因此,本文分析福建省碳排放­强度趋势,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­和决策支持,有利于福建省制定未来­碳减排政策措施。

2 福建省碳排放强度的测­算

21 碳排放测算方法国际机­构和我国统计机构都没­有给出福建省碳排放数­据,因此需要找到合适的测­算福建省碳排放量的方­法。根据2006年联合国 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­约》及 《京都协议书》所制定的 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》第二卷第六章提供的参­考方法,碳排放总量可以根据各­种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­放估算量加和得到。具体估算公式为:  C= Ci = N× × Fi Si 1) ( i 1) C CO2 i= 1,2,3,4式 ( 中: 代表估算的 排放量; 4 Ci分别表示煤炭、石油和天然气、水电 种一次能源; 代 N S表相应能源的碳排放­量; 代表福建省能源消费总­量; 代Fi Fi 1表能源消费结构; 为碳排放系数,本文估算的 如表Fi所示,假定 是不变的。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经­济效益的碳排放,反映了经济发GDP(展的环境压力程度,用单位 文中以经物价指数调整­过的地区生产总值计算)的碳排放量来表示,即: C CY= 2) Y ( 22 数据来源能源消费数据。本文对化石能源种类的­划分是根据《福建统计年鉴》 “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”中的划分,将能源消费划分为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及水风电能四种。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及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。本文地区生产总值来源­于 《福建统计年鉴》国民经济核算中的 “主要年份总产出”,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值来­源于 《福建统计年鉴》价格指数中 “主要年份各种价格指数”。23 测算结果1) 2),根据碳排放量计算式 (和碳排放强度计算式 (结合上文所述数据,计算得到福建省碳排放­量和碳排放强度2数据 (如表 所示),根据碳排放强度数据绘­制福建省碳排1放总量­趋势图 (如图 所示)、福建省碳排放强度趋势­图2 (如图 所示)、福建省碳排放总量和碳­排放强度增幅趋势3图 (如图 所示)。

[摘 要]在当前的全球环境问题­中,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­温室气体排放是世界各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­导向。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区­的主体,经济发展迅速,能源消费量增加,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增­多是不可避免的事实。文章对福建省2000—2015年的碳排放量­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­算,并进一步给出了分析及­政策建议。[关键词]碳排放量;碳排放强度;能源结构DOI 1013939/jcnkizgsc201702171 []

3 福建省碳排放强度趋势­分析31 福建省碳排放总量逐年­上升,但增幅逐渐减小

2000 122763福建省碳排放总量­由 年的 万吨上升到2015 471711 189%,年的 万吨,增幅 这表明随着福建省经 23济的发展,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。而从图 、图 可以看2015出,福建省碳排放总量增幅­逐年降低,其中 年增幅为-416%。2000—2009分阶段来说, 年福建省碳排放总量增­长迅10%速,年增幅在 以上。主要是由于:一是福建省能源结构上­以煤炭为主,且该阶段煤炭所占比重­逐年上升;二是福建省经济增长迅­速,该阶段经物价调整后的­地区生产总值年1246%,均增长率 经济增长保持较快增长。政策上主要由2004­于 年以来的海西经济区的­发展契机带动了地区经­济的发展,但伴随着高投资、高能耗、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特­点。2009—2015年,福建省碳排放总量增长­波动较大,年239%均增幅在 。主要是由于:一是福建省能源结构进­行2015了调整,该阶段煤炭所占比重逐­年下降,截至 年煤炭2009 655% 2015 505%,所占比重从 年的 下降到 年的 而清洁能源,如水电、风电和核电所占比重有­所提高;二是福建省经济增长仍­然迅速,但波动幅度增加,该阶段经物价调整1216%,后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­增长率为 经济保持较快增201­5长,但增长幅度变化较大,经济增长在 年有所放缓。政策上是由于全国环保­政策逐年严格,福建省能源结构从高

碳能源如煤炭逐渐向清­洁或低碳能源 (如天然气)过渡。32 福建省碳排放强度的波­动性下降模式2000­由计算结果和趋势图可­以看出,福建省自 年以来2000 057 /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­趋势,从 年的 万吨 亿元2012 048 / 16%,下降到 年的 万吨 亿元,降幅达 意味着福建省每亿元的­实际产出所需碳排放量­是下降的,累计降幅33%,说明福建省的碳减排政­策是卓有成效的,福建省的工业化事实上­正处于低碳化进程中。2001—2005分阶段来说, 年福建省碳排放强度逐­年增555%长,年增幅在 。主要是由于该阶段福建­省经济发展较为粗放,高投资、高能耗、高污染的特点明显,碳排放总量的增幅超过­了实际产出的增幅,从而出现碳排放强度的­增长。2006—2015年,福建省碳排放强度逐年­降低,年均增-613% 2004幅为 。这与国家 年颁布的 《节能中长期专项200­5 2006规划》、 年制定的 《可再生能源法》、 年 “十一20%五”规划提出能源强度降低 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­减10% 2007少 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­以及 年出台的 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­方案》等政策和措施不无关系。说明福建省的碳减排政­策是卓有成效的,政策执行效果是显著的。

4 结论与政策建议

本章根据中国基本国情­和福建省实际省情选择­了本文进行研究的对象———福建省碳排放强度指标;介绍碳排放量测算方法,并结合福建省能源消费­数据,计算出福建省2000—2015

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­强度;最后结合福建省实际省­情分析福建省碳排放量­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­势。研

2000—2015究结论表明:在 年,福建省碳排放总量逐年­上升,但增幅逐渐减小;而福建省碳排放强度在­波动中保持着

2000 057 / 2012基本的下降趋­势,从 年的 万吨 亿元下降到

048 / 16%,年的 万吨 亿元,降幅达 这说明福建省的工业化­事实上正处于低碳化进­程中。

经济低碳发展是指以较­低水平的碳排放量实现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也就是说,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­下尽可能减少碳排放量。本文在政府间气候变化­委员会和中国政府提出­的减排措施基础上,结合福建省实际省情,提出福建省低碳经济发­展的碳减排政策选择。

第一,技术减排。发展低碳技术,一方面要重视能源技术­的自我创新;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­国际技术合作,引进国外先进技术。寻求与拥有先进能源技­术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技­术合作,可以加快中国的能源技­术进步,有利于每个地区 实现减排目标。

第二,能源结构减排。由于碳排放主要是由煤­炭消费引起的,必然导致碳排放量偏高,因而优化能源结构,提高天然气等低碳能源­以及水电、风电、核电等清洁能源在能源­消费中的比重是降低碳­排放的重要途径。我们应立足于福建省的­自然资源和能源现状,优化福建省能源的生产­和消费结构,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中高­碳能源的比例,特别是增加核电、风电、垃圾发电等清洁能源所­占比例,在增加能源总量的同时­提高能源品质,建设海西清洁能源基地。

第三,调动各方力量,完善企业节能自愿协议­支持体系。保证实施低碳发展过程­中各环节的协调完备,完善一些法律制度设计­的不足,为协议各当事方提供清­晰明了的权利义务边界;设立直接适用的违约责­任和争议解决机制。由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­员会、财务、税收、工业、环保等部门统一协调,为其提供可行的政策支­持体系,制订出可行的方案,例如,优先安排节能方面的技­术改造支出、加大项目贷款贴息、所得税优惠、进口节能设备关税优惠、排污收费的减免或返还、总量控制或许可制度中­的优惠待遇、标志或认证制度、国债贴息贷款或投资补­贴等。

参考文献: 1  [ ]虞义华,郑新业,张莉 经济发展水平、产业结构与碳排J. 2011(3):72-81放强度 []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, 2  [ ]潘雄锋,舒涛,徐大伟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­变动及其J. 2011,21(5):101-105因素分解 []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, 3  [ ]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­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­解释J. 2011(4):124-143 [] 世界经济, 4  LEAP [ ]曹斌,林剑艺,崔胜 基于 的厦门市节能与温室气­J. 2010, 30 12):体减排潜 力 情 景 分 析 [ ] 生态 学 报, ( 3358-3367

5  [ ]朱勤,彭希哲,陆志明 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­响的分析J. 2010,20(2):98-102模型与实证 []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, 6  IPAT [ ]聂锐,张涛,王迪 基于 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­与J. 2010,25(9):1557-1564碳排放研究 [] 自然资源学报, 7  J. [ ]梁朝晖 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­征与远期趋势分析 [ ] 2009(7):79-87上海经济研究, 8  [ ]陈诗一 能源消耗、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­业的可持续发J. 2009(4) 展 [] 经济研究, 9  J. [ ]林伯强 中国长期煤炭需求:影响与政策选择 [ ] 经济2007(6) 研究, 10  [ ]林伯强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­源需求和消费结构预测­Z.  [ ]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­研究中心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