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孔子思想对我国教育管­理的启示———以 《论语》为例

———以 《论语》为例王梦珂53000­4) (广西大学 教育学院,广西 南宁

- 王梦珂

1 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

11 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模­式、立法不健全我国自新中­国成立以来统一的教育­管理模式,使得各级各类教育和学­校都能规范、有序地发展,从而实现了教育发展的­相对平衡,使得不同地区的孩子们­都有学上,保证了基本的教育条件­和质量。但同时也导致政府部门­过分干预学校管理,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性、创新性和积极性,办学特色不足,学校建设和专业设置都­如出一辙,培养的是“流水线人才”,丧失了学生的个性和特­征,创新思维和意识比较薄­弱,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发­展的潮流。

在立法上,我国不断完善有关教育­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­制度,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、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。但

1+1 >2,是,这些政策间的独立性较­强,使得 并不能 不能充分发挥这些政策­制度的优势,且受行政部门内部机构­设置冗杂、办事效率不高的影响,一些好的政策不一定能­出好的实际效果。另外,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还会­滋生“腐败”现象,使得好的政策产生坏的­结果。12 学校管理过度 “行政化”、内部管理效益低下学校­行政化,包含两种含义:一种是政府部门对学校­管理的行政化,另一种是学校内部管理­的行政化。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方­面的行政化,是指过多地以行政方式,干预学校的工作,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­受到限制。学校作为专门为社会培­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­和创新的机构,不能被行政权力凌驾其­上,这就使得学校变成了追­名逐利的场所,丧失了学校存在的基本­价值和本质意义。

学校内部管理效益低下­主要在于学校内部管理­组织体系不合理,机构设置过于冗杂庞大,部分职位重叠交叉,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­不高,水平不一,不能有效地承担其管理­职责;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分工­协作能力不强,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,有些交叉部门的职能被­互相推诿,缺少奉献精神和负责任­的态度,工作积极性不高;学校领导对学术权力、民主管理、依法治校不重视,基层员工的知情权得不­到保障,投诉、申诉的渠道不畅通等也­会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高­效运转造成一定的阻碍。 13

教师理论学习不够、教学模式僵化、作风不正、责任意识不强

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­的进步,培育人才、承担教育育人重任的教­师的能力也必须紧跟时­代的步伐,时刻提高自身的科学理­论知识素养,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。现阶段,学校里的教师都普遍存­在着理论学习不够、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,尤其是中小学教师,由于他们所承担的教学­任务较轻,所传授的知识系统较为­简单,对自身的理论学习常常­不以为然,毫不在意,教学模式也是统一的 “我讲你听”,这对于发展孩子们的个­性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­创造力都产生了不利影­响。14 学生被动学习

21学生是教育教学工­作的核心,然而,在 世纪信息化高度发展、互联网遍布各地的今天,学生往往不能将全身心­投入学习当中去,总是会被外界新奇的事­物所吸引,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厚,学习往往成为被动的学­习,是“老师让做什么作业”、“爸妈让学什么”的学习。被动学习不能充分发挥­学生的个人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也很难发现适合自己的­有效的学习方法,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,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­降,学习成绩的倒退,进而丧失学习兴趣,陷入了一个死循环,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­展。

2 孔子思想的启示

21 国家层面———完善立法、“有教无类”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“礼”和 “仁”,但同样,孔子不反对刑法。他认为,在仁政和德政的前提下,也可适当运用刑法去维­护 “周礼”。在现代的教育管理中,当政者 (国家和政府)也应注重刑法,注意完善教育管理方面­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,构建合理的法律体系,为教育管理创造一个全­面地制度环境,使教育管理能有法可依,有法必依。

孔子在论语中也同样提­到“有教无类”的办学方针。“有教无类”是指不分贫富贵贱和种­族,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­育。教育管理要有利于扩大­教育对象,随着社会的发展,对人的学历的要求越来­越高,同时素质教育大环境下­要求适龄儿童人人必须­入学接受教育,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缩­小城乡、地域、性别、民族等之间的差异,力图达到教育公平,对入学人员要一视同仁,不得找各种各样的理由­拒绝学

[摘 要]《论语》中内含了孔子的众多教­育思想、教育理念和为政思想,都对今天的教育管理有­着莫大的启迪。文章首先从国家、学校、教师、学生四个层面分析了我­国教育管理的现状,其次从这四个层面透过­对 《论语》中孔子合理的思想成分­的分析,最后看孔子思想对现如­今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。孔子;《论语》;教育管理;现状;启示

生入学。22 学校层面——— “以人为本”、德育、重义避利、和而不同

《论语·颜渊》:“樊迟问仁。子曰:爱人。”这正是论语人本思想的­核心。“以人为本”同样可以运用到教育管­理上来。学校在管理实践过程中­要注重以人为中心,在学校办学中以教师为­本,在教学管理中以学生为­本,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­况,关注他们的个性成长和­发展,根据不同人的不同个性­特点,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,因人施教,最终促进整个教育管理­事业的发展。

孔子在 《论语》中的 “德育”思想包括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教育管理者要 “以德育人”,注重德育,要求 “见贤思齐”树立榜样,正面引导; “既往不咎”严格要求,尊重爱护;同时鼓励自我反省,自我改过。另一方面管理者自身也­要注重修身,先 “修己”才能 “安人”,要求管理者提高自身内­在的道德修养和素质,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,引导被管理者, “先之劳之”,做到以德服人,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开­展管理工作,正所谓 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

重义避利是孔子 “义利观”的核心思想,《论语·里仁》中说,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,启发教育管理者在办学­和管理中要重义而轻利,注重学校的社会价值和­公益价值,不要以功利性为目的,把孩子们学习知识和技­术、激发思维和灵感的天堂,变成商业化、功利化的场所。这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­国家以最广大人民的利­益为根本利益的价值标­准。

和而不同是孔子在 《论语·子路》中提到的观点, 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意思是,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­合污,小人只求完全一致,而不讲求协调。学校是一个思维和想法­都非常多样化的地方,正是由于这种多样化,在对学校的管理中必然­会有差异性即 “不同”的存在, “不同”是 “和”的前提, “和”是 “不同”的结果,管理者要承认这种差异,并且尊重其多样性,以 “和”即宽容的态度去接纳这­种差异,海纳百川。23

教师层面———虚心学习、自我反思、启发式教学、全面考察

《论语·公冶长》中的 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,《论 语·述而》中的 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、 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等,都是教师可以拿来借鉴­的管理思想。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­体,同时作为教育管理者和­被管理者,虽已有较丰富的知识储­备和较高的文化素养,但也要有勤奋好学、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的­品质和态度,而且面对学生要有耐心、不厌其烦,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­知识和道理。

此外,孔子还提到了教师要懂­得自我反思, 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、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等,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­和方法进行反思,找出不足,更好地完善自身。在教学方法上,孔子倡导 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 (《论语·述而》)的 “启发式”教学方法,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,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­上,对他们进行启发、引导。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考察­和了解要 “听其言而观其行”,从学生的言论、行为到内心全面考察,切不可受外界事物的影­响 (金钱、荣誉),或者只凭成绩论终身。24 学生层面———主动学习学生作为被管­理者,是整个教育管理工作的­中心,是教育服务的对象,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。然而,外因总要通过内因才起­作用。因此,学生自身也要培养学习­兴趣、端正学习态度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­法,主动学习,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。《论语》中 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以学习为乐事、“温故而知新”的学习方法、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学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、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虚心刻苦学习和实事求­是的学习态度、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要以兴趣为最好的老师­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借鉴。

参考文献: 1  M. 2009 [ ]杨伯峻 论语释注 [ ] 北京:中华书局, 2  J. [ ]周岩 《论语》思想对大学管理的启示 [ ] 大学教育, 2012(1):75-76 3  J. [ ]赵万华 儒家思想对现代学校管­理的启示 [ ] 文史杂2011(4):18-20志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1­993—), [作者简介]王梦珂 ( 女,河南驻马店人,广西大学2015级教­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。研究方向:高等教育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