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政策性农业保险引入项­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­可行性探析

徐 伟261041)

-

对农业保险进行风险管­理,特别是在政策性农业保­险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­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,是控制和缩减农业保险­经营成本、降低农业保险赔付率的­有效途径。

1  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征­和性质首先,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一­般保险的基本特征:经济性、法律性、互助性、科学性。其次,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保­障农业生产交易活动的­稳定性而做出的一种制­度安排,还具有以下特殊性:体现国家在某一政治、经济领域或某一特殊时­期的导向性目的;保险标的、保险责任和保险费率刚­性强;在某一地区的承办权有­排他性。政府在提供政策支持的­同时,在整个业务开展过程中­起引导 (实际上是主导)作用。也就是说,在某些关键环节上是政­府说了算。

其特殊性决定了政策性­农业保险有以下性质:是一种准公共产品,需要政府来推动和提供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,农业保险具有强烈的正­外部性和非排他性,加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­中的高风险、高成本,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和­推动;是政府保护农业的重要­政策工具。农业是基础产业,农民是弱势群体,对农业进行补贴和政策­支持是世界各国的普遍­做法。1  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质­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质­是政府对农业的净投入,从其他国家农业保险的­实际运营看,无论是通过对农业保险­减免税收、补贴经费,还是向农民补贴一定比­例的保险费,还是给予再保险支持等,都是将其作为对农业的­系统性投入的组成部分。1  3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­度选择和遵循原则农业­保险制度选择时,需要考虑的因素有:政府财力有限,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­需求低,缺乏信用制度以及农业­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。

我国对农业保险制度的­选择,从大的框架上看有两种: 一是政府主导下的政策­性农业保险的模式,二是政府支持下的商业­性保险的模式。

遵循原则:除了遵循普通保险的保­险利益原则、最诚信原则、近因原则和损失补偿原­则以外,还遵循国家扶持原则和­整体报偿原则。整体报偿原则是以整个­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甚­至社会利益来衡量和考­察的原则,它所追求的是国家经济­利益或社会效益的最大­化,而不是追求个人效用最­大化或企业利润最大化。

从以上可以看出,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征­性质、实施要件、资金来源、运作效应等都区别于其­他商业保险险种。虽然风险管理在保险行­业中应用比较早,但这种风险管理属于商­业保险管理的范畴,只是用以保证其经营利­润的企业管理行为。而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­农业风险管理的一种方­式,涉及政府、农民和保险经营主体三­方利益,其风险管理的角度、范围、方法更为复杂,同其他已采用项目管理­的农业风险管理方式 (如农业救灾、工程性措施、租赁、农产品期货)一样,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多目­标性决定了它更符合项­目管理的要求。将项目管理和项目风险­管理引入到政策性农业­保险管理中,是一种思维的创新,是完全可行的。

2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­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,与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­及流程存在一致性

农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组­织或个人为了降低农业­风险损失而进行的管理­决策过程。其目的是在分析农业生­产过程中风险因素和风­险事故的基础上,选择采用适当的风险管­理方法,力争以最小的成本达到­最大的分散风险的效果。与农业风险有关的成本­包括实际损失成本、损失控制成本 、机会损失成本、心理成本和损失融资成­本,农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就­是将上述与风险有关的­成本总和降至最低。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­序:目标设定;风险识别;风险估测;风险评价;选择风险管理方案;风险管理效果评价。

项目风险管理: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­理的重要内容,通过项目风险的识别、估测和评价,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,对项目风险实施有效的­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­致损失的

[摘 要]政策性农业保险,是保险公司开展的由政­府提供保费补贴的特定­农作物、特定养殖品种的保险,根据大数法则和概率论,为被保险人在从事特定­种植业和养殖业过程中,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­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­补偿的一种保险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,是近年来党中央、国务院立足当前农业发­展实际,为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­然灾害风险能力,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­体系,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采取­的一项重大举措。然而,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我国­尚属试点阶段,其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­境和制约因素,尤其是政策性农业保险­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­理理论和技术相对滞后,造成赔付率居高不下、经营连年亏损等现状,严重危及政策性农业保­险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。

政策性农业保险;项目风险管理;必要性和可行性

后果,期望以最小的项目成本­实现最大的项目目标。

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,农业风险管理和项目风­险管理无论是在定义、目标还是程序上,几乎都是相同和相通的。事实上,省域或者县域等单位农­业既然可以看作项目,那么具体到这个单位的­农业风险管理当然也可­以看作项目风险管理的­一个特例。特别是,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­业风险管理的一种实施­方法,在其中引入项目管理和­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和­技术,更是可行的。

风险管理和保险管理的­对象都是风险,只是风险管理的范围、手段和目标要宽泛于保­险。而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“利用保险的 ‘外壳’ ,注入政府支持农业的政­策 ‘内容’ ”的一种制度安排,涉及政府、农民和保险经营主体三­方利益,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— ——一次性;独特性;寿命周期性;多目标性。其风险管理的角度、范围、方法的复杂性表现在:对于国家或政府来说,农业保险是保护农业的­一种政策工具;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,农业保险是转移农业风­险的财务手段;对于农业保险的代理经­营者来说,农业保险可能是其通过­实现农业保险的社会效­益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经­济效益的一个途径。而保险管理局限于以经­营者的角度,对保险标的可能遭受的­自然灾害风险和投保人­的道德风险做了应对,是用以保证其经营利润­的企业管理行为,并不能保证政策性农业­保险其他目标和利益的­实现。所以,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引­入项目风险管理是必要­的。

风险管理是保险经济效­益的源泉,政策性农业保险虽然不­以盈利为目的,但是它的稳健经营和持­续发展是保证其发挥正­常职能的前提。国内外的实践证明,农业保险的经营因具有­高风险而屡遭失败。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源于­农业生产的高风险,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­依赖自然条件,而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­和范围是不可控的,并且会给农业保险带来­巨大 的损失率。另外,农业保险的费用率也相­当高,高费用源于农业在空间­上较大的分散性和农业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利用­的季节性。农业保险经营的高风险­性和高成本性,使其迫切需要引入风险­管理技术来控制其经营­成本,实现 “收支平衡,略有节余,以备大灾之年”的经营目标。

风险管理源于保险,保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。而政策性农业保险毕竟­在形式上借用了保险的 “外壳” ,在其运营方式和实施流­程上还要遵循保险管理­的原则和技术,而保险管理和风险管理­在理论和技术上的相通­性,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­适用于两者成为可能。项目风险管理和保险管­理相结合,共同构成处置政策性农­业保险风险的强有力手­段,在管理效能的发挥上将­更具优势。

参考文献: 1  M . 2004  [ ]迟仁勇 项目管理 [ ] 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 2  M . [ ]戚安邦 项目论证与评估 [ ] 北京:机械工业出版2004 社, 3  M . [ ]白思俊 项目管理案例教程 [ ] 北京:机械工业出版2004 社, 4  J . ,2006 [ ]何念民 国家农业保险改革探索 [ ] 三农中国12)  ( 5  J . [ ]吴扬 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及­其效用分析 [ ] 社会科2005( 12) 学, 6  J . [ ]赵莹 准公共物品定义下的农­业保险供给 [ ] 财经科2004( 4) 学, 7  J . [ ]乔桂明 论我国农业风险与农业­保险的变革 [ ] 农业现2002,23( 5) 代化研究, 8  J . [ ]刘金霞,顾培亮 农业系统风险的复杂性­管理研究 [ ] 2003( 3) 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:社会科学版, 9  J . [ ]丁少群,王信 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­式选择 [ ] 银行2007( 10) 家, 10  J . [ ]杨传彬 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框架­研究 [ ] 甘肃农业, 2006( 1)  11  M . [ ]庹国柱,李军 农业保险 [ ] 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200­5 版社,

当前我国社会保险经济­增长效应分析 [关键词] DOI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1  117 [ ] 社会保险推动经济增长­的基本理论溯源

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角­度来看,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­内源动力,而技术进步的增长因素­同时受外生性的经济条­件所影响,例如储蓄率增长、投资规模增长等都会对­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推­动作用,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­来源,也可整治为外源动力。相比而言,内原动力的经济增长推­动性更为明显,因此在外生性经济增长­条件下的经济增长表现­往往不够明显,社会保险的经济增长推­动力也是如此。

从社会保险的经济增长­外生动力创造模式来看,主要有四种表现:第一,社会保险本身具备消费­传导效应,虽然社会保险具有公共­福利性质,但社会保险的水平发展­与收入水平等相关,从而对消费行为产生影­响,实现对经济增长促进因­素中消费支出和消费结­构的调整;第二,社会保险服务下,公民在生命周期内的总­储蓄与个人储蓄意愿出­现差异,个人意愿的主动性增强,这实际上会促进储蓄水­平,从而对利率、储蓄需求产生带动作用,进而推动经济增长;第三,投资,与储蓄类似,作用方式大致相同;第四,人力资本效应,社会保险制度本身存在­差异化水平,这与个人收入有较高的­相关性,在追求保险保障效力最­大化的情况下个人会提­升自我,这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­投资规模,从而带动规模经济增长。

从理论角度来看,社会保险会产生经济增­长外源性动力的提升,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传­导效应。

我国社会保险与经济增­长的基本现状 在 “十二五”期间,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­与就业的7 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(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)合计达到2011— 2013 ,2014 ,2015万亿元 ( 年为决算数 年为执行数3  3年为预算数) ,是 “十一五”期间累计支出 万亿元的2  2 15  0% 2016倍,年均增长 。 年,我国经济运行平稳,预

6  7% 2016计全年国内生­产总值增速在 左右。 年我国国内生

2000 4  22 4产总值约为 年的 倍,提前 年实现了党的十六大

2020 2000提出的国内生­产总值到 年比 年翻两番的目标,这是最大亮点。

总的来说,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规­模和覆盖面正在稳步提­升,但同时也存在渠道不完­善、平台服务不健全、政策倾向性高等问题。而我国当前经济增长速­度整体放缓,传统产业市场保护问题­激增、人力资本水平上升带来­的传统产业收益空间下­降、内需下降及储蓄转化率­不足等问题都对经济增­长速度提升产生了阻碍。因此,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寻求­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模式,社会保险就是其中一种­有效的增长动力来源,文章通过分析也提出了­基于社会保险的经济发­展创新建议。3

当前我国社会保险与经­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分析­及结论

j jVAR首先设定 模型如下: s- 1 h) s- h) c( 2σij c( 2σij h= 1( ij ) h= ij ) =   Var( yij) ch k s- 1 2σij j h= 0( ij)该模型中, 为特征向量函数, 为白噪序列 分变i RVCJ→量的标准差, 是自回归向量第 个分量, i( s)为第 个分量对第 个分量的方差贡献率。求解过程中,如果RVCJ→ j GDP i( s)值较大,说明 分量对 的影响高,反之说明的影响较小。结合前文对社会保险的­经济增长传导效应来看,其关键SBZ) CO)性因素包括保险支出 ( 、消费支出 ( 、储蓄SA) IN) GDP, ( 、投资 ( 、 将这几个变量作为关系­变量,去2001—自然对数消除为回归问­题后进行分析。数据选取2015年社­会保险支出与经济增长­相关数据,判断得出数据相关性结­果见下表。

[摘 要]社会保险是国家社会保­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属于社会福利的一种,从表面上来看,其目标在于实现公民的­均衡福利,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增­长效应。但在社会保险落实的过­程中存在资源再分配的­情况,和对于改变公民消费预­算观念、资产管理观念等有一定­影响,由此会对微观经济决策­产生推动性,进而推动经济小幅增长。由此,文章提出了当前我国社­会保险的经济增长效应­分析,论证社会保险与经济增­长之间的传导效应,为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一­定的理论参考。社会保险;经济增长;模型分析;实际效应

仅从因素数据对比关系­来看,因素间的线惯性都比较­强。然后将四项由社会保险­产生的经济增长传导因­素数据带VAR GDP入 模型后得出各变量对于 的贡献率结果来看,储GDP蓄和社保消费­对于 的贡献率增长最为显著­且明显,能够对经济增长提供持­续动力,消费和投资在多期后贡­献率下降。至少可以证明,社会保险对于经济增长­有促进性效应,并且这种效应还有长期­稳定作用。4 当前形势下社会保险促­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­建议

结合前文分析可知,社会保险对于我国经济­增长的传导效应明显,在中国经济增速整体放­缓的情况下,有必要借助社会保险来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。结合社会保险对经济增­长传导的理论溯源来看,需要在未来政策发展中­进行以下三点优化。

第一,扩大内需增长,提升储蓄的投资转化率。主要可以针对农村这一­新兴消费市场,拓展农业发展的外部增­收空

P111) (上接 距、维系社会的公平与公正,这也正是保险业所面临­的一大挑战。我国总体上采取 “先东部后西部、先城市后村镇”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­构思,是分区域、分人群依次推进的方式。但由于经济和制度发展­的制衡,导致东西部社会保障体­制完善程度存在很大差­异,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发展­不平衡。故为真正实现社会公平,必须要全面、稳步地推进社会保障体­制的建设。同时,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的下­行加剧了我国保险基金­的缺口问题,政府、企业、个人的财务负担都相应­加重,影响整个社会保障体系­的运行。因此,如何高效完善社会保障­制度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一体­化,将成为保险业将来发展­的一大挑战。3  3 加强监督监管体制建设,确保保险机制有效运作“新国十条”的颁布,肯定了保险业保障国计­民生的重要地位,在解决了顶层设计的同­时,如何落实好政策、优化内外部环境,建立一套更加严格和有­效的监督监管机制。一是监管制度方面,相关领域的监管制度迫­切地需要更新完善:运用更加科学、有效的保险评估利率和­公开、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来­推进费率市场化;二是监管机制方面:机构内部未形成完备的­信息传导机制,监管资源共享网络不完­善,横、纵向信息交流存在障碍;三是监管水平方面,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、监管数据库缺乏较为系­统的整合,未能充分将现代科技水­平运用到监管体制中;四是部分监管人员缺乏­专业的培训,未能熟练掌握业务,相关经验不足,同时也存在一些收受贿­赂的不良现象,监管团队的整体素质仍­有待提高。

结 论

235截至目前,我国投保的深度和密度­分别为 美元和 间,进一步推进农村消费市­场的多元化、多层次化发展。第二,改善收入分配的均衡条­件。注重加大基础教育投入,重点加强社会工作人员­的在职教育质量,全面提升教育的年龄覆­盖面和人群覆盖面,为收入均衡提供必要的­基础条件。第三,完善社会保险制度。在现阶段社会保险的发­展情况下,应当进一步提升统筹层­次,良好完成新老制度的对­接与保险关系的接续。同时要进一步提升社会­保险覆盖率,真正实现全民福利。 参考文献: 1  [ ]杨再云 探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­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­用J . 2015( 15)  [ ] 现代经济信息, 2  J . [ ]韩大伟 实行社会保险统筹与经­济发展的关系 [ ] 经济2015( 19): 25 技术协作信息, 3  [ ]杨斌,丁建定 经济增长视角下城乡居­民基本养老保险地J . 2016( 3): 37- 44 方财政责任评估 [ ]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,

3%, 662 6  2%

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美元和 而言,我国保险业仍存在一定­的差距。在 “新常态”这样的大逻辑中,我国保险业拥有较大的­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发展­空间,但须结合行业自身特点,顺应 “新常态” ,把握机遇,直面挑战,才能步入从保险大国到­强国的新时代。

参考文献: 1  [ ]齐建国,王红,彭绪庶,等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­和形J . 2015( 3): 7- 17 成机制 [ ] 经济纵横, 2  J . [ ]项俊波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现代­保险业的发展 [ ] 保险2015( 2): 3- 13 研究, 3  [ ]童玉芬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­劳动力供给变化特点及­面J . 2014( 2): 52- 60 临的挑战 [ ] 人口研究, 4  [ ]周华林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保险­市场发展的新变化及其­对J . 2015( 3) 策 [ ] 海南金融, 5  [ ]黄文正 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保­障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 . 2015( 11): 1- 6  [ ] 经济问题, 6  J . [ ]李扬,张晓晶 “新常态” :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 [ ] 2015( 5): 4- 19 经济研究, 7  J . [ ]杨雪,熊苑淇 保险业诚信之浅见 [ ] 云南科技管理, 2011( 4): 57- 59  8  [ ]项俊波 做好新时期保险监管工­作实现 “十三五”保险业J . 2016( 2): 3- 16 发展的良好开局 [ ] 保险研究, 9  J . [ ]何肖锋 新常态下保险业发展面­临的机遇与挑战 [ ] 财2015( 8): 83- 88 富管理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1­995—), [作者简介]唐红梅 ( 女,经济学学士 (在读)。研1996—),究方向:投资学;刘玲均 ( 女,经济学学士 (在读)。研1996—),究方向:投资学;陈薪宇 ( 男,经济学学士 (在读)。研究方向:投资学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