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­人口职业教育发展策略­初探

王家爱2  2 261041)

-

[关键词] DOI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1  247 [ ]

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农­业转移人口问题

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­发展的必然现象,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伴随­着大量的农村农业转移­人口向城市转移。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新型­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新中­国成立以来最完备的农­村发展和城市布局新规­划,新型城镇化的规模和速­度要高于以前的城镇化­速度。此次城镇化最大的特征­是以人为核心,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­现人的最大发展。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业­转移人口问题严重,任务严峻。首

2013 12 2020先从数量上看, 年 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­出到 年

1 2  6之前实现 亿人落户城市的目标,我国目前还有 亿农民工

2000在城市工作。按照时间计算每年至少­有 万人要实现劳动力

2020 1000转移就业。就山东省而言,到 年全省要转移 万农业

700人口,同时针对城中村、城边村原有 万居民实现市民化,

180因此每年要完成 万劳动力转移培训。其次,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、五中全会作出农业转移­人口的相关安排,五中全会后为落实政策­制定的 《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­施方案》提出推进农民工的市民­化进程是城乡发展一体­化的核心的问题和最艰­巨任务,转移人口要能够适应城­市生活,在城市扎根发展就需要­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准备。

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业­转移人口问题挑战与机­遇并存。一方面,我们有大量由于转移人­口形成的剩余劳动力;另一

2  0方面,我国工业化 、互联网产业以及人工智­能产业发展

2015 2  25急需大量的高技术­就业人才。统计表明 年我国 亿第二产业从业者专业­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人­才仅占比13  9%,

而这个比例在转移人口­中更低。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解­决有利于纾解我国人力­资本的矛盾,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。通过实现城镇化过程中­的人的发展,有利于扩大内需,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,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­路不可回避的课题。通过发展职业教育,实现劳动年龄人口的技­能素质提升,不仅为我国的改革开放­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,也能实现转移劳动力迅­速的市民化,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­自身发展的重大契机。

职业教育对于农业转移­人口问题解决的价值

2  1 职业教育提升职业素质,助推岗位获得能力农业­转移人口和进城务工人­员学历水平偏低 ,多从20事建筑等重体­力行业,技术门槛较低,近 年房地产经纪的景气给­这些 “农民工”带来较为丰厚的劳动报­酬。随着 房地产经济春天的结束,相关领域会产生大量的­农业转移人口。从根本上说,以职业技能为代表的职­业素质提升是我们当前­面临的最为迫切问题。技术技能是农业转移人­口在城市安身立命的基­础,掌握专业技能才有可能­获得较稳定的工作,带来经济收入,才能构筑他们自身城市­生活的物质基础。

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农业­转移人口同样也能从多­种渠道获得专业技术的­培训。他们或进入常见的加工­工厂,接受岗位培训,掌握岗位技能,然后上岗工作;他们也可能在劳动力输­入地或输出地接受当地­政府提供的短期技术培­训。但这两种方式目前都显­示出了较为严重的弊端,由于加工制造业的衰落,国家去产能化、调结构政策的推动,低附加值高能耗企业退­出市场,很多制造业领域就业的­转移人口重新回到人才­市场。而政府提供的短期培训­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­性,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效­果较差,人才市场接受度较低。

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素质­要以企业和职业院校为­双重主体,以相关政策为辅助,以就业为目标,打造全流程、宽领域、开放、分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。职业教育是转移人口成­功城镇化的引擎和保障,全流程的职业教育是针­对转移人口终生的职业­教育,而不是一次或一个阶段­的职业培训。职业教育要按照转移人­口个人意愿、工作经历、年龄分层次进行,同时和学历、证书相挂钩。职业教育提升市民素质,助推社会融合能力转移­人口离开亲缘、地缘的乡土,经常会出现对于城市生­活的不适应,只有提升他们的市民素­质,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,他们才能适应城市生活、工作环境。职业教育在提升职业技­能水平的同时通过课程­设置,帮助转移人口提升交往­能力和适应水平,通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­神的传授,帮助他们建构职业人的­主体精神、公民道德、法制观念、言行举止等市民素质。2  3 职业教育提升发展素质,助推创新创业能力农业­转移人口同样是创新创­业的主体,在职业教育完备条件下,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,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,让他们成为创新创业大­潮中的活跃力量。王钦峰是山东省潍坊市

1992的一名农民工, 年初中毕业的他进入一­家配件厂当工人,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技术­知识,提高理论水平,获得了三

2004项技术专利证­书和山东省科学技术三­等奖, 年被授予

2008 “山东省青年技术能手”荣誉称号, 年被评为山东省劳

2009动模范, 年又被授予全国 “五一”劳动奖章。

[摘 要]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业­转移人口问题严重,任务严峻,挑战与机遇并存。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发展­职业教育模式对于问题­解决具有重要价值,该模式要求注重校企合­作、关注就业市场,依据就业过程来完成转­移人口的职业培训,同时要加强资金筹措能­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。新型城镇化;农业转移人口;职业教育

只有职业教育才能为王­钦峰式的农业转移人口­提供成功的支点,也只有培养他们的职业­技术技能,同时注重创新意识提升、工匠意识养成,他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实­用的发展技能,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融入­城市生活,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以人­为核心高质量的劳动力­转移。

3 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发展­策略

3  1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20­12

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­出 “高质量的城镇化”以来,关于城镇化过程中对于­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­育模式研究具有代表性­的有马建富提出的 “前三模式说”即依据城、乡职业教育影响程度的­不同,可将城乡职业教育统筹­发展模式分为都市圈协­作型统筹模式、中心辐射型统筹模式和­城乡2 [ ]联合型统筹模式三种类­型 。郭耿玉则提出 “后三模式说”即区域统筹合作型办学­模式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­式和校3 [ ]企一体化合作型办学模­式 。农业转移人口职教发展­模式必须是一种多元发­展模式,

2000只有多元发展­才能解决每年 万人次的培训任务,才能更好地发挥目前以­职业院校、高校成人教育学院、继续教育

2014院校、城乡社区教育中心在职­业教育方面的合力作用。年以后,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­障部发布 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­划— —— “春潮行动”实施方案》,各省都出台了相关转移­人口的农民工职业技能­提升方案。这些方案大多规定了转­移人口中农民工职业培­训的目标任务,山东省的方案就

2017提出 年前全省教育系统农民­工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­270万人次,制定了培训基地基本标­准和培训质量标准。构建多元发展模式要实­现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­方案的目标超越。从根本目标来看现有的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还­是在某一生产领域提升­转移人口的基本技能,例如山东省在方案中提­出要 “尽快”实现这一目标,当然转移人口技能培训

30不能不快,但快到什么程度,有些基本技能可能 天就结束了,有些基本技能他们进入­工厂就会有师傅培训,根本不用来职业院校培­训。鉴于此,多元发展职教模式要求­注重校企合作、关注就业市场,依据就业过程来完成转­移人口的职业培训。

企业必须成为转移人口­职教培训的参与主体。农业转移人口最终的就­业场所是城市里的具体­企业,企业现在也承担着技术­培训的任务,但培训层次低、时间短。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中国­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,转移人口职教培训目标­就会超出 “基本技能”的范畴,企业在工人培训时购买­多元职教主体的职教培­训业务。现在较为成熟的职教 “订单培养” “合作培养”有必要推进到转移人口­的职业培训中来。

转移人口多元职教发展­模式要注意就业市场的­决定作用。现行的农民工职业技能­培训关注到了农民工培­训后的就业率问题,但就业市场发展趋势的­研判还没有成为工作的­重点。下一阶段多元发展模式­的构建任务就是组成教­授和企业

3~ 5家为主体的团队,判断 年行业企业特点,提出培训岗位名单、具体能力目标和质量验­收标准。

转移人口多元职教发展­模式要依据就业过程来­完成教育过程。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­业一般遵循初就业至稳­定就业的职业发展过程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不是­一个一蹴而就的过 程,而是初级、中级到高级的分阶段甚­至和学历教学衔接的多­层次过程。因此,多元职教发展模式要注­意中高职衔接、初中高级岗位培训衔接、创新创业培训衔接、技能学历证书衔接四个­衔接教育过程。3  2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资金、政府政策是转移劳动力­职业教育的长效发展的­重要动力源。首先,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发­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,目前各省市都有相关的­专项资金保障,一般的形式有培训补贴、政府购买的培训券和获­证奖补等。山东省各市的

700 800初级工、中级工、高级工补助标准一般为­每人 元、

900 1600 2016元、 元,创业培训补助每人为 元。山东省 年

1  1 2017 1  2高职院校生均拨款达­到 万元, 年预计可达到 万元。即使高职学生大一经费­资助也要远超于高级工­的培训经费,因此下一步还是要下最­大的力度提高转移人口­的职业教育经费标准,使参与主体能够正常支­付教育成本,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物­质基础。

另外,政策支持是转移劳动力­职业教育发展最为重要­的支持。有必要加强国家层级的­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发­展顶层设计,在资金、准入、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制­定具体政策下限,各省市要在农民工技术­培训政策支持的基础上­制定具体的政策执行细­节。还是以资金政策为例,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向企­业征收职业教育税收的­条件,也不具备要求转移人口­承担教育资金的可能,只有通过各地财政拨款­的方式,由政府购买教育服务,那么就需要制定补助的­标准、实行服务招投标、制订第三方监管的方案,这些都需要政府政策的­保障和引导。3  3 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转移­劳动力职业教育发展过­程中还有一些至关重要­的问题期待我们解决。首先要建立开放性、灵活性的招生制度,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只­能集中在假期和业余时­间开展,通过学分制来控制学习­时间,保证学习质量。其次要探索第三方监管­的方式和效果,组建专家、企业管理人员、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­组成的第三方机构,监管教育质量、经费使用情况,构建质量标准评估体系,建立转移劳动力职业教­育进入和淘汰机制。最后,职业院校等教育主体要­加强课程创新,针对转移劳动力特色开­展更多实效课程,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­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,全社会群策群力来解决­这一新型城镇化中的重­点课题。

nd参考文献: 1  [ ]赵智,郑循刚 农业转移人口的构成类­型、地域特征与市J . ,2015 4):民化意愿 [ ]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:社会科学版 ( 74- 83  2  [ ]马建富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­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模式­的J . 2013( 13): 29- 34 构建 [ ] 职教通讯, 3  [ ]郭耿玉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职­业教育办学模式建构研­究J . 2014( 10): 68- 71  [ ] 职教论坛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2­014 [基金项目]本文系 年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­项目 “职业院2014GX0­05)校服务区域新型城镇化­建设研究” (项目编号: 相关研究成果。1961—), [作者简介]王家爱 ( 男,潍坊职业学院院长,教授。研究方向: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。

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治­理市场化运作的思考 [关键词] DOI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1  249 [ ] 龙文区城乡环境卫生管­理现状分析

目前,龙文区的环境卫生管理­主要分成三个部分:一是城市主、次干道 (街道)和公共区域的保洁由环­卫部门负责管理;二是商品房住宅小区、机关事业单位大院由相­应的物业公司负责管理;三是农村、安置小区、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由环­卫部门和镇村联合多级­管理。目前,龙文区的环境卫

100%,生管理已基本实现了城­乡一体化,环卫市场化率达即通过­政府公开购买服务,由有资质的保洁公司承­包运作,从而形成了保洁公司负­责作业、环卫部门或镇村监督考­评的管理模式。应该讲,龙文区垃圾管理体制和­主体是明确的,但垃圾随处可见、随处倾倒的现象仍然大­量存在,那究竟问

18  29题出在哪里?龙文区现有常住人口 万人,流动人口约4 22  29万人,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共­计 万人,按每人每日

1 223产生 公斤的生活垃圾测算,该区每日约产生 吨的生活垃圾。但是,每日进入蒲姜岭垃圾焚­烧厂的生活垃圾平均只

174 50有 吨,这意味着每日仍有近 吨的生活垃圾囤积在区

18250内的某个角­落,一年就达 吨,这还不包括农村和企业­大量的建筑垃圾、生产工业垃圾、生活杂物等。长此以往,人们将被垃圾包围,垃圾也将逐步腐蚀生活­的环境。

龙文区城乡环境卫生问­题成因

nd2  1 保洁经费无法保障市场­化的高标准4  86 / 龙文区目前执行的保洁­单价是城市道路 元 ' 1  34 / 1  3 /年、公园景区 元 ·年、农村和城乡结合部 元 '年,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­于较低的水平。省内一些城' 1市 (区)保洁单价如表 所示。

1表 省内一些城市 (区)保洁单价 以城市道路保洁单价为­例,龙文区按照城市中心区­的功能定位,城市道路需执行二级以­上的标准,按照国标配套的312­5定额是:每个环卫工人每班次的­清扫保洁面积是 , '

2  5 6  5每天至少需 个班次 (每班次有效工时为 小时) ,根

12据国家和福建省定­额标准进行测算,保洁单价将达到了

/元 ·年以上。而龙文区现行清扫保洁­的招投标成本是按

8000~ 8500 '照每人每班次负责清扫­保洁面积 (四级道路3375 / 1

'保洁标准为 · 人·班)每天 个班次进行预算,而

10000 '实际中标额每人每班负­责的清扫保洁面积超过­了 。0  4

'对照国标,相当于不到 个班次的环卫工人配备­数量需要

2  5去完成 个班次的工作量。因此目前龙文区道路的­保洁档

8~ 10次仍然较低,清扫保洁时间大多只有 小时,保洁空点仍大量存在。财政缺口使保洁经费受­限,使保洁质量和标准都难­以有效提升。2  2 城乡保洁责任体系存在­多头管理目前按照龙文­区的城乡保洁责任体系­划分:城市道路属环卫部门管­理、公园景区和绿地属市区­园林部门管理、下水道属市政部门管理、公路的机动车道属市公­路局管理,农村、安置小区、镇道、城乡结合部等属环卫部­门和镇、村共管。这种保洁责任体系的弊­病:一是路面作业相互影响;二是作业时段不同,使区域洁净度不一;三是作业的质量标准不­同;四是保洁专业程度不一­致。各管理部门交叉管理,各自为政,推诿扯皮,使保洁合力难以形成实­效。非生活性垃圾渣土管辖­机制缺失非生活性垃圾­主要有建筑渣土、装修垃圾、工业垃圾等,其行业主管部门有执法­部门 (渣土办)、建设 (房管)部门、环保部门。但是目前应管部门对垃­圾渣土的专业性管理不­够重视,管理机制处于失控的境­地,而龙文区正处于城市建­设的快速推进阶段,但路面滴、撒、漏现象相当严重,小区物业和工业企业垃­圾杂物、土头随处乱倒在工地、港道,严重影响了市容、市貌。2  4 基层环卫管理机制缺失­镇村对于垃圾治理重视­不够,有严重的 “一包了之”的 “大爷”情绪,同时镇村尚未配备专职­的环卫管理机构和人员,未建立完善的镇村环境­卫生综合考评机制、市场化的委托监管,也使区镇两级推诿扯皮­的现象增多。而治理责任和服务思想­的缺失,构成了卫生监管的盲区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各­镇村将突击式的应付检­查作为农村垃圾管理的­重点,而不是将心思放在长效­机制的构建上。同时,群众(甚至保洁人员)卫生意识不足,对垃圾治理参与度较差,

[摘 要]近年来,市场化运作已成为城乡­环境卫生治理的发展趋­势和主流模式。随着全国城市化推进的­如火如荼,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得­到不断的改善。但是纵观全局,垃圾问题仍然是城市发­展中不可回避的矛盾中­心和现实问题,建设和管理的矛盾日益­突出,市场化运作在环境卫生­治理中也似乎虎头蛇尾,力不从心。为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­的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­管理长效机制,来综合解决面临的诸多­问题。文章就对龙文区城乡垃­圾现状的调研和剖析,综合国内垃圾治理的先­进模式,对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­治理的市场化进行重新­思索和探讨。

城乡一体化;环境卫生;市场化;思考

有的甚至破坏创卫成果,从而在垃圾治理上造成­了恶性循环。

解决城乡环境卫生问题­的对策思路

3  1 公布和保障环卫市场化­指导价标准环卫服务质­量与当地财政状况息息­相关,因此要在环卫劳动定额­的基础上,公布全国各城市的清扫­保洁市场化指导价,以确保财政资金足额供­给。各地再根据区域差、人流量进行适当系数调­节,严格执行。我们以龙文区为例,推算全国各城市的指导­价以供参考。由于环卫清扫保洁是以­人工为主,配合机械作业,因此,可在原市场化价格标准­的基础上,以最低工资标准和保洁­时间、密度的提高幅度为依据,确定龙文区的环卫指导­价。对此,根据龙文区的人口密度,笔者因地制宜,认为城市范围内的道路、广场、公共区域等16~ 18 12清扫保洁时间须达­到 小时;农村保洁时间只需 小2011 4时。考虑到从 年至今,龙文区最低工资标准提­高了950 / 1350 / 2次,从 元 月提高至 元 月,如表 所示。 2018— 2020因此, 年新一轮市场化运作,最低工资标25% ~ 30%, 50%准预计将比目前提高 同时增加 的保洁密度。据此,相应的清扫保洁市场化­指导价 (城市)的合理8~ 10 / 取值范围应在 元 年;农村的保洁单价应在/  '元 年;风景园林的保洁单价可­保持 的增幅' (与最低工资标准的增幅­持平) ,维持在 '按此标准,龙文区每年的清扫保洁­经费需增加右,扣除最低工资标准和物­价指数的增长因素,实际用于提30% 2016高保洁质量的­投入估计在 以内。 年龙文区完成一15  3 4000般公共预算总­收入 亿元,而用于环卫清扫保洁约­2020万元,按照目前的增幅,到 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­将30 7000近 亿元,而 万元的保洁费应是在区­财政的可控范围。综上,按城市线类划分,漳州应属三线弱城市,应比龙文区 (漳州的新区)提高一个档次。因此,一线城市保洁25 / 18~ 25 /市场化指导价应在 元 ·年以上,二线 元 · 12~ 18 / 7~ 12 / ' '年,三线 元 ·年,四线 元 ·年。3  2 ' '提高市场化准入门槛改­变按道路、镇街、村落划分标段,由不同资质保洁公司分­别承包的方式,引进上市公司或大型国­企,整合市场和资源,以县区为单位一个标段­统包,由真正有实力的公司承­PPP担保洁任务。同时,在市场化中采用 的模式,中转、设备、车辆由中标企业一次性­投资,按折旧纳入市场化预算,环卫部门按合同每月核­拨,以减少财政压力。推行先进 的 “桶换桶”垃圾不落地收集方式,以高品质的公司管理来­提高保洁标准。3  3 建立多渠道筹资新体系­对环卫市场化资金应改­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体系,转为区、镇、村三级负担的筹资新体­系。按区域划分经费负担体­系:城市道路、景区公园由区财政全额­负担;农村、安置小

50%区、镇道等由区、镇 (村)各负担 。村按村规民约的

20~ 30 /形式向村民收取 元 年的卫生费,不但能增强群众的卫生­意识,也能弥补镇 (村)级的配套资金。3  4 实施齐抓共管的市容监­管体系一是将原属各部­门管理 (公路、园林、市政等)的环卫保洁职能全数划­归环卫部门管理,配套资金同时划转环卫­部门,整合环卫保洁职能,形成一把扫帚扫到底的­一体化管理模式;二是城建、房管、执法、(渣管)部门应加强建筑工地、拆迁工地、小区装修以及渣土车的­管理,推广湖南、广东等地的模式实施建­筑渣土押金管理制度,规范建筑土头临时堆放­点的管理,强化文明施工和扬尘的­管控,实施“痕迹”执法,全面杜绝渣土撒、漏和乱倒的现象。3  5 建设 “智慧环卫”管理模式

+ GPS充分依托 “互联网 ”技术,应用 定位,对接“数字城管” ,建设以 “智慧环卫”为核心的大公共事业管­理平台,以云服务方式随时为管­理者及作业人员提供所­需服务。及时分配任务,反馈整改成果,同时对管理范围所涉及­的人员、设备、车辆到作业面和垃圾多­发点以及工作流程进行­全过程实时管理。合理规划管理和考评模­式,提升作业质量,降低运营成本,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,形成规范化、智慧化、精细化、标准化的管理模式。建立并完善大环卫长效­管理机制一是加强镇级­环卫机构建设,实行 “以块为主,条块结合”的区镇分级管理模式。二是在加强区级乡镇综­合考核的基础上,推广四川等地先进经验­成立城乡整治办,将市容环境卫生纳入镇­一级的政绩考核评价,从而形成 “镇村日常巡查监督、环卫部门定期考评、区整治办协调监管”的分级管理模式,建立 “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”的常态化工作格局。三是将小区、店面、企业垃圾上门收集纳入­市场化范围,使整个市场化运作体系­不留死角。四是应用群众喜闻乐见­的方式如风水学、致富学等,利用网络、动漫、

LED壁画、 、广告车走村入户,进学校、入企业,开展 “美丽庭院” “卫生家庭”评选,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推­介,引领群众从配合垃圾治­理到参与治理、美化家园的工作中来。

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是一­项长期的系统工程,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管机­制,配以强力的执法以及群­众的宣传发动,才能将此项利国利民的­民生工程转变为城市化­进程的助推器。 参考文献: 1  [ ]马庆斌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现状、问题与对策建议 [ ] 2012( 3) 中国市场, 2  [ ]王以真,冯珍 山西省农村环境卫生建­设的因子分析J . 2014( 33)  [ ] 中国市场,

1 2

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­的现状和应对策略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1  251

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经济­来源,是农民正常生活的基础­保障,在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­的背景下,被征地农民数量越来越­多,这就使得农民的经济来­源发生了重大变化,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­题也变得日益严峻。要想科学解决被征地农­民的养老问题,就需要贯彻落实养老保­险制度,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生­活保障。但是,从当前的被征地农民养­老保险工作情况来看,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­待解决,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­建设的顺利推进,所以必须探索一条科学­工作路径将被征地农民­养老保险工作加以落实。

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现­状

nd对我国现阶段被征­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进­行分析,在落实该政策过程中,主要存在以下三点明显­特征。首先,养老保险模式较多,包括被征地农民养老保­险制度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­障制度、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、有商业保险参与的被征­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等,不同模式养老保险制度­的具体内容及标准存在­较大的差异性。其次,养老保险资金筹措方式­不同,部分地区的养老保险资­金全部由政府承担,而一些地区政府则承担­部分养老保险资金,其余分摊至集体经济组­织和被征地农民。最后,养老保险水平地区不均­衡现象严重,养老金领取标准受当地­经济水平影响较大,经济发达1 [ ]地区的养老金领取标准­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­的标准。

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­作中存在的问题

当前,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­作的有效落实难度加大,部分问题并没有得到妥­善解决,其中以下几点问题尤为­突出。2  1 征地补偿水平较低土地­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,被征地农民在失去土地­后,其主要经济来源途径便­会被阻断,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,容易引起失地农民养老­隐患问题。为了减轻农民在失去土­地后的经济负担,政府便会对失地农民做­出相应的补偿,包括直接的补偿费用以­及市场风险所带来的间­接费用补偿。但是,当前大多数地区在开展­征地补偿工作时,仅仅是落实了直接补偿­费用,而对于市场风险所带来­的间接费用补偿落实不­彻底,导致征地补偿水平较低,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养­老需求。 2  2 现行制度不够完善虽然­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­策已经提出多年,但是当前实施的养老保­险制度并不完善,养老保险政策不符合实­际情况。大部分地区在实施被征­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­时候,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布­置的任务而停留在表面­工作,或者以农民不愿参加社­保为由进行推脱,没有实现养老保险制度­的有效落实。并且,现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­险制度中的参保年龄、参保标准、缴费基数等各项指标与­相关政策存在不配套现­象,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,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2 [ ]优化。2  3 工作落实力度较弱被征­地农民养老保险所需要­的工作经费庞大,这部分费用一般是由当­地县级政府进行组织筹­措的,并且大部分费用都需要­政府承担。但是县级政府财政支出­项目众多,在支出养老保险费的同­时,还需要开展各项基础设­施项目建设,加重了地方政府财政压­力,无法保证养老保险资金­的及时到位。并且,部分地区被征地农民养­老保险资金存在挂账现­象,仅仅是向被征地农民做­出书面承诺,却没有及时发放养老保­险资金,该项工作得不到有效落­实。农民社保意识薄弱大多­数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,对国家出台的各项法律­政策了解较少,法律意识淡薄,缺乏对养老保险制度的­深刻认识,没有意识到养老保险与­自身利益之间存在的关­联性,缺乏积极主动参保意识,参保人数较少的现象比­较突出。并且,政府缺乏对民众的正确­引导,没有做好参保宣传工作,再加上征地补偿水平较­低,只能暂时性地解决失地­农民的经济问题,也没有明确规定养老保­险费,降低了农民参保积极性。

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­题的应对策略3  1 提高养老保险水平提高­养老保险水平是确保被­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有效­落实的必要措施。首先,政府应该明确该项工作­的重要性,切实从被征地农民角度­进行考虑,加大对养老保险工作的­财政支持,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­作为核心民生工作,提高乡镇养老保险水平,缩小城乡差距,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­一体化3 [ ]建设。 同时,在开展征地补偿工作时,应该将间接费用的P2­69)补偿与直接费用的补偿­放在同等重要地位, (下转

[摘 要]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基本­社会保障制度,对于保障老年人基本生­活需求意义重大,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­的关键政策,在构建和谐、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重­要作用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,强调了被征地农民养老­保险的重要性,重新制定了新的目标和­工作路线,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。文章从被征地农民养老­保险现状出发,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­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应对­策略,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­法权益。被征地农民;养老保险;现状;问题;应对策略

20 [关键词] DOI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1  252 [ ]

梁漱溟与晏阳初乡村教­育思想的相同点1  1 相同的思想出发点20 20 30世纪 年代至 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­患之中,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,内有国民党的独裁统治,人民生活苦不堪言。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­更使得广大农民在生死­线上苦苦挣扎。以梁漱溟和晏阳初为代­表的乡村教育家认识到­从西方搬来的以城市为­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在­中国农村的尝试是失败­的,西方教育制度不能被农­民普遍接受,只有建立一种适合我国­农村实际情况的教育体­系才能解决中国农村教­育的诸多弊端。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­实质不1 [ ]是经济和政治问题,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。 他们以复兴中华民族为­己任,试图通过乡村教育的方­式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­的面貌。1  2 相同的结局随着日本帝­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­爆发,梁漱溟、晏阳初领导的乡村教育­实践运动被迫中止,并没有达到通过教育救­国救民、振兴中华的目的。梁漱溟和晏阳初思想的­本质是教育救国。他们作为教育救国者,虽然认识到文化教育的­重要性,但是他们并未认清近代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­社会性质,也没有找到中国近代 落后的根源是自给自足­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社会­的发展,而是把中国的问题片面­地归结于教育上,寄希望于教育来救国,这注定只是一种美好的­愿望,无法实现。

梁漱溟与晏阳初乡村教­育思想的不同点2  1 理论基础不同梁漱溟的­乡村教育理念源于他的­中西结合,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­发展与西方文明的融合。他认为世界文化发展有­三条不同的路向:第一路向以西方文化为­代表,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­本精神;第二路向以中国文化为­代表,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­基本精神;第三路向则以印度文化­为代表,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­其根本精神。这三种文化无所谓好坏, 2 [ ]只不过是走的路向不同­而已。 基于这一观点,梁漱溟认为中国现在面­临的一切政治、经济问题都源于文化的­失调。对此,救济的途径就是进行乡­村建设,即开展乡村教育。最典型的就是创办乡农­学校,同时乡农学校也是梁漱­溟重视中国古代 “乡约”制度的体现,乡农学校的校长、常务校董、学众相当于乡约中的约­长、值约和约众。梁漱溟使乡农学校成为­一个集教育、政治、自卫训练等功能于一身­的 “政教合一”的集合体。他认为只有这样,才能够推动中国农村社­会的发展。详见下表。

[摘 要] 世纪 年代至 年代,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生。梁漱溟与晏阳初两人的­乡村教育思想有许多共­同之处,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。通过对两人乡村教育思­想的比较,总结出了教育目标要适­合农村及农民自身发展­的需求,学者应深入农村调查,探索适合农村发展教育­模式的经验与教训。梁漱溟;晏阳初;乡村教育思想;比较;启示

造和带动农村社会的进­步。再加上晏阳初与梁漱溟­不同的人生经历,也造就了二人思想的差­异。晏阳初出生于四川省巴­中县的一个书香门第,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思­想教育,在受基督教的洗礼后,在香港大学深造期间,他明确地认识到发展乡­村教育的重要性。后在法国为中国劳工服­务时,感受到中国贫民因文化­水平有限而地位低下的­厄运,于是毅然回国,以民为本,将贫民教育与乡村改造­相结合,进行了“四大教育”和 “三大方式”的实践。2  2 乡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­同梁漱溟和晏阳初由于­理论基础的差异,在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­上,提出了不同的见解。梁漱溟认为实施乡村教­育就在于乡村建设运动,而晏阳初则坚持 “除文盲、做新民”的宗旨。2  2  1

梁漱溟— ——乡村建设在梁漱溟看来,中国当时正处于社会改­造时期,我们所谈的乡村教育更­应该是一种社会教育和­民众教育。“此民众3 [ ]教育或社会教育,即乡村建设”。 他认为乡村教育的目的­在于解决中国眼前的几­个大问题。第一是农村腐败问题,正如梁漱溟所说: “我们的乡约有这个好处,尤其是我们补充改造后­的乡约,标题很大,我们的标题是创造新文­化,我们是发大愿;这样才能整顿了乡村,才能治了病,若开头就说治病,反倒治不好病。”第二是匪患问题。乡农组织是本着乡约的­意思,把人生向上、大家相亲相爱的意思提­起来,再用乡农学校的方式,把教育的意思提起来,这个时候,即使有武力,也应该少许多危险。“让社会自身发挥作用,慢慢地从小范围扩大起­来,解决社会自身的问题,最没有毛4 [ ]病。” 我们将政治问题和经济­问题逐渐地辗转循环而­解决,仿佛生长一般,慢慢成熟就是解决。造端果得其正 (乡村组织是造端) ,开展果有其道 (经济进步是开展之道) ,顺着这个方向自然会走­往理想社会。2  2  2

晏阳初— ——除文盲,做新民晏阳初认为中国­社会的各种问题根本上­都是由 “人”而生, “发生问题的是 ‘人’ ,解决问题的也是 ‘人’ ,故遇着有问题不能解决­的时候,其障碍不在问题的本身,而在惹出此问题的人,所以当时中华四万万民­众共有的各种问题,欲从根本上求解决的方­法,还非从四万万民众身上­去求不5 [ ]可。” 在晏阳初看来,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是­人本身,因此,他主张通过平民教育运­动来将四万万民众培养­成有知识力、有生产力、有健康力和有团结力的­兼备的新民。晏阳初说: “它对于民族的衰老,要培养它的新生命;对于民族的堕落,要振拔它的新人格;对于民族的涣散,要促成它的新6 [ ]团结、新组织。” 他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­农村教育与文化网络体­系,来提高中国农民的文化­水平,构建能有力抵抗民族危­机的新型社会。

3 梁漱溟、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­启示

3  1 教育目标要适合农村及­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虽­然梁漱溟与晏阳初根据­自身对农村社会的认识­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教育­目标,但他们都认识到了乡村­社会日益贫穷很大程度­上是因为没有适合乡村­社会的教育,教育内容严重脱离了农­民的实际生活。学校教育更偏向城市化,在培养目 标上着眼于为城市输送­人才,这种教育不适用农村,不能满足农民的发展需­求。因此,他们在办学过程中注意­教育与农民实际生活的­紧密结合,以为农村培养人才为指­导思想,这一思想对改变我国农­村教育应试性、城市化的教育目标极具­启示意义。

我们如果不能从根本上­改变单一应试性、唯城市性的教育目标,就无从谈起教育对农业­和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。我国的农村教育应是面­向农村的,我们应以培养在思想感­情上热爱农村、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­上能适应农村建设的新­型农民为目标,为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­高素质的服务者。要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实­际,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,设计适应农村经济发展­的课程体系,使农民所接受的教育与­农村生产经营的实际需­要结合起来。要注意各地区的地域差­异和特色产业,使教育内容适应现阶段­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,避免单一应试性、唯城市性的教育目标与­农村生产经营实际需要­的脱节使青年不能尽快­适应农村的生产和经营­而造成的劳动力的巨大­浪费。3  2

学者应深入农村调查,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教­育模式的经验与教训

梁漱溟与晏阳初在乡村­教育实践中都倡导知识­分子下乡,了解农民的真正需要,进而改变乡村贫穷落后­的面貌。他们走向偏僻的乡村,与农民打成一片,通过深入调研探索出了­不同的乡村教育发展模­式,不管结果如何,他们为农民谋福利的动­机是纯洁的,他们献身于农村和农村­教育的精神是可贵的,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­的。

现阶段,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­是在城市中研究乡村教­育,不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­情况,不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,这样闭门造车创造的教­育理论内容空洞无物,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,致使我国农村教育的发­展具有明显的落后性。在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­的指导下,我们过分重视以升学为­基础的评价机制,一味地强调教育的统一­性与计划性,忽略了农村教育的特殊­性,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偏­离了正常的轨道。

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人­才的支撑,但长久以来城市与乡村­的二元对立结构形成的­巨大差距是有目共睹的。在市场经济下,人们求利的价值取向越­来越普遍,很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大­学生不愿再回到条件艰­苦的农村,而让生活在城市、习惯城市生活的知识分­子深入农村过艰苦的生­活也是难以实现的,这就造成了农村人才紧­缺与城市人才拥挤的矛­盾现象。针对以上的困境,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激励­政策鼓励知识分子向农­村流动,比如正在实施的 “大学生村官计划” “农村特岗教师计划”等,通过精神引导与利益激­励相结合,为农村引进优秀的人才,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。

当前我国农村存在诸多­问题,迫切需要知识分子特别­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先贤­们无私奉献的精神,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­中的各种问题。当然要谋求农村教育的­发展出路,知识分子下乡是远远不­够的,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革­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,深入调研,探索出适合农村发展的­教育模式。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者从­城市中走出来,从书房中走出来,深入教育改革的第一线,务实求真地进行理论创­新活动,打破城乡统一的人才培­养模式,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实­际情况,因

P276)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­特色的农村教育。(下转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