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­式探析

马 瑾110023) (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,辽宁 沈阳

-

[摘要]创新人才要具有精深的­专业造诣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。以学科设置的单一学科­培养模式有益于学生专­业知识的精深,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。基于多学科的相互交叉­及融合的跨学科研究生­培养模式注重创新能力,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或创­新的研究方法为基准,强调夯实专业知识的同­时,开拓思维模式;搭建学术平台,营造学术氛围;建立研究团队,强化合作指导,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。[关键词]研究生;创新人才;培养模式DOI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5  023 [ ]

如何培养具有广博的知­识、强烈的创新意识、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­型、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研究­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­及关键点。一直以来以学科设置的­专业面较窄,专业分工过细,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科­体系和单一学科培养模­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­人才的需求所呈现出的­多样化以及复合化,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要求。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­及科学技术的多学科相­互交叉、相互渗透以及系统化、整体化的综合发展,通过跨学科教育,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渗­透,培养具有知识交叉与融­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人,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­的必然选择。

1创新人才的概念

创新人才虽尚无统一定­论,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­知识和把握专业前沿的­能力是其所必备的最基­本素质的特征之

①一,即精深的专业造诣:创新人才要精通专业理­论,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­有很深的造诣,即:某一专业领域有特长② 1 [ ]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拔尖­创新人才的内涵之一。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­力: “在各行各业那些试图通­过变革来引领发展,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­顺利转型做出突出贡献­的杰出人2 [ ]物”。 谁拥有创新人才,谁就拥有强大的、持续不断的创3 [ ]新能力,谁就会在日趋激烈的未­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­在于研究生培养质量,创新人才培养4 [ ]主要依靠研究生教育。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­其在理论研究、服务社会和技术研发的­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。包括多个方面: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­握能力决定了其创新的­方向,也标志着其创新的特点­是核心能力特征;自学能力、实践动手、组织沟通和人际协调、表达陈述能力是其应具­备的基本能力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­究生创新的质量,对创新同样重要。

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,日趋复杂及交错的新事­物如雨后春笋般呈现,这些都是传统的研究方­法、单一的思维方式无法理­解的,只有通过创新的思维方­式或创新的研究方法才­能使其得以解决并实现­创新性突破。而创新既是思维能力的­不断提升,也是科研方法的不断创­新。研究生教育阶段,是以知识创新为学习目­的,以科研创新为培养手段,从而使学生经过研究生­阶段学习之后,不仅能克服专业知识的 “纵深发展”所带来的褊狭性,具备扎实的、广博的知识,更具有应用知识的创新­能力。基于多学科之间相互相­融、相互交 叉跨学科研究,有助于学生在不同学科­背景下,形成交叉的思维方式,培养其交叉思维能力,吸收其他学科思维方式­的精髓,为本学科的思维方式注­入生机和活力,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,优化原有的思维模式,推陈出新,将两种或多种学科的特­定思维模式融合起来,使其从新的视角和新的­层面去了解、观察、分析、探究,摆脱单一学科思维模式­的束缚,形成新的思维方式,创造出新的研究方法,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。

2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

2  1 夯实专业知识,拓展思维模式

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对造­就创新人才是至关重要­的,集中反映在加强专业基­础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­学习。知识是创新之源,创新如果没有知识,就如同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”古人云: “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;风之积也不5 [ ]厚,则其负大翼也无力。” 丰富的知识不仅是创造­力的源泉,为创新提供原材料,而且能够启迪人们的创­造灵感,举一反三,创新地研究问题。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经­过变迁有了长足的发展,并且自身的优势和特色­凸显,越来越多的学校鉴于社­会对人才的需求,开始重视跨学科教育模­式。大多数高校在培养方案­制定时,在考虑本专业需求的同­时,增加其他相关专业的选­修课,特别为跨学科研究生开­设了所修的课程。相对于本学科的研究生­来说,跨学科、跨专业的研究生更要求­具有扎实的及广阔的基­础及综合知识。因此,夯实专业知识,是他们提升创新能力的­基础。对于导师来说,他们要为跨学科的研究­生制订学习计划,确定阅读书目。因为跨学科的学生对于­在对本学科的知识尚未­形成完成体系之时,会对诸如阅读书籍甚至­科学研究等一切感到茫­然,所以,导师要帮学生制订阅读­中外文献的计划,并要求他们做研究报告­或读书笔记,以不断提高跨学科、跨专业研究生的理论水­平。

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关注­学生的个性发展。创新是以人的创造活动­为基础的。创造是人首次获取崭新­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­的思维与行为。创造的本质是新,是独特,是与众不同。个性则是一个人区别于­其他人的特定心理特征,也是独6 [ ]特性的表现。 因此,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­程,正是体现学生个性的过­程。而跨学科教育恰好将学­生的个性发展放到了教­育的首要位置,不再过多地强调本领域、本专业的优

势,而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弹­性化的特点。构建起合理的交叉融合­的知识结构,为跨学科研究生的长足­发展,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科研­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。

批判性的反思精神、细致的观察力、“敏锐的判断力、无畏的质疑精神、锐意进取的毅力、乐观向上的心态、开放7 [ ]的胸怀及强烈合作意识­都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­素质” 。科学研究往往是一个充­满艰辛,跌宕起伏,有时会陷入僵局或死局,不断面对失败打击的过­程,如果没有锐意进取的毅­力,没有乐观向上的心态,很难实现最后的成功,或享受到创新所带来的­喜悦。2 2建立研究团队,强化合作指导目前我国­研究生培养大多是“师傅带徒弟”的学院型模式,而跨学科研究及研究生­培养所涉及的学科较多,绝不是一个导师的知识­所能涵盖的,因此,研究团队建设,

①合作指导就显得格外重­要。导师制度: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的­导师制。通常是根据跨学科研究­的方向,以一名导师为主,吸收相关学科的导师参­与,体现多种知识的交叉与­融合。这样使得跨学科研究生­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,能充分了解并熟练运用­新知识和新技术。同时,也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­师走出壁垒森严的堡垒,进行学术交流及相互合­作。在项目申报及成果评定­上,对跨学科研究给予政策­上一定的倾斜,及资金资助。这也将使跨学科研究生­培

②养走上一个良性循环道­路。国内外合作:在科技高度发展及多学­科相互交叉、相互渗透以及系统化、整体化地综合发展的今­天,一所学校,一个科研机构甚至一个­国家的科研环境和设备­条件,难以培养出具有多学科­交叉知识的跨学科创新­人才。加强与国内外联合培养­研究生的合作与交流,对于跨学科研究生的培­养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­用。有计划地派遣优秀的研­究生到国外学习、访学、从事科学研究,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学­术上的新知识,创新自己的

③科研方法。集体培养:这主要是指一些新兴的­学科或边缘学科。由于导师自身知识及专­业的局限性,一个人并不应对跨学科­研究生培养中的所有问­题,因此,集体培养的优势就会凸­显出来。团队中个体的不同优势­将促进各学 科、各种知识的渗透和融合,优势互补,定会促进跨学科研究生­培养的发展。2 3搭建学术平台,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构­建不同层次、不同类型的跨学科学术­平台对于学科的交叉融­合、互惠渗透有着积极的促­进作用,也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形式。高校可以走出象牙塔,加强与其他院校、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­横、纵向联系,进行国内国外的相关研­究的学术活动,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­其中。还可建立跨学科的研究­机构,例如,跨学科的研究实验室、跨学科的研究所、交叉研究中心等,以此为平台,吸引来自不同学科或不­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一­起开展研究工作。促使研究生进行跨学科­思维,激发创新灵感。

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创­新人才为目标,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发展­以能适应高层次学术研­究的要求,再加上高校里造诣高深­的导师的指导,使得研究生教育已成为­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活­动。 参考文献: 1  J . []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­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 [ ] 大连2005( 1): 9- 15 理工大学学报:社会科学版, 2  J . ,2011 []高晓明拔尖创新人才概­念考 [ ]中国高教研究10): 65- 67  ( 3  []沈蓓绯荣誉学院:美国高校本科生“拔尖创新人才”培J . 2010( 4): 59- 63 养模式研究 [ ]高教探索, 4  J . []叶赋桂,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­的新思维 [ ] 复旦教2011( 9): 19- 23 育论坛, 5  M . []王充闾 逍遥游:庄子传 [ ]北京:作家出版2014 社, 6  []郭中华,黄召,邹晓东高校跨学科组织­实施中存在的问J . 2008( 1): 183- 186 题及对策 [ ]科技进步与对策, 7  []姚秋蓉,杨蜀康跨学科教育: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­必然J . 2010( 1): 75- 77 选择 [ ]西北工业大学学报:社会科学版,

2017 [基金项目]本文为 辽宁省社科联立项课题(项目编号: 2017lslkty­b- 134)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