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《论语》在法国的传播新探

詹璐璐,王晓宁430068) (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­院,湖北 武汉

-

《论语》在法国的传播

1  1 19

世纪以前,法国传教士对《论语》的传播法国对《论语》的最初认识,与中法思想交流史起源

17于同一时代。中国与法国的思想交流,最初是从 世纪欧洲传教士进入中­国开始的。在明清之际欧洲派遣来­华的耶稣

800会士已达人左右,这些传教士是传播中国­思想的垦荒

1687者,他们的贡献之一就是翻­译中国经典。顾彝指出 年在巴黎出版的《论语》是最早的西文版,拉丁文的《中古哲学家孔子,用拉丁文解释中国人的­智慧》,该书的编者是耶稣会会­士柏应理、殷铎泽、恩理格、鲁日满和中国教徒沈福­宗。此书基本上是《论语》的完整译本,是在利玛窦选译本的基­础上研究和大量修订,最后由柏应理等五人编­著成书。该书在欧洲学界刮起了­一阵中国思想文化之风,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,《中国哲学家孔子》的地位颇为重要。1687年巴黎出版了《中国哲学家孔子》,书中附有 《大

1688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的拉丁文译本。 年法国人西蒙·富歇出版的用法文撰写­的《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》和让·德拉布吕纳出版的法文­著作《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­箴言》,对于《论语》的处理略显草率,只能算作利玛窦拉丁文­版本的概要而已,很难使读者对此书有更­深入的了解。1711 Fran  ois

年布拉格大学刊印了比­利时传教士卫方济 ( No  l)的《中国典籍六种》,其中也收有《论语》的拉丁文

1784 1786译文,此书后来被转译成法文,于 年至 年间在巴黎出版。由此可知,早期《论语》传播到法国时,大部分是先被翻译成拉­丁文,然后再被转译成法语,这也可以看成是中国文­化海外传播的一个规律。

1776从年起,法国开始编辑出版在华­法国传教士的汉学论文­集《中国历史学术艺术风俗­习惯之研究》 (十六巨册)、《海外传教士耶稣会士通­信录》(十六卷)、冯秉正编的 《中国通史》(十二卷)和杜赫德的《中华帝国全志》 (四巨册) ,这把法国汉学推到了一­个独霸世界汉学研究之­圣坛的地位。其中最重要、影响最大的是《中华帝国志》一书,它是18

世纪西方有关中国知识­的一部百科全书,为当时欧洲知识界了解­中国文明提供了重要的­资料来源,也被誉为“法国汉学三大奠基作”之一。这部汉学著作彰显了中­国文化与历史,完整地向西方勾勒了中­国文化,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华­文化 与历史的敬畏与敬仰。同时,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做出­了巨大

1784贡献的钱德明­一直专心钻研中国典籍,于 年完成了 《孔子传》。钱德明说: “本书材料皆采之于一切­珍贵汉籍,如正史、别史、经序、《论语》、《家语》、《史记世家》、《阙里志》、《圣门礼乐统》、《四书人物别考》、《古史》等书。余将为孔子诸史家之史­家,至若批评鉴别,则待他人为之。”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­狄德罗编撰了《百科全书字典》,在其中他赞叹说,孔子儒教“只需以理性和真理,便可治国平天下”。此外,作为三权分立思想的提­出者,孟德斯鸠也赞美过中国­的德治思想,他说“中国人民生活在一种最­完善、最实用的道德之下,这种道德是这个地区的­任何一个国家所不拥有­的。”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­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曾­把《论语》里面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 ,作为自由道德标志而写­入他所起草的《人权宣言》。1  2 19世纪以来汉学家对《论语》的译介与传播

19 “汉学”作为学术名词出现在世­纪末, “它是在国际文化关系中­以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­特

16的学术,具有双边文化性质”。世纪晚期开始,罗明坚、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纷­纷入华,研习儒家经典,对《论语》

1814进行了多个译­本的翻译和注解,此时汉学已初具雏形。

12 11年 月日,法国的法兰西学院第一­次设立“汉学”讲堂,汉学家雷慕莎担任第一­位汉学教授,法国的“汉学”专业研究正式成立。法国巴黎也获得了“西方汉学之都”的美誉,雄踞欧洲汉学研究的中­心地位,大批享誉世界的汉学家­脱颖而出,他们对《论语》的译介和研究也上升到­了新的高度。19

世纪初,汉学家雷慕莎用法文翻­译了《论语》 《大学》《中庸》等,其代表作《四书札记》阐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,提供比以往的译文更为­准确的概念。法国汉学家、耶

1895稣会士顾赛芬­于 年先后出版了包括《论语》在内的《四书》法译本。他是这时期汉学家中用­法文翻译、研究中国典籍成绩最为­卓著者之一。19 20

世纪末至世纪以来,法国汉学家们已经摆脱­了宗教信仰的苑囿,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《论语》和儒家思想。在这一时期,法国的汉学研究机构和­大学层出不穷,最著名的有:法国远东学院、法兰西学院、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

1934等。法国著名汉学家葛兰言­于 年出版了《中国人思

[摘要]中国儒家经典《论语》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,而且被译成多国文字,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­深远的意义。“西方的汉学是由法国人­创立的” ,法国汉学产生较早,在世界汉学界地位颇高,对《论语》的译介和研究历史也比­较悠久,成果丰厚。目前有关《论语》在法国的影响的研究比­较少,文章参考了前人研究成­果,以《论语》的译介为线索,梳理了《论语》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历­程,通过分析各时期不同境­遇的原因来探讨未来儒­家思想在法国的翻译与­传播战略,为后来的《论语》法译研究者提供一定的­参考。

[关键词]《论语》;传播;法国DOI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5  074 [ ]

维》一书,书中多处引用《论语》的章节并做了翻译。法

1981 Leseuil籍华裔­知名学者程艾兰,于 年在法国 出版社出版了《?论语?翻译及简介、笔记、地图和年表》,这部译本一直是最权威­的法语译本。比利时汉学家皮埃尔·里克

1987曼于 年出版了《论语》法译本,而另一版本是法国汉

1994学家雷威安在 年出版的《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录》。

2《论语》在法国传播的经验与新­策略探索

16儒家思想自世纪开­始传到法国以来,已有至少四五

18百年的历史,对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­产生过深刻的影响。孔子的人道主义思想曾­一度成为反对宗教神权­与封建王权的重要思想­理论武器。但是,在当代西方社会,人们对 《论语》的了解和接受情况和我­们预期的相差甚远。因此,《论语》在西方的传播,依然任重而道远。因此,我们应该重视《论语》在法国的翻译与传播研­究。2 1法语翻译《论语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对­策虽然历史上参与《论语》翻译的学者都是饱学之­士,但是受政治、经济和历史条件的影响,仍有许多问题和不足: 1) (缺乏有效的组织。传教士们对《论语》的翻译几乎全部是个人­行为,没有合作团队,更多是译者自己找一个

20精通古文或者经典­的中国助手。即使到了 世纪,中西汉学家对儒家经典­的翻译也都是出于个人­兴趣,缺少社会乃至政府的有­效组织和鼎力支持。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对 《论语》以及儒家经典的翻译效­率和翻译质量。2) (缺少有利的翻译指向。在《论语》的翻译过程中,绝大多数传教士和汉学­家都是抱着诚恳和严肃­的态度,但是他们的认真更多是­针对他们心中的天主、传教事业以及他们的国­家和民族,而不是针对我们的儒家­经典本身,所以不利于《论语》在法国的传播。3) (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。在法国译者中,他们的翻译多半是采取­节译形式或者是改写形­式,断章取义是不可避免的,取舍的标准是译文是否­符合他们的文化和政治­利益。这种缺乏系统性和整体­性的翻译误导了法国民­众对《论语》的理解,使法国民众并不能真正­了解儒家伦理思想的真­谛。4) (缺乏对所参阅注释资料­的辨别力。在中国儒家思想的继承­和发展中,不同朝代对其采取的态­度也是大不相同的,因而对《论语》有不同角度、不同侧重的解释。翻译是参考哪一家注释,也会对翻译效果产生直­接的影响。5) (忽视翻译中的跨文化传­播。《论语》基本概念的翻译直接关­乎具体文本内容的翻译­成败。现有《论语》翻译文本对概念的翻译­不准确,不深入,很多只求字本义的对应,忽视其历史文化内涵和­概括性特征。

针对目前《论语》在法国的翻译存在的问­题,未来我们应该通过加强­组织领导,灵活运用翻译技术,优化选择参考资料,丰富翻译形式等手段,促进中国儒家经典在法­国的传播。2 2

法国教育领域中《论语》传播的状况分析及其推­广策略

中法语言文化分别属于­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,彼此存在着巨大的差异。中国的古汉语文化是“以文载道”的象形 文字文化,而法国的文化则是“语音中心主义”的拼音文字文化。因此,正确分析中法文化差异,对于未来《论语》在法国的传播战略有更­大的益处。1) (中法思维方式、价值观差异对《论语》传播的影响。中法两国各有不同的文­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,生产生活方式也各不相­同。法兰西民族以逻辑思维­为主,中华民族则以直观综合­为主。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,直接导致了《论语》在传播中的误解。中国文化注重集体,而法国文化更注重个人,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呈现­多元化。这一差异将成为法国民­众理解《论语》的最大障碍。2) (中法语言表达差异对《论语》传播的影响。语言表达的恰当与否直­接影响法国民众对《论语》的理解程度。汉语本身是儒家思想的­重要表征,它与法语相比,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。要将汉语翻译成法语,不仅要精通法语,将自己置身于两千多年­前的中国社会中,还要将自己置于当代法­国民众能够理解得社会­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­中。否则,就会出现按照中国文化­修订法国文化的现象。2 3《论语》在法国的传播战略《论语》在法国的传播,需讲究《论语》的传播策略,学习法国文化,实施差异传播。因为学习他国文化是实­现文化适应的核心部分,同时以法语为媒介了解­法国的语言习惯和特色,学会用法语的语言方式­将《论语》的真谛展现给法国民众,从而促进《论语》的传播。除了克服文化差异,我们还应改革教育制度,培养传播人才,既要掌握灵活的外语技­能、过硬的多媒体网络技术­能力,还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素­质、广泛的理论知识储备和­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。近代以来,中国的教育学术体系,严重缺乏对本土传统文­化的继承,目前,应从中小学教学大纲入­手,普遍开设传统文化课,增强国内学生对本民族­文化的认同感,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奠定­基础。 参考文献: 1  []谢欣吟,成蕾儒家典籍四书在法­国的译介与研究综述J . 2012( 2): 120- 123  [ ]华西语文学刊, 2  J . []许正林明清之际西方传­教士与中学西传 [ ] 文化中2004( 3) 国, 3  []严绍? 欧洲“中国学”的形成与早期理性主义­中国观J . 1990( 5)  [ ]北京大学学报, 4  [] [法]程艾兰 儒学在法国— ——历史的探讨,当前的评价J. 1989( 1): 113 和未来的展望 [ ]孔子研究, 5  J . []王论跃当前法国儒学研­究现状 [ ]湖南大学学报:社2008( 44): 25- 32 会科学版, 6  J. []康志杰最后的耶稣会士— ——钱德明 []世界宗教文2002( 3): 20 化, 7  M . []李玉良,罗公利儒家思想在西方­的翻译与传播 [ ] 2009 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[基金项目]本文系周金声主持的国­家社科一般项目(项目编15BYY01­7)号: 成果。1990—), [作者简介]詹璐璐 ( 女,汉族,湖北武汉人,湖北2014工业大学­外国语学院,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­学专业 级在读研究生。

1研究背景

历史和实践证明,以德国、日本为代表的在职业教­育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­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,充分认可 “工匠精神”价值的国家,在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­争中都长期处于领先地­位。培育“工匠精神”是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­发展的需要,是高职学生实现自我价­值的需要,更是国家经济转型发展­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,关乎着国家在国际制造­业竞争中的前途和命运。然而,尽管我国有着优良的 “工匠精神”传统,但对如何在现代职业教­育中融入“工匠精神”的研究才刚刚起步,因此了解高职学生对“工匠精神”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是十­分有必要的。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­报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­法和定量分析法,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等­四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­生为调研对象,随机发放问1200 1142 997卷 份,收回问卷 份,有效问卷 份,所有得到Excel2­010数据采用 进行分析处理。3调研结果及分析3 1高职学生了解“工匠精神”的基本情况对调查问卷­进行数据统计的结果显­示(见下图) ,被调16% ,18%查的学生中有 的学生对“工匠精神”非常了解22% 29%的学生比较了解, 的学生一般了解, 的学生不太了15%解,的学生完全不了解。尽管对“工匠精神”有所知44%的学生占据大多数,然而在比例上并不占优­势,仍有的学生对于“工匠精神”知之甚少。调查结果显示,在学生了解“工匠精神”的渠道中, 35%, 21%,电视、广播、网络占 杂志报纸占 政府部门的19%, 22%,宣传工作占 学校宣传活动占 通过亲戚、朋友、3%同学以及其他渠道了解“工匠精神”的只占 。显而易见,电视、广播、网络是高职学生了解“工匠精神”的最主要渠道,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,这与新媒体改变传统思­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规律­是相契合的。3 2高职学生对“工匠精神”内涵与实质的理解情况,47%在涉及“工匠精神”内涵与实质的调查中 的学生认为“工匠精神”最本质的体现是“用心活,用心干,用心经营,用心诠释人生” ;在最能代表“工匠精神”的选

项中,高端定价的奢侈品、尖端技术的新产品和历­史悠久的19% 30% 51%; 78%老字号所占的比重分别­为 、 、 的学生认为传统对工艺­精雕细琢的精神与现代­社会的“效率观”不冲突,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;学生认为制约传统手工­艺发展的最突出因素是­缺少传承人,现代科技冲击和高成本­高耗时这两个因素并列­排在第二位,市场狭小、购买力低这一因49%素是最不被认可的; 的学生认为“工匠”与“工人”是不完全一样的, “工匠”应是“工人”的更高追求;学生62% ,17%中有 认为工匠是值得敬佩的 认为工匠只是在做21%自己的分内事,却认为工匠的坚持是没­必要的。3 3高职学生对现代社会­与“工匠精神”关系的认知情况在调查­中,大部分学生对“中国制造”充满信心,认为还可以,质量还有待提高,会越来越多考虑选择 “中国29%制造” ,但也有 的学生认为“中国制造”是“粗制、山寨、质次价低”的代名词,拒绝使用或仅会因为支­持国产而购买;学生在选择中国制造业­在哪方面欠缺较大时,比例较为平均,认为核心科技、制造业者的技术水平和­文化底蕴、产业结构对于中国制造­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;认为整个49%,社会的“工匠精神”现状情况较好和很好的­学生占11%有 的学生认为身边很少有­具备“工匠精神”的人; 76%的学生认为“工匠精神”不是每个社会群体都应­具有76%的,只有特定工作者才需要,然而也有 的学生认为“工匠精神”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很重­要;在推动全社会学习62% “工匠精神”的关键因素中, 的学生认为政府要有所­作为,要加大宣扬 “工匠精神”的力度,也要通过改革使技

2016 3 5 [摘 要] 年 月日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­报告中提出了要培育精­益求精的“工匠精神” ,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­重拾、践行“工匠精神”的热潮。“工匠精神”以其特殊的内涵为高职­院校人才培养注入了人­文精神和伦理意蕴,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的­人才培养方向。鉴于此,通过对沈阳职业技术学­院等四所高职院校的学­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,报告客观地描述了高职­学生对于“工匠精神”的掌握情况,以期有的放矢地对培育­高职学生的“工匠精神”提出建议。[关键词]高职学生;工匠精神;人才培养DOI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5  076 [ ]

25%术工人等群体受到更多“优待” ,有 的学生认为在教育方面­更加强调“工匠精神”的重要性也是十分有必­要的。3 4高职学生对自身与“工匠精神”关系的认知情况

,44%参与调查的学生中 的学生认为“工匠精神”对

40%高职学生非常重要, 的学生认为“工匠精神”对高职

16%学生只是一般重要,其余 的学生认为“工匠精神”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不重­要的;被调查学生认为“工匠精神”对高职学生的意义主要­体现在“工匠精神”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­展的需要以及“工匠精神”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

0~ 9 10发展的需要两个方­面;在用 这个等级评价高职学生

76% 0~ 6对“工匠精神”具备程度时, 的学生集中在 的等级区间;沟通交流能力、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信息­处理能力是

3被测学生最为欠缺的­项职业核心能力;思想政治理论课、就业创业指导课以及实­践教育被认为是高职学­生培育 “工匠精神”两个优势因素;被测学生认为培养学生 “专” “精”的一技之长,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­的职业迁徙能力最能够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­职业素养,其次是加强人文教育、力戒高职文化教育功利­化;被测学生普遍认为传承“工匠精神”做大国工匠要在保留传­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。

综合分析调研结果,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整­体上对“工匠精神”有所缺失。具体表现为“工匠精神”在高职学生中的普及度­还远远不够,调查中近半数学生对“工匠精神”不了解;高职学生对于“工匠精神”内涵与实质的理解是经­不起推敲的,深入剖析起来十分模糊,甚至有少部分学生的理­解发生了偏差;高职学生对“工匠精神”与现代社会关系的认知­大多是经验式的,对于“工匠精神”对自身的重要性认识也­有所欠缺,这也是对“工匠精神”内涵与实质理解不深刻­的表现。

4高职学生“工匠精神”缺失的原因

4  1技术异化和现代性困­境致使“工匠精神”衰微在马克思的技术哲­学思想中,社会分工的产生在本质­上是技术或工业在社会­生产中作用的结果,这也必然导致了人的异­化。社会分工促使工人只专­注于某一个环节,逐渐成为机器的附庸,工人缺乏对产品和技术­的整体意识,导致个体人性上的不完­善。

与此同时,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致­使人类中心主义不断膨­胀。随着科学技术成为普遍­的生产力,人类驾驭科学技术的能­力越来越强,人类认为通过科学技术­可以改造一切客体,价值理性的缺失使人成­为机械化的“单向度”的人,既缺乏对自然的敬畏,又缺乏对科学技术本身­的敬畏。

此外,资本逻辑功利化的影响­下,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,人变得贪婪而残忍,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­程中,逐渐丢失了对产品质量­的保证,更消解了人对于产品批­判、反思的精神,在技术异化和资本逻辑­下,到处充斥着混乱、剥削、道德败坏和价值观扭曲­的现象。4 2社会认同感低致使“工匠精神”断层纵观中华民族几千­年的文明,历史上我们并不缺乏“工匠精神”。我们有鲁班、茅以升等巨匠,有四大发明等凝聚了古­人智慧的重要创造,也有长城、圆明园等世界奇观。然而到了现代社会,轻视“蓝领”的现象十分普遍, 社会环境过于浮躁和功­利阻碍了刻苦钻研、精益求精态度的形成,一线的工人普遍得不到­尊重和认同,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­在就业时能避则避,即便做了一线工人,也会在达成某种条件时­转岗到其他位置上。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,一线工人不愿进行技艺­的探索,更忽视对于技艺的传承, “工匠精神”在现代社会断层。

归根结底,这是社会认同感低导致­的。当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­化,全球化冲击着人们固有­的认同根基,物质文明的泛化使得社­会传统文化逐渐弱化甚­至消失,一切的价值在物的价值­面前都无甚存在感。由于外在监督的消失和­主体危机的存在,道德的影响力几乎可以­忽略,社会荣誉和责任感就变­得可有可无,个体也就不再忠实于自­己的本性,更不用谈实现自我需要­和价值。4 3高职学生自身的欠缺­使“工匠精神”培育受阻高职学生成分­复杂,层次较低,高职院校中的学习、钻研氛围也比较薄弱,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理想、丧失信念,学习无激情,实训走过场,考试舞弊、不诚信等现象也常有发­生。在择业时,受功利性的工作观影响,高职学生更看重工资待­遇和工作条件,而由于缺乏奉献、敬业精神以及忠诚、担当意识,高职学生频频调换工作­单位,当然,这与校企合作单位往往­不尽如人意也有关系。总之,高职学生自身职业素质­和职业精神的欠缺使得­培育高职学生“工匠精神”的过程受阻。

5 结 论

要扭转这种局面,高职院校要凝聚共识。通过播放

49%《大国工匠》等相关视频 ( 的学生表示没看过《大国工匠》) ,运用微博、微信等公众平台帮助学­生加深对 “工匠精神”的了解。与此同时,高职院校应该注重通过­校园活动宣传、宣讲“工匠精神” ,在校园中形成培育“工匠精神”的氛围,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­对“工匠精神”的认同感;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­业创业指导课上引导学­生正确认识“工匠精神”的实质和内涵,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­度和崇高的职业素养,使学生对“工匠精神”知行合一;在社会实践中内化学生­的“工匠精神” ,帮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­能同时升华职业情感。更为重要的是,高职院校要以马克思主­义思想为指导,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技术­理性,认识价值理性,培育学生的专业性、职业性和人文性。

参考文献: 1  []胡冰,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­政治教育的新使命— ——对J. 2016( 5) 理性缺失下培育“工匠精神”的反思 [ ]高教探索, 2  []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­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­与可行性J . 2014( 22) 研究 [ ]职教论语, 3  []于洪波,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­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­J. 2016( 8) 探析 []兰州教育学院学报, 4  N . []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­时代使命 [ ]中国劳动保障2016- 04- 09( 3) 报, 5  []梁军工程伦理的微观向­度分析— ——兼论“工匠精神”及J. 2016( 7) 其相关问题 []自然辩证法通讯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2­017 [基金项目]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 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­立项课题《高职大学生“工匠精神”培育机制研究》的研究成果2017l­slktyb- 173) (主持人:孙阳,项目编号: 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