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广州国际货代企业人才­培养路径探究— ——基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­的背景

— ——基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­的背景2  2  2

- 戴欣燕 苏 明 潘洛菲

戴欣燕,苏 明,潘洛菲510545) (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­商学院,广东 广州 [摘要]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­对广州国际货代人才需­求提出更高的要求。目前,广州国际货代人才培养­还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­足、培养机制不够健全、薪酬待遇起点过低等问­题,应采取完善高校培养体­制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、促进货代人才流动等措­施,促进广州国际货代企业­可持续发展。[关键词]国际航运中心;国际货代;人才;培养;路径DOI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7  108 [ ] 1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­设背景下国际货代人才­需求的变化1 1对货代人才综合素质­要求更高随着广州国际­航运中心建设进程推进、广东自贸区的设立,珠三角与其他国家或地­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­频繁、国际联系更加密切,对国际货代人才提出了­更高的要求。如对国际货代人才的外­语交际能力,一个优秀的国际货代员­不仅仅只是掌握英语,应会多种语言。国际货代人才不断提升­自己的综合素质,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­要。1 2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­识和技能随着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实施,给广州国际货代业带来­更多的机会,国际货代业社会需求不­断扩大。国际货代人才不仅需要­懂得国际贸易实务、国际货运、法律等专业知识(如熟悉国际贸易流程、海运的常规路线、海运运费的构成等) ,还需要掌握人际沟通协­调、国际商务谈判、外语交流等技能(如处理英文函电、信用证审核、善于货代营销、商品报关报检等)。国际货代人才需要具备­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­能,才能取得广州国际货代­业的“一席之地”。1 3拥有洞悉市场的商务­应变能力随着世界经济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,广州国际货代行业的竞­争进一步加剧。面对瞬息万变的货代行­业,优秀的国际货代人才应­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­力和分析能力,准确地把握国际货代行­业发展趋势。如对海运货物的运输轨­迹进行及时跟踪,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客户;关注国际航运价格指数­变化,与船公司进行订舱商务­谈判。1 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­和抗压能力国际货代市­场行情在不断变化,货代相关专业知识及数­据信息在不断地更新。这就要求货代人员不断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,实时掌握工作需要的信­息数据,如熟悉新增的国内外港­口的中英文名字和代码,包括国外的内陆点、陆桥运输等的最近港口。最近,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­存在,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,势必会影响到外贸及国­际货代行业。另外,国际货代业务流程烦琐,国外业务开展涉及时差,货代人员工作任务繁重,优秀的国际货代人才还­需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、心理素质,能够吃苦耐劳、自我调节,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。 2广州国际货代企业人­才培养存在的问题2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­足,法律法规亟待完善。政府对国际货代人才培­养的支持不够,缺乏政策鼓励支持企业­和学校进行国际货贷人­才培养,没有政府支持单独依靠­企业和学校进行人才培­养略显力量不足。缺乏针对国际货代行业­准入机制,许多从业人员没有经过­系统学习,基础知识不牢固,导致从业人员素质良莠­不齐。2 2

企业2 2  1

企业资金投入较少,培养机制不够健全许多­中小货代企业出于对经­营成本的考虑,对培训资金投入较少,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师徒­帮教,缺乏专门的国际货代人­才教育培训。国际货代公司大多数属­于中小型企业,资金的投入主要是办公­设施设备、办公场所,如电脑、打印机、电话、传真、货代软件等。同时,企业对人才培养不够重­视,缺乏人才培养计划,与相关院校的校企合作­较少,培养机制不够完善。

盲目认同员工工龄,不愿提供实习岗位目前,广州国际货代企业在招­聘的时候,对从业经验太过于偏执,只看到公司短期的利益,希望招聘来的人才能够­立马上岗工作,而不是看重该员工的成­长能力与责任。而对于大学生,由于长时间学习专业理­论,社会实践机会较少。公司对于工作经验过多­要求,从公司方面可以减少用­工成本,降低员工的培训成本。如广州冠捷国际货代公­司,对于

1 5 2 7员工的年假时间,工龄 年的为 天,工龄 年的为 天,工资也会跟着工龄的增­加而增加。2 2  3

薪酬待遇起点过低,职场发展空间有限20­16 5080 /年,广州国际货代业务员平­均工资 元月,大

2500~ 3000 /多数岗位起薪比较低, 元月,如海运操作员工资

2500~ 3500 /一般 元月。而且工作不分岗位,相关的工作都

/ / etc)需要完成。如订舱、处理外贸单证(装箱单报关单 、协助客户提箱以及报关、制作提单样本、取单等相关工作都要涉­及,工作量较大。国际货代职业比较辛苦,进入的门槛较低,行业竞争相当激烈,基本不按正常的点下班,因为时差的原因,经常会有晚上的电话,或加班。有的货代公司,加班甚至不给加班工资。国际货代人员职场升迁­较难,部分

5~ 10职员工作年,薪酬只有小幅增加。货代公司人事管理制度、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,导致人员流动较大。2 3

学校2 3  1

专业课程设置欠缺,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备目­前,广州还没有高校单独设­置国际货代专业,一般是在物流管理专业­开始国际货代课程。部分高校在国际经济与­贸易专业设立国际货代­方向。由于课时有限,学生学到的货代专业知­识较少,多半是国际货代相关理­论,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不­相符。无论是一本的中山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,还是二本的广东金融学­院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,以及三本的广东外语外­贸大学南国商学院、广州大学华软学院都没­有形成国际货代人才培­养体系。2 3  2

实践教学环节薄弱,与货代企业需求脱节目­前,广州高校的物流管理、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与国­际货代相关的专业,纷纷开展了实践教学活­动,但是还比较薄弱。由于办学条件不足,受场地和设施的限制,主要是校内实践,与国际货代企业的需求­不相符,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,经过长时间的岗前培训­后,才勉强适应货代岗位的­工作。另外,学校比较强调物流师、报关员、报检员以及国际货运代­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应­试教育,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。2 3  3货代师资力量缺乏,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少

2004由于广州高校­物流管理专业 年以来开始招生,以前没有物流管理专业,很多师资都只是从事相­关专业的教育背景,具有国际货代专业背景­的师资少之甚少。国际货代课程的教师虽­有一定的理论知识,但社会实践经验较为缺­乏,更多的是纸上谈兵,授课效果一般。而在国际货代一线岗位­工作的职员,社会实践经验较为丰富,但理论功底不够扎实,学历偏低,难以达到高校教师的门­槛要求。因而,既掌握国际货代理论知­识,又具有较丰富的一线工­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­为缺乏。

3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背­景下广州国际货代企业­人才培养路径

3 1完善人才培养体制,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更精­准地增设对口专业,并鼓励各高校增设,重点培养保税物流、集装箱物流、跨境电商、现代航运物流、航运电子商务、智慧型国际航运物流,整合政务、物流、通关、交易、金融等领域方面的综合­人才。促进专、本、硕、博教育层次分明化,扩大专业宣传力度,设置专业资格证考试制­度。利用亚投行等金融机构­提供资金支持,增设专项国家级竞赛和­奖金,辅以学费减免、工作保证的鼓励政策,重视国际货代人才培养。引国际港口协会、国际航运协会等世界著­名航运组织在广州设立­分支机构、成立研究中心等。南沙自贸试验区、南沙保税港区、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、广州经济开发区相互合­作,建设航运物流信息平台­和航运交易信息平台,制订《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­十年行动计划》,试点支持广州航海学院、广东交通职业学院等高­校专业对口的学生与各­机构平台合作,让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­需求接轨,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。3 2促进货代人才流动,实现物流资源共享完善­的就业平台,提供优质就业保障,促进国际货代人

211 985才信息的流通。针对 、 重点大学高校(武汉理工大学、大连海事学院等)优秀毕业生制定优惠政­策,加强与厦门东南国际航­运中心、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、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­心合作,为广州国际航运中心货­代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­持与经验交流。给予本地优秀人才留学、见习出国交流政策福利­与资金支持,并支持他们实习后回国­工作。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依托,以泛珠三角地区为腹地­吸纳人才,并

BIMCO)引进国外优秀人才。加强与波罗的海航运公­会 ( 、

Lloyd  sregister) MAER 英国劳氏船级社 ( 以及马士基 ( SK) NYK)

、日本邮船 ( 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、国际组织、造船企业、海运企业、货主企业的人才交流与­合作,吸纳优秀人才。3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,推行“传帮带”指导对于大型货代企业,可以专门成立人才培养­机构,建有专门的培训教室以­及场地,建立一支培训师团队。通过人才培训,可以保证人才的效用,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及­减少离职率。对于中小货代企业,可以以老带新。企业派老员工对

3新员工进行为期个月­的一对一培训,并以一套严格的制度进­行约束以确保培养效果。同时,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绩效­管理,通过奖励制度来体现人­才的价值,调动人才的积极性。3 4提高员工综合素质,改善员工薪酬福利建立­国际货代企业内部员工­培训制度,定期安排企业骨干、操作能手赴高校或标杆­企业培训学习,举办国际货代技能竞赛,提高员工职场能力。货代人员通过报关员、报检

50%员、物流师等考试的,参加考试培训费用的 由国际货代企业承担,且每月给予相应的津贴­奖励。建立一个合理稳定的职­业等级,根据职业等级确定员工­薪酬。建立绩效考核制度,员工薪酬与绩效挂钩,让员工有薪酬公平感。建立企业年金制度,提高员工的养老金,激发货代企业员工的工­作积极性。每半年开展一次旅游活­动,由企业承担费用。设立

100 /企业工龄奖金,每工作一年奖励 元 月,让货代员工有归属感,减少货代人员流失。每月开展一次企业员工­集体生日聚会,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。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员工­素质,改善员工薪酬福利。3  5 优化货代课程设置,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邀请­国际货代企业人士共同­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,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国际­货代相关课程,如 “报关” “报检” “国际货运代理实务”等课程,做好先修课、后续课的衔接工作,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、脱节。去国家示范性、货代课程设置比较好的­标杆高校走访学习,借鉴货代人才培养经验。与国际货代企业合作,建立校外实习基地,设立国际货代订单班,每年定期安排学生参加­国际货代企业顶岗实习,参观见习。增加学校对国际货代实­践教学的投入,建立国际货运代理实验­室,购买国际货代相关教学­软件。开展项目小组、工学结合、课堂情景模拟实训等多­种实践教学活动,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。让学生参与教师关于国­际货代的相关课题,与教师一起完成部分课­题任务,参加国际货代企业调研,了解社会对国际货代人­才的要求,撰写调研报告。3 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重视 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加强校企合作­交流,定期安排教师赴国际货­代企业见习,访谈学生实习单位,了解国际货代企业迫切­需要解决的

实际问题。聘请国际货代企业专业­人士担任学生的企业导­师,在校内举办讲座,指导学生写国际货代企­业实际问题相关的毕业­论文。部分国际货代实操性、应用性较强的课程,由学校老师与国际货代­企业人员共同来完成教­学。学校老师负责理论,企业人员负责实务,校企老师相互学习,教学相长。鼓励老师考取关员、报检员、国际货代人员从业资格­证、物流师等证书,安排中青年教师去国内、国外进修学习,鼓励并支持教师申报企­业系列专业技术职务。设定“双师型”教师评定条件,对“双师型”教师给予津贴补助。在教师招聘时,从企业引进既有理论水­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国际­货代人员,以充实师资队伍。 参考文献: 1  []苏明,孙明月国际航运中心建­设对广州国际货代业的­影

J . 2016( 5): 66- 68 响探析 [ ]商业经济, 2  J . []刘淑娟国际货代企业人­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[ ] 企业

2013( 8): 107- 108 研究, 3  []李瑜生深圳国际货代业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­策研究J . 2010( 5): 94- 95  [ ] 职业, 4  []王丽丽新形势下推进我­国货运代理企业人才培­养研究J . 2013( 6): 44- 46  [ ]物流技术, 5 J . []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货代­人才的创新模式探讨 [] 现代企 根据改进的因子分析评­价方法的计算步骤,得到我国高2005— 2015 2校 年的效率值,如表所示。可以看出,我国高校的研发投入和­研发产出是逐年增加的,同时,我国高校2005的研­发效率基本也是逐年增­加。相对 年基期的研发效200­6 ,2015率看, 年的研发效率最低 年的研发效率最高, 192  1%, 2015为 这主要是由于 年的研发产出最大。 2008( 18): 39- 40 业文化, 6  []王雨外贸转型下高职报­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­人才培养J . 2013( 31): 44- 46 研究 [ ]课程教育研究, 7  []陈彩凤基于职业岗位需­求的国际货代能力目标­定位J . 2010( 9): 152- 153  [ ]广西社会科学, 8  []何志龙,苏明广州国际货代企业­发展对策研究— ——基于J . ,2016( 23):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­的背景 [ ]产业与科技论坛26- 28 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2­015 [基金项目]本文为 年广州市社科课题“广州国际航运中15G­67), 2015心临港产业发­展对策研究” (项目编号: 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­业训练项目“广州国际货代企业发展­对策研究— ——基于20151262­0026), 2016国际航运中心­建设的背景” (项目编号: 年广东省教育厅“创新强校工程”青年创新人才项目“‘海上丝绸之路’战略下广东港口物流业­发展 路 径 研 究” (项 目 编 号: 2016WQNCX2­01), 2017年广东外语外­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科研­课题17- 011B)项目(项目编号: 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。1996—), [作者简介]戴欣燕 ( 女,汉族,广东茂名人,广东2014外语外贸­大学南国商学院 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;苏明1983—), ( 男,汉族,湖南永州人,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­商学院1997—),教师,硕士,讲师。研究方向:工商管理;潘洛菲 ( 女, 2015汉族,广东茂名人,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­商学院 级金融学专业学生。 参考文献: 1  []陈衍泰,陈国宏,李美娟综合评价方法分­类及研究进展J . 2004,7( 2): 69- 79  [ ]管理科学学报, 2  DEA []许治,师萍 基于 方法的我国科技投入相­对效率评价J. 2005,23( 4): 481- 484  []科学学研究, 3  DEA J . []王秀丽,王利剑产学研合作创新­效率的 评价 [ ]

2009( 3): 54- 56 统计与决策, 4  DEA []孙红兵,向刚 基于 的城市创新系统创新效­率评价分J . 2011,28( 12): 130- 135 析 [ ]科技进步与对策, 5  R& D []曾亿武,张梓泓 广东省 投入产出水平综合评价— ——

J . ,2013,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­析的区域比较 []科技管理研究33( 4): 71- 75  6  []李美娟,陈国宏,陈衍泰综合评价中指标­标准化方法研J . 2004,12( Z1): 45- 48 究 [ ] 中国管理科学,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