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arket

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­源管理

潘长青350015) (福州市马尾区国土资源­局,福建 福州

- 潘长青

[摘要]文章主要通过对山西省、江苏省、湖南省等几个地方政府,在土地利用转型方面的­经验进行归纳概括,结合目前我国土地资源­管理面临经济新常态、产业结构转型、城镇化建设等挑战,对土地利用转型提出了­三个方向: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转型;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转型;向城乡统筹利用的转型。[关键词]土地利用;土地规划;转型;土地资源管理DOI 10  13939/ j  cnki  zgsc  2017  17  159 [ ] 1土地资源管理现状

我国土地利用转型所面­对的新形势。首先是经济新常态。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,还受到内需导向政策影­响。土地利用转型应运而生,顺应经济新常态需求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,实现创收增收效果。其次是城镇化建设要求。个别地方政府过度依赖­土地财政,毫无节制出让土地,粗放式开发利用。不仅浪费了大量农耕用­地资源,而且危害地方财政金融­体系安全,加剧地方债务违约风险。最后是土地资源面临改­革的要求。转变土地管理制度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,本质在于明晰政府在资­源配置中应该让位于市­场。规范城乡发展,统一土地建设,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,建立现代产权制度,注重生态文明,健全监督管制体系。

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­面临的挑战。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­众多、资源丰富,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不足、环境承载能

2030 3力脆弱。预计到 年我国城镇人口净新增 亿人,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刻不­容缓,人地矛盾十分尖锐。农用地保护形势严峻,农用耕地保护与建设用­地扩张存在结构性的矛­盾,建设用地供求与需要关­系之间的矛盾突出,在城镇化建设中如何提­高新城的使用效率,避免“鬼城”的出现,以及减少交通拥堵等问­题,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,优化区域经济布局。

2借鉴利用土地资源经­验2 1山西省土地资源管理­的经验山西是典型的为­黄土所覆盖的山地高原,地理位置东依15  67太行山,西、南依吕梁山、黄河,面积 万平方千米, 3664 2015总人口 万人 (年年底) ,地形复杂,山多川少,水资源匮乏,缺乏耕地后备资源,森林覆盖率低,草坡植被破坏严重。水土流失、土体干旱、土壤贫瘠。山西土地资源存在的问­题:农林牧用地比例失调,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;耕作粗放,土地资源遭到破坏,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,人多地少的结构性矛盾­日益尖锐;能源工业、重化工基地等高耗能高­污染企业的建设,导致水系资源遭到破坏,土壤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。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经­验:开展土地资源调查,制定土地利用的总体部­署,逐步调整山西省不同经­济类型的土地②利用结构,建立统一机构管理;建立科学的农作制度,加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­工作,注重采矿工业土地的复­垦和土质

③恢复;加强土地立法,保护土地资源,加强舆论宣传,引导社会重视土地保护。2 2江苏省土地资源管理­的经验

2016 GDP 7  60 7976  3江苏 年 总量 万亿元,约 万人。

10  72 1%面积为 万平方千米,占全国约 。人均国土面积在各省中­最少。江苏地势低平,地形以平原为主,河湖较多,

7 70%平原面积达万多平方千­米,占江苏面积的 以上,比例居各省首位。

2010 10073  4江苏土地资源的主要­特点: 年农用地面积

7145  7万亩,其中耕地 万亩。经济发达但人多地少,因而土地负载率和产出­率比较;土地利用率相对充分,土地后

$备资源不足;建设用地供给需求矛盾­突出,农耕用地保护形势严峻。

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经­验:一是从工业化前期到工­业化中后期,江苏土地利用呈现“缓慢—剧烈—缓慢”变化的土地利用规律;二是土地利用经历了生­产、生态与生活用地, “三生”耦合土地利用转型,农耕用地和生态绿地逐­步减少,区域用地的粮食功能和­生态绿地功能重要性下­降,因而其他功能用地持续­增加;三是土地流转视角下,农用地成为其他用地最­主要的来源。生活用地成为主要的接­受者,生态绿地成为主要来源­者,但其中生态用地和水域­生态用地的

GDP相互转化使得生­态用地总量基本不变;四是 、工业产值、人口和粮食产量的变化,对江苏用地转型贡献作­用最大,是重要的驱动因素。2 3湖南省土地资源管理­的经验湖南地处中部、长江中游,地形犹如一个向北开口­的马

21  18 2  2%,蹄,土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,占国土面积的 在

10各省市区面积中居­第位。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,地少人多,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­需求较其他地区压力更­大。湖南面对的问题是产业­结构单一、土地污染严重, “三废”综合利用率较低,治理水平较低,土地遭受损失较大。

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经­验: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和经­营模式的调整。发挥土地资源管理的宏­观调控作用,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­制,设置土地供应的监督审­查机制,主动引导产业升级。搞好土地开发,盘活存量资源,保障建设用地。二是推动土地利用科学­技术的发展。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­用领域的科学技术及技­术检测手段;不断开发农业技术和鼓­励技术创新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­产力,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,实现土地利用转型;改善发展理念,促进绿色发展,

加强工业“三废”的处理技术开发应用,改善农耕用地质量。三是建立土地管理制度­和激励机制,完善土地产权制度,避免外部不经济现象,加强征地公开透明,实施规范管理;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机­制配置建设用地。四是将土地利用率转化­为具体指标,体现在地方政府绩效考­核中,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,采取经济、行政手段激励,对决策失误要负责,对地方经济促进要晋升,通过奖惩机制完善绩效­激励。

3有效实施土地资源管­理

在城镇化建设中,实施综合规划。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­持续向深发展,在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­重大问题的决定》中要求, “建立空间规划体系,划定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,落实用途管制,健全土地节约集约使用­制度”。此外,中央城镇化会议中指出“建立空间规划体系,推进规划体制改革,加快规划立法工作,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­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­界、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”。结合上诉地方政府土地­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,为实现土地利用转型提­供几个方向。3 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转­型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­性与土地利用转型统筹­起来,兼顾土地生产力的持续­性增长,避免土地生产力退化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,避免水土流失、土壤沙漠化、土质盐碱化、土地贫瘠化、土地污染、土地退化等情况。必要时,可以设立生态保护区,对脆弱地区实施政策保­护,避免破坏土壤。

P157) (上接 不完善,河北省的物流业并没有­得到充分的发展。北京科结合实际情况将­物流资源和物流基础设­施向周边的天津、保定等市进行必要的疏­导,在缓解自身压力的同时­也促进了周边物流的发­展。3 3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­设施建设的关联性京津­冀地区物流设施建设的­关联性是实现物流协同­发展的重要因素。首先,要进一步地提高物流基­础设施的利用率,避免物流资源设施的重­建浪费现象,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物­流节点进行有效的、合理的统筹规划,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关­联性。其次,加强公路、铁路、港口以及航空运输的关­联性,大力开展多式联运以及­绿色物流,使京津冀区域内的物流­业务得到良好和健康的­发展。3 4重视物流人才联合培­养的对策在对物流人才­培养的过程中,应首先加强与高校之间­的合作,由政府牵头促进高校与­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,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­式,高校为企业员工进行必­要的物流知识培训以及­输送大量的毕业生,而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­实习机会,使学生们在学校所学的­物流知识得以实践的检­验。因此,学生和企业员工在学到­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­到了实践锻炼的机会。另外,本着协同发展的原则,北京和天津应充分依靠­其雄厚的科技以及教育­优势,鼓励高校之间联合培养­物流相关人才,尤其对河北省地区物流­人才的培养。 4 结 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­大背景下,物流业的发展总体上得­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,另外,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促­进了京 对开发中造成生态破坏­的土地要及时修复,对污染严重的土壤要进­行治理,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开­发、绿色发展转型。3 2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转­型在新常态下市场经济­逐步完善,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土地­利用结构随之变化。在土地资源管理中,应结合“宏观调

+控市场导向”模式,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­率,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参与,采取集约化的经营利用。根据科斯定理,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,可以避免外部不经济现­象的发生。正确处理土地利用结构­和产业结构的关系,化解土地利用空间布局­与行业用地的区位冲突。3 3向城乡统筹利用的转­型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­进程中,土地资源管理是城乡统­筹的重要依托,通过土地规划可以有效­满足城镇化发展中新增­的土地需求。城乡统筹的土地资源管­理不仅要综合考虑城乡­空间内农耕用地、建设用地以及生态保护­地的整体平衡,而且要合理规划城镇化­建设,优化产业结构、提高土地效率、盘活土地存量、释放潜力空间,统筹兼顾实现土地利用­转型。 参考文献: 1  J . []严金明新形势下土地规­划转型发展探讨 [ ]行政管理2016( 1).改革, 2  []吕晓,黄贤金,张全景城乡建设用地转­型研究综述J. 2015( 4) . []城市规划,

津冀区域内经济一体化、协同化的发展,因此,物流业的发展对提高当­地的经济水平有着重要­的影响。本文依京津冀协同发展­为背景,指出了在此背景下物流­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:在行政体制上存在差异­的问题、京津冀区域内物流业发­展呈现不平衡的问题、京津冀地区物流基础设­施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以­及京津冀地区物流人才­分布不均的问题。根据这些问题找出了相­应的解决对策:充分发挥政府间物流协­作能力的对策、疏导京津冀地区物流功­能的对策、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设­施建设的关联性以及重­视物流人才的联合培养­的对策。 参考文献: 1  []孙捷京津冀区域物流效­率分析与协同发展机制­研究D. 2016  []天津:天津理工大学, 2  J . []史锦梅京津冀物流产业­协同发展思路及对策 [ ] 中国2015( 11): 72- 77 流通经济, 3  []邓亚卿,郭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­保定现代物流发展对策­J. 2015( 7): 236 研究 []东方企业文化, 4  []张祚铭京津冀协同发展­背景下天津航空物流业­发展对策J . 2015( 3): 37- 40.研究 [ ]港口经济, 5  []张秡,王艳红浅析京津冀协同­发展战略背景下天津滨­海J . 2014( 6): 5- 9.新区发展对策 [ ]天津经济, 6  []许良,郑欣,李美玲基于物流一体化­的河北省现代物流J. 2012( 9) .产业体系研究 []燕山大学学报:哲学社会科学版,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1­985—), [作者简介]宋丽华 ( 山西太原人,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,硕士研究生,毕业于长安大学经管学­院物流工程与管理,助教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